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与临床水平提高

科技创新与临床水平提高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创新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原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提供新服务的过程。没有科技创新,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势必在国际医学发展的舞台上,难以看到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获得认可。

(一)科技创新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原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引领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动力。

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五代的领导人都非常强调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则历史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胡锦涛同志提出我国要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习近平同志牢牢把握住当今时代的发展脉络,做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的重要指示。这些都说明,科技创新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在各个领域都要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关系着人类的健康,社会的进步医学领域,更是充分地体现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进步和发展。

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成的。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医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也迈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诊治方法和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临床上的医务人员几乎每时每刻都能体会着到科技创新给医疗工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及给患者康复带来的巨大获益。具体来看,科技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是将新的应用技术类成果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以求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例如,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发展和应用使胃肠道疾病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从最早的金属管状式胃镜到1983年电子内镜的出现,再到超声内镜、胶囊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的逐步应用,直至最新的具有病理学诊断价值的共聚焦显微内镜的发明,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肿瘤才真正有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在发达国家,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大幅提高,已占到全部胃癌的90%,而治愈率可接近100%。再比如,手术刀是手术中切开、分离和切除病变必不可少的器械,从最初的钢制刀片,到高频电刀、氩气刀、超声刀以及Ligasure,外科手术刀正向着治疗更快速、更精确、更彻底,降低感染损伤和出血可能的方向发展。使外科医生真切感受到外科手术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手术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知识创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更新和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疗实践。医学理论可以是某个医生自己多年经验的总结,而更多采取的方式是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协作攻关,从而取得医学理论上的突破。例如,人们对消化道溃疡病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认识不足,难以治愈且容易反复发作,多数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成功从患者胃黏膜中培养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这种细菌涉及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以后的科研人员又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这种理论上的更新使溃疡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使绝大多数患者避免了手术痛苦,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

从上面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都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由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带来革命性进步的例子不胜枚举,其目标最终是要运用到临床诊治中,使医生及患者均获益。因此,医学要发展要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理解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贯彻科技创新的总战略对建设研究型医院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技创新在我国医学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们正处于思想观念激烈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更新周期短,尤其在医学领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更是日新月异。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医学发展水平在基础研究的深度、临床研究的高度和自主创新程度上,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我们的医学技术人员或者学术带头人对代表医学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能力不够,着眼点不够准确、犀利,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在医学研究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浮躁的情绪,重视近期产出,轻视远期效益,重视实验室工作,忽略了临床实践,重视个人的培养和发展,削弱了团队的和谐与协作。尽管拥有数额巨大的基金支持,但从研究的内容上看以跟踪性、模仿性研究居多,自主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比较缺乏。即使取得一些自主创新的成果,也由于各种原因和局限性,无法转化成可供临床应用的技术。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往往是诞生在外国的仪器设备上,国内一流医院使用的诊断设施和治疗器材,也都被外国的产品所垄断。没有科技创新,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势必在国际医学发展的舞台上,难以看到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也很难获得认可。

党和政府深刻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号召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使得医学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国家层面,医院层面,都为科技创新在医学领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国家对医学科研投入的力度大大增强 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取得巨大进步,国内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提升促进了国家对科研投入力度的加大,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基金资助体系,主要包括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专项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等,各省、市、自治区也设立了多种基金,支持医学科学研究,支持自主创新性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其中,既有偏向基础研究的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有偏向临床实践和疾病防控研究的基金(如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既有面向杰出人才和团体的大规模资助(如国家自然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等),也有面向青年才俊的探索性基金(如国家自然青年项目)。并且,资助的力度逐年加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经费已达235.2亿元,是2010年批准经费96.5亿元的2.5倍。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已达到60万元/项。国家同时大力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和交流。每年都拿出大量的经费,鼓励科研工作者走出国门,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吸引国外的精英归国参加到科技创新中来。这为我们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是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有机会做出更多的创新成果,有机会在基础和临床领域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2.积极创建研究型医院,构建良好健康的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成立以及多年来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推广,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医院都参与到创建研究型医院的行动中来。研究型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构建科研创新的体系,为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创造条件。经过多年探讨,大家对体系的构建和措施的实施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创新战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标准,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确立科研与临床并举的观念,领导并推进科技工作。

(2)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工作效益。遵循科技规律,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协作机制,实现科学研究规模化、系统化和效益化。搭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3)打造创新团队,促进科技工作持续发展。医院要重视培养研究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形成在学科领域保持先进地位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人员引进、科研课题申请、基金经费上予以支持,同时对团队的创新意识、创新成果作为考核和评价的标准。

(4)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探索建立适应医院科技创新要求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联合、高效、规范、激励”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科研共享机制。做到以人为本,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体制。

(5)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培育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提倡公平竞争和学术平等,鼓励自由探索,营造敢为天下先和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在科室之间、学科之间、课题组之间和人才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避免恶性竞争,杜绝学术腐败。

(三)科技创新与临床诊治紧密结合是研究型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医学的科技创新不能脱离临床实践,否则,任何成果都将失去意义。科技创新的成果要为临床医学服务,转化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最终的目标是推进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梳理科技创新与临床诊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思路和原动力来源于哪里?如何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可应用于临床诊疗的成果,以及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加有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中,是研究型医院在管理层面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善于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有科学价值的问题,打破思维定式,推动科技创新 医学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最终服务于临床工作,提高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而科技创新的思路和原动力也必须来自于临床面对的疾病。否则就会造成科研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脱节,所谓的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疾病诊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认识疾病发病机制,如何早期并准确对疾病作出诊断,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对疾病进行治疗,都是临床医生每时每刻面临的挑战。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善于观察疾病的特点,将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凝练成为科学问题,准确选择研究的切入点,这是进行医学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证。例如,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发明并应用到临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在临床观察的过程中,很多医生都发现这种手术方式存在着缺点,如修复是利用患者已有缺陷的组织;将不同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张力很大,不符合外科手术的原则;疼痛重,复发率高(10%)等。美国的外科医生Lichtenstein清晰地认识到并理解了上述问题,于1989年首先采用一种既符合生理,又无张力的修补方式,利用1个片状Marlex补片进行缝合,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开创了无张力疝修补术时代。这种创新术式具有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1%)等优点,被大家普遍接受,被命名为Lichtenstein修补术。与此同时,术式的改进也极大地促进了相关材料的发展和进步,各种高科技的修补材料应运而生,成为一项科技创新的产业。

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和有开创性的科学理论并非易事,有时需要打破思维定式。科技创新需要开放性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僵化的思维模式是科学发展的障碍。人类的疾病是非线性的,是复杂多变的,我们要善于透过疾病在表面上呈现的普遍现象,发掘其本质特征。但通过某条途径无法解决问题时,要另辟蹊径,甚至可以逆向思维,跳出常规观念所限定的框框,才可能有所突破。在解放初期结核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年代,肾结核合并双肾病变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很多患者放弃了治疗而失去了生命。我国泌尿外科带头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创始人吴阶平院士通过认真细致的临床观察和独具匠心的思维方式,对以往的经验加以修正,在1953年提出了“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总结出患侧肾结核蔓延到对侧输尿管及膀胱挛缩引发对侧肾积水的发病机制,并创造性地制定了先切除病肾,再解决肾积水的治疗方案,使众多无望的患者重新获得了新生,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种突破常规思维定式的作风在任何时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2.创造条件,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促进临床诊治进步的成果 医院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不断研发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新材料和新仪器,并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使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国家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大,医院拥有的科研基金和科研课题也与日俱增,但相应的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到临床诊治中的成果却不多。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于10%,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政策导向,管理体制,资金分配,市场和企业参与,以及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等等。研究型医院的管理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为科技创新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要通过政策引导,改变目前的项目、成果管理机制,使科技人员逐步从以往的模式化计划经济思路扭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研思路,从临床需求和市场需求双方面设计课题,才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其次,要认识到科研单位只能相对独立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少数环节,而且大多数环节中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为科研单位市场感应力比较弱,并且通常不具备量化生产的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也不具备产业化所必需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因此,需要企业增强各种社会资源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准确把握市场。另外,很多科研人员即使拿到了数额不菲的研究经费,却没有搞清“科研是为了什么”,闭门造车,搞纯粹的学问,或只满足于发表SCI文章、著作、晋升职称,甚至仅仅为了顺利结题,应付了事,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从科研立项环节上严格把关,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科研项目,并且建立有效的审查制度和考核制度,这样既有利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孵化,又避免了科研经费的浪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明礼教授被誉为我国“血液回收之父”。从临床实际出发,针对临床用血供求矛盾和临床用血安全性,在1990年设计出我国第一台血液回收机。随后在医院大力的支持下,不断开拓创新,与医疗器械企业强强联合,生产出第五代血液回收机,经国家鉴定后推向市场,可以在外科手术中收集到出血中的90%以上的血细胞,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进步成果推广项目”。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血液回收机已在全国近千家大型医院内使用,成了该领域的主流产品,血液回收超过60万例,不但节约了大量宝贵的血液资源,而且显著降低了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3.将科技创新合理而有效地应用到临床诊治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日新月异。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投入到临床医疗工作中,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变革。对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成果,作为研究型医院的管理者和各学科的领军人,如何甄别、选择并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成果,需要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和智慧。

(1)科技创新成果是否有必要引进。科技创新的成果再好再先进,是否引入医院也要结合其自身条件和学科发展方向。由于涉及关税及专利的问题,国外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本身就价格不菲,再加上维护和损耗,如果不能在临床获得足够的效益产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医院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引进特别昂贵的科技新产品,如大型的影像学设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工作站、高端的基础实验仪器等,或者面对多种具有相同诊治效果的技术时,决策者要有大局观,要综合考虑。应结合医院自身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方向,有选择性地引进,使科技创新真正有效率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研究型医院应该利用自身在科研方面上的优势,组织优秀的团队和人才,认真研究、仔细考察、收集经验,对临床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综合评估,不可盲目地一味求新求变,最终导致医院资源的浪费。

(2)提高临床人员使用创新技术的水平,建立良性培训机制。在引进了高科技创新产品后,管理者要考虑到:医疗人员是否已经具备了全面掌控该技术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够正确并合理地使用新技术,将新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于临床诊治。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离开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再先进的创新技术也将无用武之地。研究型医院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针对科技创新技术,要特别注重临床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如出国考察,专题授课,经验交流,定期考核,成果验收等。鼓励医生进行临床探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皮心室重建术”基于国外最新研发的一种新的器械,使用一个左心室隔离装置,采用微创介入的方法,将异常收缩的室壁隔离开,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该项治疗方法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心内科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在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经验,精心准备后,率先通过该方法对两名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施行了经皮心室重建术,实现了国内在该项技术零的突破。

(3)勇于实践,以创新带动创新。现代医学的发展永无止境,当我们享受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益处时,我们要时刻想到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更进一步谋划可持续性发展,让一项创新变成多项创新,永葆其生命力。例如,腹腔镜技术可同时用于检查和治疗,是目前最先进、最尖端的微创技术。在治疗外科疾病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并在国际上呈风靡性发展,具有手术视野广阔,解剖结构清新,患者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出院早等优势。自发明以来,从最开始运用在胆囊切除等中小手术,发展到治疗胃肠肿瘤、肝胆胰肿瘤等复杂手术。通过大量医务工作者不断钻研,不断发展创新,腹腔镜技术已经在各个外科学科以及各种复杂的疾病中得到应用,使临床诊治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反过来,腹腔镜在临床上需求的增加也带动了器械和设备的进步,向更精密,更数字化(3D技术),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有了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更要促使我们开拓思路,勇于实践,万不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泌尿外科团队近期成功完成了2例联合腹膜后及经腹途径完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此项术式为在泌尿外科专业中为首创,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报道,充分体现了在腹腔镜技术创新方面的开拓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