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权力驱动的特征

权力驱动的特征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权力驱动的区域性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权力驱动的作用范围有可能得到扩大。因而,在实施权力驱动时,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权力驱动的区域特征。利用权力的强制性特征来进行驱动。有些权力驱动方式具有明显的高效性,如权力――政策驱动、权力――阶级斗争驱动。在权力行使的有效期内,权力驱动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权力驱动的这一期限特征是由权力的相对性所决定了的。
权力驱动的特征_利益 精神 权力――三元协调驱动论

同利益驱动、精神驱动相比,因为驱动的原动力不同,权力驱动具有它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区域性

任何权力都有其相应的作用范围,超出这一范围,权力也就不可能得到正常行使。因而,权力必须在法定或指定的范围内行使。这也就导致了权力驱动的区区域性特征。

权力驱动的区域性,就是指权力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权力只能在其法定或指定的范围内行使,也只能在这一范围内产生驱动作用。对于某一特定的权力驱动来说,其驱动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只能对于这一特定权力的权力客体发生驱动作用,只能在法定或指定的行使权力的范围内产生驱动作用。不过,权力驱动的区域性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权力驱动的作用范围有可能得到扩大。这主要决定于权力主体的素质。权力主体如果能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普遍信任和拥护,形成巨大的权威,那么其权力作用的范围就有可能得到扩大,权力驱动的作用范围也可因此而扩大。例如,在现实社会中,某一领导人因为品德高尚、政绩卓越而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他不仅可以对其领导范围以内的广大权力客体产生影响力,也可对其领导范围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一定的感召力。在此情况下,该领导人就可以在法定或指定的权力行使范围以外有效地行使其权力,从而就可以在其实际行使权力的范围内(包括法定或指定的权力行使范围以及超出范围)发挥权力的驱动作用。

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权力驱动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是万能的,片面地夸大权力的驱动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主要注重于权力驱动方式。它只看到了权力的强制性特征,而忽视了它的相对性特征。如果只片面地实施权力驱动,不仅不可能有效地、充分地发挥权力驱动作用,相反还会导致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后果。因而,在实施权力驱动时,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权力驱动的区域特征。

(二)快速性

权力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权力主体在其权力行使的范围内,可以强制性地对权力客体发布命令,也可强制性地制定、颁布一些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权力的这一强制性特征反映到权力的驱动作用上来,则体现为权力驱动的快速性。

权力驱动的快速性,是指利用权力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权力驱动的效果可较快地反映出来。对于利益驱动和精神驱动来说,因为利益与精神都无强制性可言,因而两种驱动作用都只能是逐渐地、慢慢地体现出来。而对权力驱动来说,因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有一种领导与被领导、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权力客体必须服从权力主体的安排与命令。权力主体因而可以利用权力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对权力客体实施权力驱动,较快地调动广大权力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因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权力驱动的方式不同,在权力驱动的快速性特征上也会有所区别。利用权力的强制性特征来进行驱动。其快速性体现得最为明显,如权力――政策驱动,利用权力的其它属性来进行驱动的,其快速性相对不是那么明显,如权力――利益驱动、权力――精神驱动等。总而言之,权力驱动的快速性只是相对于其它驱动而言的。不能因为权力驱动的快速性而认为只要是权力驱动,就一定可以“立竿见影”,而要针对不同的权力驱动方式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三)高效性

权力驱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较快的体现出来,而且驱动的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可以对广大社会成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一个较大的驱动作用,这就是权力驱动的高效性。

权力驱动的高效性,主要是由权力的强制性与后果性所决定了的。权力的强制性使得权力主体可以强制所有的权力客体接受其命令与控制,可以强制他们遵守既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接受有利于权力主体群体的种种道德与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可有效地发挥权力的社会驱动作用。权力的后果性决定了权力客体的利益同权力主体直接相关,这就要求权力客体必须自觉地服从权力主体的领导。在此情况下,是否接受权力的驱动作用往往不是权力客体所能决定得了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权力客体是不得不接受权力驱动的作用。

不过,权力驱动的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会有所差别。有些权力驱动方式具有明显的高效性,如权力――政策驱动、权力――阶级斗争驱动。有些权力驱动方式的效果则要相对差一些,如权力――转移驱动、权力――权威驱动等。但从总体上而言,权力驱动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四)期限性

权力行使的范围是一定的,它既包括相对于权力客体的对人的范围,还包括地域范围、时间范围。权力有一个有效的行使期限,在这一期限内,它可能得到正常的行使。超出了这一有效期,权力也就不再起作用了,而且,在不同的时期,权力行使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别。在和平时期,权力可以得到正常的行使;而在战争、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权力就有可能无法正常行使下去。权力行使的效果不同,其驱动作用自然也会有所差别。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期,权力驱动的作用是有差别的,这也体现了权力驱动的期限性。

在权力行使的有效期内,权力驱动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一旦超出了权力行使的有效期,权力驱动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在权力行使的有效期内,在不同的时期,权力驱动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权力驱动的这一期限特征是由权力的相对性所决定了的。权力以权力客体的服从与接受为前提,若得不到权力客体的认可,权力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行使。而且,权力总有时间、空间限制,权力的行使总有一定的条件制约。因此,权力的驱动作用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主要就表现为它的期限。但这并非是说,所有的权力驱动都具有期限性,也有不具期限性特征的特殊的驱动方式,如权力――权威驱动、权力――阶级斗争驱动。权威因为权力的行使而产生,但并不一定因权力的丧失而丧失,在失去权力的情况下,权威们可以产生驱动作用。而阶级斗争在一切阶级社会中都是时刻存在着的,因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权力争夺而导致的阶级斗争也是一直存在着的。

权力驱动的期限性,也进一步说明了权力驱动并非万能,其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单纯地强调权力驱动是极不可取的。

(五)主观性

权力驱动因为驱动方式的不同,其效果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种驱动方式,因为权力主体的不同,其驱动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决定权力驱动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尤以权力主体的素质最具有决定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驱动的效果取决于权力主体的决策能力与决策水平。因此,权力驱动的效果同权力主体直接相关,这也就形成了权力驱动的主观性特征。

权力驱动方式其实也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是无意识的权力驱动方式,一是有意识的权力驱动方式。无意识的权力驱动方式是在权力主体以及广大社会成员没意识到权力驱动作用的情况下产生驱动的方式,如权力――阶级斗争驱动,以及部分的权力――利益驱动。对这种类型的权力驱动来说,其驱动的效果较少受到权力主体的影响,其驱动作用通常也是自发地产生的,而效果往往也特别明显。因此,无意识的权力驱动较少具有主观性特征。权力驱动的主观性特征主要就体现在有意识的权力驱动方式之中。所谓有意识的权力驱动方式是指权力主体自觉地利用权力去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力驱动方式,如权力――政策驱动、权力――转移驱动,权力――精神驱动以及部分的权力――利益驱动等。这种驱动方式与无意识的权力驱动方式之间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权力主体主动地、自觉地利用权力去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权力驱动作用是权力主体的有意识的产物,是自觉地产生的。权力主体不同,其所选择的驱动方式以及所注重的驱动方式都会有所区别,驱动方式不同,自然也就会有不同的驱动效果。同时,对于同一种驱动方式来说,权力主体的差别也会导致驱动效果的不同。权力主体的素质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具有较高的决策能力与决策水平,他就可以较好地、充分地发挥权力的驱动作用,权力驱动的效果当然也就要好得多。如果权力主体的素质低下,既无真才实学,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威望,即使他有意识地利用权力去进行社会驱动,其效果也不会太好。可见,要判断权力驱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就要看权力主体的素质状况。要提高权力驱动效果,并键就在于提高权力主体的素质。由此也可得出结论,在评价权力驱动的效果时,仅仅只强调所采用的权力驱动方式是过于片面的,尤其必须认识到权力主体的素质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正确的结论来。

以上特征充分体现了权力驱动与利益驱动、精神驱动的不同之处。而之所以形成这些特征主要就在于这种驱动的原动力是权力,它是因为权力而产生的。因此,权力的某些属性与特征也就要或多或少地体到权力驱动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