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是谁创造的

世界是谁创造的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世界的认识,从哲学的角度去看,研究者不外乎有两类人,在两条道路上走着。法国的拉普拉斯被誉为法国的牛顿,他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但是,科学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得到蓬勃发展。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因此根本不是科学。但是托勒密的宇宙体系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球静止不动居于宇宙的中央。

世界是谁创造的

1.上帝的地盘谁占了

从小就听老人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人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光就像东去的流水,不紧不慢,永不停息地流逝着。春来了,又去了,花开了,又谢了。无言的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黑发,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却给世界留下无数讲不完的故事,给世界留下无数解不完的谜团。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当我们睁开双眼,我们就可以看到宠爱我们的父母,就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喧闹。我们看到了房子,看到了汽车,听到了喇叭在大街小巷说着话,我们拉一下灯绳,暗暗的灯泡会突然发出光来,刺得我们睁不开眼睛,可是,我们对这些现象一点也不奇怪。是呀,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呀,早在我们生下来之前,它们就有了。可是,我们慢慢地长大,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自己去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了,我们才会知道世界本来不是这样的,许多的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的,像汽车、电灯都是勤劳的叔叔阿姨在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随着时间的转移,我们长得更大了,我们可以认字读书了。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我们会知道我们人类社会已经有了很长很长的文明史。这时,我们也许会产生更深的问题。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世界上发生了些什么事呢?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读不到任何文字的记载。我们只能从考古学家从泥土里发掘出来的古人用过的工具中去猜测他们的生活。那么更远,在人类产生之前,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那些茂密的森林,巍峨的群山,湛蓝的海洋,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我们再往远想想,天上眨眼的星星,闪烁的银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啊,我们会感到困惑,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它不像“汽车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这么简单。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其中不乏许多睿智的哲人去思考这些问题,有的问题被人们解开了,有的仍旧是个谜。对世界的认识,从哲学的角度去看,研究者不外乎有两类人,在两条道路上走着。一些人认为不管是星星,太阳,还是小小的飞蛾,都是由我们看不到的万能上帝按着他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事物一旦被上帝创造出来之后,就按着原来的样子发展下去了,再也不会改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管是天上的星星,地下的森林,天上地下的一切都是慢慢发展演变产生的,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万事万物都有生有亡。随着科学的发展,上帝的地盘越来越小了,第二条道路上挤满了人。

昨天发生的一切都已成过去,我们把过去的事情叫做历史。人类有它发展的历史,社会有它发展的历史,自然科学也有它发展的历史,我们在历史的发展中寻找故事。在学校,我们会发现,同学们读的数学、物理、化学书里,有严谨的科学原理,简单易记的数学公式,目的在于要学生掌握种种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往往略去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忽略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理论后面曲折感人的故事,而发明者或科学家的唯一资料,仅限于在他们名字之后加上一个括号,标明生卒的年代。而另一种书则正好相反,基本上算是历史书,写满了科学家的喜、怒、哀、乐,专写科学家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如何工作、如何学习、如何待人。在课堂上,老师把后面这种书叫课外读物。我们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将带着我们退回到200多年前,去寻找两个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充满幻想,热爱探索,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增加了丰富的内容。他们其中一个是德国的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另一个是法国的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 1749—1827)。也许读者对这两位主人公都不陌生。康德这个名字出现最多的地方,并不是在教授自然科学的教科书上,他更多出现在近代哲学的书籍上,康德不仅写了一些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影响了西方哲学界。法国的拉普拉斯被誉为法国的牛顿,他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

2.看星星的大人们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开始于遥远的古代。尽管那时的人们衣不蔽体,足不出百里,但仍然对宇宙中遥不可及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星球进行大胆的猜测。

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开始学习天象观测。从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开始,人类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的设想。开始,人们在神话传说中,表达对宇宙的认识。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在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代不同的民族对宇宙最朴素、最幼稚的想象。在我国,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女娲补天”、“开天辟地”和“后羿射日”这些动人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地,天地最初只是一片混沌。在这混沌中后来诞生了盘古。于是,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而盘古居于其间。天每日加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到一万八千年,便生成了一个广阔高远的天穹和深厚沉实的大地。盘古死后,盘古的头变成山川,两目变成了日月,膏脂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草木。

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表达了古代人民朴素的宇宙观。但是,这还不是科学的宇宙观,离科学的宇宙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但是,科学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得到蓬勃发展。在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统治着科学各个方面。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因此根本不是科学。在这样的环境里,科学家只能谨小慎微地向前。稍有不慎,触动了宗教的教义,不仅丢官,还有可能丢了性命。据说,一位西班牙的国王在参加编制新的星表的时候,讽刺地说,如果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向我请教。那么,许多东西就会创造得更好。仅仅因为这么句玩笑话他便丢掉了王位。从这一例子中,便可见当时宗教的势力是何等强大。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推崇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g, 约90—168)的天文理论。托勒密是位希腊天文学家,他继承了古希腊许多天文学家的成果,并加以综合和发展,写下了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建立了托勒密宇宙体系。但是托勒密的宇宙体系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球静止不动居于宇宙的中央。这个体系现在看来完全不符合实际,是一个主观的、人为设计的体系,可是它却迎合了宗教的思想,宗教的教会普遍认为:人类居住的地球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所创造的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环绕地球而运行,都是为照耀地球而存在,这样错误的观点竟然统治西方天文学界1400多年。

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天文仪器不断改进、发展,天文观测数据不断积累,并且更加精确。特别是人类环球航行的成功,在远洋航行中通过天文观测,人们发现,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已无法解释许多新的现象,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对托勒密体系产生怀疑,1543年发表了天文学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哥白尼的著作几乎包括了那个时代的全部天文学,而且差不多完全重新解释了天文学中的基本问题。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体系,认为地球及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动,用时又在自转,月球则作为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转动,又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其实,哥白尼“日心地动”的观点,早在他于意大利学习时就已经形成了,他把自己的观点抄送给当时的一些天文学者。但是由于担心受到教会的迫害,哥白尼踌躇了36年之久才敢出版《天体运行论》,也就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第一版《天体运行论》才与公众见面。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并不是靠人为的猜测,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他几乎用了36年的时间对他的日心说去测算、校核、修订。

日心地动体系的提出,远远超出了天文学上的意义。它揭示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仅仅是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极为普通的行星。从根本上否定了“地球是上帝有意安排的宇宙中心”的宗教理论,它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教会势力的崇拜。日心说不仅仅只是一次从地心说的改变,它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它打破了宗教思想的束缚,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使天文学首先跨入近代科学的大门。

在今天对于学生们来说,地球绕着太阳运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一进入学校便接受了科学教育。可是在当时,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日心说的出现,必然要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拦,教会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查禁了哥白尼的著作,残害宣传和支持日心说的科学家。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Girdano Bruno, 1548—1600)因为热情地宣扬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而受到残害。布鲁诺因家境贫寒,从小便被送进修道院做修士。但是他厌恶教会的清规戒律,阅读了大量科学著作。为逃脱教会的起诉,他流浪在西方各国。在流浪期间,他还不断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在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活动中,他还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边无垠的,每一个恒星都是一个遥远的太阳,而我们太阳系中的太阳只不过是千百万个普通恒星的一颗,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对哥白尼学说的重要发展。布鲁诺由于宣传这些进步的学说,而被教会视为最凶恶的敌人,罗马教廷因此逮捕了他,监禁审讯长达8年之久,布鲁诺仍英勇不屈,最后被教廷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临终时布鲁诺临危不惧,他大声对刽子手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他这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另一位对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给予有力支持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1609年,伽利略听到有个荷兰人制造了一架望远镜以后,买来了透镜,经过钻研,也制成了一架。他研制的第一架望远镜的放大率仅为3倍,他感到并不满意,最后,他制成了一架口径为4.4厘米,镜筒长为1.2米,放大率为33倍的望远镜。伽利略制成望远镜之后,马上将其用于天象的观察,当他用望远镜对准月亮后,立刻否定了当时许多人对月亮的认识。按教会的教义,天上的东西与地上的东西截然不同,天体都是完美无缺的。然而伽利略发现,月亮的表面十分粗糙,充满了凹凸不平的区域,还有很多高山深谷,根据观察,他还绘制了最早的月面图。为此,伽利略感到非常兴奋,又把望远镜转向行星。在观察木星的时候,他发现有4个光点在绕着木星转动,这就是木星的4个卫星。在此之前,托勒密学说的维护者坚持认为,所有的天体都只能绕着地球转,木星有卫星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存在的,但是,伽利略对木星卫星的观测有力地粉碎了这种主观臆断的说法。当他把望远镜对准太阳时,又发现了太阳黑子。他根据太阳黑子的位置而断定太阳本身也具有类似于地球自转那样的旋转运动。

伽利略把望远镜又对准了金星,又对准了银河,又对准了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恒星,伽利略在天文学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哥白尼日心体系的有力证据,都是对教会的有力打击。教会始终不敢面对事实,不承认望远镜中所发现的一切,说伽利略看到太阳黑子是望远镜出了毛病,真是欲盖弥彰。

当时有些人不理解哥白尼的日心地动理论,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这些人还有疑问,如果地球是转动的,为什么当我们在家门口跳起来落下的时候,没有站在邻居家的花园里呢?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是非常简单明了,可是在当时却使人伤透了脑筋。我们可以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一天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红苹果上了公共汽车,并坐在驾驶员的座位旁边,当他把红苹果抛在空中的时候,尽管汽车是运动的,但他根据经验,这个苹果绝不会向后飞去砸在最后一排一个人的鼻子上。在这里,汽车就像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当时,伽利略利用实验证明了惯性定律,说明了尽管地球是转动的,但我们不可能去感觉这样一个道理。

由于伽利略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这激怒了教会,伽利略开始受到教会的威胁,但他没有退缩仍坚持宣传日心说,最终罗马教廷逮捕了伽利略,并残酷折磨他,以至终身监禁。只是为了要说真话,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而正是这些人在科学道路上的前仆后继,才使我们今天的科学成就有了如此伟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科学仪器的进步对科学理论的作用。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望远镜在天象观察上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否定了许多毫无根据的猜测。

我们在看待一个事件的时候,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去评说。哥白尼日心说是一次天文学的革命,但是日心说仍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 1571—1630)是第谷的助手,第谷与开普勒在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因此他们之间关系并不和谐,但共同的事业又使他们不可分离。第谷一生长期对天体进行观测,拥有极为准确而丰富的天文观测资料。在他弥留之际,第谷把他一生积累的大量珍贵的观测资料赠给开普勒,要开普勒完成其未竟事业。开普勒在获得这些资料后,立即全力以赴地投入研究工作。开普勒的一生,也像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一样,是在极端贫困潦倒的环境中度过。尽管他根本不相信星占术,但也不得不一面从事天文学研究,一面以星占、算命为生。经过努力研究,开普勒总结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开普勒三定律。在日心说中,彻底清除了不合理的部分,并使之具有充分的严谨性和规律性。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还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开辟了道路。

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是什么力量制约着行星,使它绕太阳转动这个问题还未解决,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I.Newton, 1643—1727)给出了完满的答案。

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积分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造了科学的力学。虽然牛顿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他仍十分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这位站在巨人肩上的人本身就是位巨人。

牛顿在总结了开普勒三定律以及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数学上的论证。

牛顿指出,在地球上吸引物体往下掉、宇宙空间中吸引行星绕太阳转、或者月亮转地球转动都是一种力——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就把宇宙中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普遍物体的运动,用同一个定律统一起来,不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体,还是伸手可触的人间,物与物之间都是一样的力的规律在起着作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打破了神学上所谓“天之世界”与“地之世界”完全不同的无稽之谈。

后来,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推断出在天王星之外还有一颗尚未被人类发现的行星,这颗星的发现说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通过牛顿的贡献,哥白尼日心体系从此建立在稳固的物理学基础上。

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和我们认识其他事物一样,都是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知之甚少到逐渐熟悉。到了牛顿时代,由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并到达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观随意性中摆脱出来,建立了以实验和数理计算为主要手段来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

尽管这样,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发展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对宇宙的认识还有许多局限。科学家普遍带着万物不变的观点看问题,认为所有大体系本身都是不发生变化的,即使有变化,他们也只认为或只承认位置上变化的机械运动。

因此,他们往往以片面的、静止的和孤立的观点看世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必然要打破这样僵化的体系,打开这个缺口的第一人就是德国的哲学家康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