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提高科技宣传水平而奋斗

为提高科技宣传水平而奋斗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提高科技宣传水平而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新闻宣传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成长壮大。我们着重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科技宣传的水平。《科技日报》的做法是:面向三个层次,服务科技计划。

为提高科技宣传水平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新闻宣传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成长壮大。1954年,我国诞生了第一张科技报纸,这就是在北京出版的《科技小报》;到1964年,科技报纸发展到12家,发行总数达55万份。尽管中间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到1978年以后,科学的春天为科技报纸普洒了甘露,它又喜获发展。据1979年底的统计,科技报刊发行量达500万份。1986年,《科技日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世界范围内仅有的一张以宣传科技为己任、全国发行的科技大报。截至1989年底,全国共有科技报78种(不包括县办科技报),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就有11种,有的科技报甚至发行30~40万份。科技报纸在科技工作的宣传传播中,建立了难以磨灭的功勋。如果没有科技报纸的宣传,我们党在科技方面的路线、政策、方针和任务,怎么能那么及时地送到千家万户、山村田野;如果没有科技报纸的宣传,我们在科技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诸如“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等,又怎么能那么深入人心和妇孺皆知;如果没有科技报纸的宣传,我们的一些科研成果,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怎能如此广泛地推广,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靠着党的坚强领导和科技新闻界的努力拼搏,科技报纸在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表彰先进科技工作者、普及科技知识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就拿普及科技知识来说吧,当今“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种植席卷全国;“白色革命”——地膜覆盖技术风靡九州;还有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也普遍推广。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报纸的宣传。难怪人们亲昵地说,科技报纸是不见面的“老师”、不拿工资的“财神爷”。可见,科技报纸正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在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面对以上事实,《科技日报》决心和科技新闻界的朋友一道,一方面进一步坚定做好科技宣传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找自己的差距,使科技宣传工作走上新的台阶。我们着重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科技宣传的水平。

第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宣传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把学(学原著)、想(领会精神和意义)、做(做好宣传工作)结合起来,但头两条是基础,基础一定要打好。比如这次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就带头学习马列原著,并组织一些记者、编辑共同研讨。我们学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反复领会恩格斯所说的这段话:“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接着,我们又翻阅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一章中找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科技关系的直接论述。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我们回顾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科技工作的指示,以及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算了三笔账:(1)在我国手工业和自然经济生产中,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的产值只有1000元,只能维持个人和家庭的需要。(2)传统工业,包括机械行业,每人每年可创产值几万元,比手工业生产高出10倍。(3)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都在10万元以上,甚至可达30万~50万元。至此,我们的心里豁亮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我们订出计划,集中精力,分阶段重点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在刊登江泽民李瑞环同志这方面的重要文章的同时,推出三篇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科学技术:当代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于这三篇评论员文章既有理论,又结合实际,起点较高,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影响。同时,我们组织省委书记结合实际写体会文章,不惜篇幅予以刊登。在此基础上,我们主编了《中国科技瞭望》一书,引起广泛注意。

第二,科技宣传要面向经济,面向生活,面向整个社会

实践证明,宣传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党的科技政策、方针、路线才能愈深入人心,科技成果才能尽快地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人民群众也才能从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用什么作为主线来牵动这一切呢?《科技日报》的做法是:面向三个层次,服务科技计划。所谓面向三个层次,就是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基础性研究的开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科委等单位正是在这三个层次上部署了一系列科技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基础性研究计划、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还有希望工程和菜篮子工程。这些计划和工程,都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我们注视着它们实施的动态、成果等,推出了“研究与决策”、“成果推广第一线”、“七五攻关壮国威”、“科技计划成果巡礼”等专栏,并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写出“喜看科技前景美,六大计划知多少”的专文,介绍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六大科技计划。由于目标明确,报纸宣传就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注意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宣传

今天的科技新闻工作者,大部分是跨世纪的人才,应该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上,去迎接21世纪国际上的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力竞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当然,高新技术是个崭新的领域,有许多我们感到神秘的和不懂的东西,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开拓。如果说,过去我们曾把数学公式、物理概念、微观模型等视为“天书”,那么,今天我们必须去亲近它、学习它、了解它;如果说,过去我们视商业经营为畏途,有过“文人不言商”的片面认识,那么,今天我们必须沉到基层,深入研究高科技产业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此,《科技日报》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我们与中国光学学会联合开展“光学知识竞赛”,开辟“科学大视野”专栏介绍高新技术知识,还与国家科委火炬办公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出“高新技术及其开发区理论与实践”专栏,同时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一起开办“高新技术开发区撷英”专栏,多方位介绍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要求国际版和驻外记者也做好配合工作,更多更好地介绍国外高新技术及产业园区。不久前,《科技日报》国际版关于美国22项高新技术的介绍,就是一例。只要我们学得进来、沉得下去,相信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宣传,一定能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北欧的一些国家地域没有我们辽阔,物产也没有我们丰富,可他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全世界是我的市场,全世界是我的车间,全世界是我的厨房”的口号下,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人均年收入超过1.4万美元,已跻身于世界最富裕国家的行列。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做到。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做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宣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以宣传科技活动中的人物为己任

科技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作为全国性的科技日报,一定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重视科技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只有重视人的宣传报道,增强全社会科技意识、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对于人物宣传,我们一再强调下述几点:(1)新闻性。或由事件的新闻性带出典型人物,或由新闻人物带出典型事件。(2)典型性。摒弃传记体,不做裹脚布。不该长处不容长,宜短处必短。尽可能在典型事例上下工夫。(3)科学性。写作科技人物,必有科技事件。要注意科技名词和理论的科学表达和通俗化,还得注意保护知识产权。(4)克服片面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写人物要避免随意拔高和臆想、塑造。对于人物宣传,我们做得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坚持按新闻性、典型性、科学性、克服片面性这四条去做。《科技日报》开辟的“建设者颂”专栏,大部分文章在1500字以内,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突破。最近,我们又集中力量宣传钱学森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反映科技教育界学习钱老的动态和收获。同时,推出“伟大的爱”专栏,介绍科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境界。当然,在坚持文章要短的原则的同时,好文章也不怕长,而且要不惜笔墨、不惜篇幅予以宣传。《科技日报》星期刊,在抗灾救灾中是作出较大贡献的一个部门。他们采写的《苍天作证》、《天地之间》等长篇通讯,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党,讴歌了社会主义制度,讴歌了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报纸及时给予刊登,引起社会强烈的共鸣。可见,关键是要把握适当,以质取胜。

第五,多登科技信息

报纸作为新闻纸,是要向人民群众介绍信息的。科技报纸刊登科技信息,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为了刊登科技信息,必得选登科技成果鉴定的消息,这是毫无异议的,但关键是要改进成果信息的写作方法。比如研究成果告诉人们,某地地质结构是由几个板块组成的。我们在发消息时应该在新闻中加上“为什么”的背景,或者画出图来逐一标明。这样,读者才能一目了然。又比如某一筑路新技术研制成功,在实践中为群众带来诸多方便。在写作这一消息时,应该交代施用新技术过程中资金投入的状况。如果资金投入多了,最好也带一笔。这样,读者才能从实施新技术而获得的实惠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爱民政策。刊登科技信息,还得尽量方便读者阅读使用。《科技日报》在“读者之友”专栏中介绍的信息,几乎每篇都有指南类的文字,告诉读者去找谁,怎样联系。

第六,大力做好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宣传

有人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科学知识的大爆炸”。也许这个概念不确切,但今天科学知识的更新令人眼花缭乱,却一点不假。据统计表明,在19世纪,人类的科学知识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50年代,每10年增加一倍;到70年代则每5年增加一倍;现在是每隔3年增加一倍。这种情形使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日益缩短。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花了一个世纪,电动机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用了57年,汽车从发明到使用耗时27年,飞机14年,原子弹6年,晶体管5年,太阳能电池只用了2年。除此之外,科学技术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微电脑前几年才崭露头角,现今有的中小学都有了微处理机;农业新技术的崛起,激起了农民了解新技术、运用新技术的巨大热情;乡镇传统企业的改造,也在向科学技术招手,等等。因此,做好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是科技报纸宣传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就拿这次抗灾救灾来说吧,《科技日报》星期刊的减灾专版、“救灾小知识”,都起了相当好的作用。今后有关科技知识,特别是高新技术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的普及,还应更有计划一些、更经常化一些。

第七,要重视改进科技宣传的技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介的自身装备也日益改进。特别是广播、电视等音像艺术的兴起,向报纸提出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广播、电视的报道,让你既可看到画面形象,又可听到主人公的声音,很容易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因此,改进科技宣传的技巧,已不容忽视地提到了科技新闻工作者的面前。我认为,起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1)从采访记者来说,要注意视觉新闻的作用,尽可能地亲临其境,抓住要害,目睹其实。采访要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细微些、细微些、再细微些。尤其要了解和掌握电视镜头所无法描述的细节。(2)版面安排上要实行“突出重点,打歼灭战”的原则,对重大问题、重大成果、重大改革成就等,要采取泼墨式的宣传技法,造成声势,扩大影响。(3)科技新闻是有时效性的。对于时效性强的新闻务保不漏,同时,对于一些看似没有什么时效性的报道,也要引起重视。比如新问题的提出,我把它称之为时新。这种具有时新特点的稿件,单篇或成组发表,也能克服时效性的限制,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4)要善于应用专栏的形式来宣传。既要保留传统的栏目,也要不时地创办有刺激性的栏目。要使栏目成为报纸的眼睛,也成为读者的导读。以上几条仅为我的初步考虑,难免以偏概全。只要大家一起创造,科技宣传的技巧定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第八,科技宣传的语言应生动些、形象些、精粹些

如果我们企望科技宣传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工夫、花力气。从总体上说,科技宣传的语言与新闻语言同属一个范畴。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或微观,或宏观,科技宣传的语言相比一般新闻语言来说,就更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更带有事实的或感情的色彩。在准确介绍科技知识的前提下,科技宣传的语言可以更生动些、更形象些,声音、色彩的变化更丰富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强调生动形象,有的同志就忽视了科学的准确性;一旦强调科学的准确性,仿佛就必然要枯燥无味。要克服这种片面性,记者编辑都要加强学习,学理论、学知识、学语言艺术。在学习语言艺术的过程中,科技宣传界的朋友们还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规范化,不要自己创造新名词,而要把语言弄得精粹些,再精粹些。总之,科技宣传的语言大有学问。我在此仅就想到的写了几句,只能算是抛砖引玉。

要做好科技宣传工作,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有高度政治责任心,能吃苦、能战斗的编辑、记者队伍。《科技日报》正朝这个目标去做,要求编辑、记者在党的领导下,到生活中去,到基层去,抓典型、抓信息、抓研究、抓普及,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作出更多的贡献。

(写于1992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