首页 理论教育 利益的驱动作用

利益的驱动作用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在科学地回答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宣告了神学历史观的灭亡。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人们的精神动力是事件的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背后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恩格斯指出“不彻底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原因。”
利益的驱动作用_利益 精神 权力――三元协调驱动论

(一)根本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运动、发展、变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竞是什么?这是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但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神学历史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人们用神的意志来解释人类历史,把“上帝”或“天命”看作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人生祸福荣辱的最高力量,历史也就被神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在科学地回答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宣告了神学历史观的灭亡。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政治和精神活动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②社会生产是在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进行的。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矛盾与统一中发展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它会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它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迟早要冲破落后生产关系的束傅,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会起来革命,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迅速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关系的概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形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首先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人类为了生产必须劳动,而劳动必然要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的相互联系,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还是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等等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社会机体中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等结构,都根源于生产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生产方式的制约。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此外,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的转变引起社会形态的交替。不同社会制度的依次更替,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都是由生产方式的新陈代谢所决定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展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矛盾和阶级之间的斗争则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封建主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正是奴隶的起义,动摇了奴隶主的统治,农民的革命,动摇了封建主的统治。从封建社会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它们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它们之间的斗争从它们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正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所以马克思主义把阶级斗争看作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二)原始驱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直接驱动力都是以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为基础的。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都可以追本溯源到生产力那里去。那么,进一步讲,又是什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新的生产工具的采用,而采用新的生产工具则根源于人的利益。人们之所以愿意采用新的生产工具,仅仅是因为他认为那样做对自己有利。当今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的专利发明被闲置,唯一原因是人们觉得那些东西不能给他们自身带来利益。有些东西,虽然对别人有利却被所有者垄断,也仅仅是后者还没有认识到它对自己有益罢了。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整个过程,就是人们为了一定的利益而联系起来,相互交换劳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物质成果的分配,实现物质利益的过程。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联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利益不仅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起点和终点,而且也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活动的内在动力。

人来自动物,吃饭、穿衣、住房、求偶,是他的基本需要,也是他的基本利益。然而,人之所以为人,自从他降生开始,就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并同时不属于其他社会集团。他是某个人的儿女,是某人的弟妹,属于某个家庭、家族,有了国籍、民族、地区属性等等。长大成人,或自愿或被迫,使他加入了更多的社会集团,职业使他从属某个经济集团,政治态度可使他加入某一党派,婚姻使他和另一家庭结合在一起,甚至年龄也可使人不断从少年到青年再到老年,因而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并在这些集团中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在某些集团中担任了角色,就必须为这个集团的利益服务,每个人的言行,他做什么,不做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语、默、向、背,都是某种利益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人们的精神动力是事件的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背后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恩格斯指出“不彻底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原因。”深藏在一切历史事件的精神动力背后的动力,就是人的利益。从林则徐禁烟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一百多年奋斗、流血,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利益。马克思、思格斯还批判历史唯心主义者“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 ②根本不懂得“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③列宁在摘录黑格尔著作要点时,也表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理,即“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④人类的一切活动皆以对利益的追求为初衷,又以利益的实现为完成。原有利益的满足又会引发出新的利益要求,对利益永无止境的追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人们对利益的无限追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始驱动力。

(三)原始驱动力和根本驱动力、直接驱动力的一致性。

认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始驱动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的观点是否相悖呢?承认前者的动力作用是否意味着否定了后者的动力作用呢?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原始驱动力与根本驱动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肯定前者并不意味着对后者的否定。因为依据根本驱动力的观点,社会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如前所述,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则在于人们的利益追求,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矛盾。人们要通过生产活动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而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差异,引起人们不同的物质利益。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代表旧的既得利益的阶级或集团,总是固守旧的生产关系,利用旧的生产关系来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这是生产关系具有“惰性”,难以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搞经济体制改革,也必然要触犯一部分人的既得经济利益,因而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但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总是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反对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谋取本阶级的应得利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从另一角度来看,是人们对利益追求的无限性发展与既得利益有限性谋取的矛盾。对利益追求的无限要求越是把生产力推向前进,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那种旧的所有制形式就显得越来越狭隘,越是阻碍生产的诸要素得到有机和谐的结合,人们的既得利益便越是实现得不充分,旧的生产关系就越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力量,而人们的利益又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所以说根本驱动力与原始驱动力有着密切联系,是有机统一的。

其次,原始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也是相互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问题在于这个“直接推动力”的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推动力量。阶级对抗,归根到底是由剥削阶级无偿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引起的,也就是说是以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的对立为其深刻的经济根源的。社会各阶级的活动,客观上受着经济利益的制约,而这些利益又决定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完全以这些关系为转移。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在对立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冲突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当马克思主义讲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时,实际上就是说,产生这种斗争的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以及解决这种冲突即实现各阶级的经济利益的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谋取一定阶级的经济或物质利益,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阶级斗争本身便失去了作用和意义。只是因为为了谋取一定阶级的利益而进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才成为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恩格斯指出:“迄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及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一种所有制。” “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动力作用和利益的动力作用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

人类社会是个“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因而发展的动因,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体系。根本驱动力、直接驱动力与原始驱动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社会正是在这些动力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合力”驱动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