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培育“点拨”之花而不懈奋斗

为培育“点拨”之花而不懈奋斗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生创立的语文教学点拨法,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书印了300本,全部赠送出去,引起了较大反响。因此,本书旨在谈“艺术”,而不是谈“模式”。目前,先生正在进行“点拨法”大面积实验工作,不仅安徽省内定了若干实验点,而且省外也有不少青年教师报名参加,只要有青年教师来信报名,先生都不厌其烦,一一指点;先生特别乐意为广大青年语文教师创造成才的条件,提供发展的机遇。

为培育“点拨”之花而不懈奋斗———编后絮语

陈 军

我的导师蔡澄清先生是经国家教委有关领导部门审定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丛书中的《中学语文卷》的13位作者之一),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系省劳动模范;现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苏鲁豫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青语会学术顾问,安徽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芜湖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芜湖一中副校长。在中学语文教坛,先生竭忠尽职,辛勤耕耘,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在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生创立的语文教学点拨法,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先生不但业务精深,而且品德高尚,儒雅之风,令人称赞。在培养教坛新秀方面,先生呕心沥血,诲人不倦,除我本人外,本书中的其他作者,如孔立新、汤国来、曾桂荣等也都是经先生一手扶持起来的;相比较而言,我受益最多,从1982年刚刚工作至今,我追随先生已有15个年头了,我所取得的教学成绩都与先生的精心点拨无法分开。先生教我做人,教我做学问,感人的故事在这里无法一一尽述。先生是我永志不忘,从内心敬爱的导师。

40多年来,先生桃李满天下,教育教学成果繁富,发表和出版的专著论文有百万字之多,其中有关语文教学点拨法的散见于全国各大期刊的专论文章有一百多篇(其中有些是他和青年教师合作或由他指导青年教师写的)。1994年,值先生花甲之庆,我曾自费内部出版了《语文教学点拨艺术初论》一书,一则传播先生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经验,二则把先生的主要成果整理出来,供青年有志者学习和研究,三则也是表达我这个学生的敬爱之情。书印了300本,全部赠送出去,引起了较大反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欣然题词,我的大学导师、文论家朱典淼先生欣然作序,给我的鼓励很大;许多青年教师纷纷向我索要此书,其诚可感。可惜我只印了300本,无法满足许多同道和朋友的要求。先生和我有点自知之明,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一般出版社不大愿意赔钱推出,因此,也就不去为正式出版而动脑筋了。令人感动不已的是,在出版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天津人民出版社竟毅然接受本书的出版,其开拓精神与发展眼光确实难能可贵!责任编辑刘晓津同志认真负责,多次来信商量书稿中的细节问题,连一个用词也不放过。对此,我们是深为感谢的!

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书不是我原来编的《语文教学点拨艺术初论》的翻版,原书有“点拨原理通论”“点拨艺术丛谈”和“评论及其他”三部分;现在抽出“点拨艺术丛谈”部分,重新做了修订和编排,突出了“点拨艺术”的内容,实践上的借鉴更为明确了。具体说来,有三点是应当向读者作一说明的:第一,“丛谈”的“谈”扣住了两点,一是教学实践经验,二是教学基本理论;在理论的阳光下展示我们的“做法”,又将具体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总结。这样,所谈的都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晶。一味谈理论,嫌空;一味汇报做法,嫌浅,我们力求不空不浅。当然,这是我们的愿望,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有请读者诸君来评判了。第二,点拨法的精髓是“相机诱导”,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有好心的朋友曾提出疑问:点拨教学没有模式,人家怎么学呢?在我们看来,当前充斥教坛的“多少步多少阶多少式”之类的“教法”,步骤定得很死,看起来好学好用,其实,这很容易把人捆死,很容易产生千教一律,千教一面之弊。应当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没有固定程式和不变的模式的。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一些做法,你可以这样教,我可以那样教,各有所长,各尽其能;只要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任何一种教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本书旨在谈“艺术”,而不是谈“模式”。艺术是变化的,灵动的,只宜领悟,受到感染,不宜盲目照搬,削足适履;“艺术”又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剧目,不同名角唱起来有不同的艺术趣味。我们这里谈的“艺术”也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点领悟,一得之见,并不是说“语文教学艺术就我一家”,因此,我们写的这些文章是在代表我们与你对话;如果你觉得我们说的还有一些道理,还有一些借鉴价值,那我们就深感荣幸了。第三,“丛谈”的作者很多,蔡澄清先生挂帅,其他多是围在他身边的学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80年代以来,全国中语界涌现了一大批名师,他们一马当先,勇于探索,成果卓著;相比较而言,蔡澄清先生在培养新秀方面是走得比较早的;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开始后,“培养青年教师”的口号响亮地提出来了,而当此时,在蔡澄清先生周围,已有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生指导他们的实践,推荐他们的文稿,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推到教坛的显著位置;今天,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总结一篇又一篇有实践、有理论的教学文章,应该说,这是先生引以为豪的事。用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比自己个人发表著作更令人高兴。”读者诸君读这本书,我想是会想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的。目前,先生正在进行“点拨法”大面积实验工作,不仅安徽省内定了若干实验点,而且省外也有不少青年教师报名参加,只要有青年教师来信报名,先生都不厌其烦,一一指点;先生特别乐意为广大青年语文教师创造成才的条件,提供发展的机遇。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丛谈”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论文合集,而且也是先生培养新人的具体实例和生动说明。因此,我觉得这本书有其特殊的意义。

当教师是辛苦的,既当教师又搞学术研究更辛苦,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苦事,又是一件乐事,这是育人之乐,是献身教育事业之乐,是追求学术成就之乐。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认识,也是本书所有作者的共同心声。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书中作者再一次向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所有关心本书出版、关心我们点拨教学研究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敬请大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教,对本书存在的缺点、错误予以指正!

1996年教师节前,于安庆非非书屋

(原载《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