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韩非子》中常有“圣人”、“圣王”、“明主”、“愚民”、“细民”之类的提法和议论,其英雄史观的思想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二是对精神文明的创造。但是,韩非子并不否认民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务实的韩非子思想中无法视而不见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韩非子》中常有“圣人”、“圣王”、“明主”、“愚民”、“细民”之类的提法和议论,其英雄史观的思想倾向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在韩非子看来,历史到底是谁创造的呢?是君主还是民众呢?

(一)韩非子的历史观:圣人明君为主,民众为辅

1.圣人明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韩非子·五蠹》中,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描绘成了一部由圣人明君创造的历史:“上古之世,民众少而禽兽众,民众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22)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从人与自然的斗争,到推翻暴君统治,总之,创造发明也好,安定天下也罢,都是“圣人明君”所为。要治理当今乱世,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圣人明君”身上。韩非子认为凡圣人都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他们知“道”识“理”,能“观其玄虚,用其周行”(23);对天地间万事万物,他们也能“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24)一旦圣王明主在位,就可以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了。韩非子认为圣主明君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物质文明的创造。上古之世,有巢氏在树上筑巢棚使民众可以躲避禽兽的危害,燧人氏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民众能够免于疾病的困扰。中古之世,鲧和禹开掘河道治理洪水,防止洪水泛滥。

二是对精神文明的创造。首先,“圣人”制定出礼乐制度。“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25)黄帝得到“道”,掌控四方,赤松子得“道”,与天地同寿,圣人得“道”,制定出礼乐制度。其次,“圣人”创制法令,治理国家,富国强民。

韩非子在夸大圣人明君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的同时,并没有把他们神化。他认识到圣人、明君不是万能的,他们是人不是神,也有着常人的局限性和缺陷,这也是韩非子务实精神的体现。他虽然把尧誉为“六王之冠”,但他也承认“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26)他虽然对管仲等人推崇备至,但在“老马识途”的寓言中,他又感叹:“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27)

2.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韩非子从人性好利恶害的一面看待民众:“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喜其乱而不亲其法”(28),民众是好逸恶劳的,不喜欢受到法制的约束。同时,韩非子认为民众是目光短浅的,《韩非子·显学》中说:“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昔禹决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产开亩树桑郑人谤訾。禹利天下,子产存郑,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他认为民众智力低下就如同婴儿的心智一样不成熟,是不能用以治理国家的。他举出历史上大禹、子产在执政中不被民众理解的例子,说明许多圣王贤臣的治国措施本来是有利于民众的,但民众不理解,不拥护,以此来证明民众的智慧是非常有限的。

由于当时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韩非子对于民众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有限的说法也是有其客观的一面的。但是,韩非子并不否认民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务实的韩非子思想中无法视而不见的事实。

首先,圣人明君再英雄也有其所不能及的地方,也需要民众的支持。在《韩非子·观行》中,他指出:“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在《韩非子·功名》中,他说:“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再怎么伟大的英雄、明君,没有天下民众的支持,也是孤掌难鸣,不能“安”和“尊”。

其次,民众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韩非子·八经》中,韩非子更进一步论述“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君主在治理国家中要调动一国之力,否则,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第三,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国家赋税的承担者。“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29)“夫吏之所税,耕者也。”(30)

第四,民众是立国之本。“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31),“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32)无论是征战还是农耕,国家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民众,没有了民众,国就成不了国,君也成不了君。

韩非子认为国家的治理一定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安而国治”(33),“民怨则国危”。(34)上古时期,有巢氏和燧人氏因有功于天下,“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后世的王朝更迭,兴亡交替,关键还在于民心。韩非子在《韩非子·难四》中通过历史上桀纣失去天下,以及汤、武得到天下的例子,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是以桀索岷山之女,纣求比干之心,而天下离;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35)

(二)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圣人明君和民众共同创造的,其中,圣人明君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历史的创造也离不开民众的劳动和创造。这样的认识虽然有其阶级局限性,但是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我们不能苛求他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综观古今中外无数的史实都已无可争辩地说明,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人民群众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没有人民群众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人们便无法开展其他一切活动,便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也无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人民群众也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和精神文明。精神财富的创造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前提的,同时,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性活动对精神财富的创造固然有重要贡献,但这种创造的最终动因和认识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提出先进的思想,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担负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责任。但是,应该看到,是群众的实践造就英雄,他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任何杰出人物离开了社会的进步潮流,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及其实践活动,都必将一事无成。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