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化能源产业

石化能源产业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13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及两岸企业紫金山峰会上,能源合作成为热点,台湾学者、企业家、甚或中油董事等,积极倡议东海及南海海域油气的共同开采,并抛出由民间出资建构跨海天然气管道之议。现阶段两岸LNG进口皆为管制项目,合作主体都是国有企业,虽通过共同采购降低进口价格。消息一出,随即遭在野党及舆论强烈抨击。

两岸在传统能源的合作虽可上溯至1993年台湾中石油与中海油的会谈,然因产业特性涉及前述政治风险的几个类型:公共服务、国有企业、环境议题、国际问题等,在合作项目的推展上,不如再生能源产业顺利,且常受台湾政治周期性风险波动的影响。

虽然传统能源合作之风险相对高于再生能源,然而,值此全球能源版图重组之重要时刻,两岸合作的急迫性越显。在2013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及两岸企业紫金山峰会上,能源合作成为热点,台湾学者、企业家、甚或中油董事等,积极倡议东海及南海海域油气的共同开采,并抛出由民间出资建构跨海天然气管道之议。

本节就传统能源领域各项合作计划进行说明并对合作前景进行评估。

1)油品及石化产品炼制

过往,因炼制技术优势,台湾中石油曾为中石油代炼油品,并进而在2012年进一步提出在大陆地区合资加油站销售油品计划,却遭到台湾在野党立委质疑“以牺牲台湾环境为代价,促进大陆发展”,计划至今仍未具体执行。

2013年10月1日,台湾开放石化业赴大陆投资乙烯等七项石化产品,自此,两岸石化业合作迈向新阶段,合作主体由作为国营事业的台湾中油,转而为台湾民间企业,合作进程亦大幅跃进。10月1日方解禁,台湾石化公会便与大陆中石化于11月举行的两岸企业紫金山峰会中,签署“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双方将共同支持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与古雷石化(漳州)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加快推进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框架协议》。

由于合作主体转为民间企业,且面向大陆市场,政治风险下降,但仍有潜在风险。一旦台湾石化中下游产业出现大规模西移,造成结构性失业,将可能出现反对产业西移的声浪,形成政治压力

2)煤炭采购

煤炭采购主体虽为国有企业——台湾电力公司,但由于大陆煤价偏高,仅作为调度之用,采购量极小,因此政治风险相对低。台湾电力公司数据显示,目前仅与大陆煤企签订4个长期契约,包括与大陆神华集团和中煤能源集团,契约量为200万t,占进口煤比例不到1%。

至于合作前景,一则因大陆煤价偏高,二则因台湾减碳政策,未来煤炭采购量可预期增长有限。

3)油气探勘

两岸油气探勘合作之议始于1993年,中海油提议共同开发东海及钓鱼岛海域,但台湾陆委会未同意此计划。然而,却也是最曲折的项目,除因合作主体为国有企业,还会涉及国际政治。20年过去了,台湾中油已与大陆中石油建立不少海外及台湾海峡共同探勘项目,唯在涉及主权之争的东海及南海域之合作,迟迟未落实。近年,随着两岸关系缓和,东海南海主权之争升温,台湾政府主动抛出于此两海域共同探勘之议。先有吴敦义于2008年公开倡议,2013年紫金山峰会中,亦再次列入重点推进项目。恰恰符合前述的风险类型分析——国际风险升高,两岸风险相对下降。

现阶段两岸都表示出合作意愿,但随着日本国内右派执政及美国重返亚洲之外交政策,近期钓鱼岛及南海争议日渐升温,两岸在此两海域的共同开发,可能会引发国际政治风险。

本研究认为,为降低国际政治风险,于此两海域的探勘,应邀请第三方企业,以合资公司的方式合作,期待以商业化模式及多方参与,降低国际政治对立冲突及风险。

4)LNG采购

现阶段两岸LNG进口皆为管制项目,合作主体都是国有企业,虽通过共同采购降低进口价格。但截至目前,尚无有具体的共同采购计划,仅限于小量作为调度之用的现货交易,政治风险偏低。

展望未来,两岸对LNG的需求将日益增加,然长期以来两岸LNG采购均实行与油价连动之长期契约,价格远高于欧美市场价格,称之为“亚洲溢价”。这种扭曲的市场价格,随着美国页岩气出口,出现了改变的契机。作为亚洲同时也是全球最大LNG进口国的日本,首先打破了这样的计价模式,在向美国采购页岩气时,便采用枢纽指标计价,而非与油价挂钩。加之,美国从进口国转为出口国,欧洲市场转向跌价的煤炭,欧美市场萎缩,使得天然气输出国纷纷转向亚洲。身为全球前五大LNG进口国的大陆与台湾,若能于此关键时刻携手合作,取得价格主导权,有利于两岸产业发展。

除了两岸共同采购外,本研究认为为降低两岸政治周期波动的风险,并增加议价能力,应更进一步邀请韩国企业,共同建立“东亚天然气交易中心”。此举不仅可消除亚洲溢价成本,更可促进区域能源合作,缓和区域内政治冲突。关于东亚天然气交易中心之构想,将于下节中进一步说明之。

5)跨海气电管道

跨海气电管道之议,始终是两岸能源合作最难克服的项目,不仅仅因行为主体皆为国有企业,还涉及公共服务、台湾市场进入、能源安全等政治风险。

跨海电气管道之议,始于金门地区的供水供电问题。金门岛由于地处偏远,难由台湾本岛铺设电网,且其面积小,用电量有限,不符合发电规模效益,只能设置小型电厂。长久以来,台湾电力公司在金门地区的供电严重亏损,而金门地区民众也受供电不稳定之苦。1990年以来,历任金门县长及立法委员皆积极要求台湾政府允许金门自福建省购电;同时,大陆国家电网公司亦于2006年联合福建省政府,开展向金门供电方案,列入厦门电网“十一五”建设目标。但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未通过此提议。

2013年5月,台湾反核能发电厂运动沸沸扬扬之际,新闻披露台湾经济部为核电停建后的供电缺口,正在研究跨海购电可能性。消息一出,随即遭在野党及舆论强烈抨击。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韦伯韬首先提出跨海天然气管道,以解决台湾能源问题。此建议获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善意回应,称“台湾方便需要我们参加这种讨论,我们是很愿意一起讨论的”。然而涉及政治风险,此点提议并未被列入正式会议结论中。紧接着,在11月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中,台湾玻璃工业公司董事长林伯丰于闭门会议中,再度提出由民间出资建设跨海天然气管道,但最终,该建议仍未被列入正式会议结论中。

虽然从政治风险角度观之,跨海气电管道方案难度极高,但若从能源安全及效率来看,又确实有存在之必要,尤其是在台湾核电建设停止后,对天然气的需求势必增加,因此如何获得稳定及价格合理的天然气将成重要课题。为克服此政治风险,本研究以为可仿效新加坡,以区域化及商业化模式,化解两两政治对立。如前述,一旦议题焦点不再是两岸,而是区域内多边参与,可降低政治敏感,并以商业模式,消解政治风险周期。因此,若能将两岸电气管道议题,置放于更大范围的东亚区域能源网中,相信不仅可有效降低两岸政治敏感,也可促进区域稳定。下节中,我们将进一步说明东亚区域能源网及东亚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构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