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魔稻”的世界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东方魔稻”的世界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十一章“东方魔稻”的世界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创造移植思维方法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那么,“东方魔稻”的世界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呢?经过十多年顽强拼搏,“东方魔稻”终于获得了成功,并于1976年最先在我国推广应用,然后被研究起步早于我国的菲律宾、日本和美国等国引进,从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第三十一章 “东方魔稻”的世界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创造移植思维方法

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随着世界人口的激增,粮食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某些地区的饥荒不时出现。唐·帕尔伯格是美国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是世界首任“以粮食争取和平”政策协调员。他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叙述了饥饿与人类的历史,介绍了一批在发展农业和改良农作物品种方面有贡献的科学家。他在书中写道:“随着袁隆平成就的取得,世界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从遗传学上进行改良就算都实现了。”[1]还列举出了对各大作物的改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研究机构:

玉米:密执安农学院的威廉·J.比尔。康涅狄克实验站的D.P.琼斯。卡勒基研究所的乔治·H.沙尔。

小麦: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的诺曼·博洛格(Worman Borlaug)。他是美国遗传学家,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遣去墨西哥帮助改进农业生产。由于他发明了杂交高产新小麦良种,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印度农业研究所的M.S.斯瓦明纳森。美国农业部的奥维尔·A.沃格尔。

水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的全体研究人员。中国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袁隆平。

帕尔伯格在书中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题,专辟一篇,介绍了袁隆平的成就。这位美国教授对袁隆平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也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的科学家。”

西方人向来非常自负,看不起东方的科学家。但是,在铁样的事实面前,他们不能不为袁隆平的惊人成就和伟大的实践精神所折服,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他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此,袁隆平连获五次国际大奖,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被选为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被授予“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那么,“东方魔稻”的世界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呢?这是袁隆平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科技创新的胜利。具体地来说,奇迹的创造涉及遗传学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思维方法和献身科学精神等因素。

在遗传学上,一种传统的信条认为:“鉴于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花期短,枝头小,杂交授粉结实率低,用种子繁殖的难关永远无法渡过。无论水稻的杂种优势多么强,都无法用于繁殖。”[2]然而,袁隆平却偏偏要选定这道明知难解的世界难题。他心想: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难道中国人就不能搞成功吗?他进一步作了具体的分析:进行这项研究,中国的有利条件很多,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水稻种植的自由王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阳光条件,海南岛是天然的温室,是育种工作者的乐园……所有这些条件,都是有利于攻破难关的,也是许多“农业科学源头”的西方国家所没有和不及的。

从遗传学理论来说,实现水稻杂种优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进行人工去雄。用人工去雄杂交,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用于大田生产,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同一朵花上有雌蕊和雄蕊,雌蕊枝头受精后,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地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二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从理论上分析,这条路虽然是可行的,但国内外都没有先例,甚至有的外国专家断言:“此路不通!”

面对着这个难题,袁隆平着手设计解决世界难题的具体方案,并制定出了“三步走”的具体步骤:[3]

第一步:筛选和培育雄性不育植株。袁隆平从杂交高粱的研究也就是雄性不育中受到启发,认为水稻也可能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植株,它是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这一步是培育雄性不育系的基础。

第二步:筛选和培育保持系。这就是必须找出和培育出一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的品种,使其后代永远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以解决雄性不育系传宗接代的遗传问题。

第三步:挑选和培育恢复系。这就是要寻找和培育出一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的品种,使它们的杂种第一代恢复雄性可育的能力,能自交结实,只要它们的杂交优势强,就可以用到大田生产上去。

这就是“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构想,它在生产中的应用关系如下图(图中A为不育系,B为保持系,R为恢复系,F1为杂交一代)所示:

以上我们介绍了水稻杂交的“三系”配套,这是因为“三系”配套是使杂交水稻应用于大田生产的关键。同时,在“三系”配套中贯穿着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移植法,这是经典的植物育种方法。首先找到某种理想的种子,然后将它移植到另一个所需要的品系中去。事实上,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过程,就是稻株亲本上花粉中的雄性和雌性特征的移植过程。这种移植包括“移去”和“移入”,例如对于雄性不育系来说是“移去”,对于培育保持系来说,是向雄性不育系“移入”。

img20

杂交水稻“三系”法在生产中应用的关系图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设计思想正确,方法科学对头,特别是紧紧扎根于实践之中,所以很快地攻克了三大难关:配套关、优势关和制种关。经过十多年顽强拼搏,“东方魔稻”终于获得了成功,并于1976年最先在我国推广应用,然后被研究起步早于我国的菲律宾、日本和美国等国引进,从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据统计,从1976~1993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24亿亩,增产稻谷2400亿公斤,增加产值约672亿元。目前,全国每年推广杂交水稻2.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其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60%以上。这的确是一项令世界震惊的成就!袁隆平和他的合作者们,为解决13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回顾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历史,科学发明与科学思维方法总是相辅相成的,即科学发明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作指导,而科学发明成果的诞生,又将孕育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或使原有的方法更趋完善。例如:美国人吉列发明安全刀片应用的是联想思维方法,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发现做梦是应用归纳思维方法,法国医生发明听诊器是应用直接类比思维方法,德国魏纳格发现大陆漂移说是应用逆向思维方法,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应用观察思维方法……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应用的是移植思维方法。移植本是生物学上的术语,意指把生长在甲地的植物移植到乙地,使其成活、生长。有时,也把某种植物的枝、芽、花粉等移植到另一种植物体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嫁接”或“杂交”。移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不限于植物的移植,动物中也有胚胎移植、细胞移植、基因移植、器官移植……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领域里,移植现象就更为普遍了,如观念、原理、方法、技术、工艺、成果等都是可以移植的。据统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重大的科学发现并不太多,但是通过技术移植却创造了无以数计的新成果。

问题是,最初人们怎么会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上去的呢?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其观念支配的,因此指导人们进行移植实践的是思维方法。一般来说,移植是由联想来牵线搭桥的,没有联想就没有移植。移植有两种:一是先见到“可移”之物,触景生情,引起联想。例如,盲文的发明就是属于这一类。在160多年以前,法国海军巴比尔舰长带着通讯兵来到一所盲童学校,向孩子们表演夜间通讯。由于是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于是,传令兵把军事命令译成电码,在一张硬纸上,用“戳点子”的办法,把电码记下来。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点子”的办法,再译出军事命令的内容。表演引起盲童布莱叶的极大兴趣。对于他来说,“戳点子”和“摸点子”就是“可移”之物。于是,他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点子”盲文,一直沿用到今天。

另一种是根据移植的需要,去寻找“可移”之物,通过联想而导致移植发明的成果。例如,压缩空气制动器的发明就是一例。火车发明后,由于制动器的力量太小,在紧急情况下,常由于刹不住车而酿成重大事故。有一个叫佐志的美国青年人目睹了这种车祸的发生,于是就萌发了要发明一种力量更大的制动器的想法,这就是移植的需要。一天,佐志从报纸上看到用压缩空气的巨大压力开凿隧道的报导,于是他想:压缩空气可以劈石钻洞,为什么不可以用它来制动火车呢?就这样,佐志找到了“可移”之物。经过反复试验,22岁的佐志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空气制动器。

移植思维方法的应用关键在移植,然而移植的应用不是随意的,必须认识移植思维方法的特点与规律。一般说,移植思维法的特点有三:一是相容性。这一点在器官移植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近些年来,医学上已可以把一些人的眼睛、心脏、肾脏肝脏、胰腺、皮肤等器官,成功地移植到另一些人的身上。但是,这些移植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移植与被移植体之间必须有相容性,不产生“排异”现象。二是相通性。即事物之间彼此连贯沟通,能够通过某种中介把它们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三是优化性。移植不是为移植而移植,追求优化和高效是它的明显特点。例如博洛格研究杂交小麦,是为了获得抗锈病的高产新品种,结果使墨西哥的小麦平均每英亩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其目的也是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他研制成功的“南优2号”中稻亩产628公斤,比当地优良品种增产20%左右。

移植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应用得最广最多的方法。无论是科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只要掌握了移植思维方法的要点,留心世事,都能够巧妙地运用移植思维方法,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运用移植思维方法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是观念(或概念)的移植。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里的概括,它可保留在人的大脑里,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他人。观念可以移植吗?可以移植,所谓破除旧的传统观念,就是移入新的观念以代替旧的观念。例如,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过去是把它们对立起来,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其实,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它们像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可以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所利用。由于打破了这个传统的观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移植”了市场经济观念,使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大好局面。

二是原理的移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198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实际上,基因治疗法是由遗传学和基因工程原理向医疗治病移植的结果。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人体的某种基因的缺损,往往表现为某种疾病。基因治疗是将外源基因移植到患者的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基因治疗技术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方能在临床上应用:首先,针对各种疾病,必须具有能够达到治病目的的基因。其次,必须具有能有效地将基因导入人体的载体系统,这种系统是高效的,而且是定向导入人体某些细胞。最后,基因导入人体以后,必须能够控制它的表达。因此,基因治疗是生物高技术之集大成,是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病毒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移植。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预计到2010年后将发展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为治疗疑难病症,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老年痴呆症等,提供了有效的新治疗途径。

三是技术手段的移植。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农村实行“一年三熟”的耕种制度,而长江以北是实行春种秋收,“一年两熟”。然而,河南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大胆创新,从长江以南地区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改革了耕种制度。河南省商水县的40万亩良田已连续5年实现了“一年三熟”。实践证明:“三熟田”比“两熟田”增产30%左右,每亩平均可增加收入300元左右。据估算,如果仅在河南省的粮油生产地区推广“一年三熟”的种植技术,每年就可以增创近100亿元的收入[4]

四是技术功能的移植。香蕉是热带或亚热带植物,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钾元素的水果,对人体益处颇多。从功能上说,香蕉主要是作水果食用,有润肠和补充人体所需的钾元素的作用。美国科学家自1989年开始,利用基因移植技术,将所希望的疫苗成分基因移植到香蕉、番茄、苹果、马铃薯、生菜等可食用的植物中去,以获得可食用的植物疫苗。这项技术正逐渐成熟,其前景十分广阔。这就是说,当人们吃下疫苗基因移植的香蕉的同时,即完成了一次预防接种[5]。这就意味着,预防再也用不着吃药打针了,香蕉的功能也因此发生了转移。

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越来越明显,而移植思维方法正是这种相互渗透的中介。因此,我们既要认清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又要认识到移植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解决未来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中,充分发挥创造移植思维方法的作用。

思考训练参考题

1.为什么说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是移植思维方法的应用?在“三系”配套过程中,进行了几种移植?

2.什么叫移植思维方法?它有几种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3.请你从科技产品、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列出尽可能多的移植成果,说明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4.你相信人的智慧是可以移植的吗?请说明理由。

【注释】

[1][美]唐·帕尔伯格,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M].王应云,译.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138.

[2][美]唐·帕尔伯格,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M].王应云,译.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136.

[3]谢长江,著.功勋科学家袁隆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1.

[4]科技日报,2000-03-20.

[5]新民晚报,2000-02-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