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努力奋斗

为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努力奋斗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学校环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使学生产生了负担,这种沉重的负担一旦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感情上得不到满足,需要在团体中通过自我肯定得到弥补。这种“弥补”对识别能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是危险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高年级)心理素质调查及建议

陈爽[1]

摘 要:对重庆市一所普通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用以分析、研究小学生(高年级)的心理素质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高年级)心理素质总的来说是健康的,但是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交往有一定的敏感性等。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心理素质;现状;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不断变革、前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都冲击着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小学生,在这场变革中究竟形成了哪些心理品质,有着怎么样的心理素质,这都是我们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该明了、掌握的。同时,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着很大的好处,特别是有利于施教者对教育方法的运用。

二、调查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调查选取本区一普通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17人。

(二)测量工具

本调查的测量工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试中心所编制,其信度和效度经检验均达到可接受的范围。调查表从小学生(高年级)心理问题着手,题目以心理素质的10个方面划分维度。问卷采用了五点记分法。

(三)调查程序

1.实验准备

以本校课题组教师为主试,测试前统一培训,以避免理解不一致而影响调查结果。

2.正式测试

利用周二班会时间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教师主持,对学生统一施测,时间为45分钟。

3.问卷调查

总问卷117份,去掉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108份。(四)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分析工作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的心理素质整体情况

本测试分为五级:得分的平均分低于2分,为心理健康;2~2.99分为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为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5分为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被测群体的心理素质整体情况是健康的(见图1)。

图1 小学生(高年级)心理素质整体情况示意图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差异

虽然从整体来看,我们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的,但这只是反映出了小学生(高年级)这个群体的整体属性,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从学生个体的个人全面素质平均值来看,心理健康的占总人数的77.78%,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占到总人数的18.52%,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到总人数的3.70%。并且在各个项目上,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单项心理健康问题。由性别和问题程度组成的图,见图2。

图2 小学生(高年级)心理健康个体示意图

其中部分儿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行为偏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51.85%的学生有情绪不稳定表现,37.04%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33.33%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上有症状表现,更有高达44.44%的学生有轻度的强迫症状。

行为偏差主要有以下表现:

1.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带有冲动性,性格暴躁,乱扔玩具,坐不住,有时连感兴趣的动画片也无法坚持看完,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动多,有始无终,喜欢打闹,不分轻重。6~ 7岁学生表现比较突出。

2.注意困难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神,上课爱做小动作,记忆短暂,经常忘记老师讲的话或留的作业,1~ 2年级学生表现突出。

3.儿童学习困难

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做作业拖拉,丢三落四,笔画及偏旁部首颠倒,计算粗心,写字潦草,经常错字漏字,无法流利地阅读,语言理解困难,学了就忘,甚至不认识字。3年级以上学生表现突出。

4.儿童运动技能困难

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手脚笨拙,不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拍球。

5.儿童语言困难

害羞、胆小、黏人、怕生、爱哭、不合群、缺乏自信,总是不停地找麻烦,引起小朋友的不满,有些孩子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还可能表现出语言发展迟缓。

虽然问题很多,但是,以上所列的心理行为问题多数属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性问题,若教育得当会发展得更加完善。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偏差、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和营养等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之所以心理行为偏离正常,产生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性激素偏高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异常;有的是家庭遗传缺陷,使学生十分苦恼、自卑、抑郁;有的是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营养不平衡引起的,如因钙和维生素B1的缺乏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1.父母的素质

家庭情况对青少年有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家霍尼(K.Honeney)说:“心理发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在小的时候,正常的心理发展有赖于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逐渐长大后,完全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确实如此,父母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家长和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知之甚少,即使孩子已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心理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给予重视与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有时因处理不当反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除学校和社会外,家庭起着非同小可而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家长的综合素质,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态度、期望等,无一不在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学习障碍、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等密切相关。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原因,甚至有的直接就是家庭问题的延伸和表现。

2.家庭负面性生活事件

负面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研究证明,负面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于正面性生活事件。因为负面性生活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成较明显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甚至导致机体出现病感或疾病。

家庭发生负面性生活事件,对学生心灵上的伤害是很大的。父母离婚、出走、死亡、疾病、犯罪等对学生的打击,再加上学生“个性特点弱”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首要原因。

3.其他因素

家庭的其他因素,同样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如长辈或父母对子女的放纵、溺爱、冷漠,不只是造成心理不健康问题,还可能使子女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对学生社会化起重要作用的场所。若学生在学校学习成功,使其具备勤奋、自信的特征,有助于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如果学校环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使学生产生了负担,这种沉重的负担一旦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感情上得不到满足,需要在团体中通过自我肯定得到弥补。这种“弥补”对识别能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是危险的。

(四)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各种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并存。消极的社会因素在有形无形地污染着、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五、为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努力奋斗

美国未来学会提出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都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女士说:“任何成功的人都是人的智能和情感智慧得到很好发展、和谐结合的结果。”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进而带动、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的。

(一)健康儿童的心理品质

根据我国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心理品质:

1.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儿童具有超常智力或特殊才能,其智商在120分以上,这部分儿童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

2.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5.稳定、协调的个性

个性系统的心理结构(亦称人格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气质、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表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7.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一定的年龄应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特点,如青少年应是朝气蓬勃,而老年人应稳重、老练。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

(二)如何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1.学校方面

“心理问题的预防似乎比治疗更有效”。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为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努力。

(1)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提高全体师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2)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3)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促进班(组)、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4)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促使儿童健康成长。

(5)对提早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必须进行适度的性教育、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教育。

(6)培养学生欣赏优美音乐的能力,缓解某些心理障碍症状。

(7)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8)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

(9)对班级进行“成功教育”。

(10)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开启学生的心灵。

2.家庭方面

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品德行为、心理素质上有所反映。要想教育孩子,当父母的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素质。

(1)健康的情感教育。

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父母真正爱孩子,就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幼年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此时,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可采用“冷淡”或“疏远”的办法,使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让他们懂得: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不爱我,只有改正,他们才会喜欢我。到了少年期,父母的权威开始动摇,他们对父母的感情逐渐疏远,有时可能会与父母产生矛盾。这时,父母应格外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缺点既要进行批评,又要讲究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

(2)耐心的意志教育。

意志,是人重要的心理品质。父母对子女的意志教育,主要应表现在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上。教育孩子要舍得下功夫、费气力,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出了问题时,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要深入了解、仔细分析,认真找出问题的症结,逐渐扭转其不良行为。

(3)细致的观察能力。

要教育好孩子,就得及时、正确地了解孩子,没有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得靠自己平时认真细致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另外,还应该从孩子向父母提出的种种要求中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4)开朗、善良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特征,主要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应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还要有一种开朗、豁达的性格,并形成和谐的家庭气氛,这对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3.社会文化方面

社会能给青少年提供智商情商均衡开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条件。社会条件决定着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社会政治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社会前提;社会经济基础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创新的心理素质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内在精神动力;关系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具体社会文化交往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王耘等.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傅宏.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4)[英]怀特.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李山川.心理危机解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注释】

[1]陈爽,重庆市渝中区邹容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