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就业而教育

为就业而教育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原理,教育的任务是发现每一个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个人在特长上达到精熟,因为这样做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最和谐的方法。柏拉图论点的错误不在质的原理,而在于把社会需要的职业的范围设想得太窄。就业教育的最适当方法就是用主动投入的作业来训练。

职业的意义

哲学理论目前的冲突焦点是,职业教育应该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功能。如果有人直说,基本哲学概念的重大歧异从这件事上找到主要争议点,可能引起怀疑。因为陈述哲学思想惯用的是遥远且笼统的术语,这与职业教育的务实具体差距太远了。但是,我们只需在脑中复习一下劳动与休闲、理论与实践、身与心、心智状态与外在世界在教育之中对立的基本假设,就可以看出,这些对立的最终表现就是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对立。按传统,通才教育一直是与悠闲、纯粹思考的知识、不主动运用身体器官的精神活动等观念连在一起的。后来,谈到文化,也多半离不开纯粹私人的教养、某些意识状态的调教,是与社会导向及社会服务无关的。文化是逃避社会导向之现实的,是不得不做社会服务的舒缓慰藉。

这些哲学二元论和职业教育的话题纠葛太深,我们有必要把职业的意义界定清楚,以免造成错误印象,以为以职业为重心的教育是只顾实用性的,甚至是只顾赚钱的。职业的意思就是指,生活行为因为按着一定的方向而能达成一些结果,使个人看出这样行为有重要意义,这样行为也对他的同伴有用。有职业的相反既不是悠闲,也不是文化;有职业的相反,在个人就是无所事事、任性胡为、没有经验累积的成果,在群体中就是无聊的表现、寄生虫般依赖他人。职业是表示“连贯”的具体用语,包括职业性与事务性的工作,也包括任何一技之长、专门科学能力、有效的公民职权等的发展,当然更包括机械劳动和可以获利的事。

我们必须避免的,不只是把职业的意义限定在立即可见的产品制造上,也应避免误以为职业的分配是排他的,一个人只能做一种职业。这样限制下的专门化是行不通的;再也没有比教育个人只做某一种行为更荒唐的想法了。其实每个人必然都有多件不同他想投入的事,也该在他做的每种事上发挥智能。这每一件事也不应与他的其他兴趣隔离,否则就变成没有意义的机械化动作。(1)没有人可能只做一个画家,其他什么都不是。他愈是只有单一化的生活,就愈不像一个完整的人,也愈像一个怪物。他的一生之中必然曾经是家庭的一分子,一定有朋友或同伴;他总得养活自己或是靠别人养活,因此他是有谋生之道的。他也是某种有组织的政治单元中的一员,还有其他身份。我们要说他的职业,当然不会选其他所有人和他一样在做的事,而会选中一件凸显他与别人不同的事。但是我们不要让自己太受制于字面意思,以免在讨论职业教育的时候忽略了,甚至否定了,一个人在职业以外投入的事。

(2)一个人的画家职业,只是他的多种不同才能的活动之中特别专门的一项,所以他在这件事上的效率高低(就人文意义而言的效率),要取决于这件事与他做的其他事的关系。他必须有经验,必须生活,他的艺术才能才不至于只停在技巧造诣的境地。他的绘画题材不可能从他的作品里面找到;题材必须是表达他在其他感情关系中的苦与乐,而这些关系又取决于他对自己的各种兴趣是否有灵敏投契的响应。画家是如此,其他任何专门的职业也是一样。按习惯的一般原则,凡是有特色的职业都容易变得唯我独尊,太排他,占用太多时间精力。这也就是说,因为重视技能与专门方法而忽略了意义。教育不应助长这种倾向,倒应该防止它,以免探究科学的人只会做科学家、老师只会教书、神职人员只会神职工作,等等。

就业而教育的目标

我们既已知道,职业有多种不同的内容和关联,职业有其广泛的背景,现在我们可以讨论特别才能的教育了。

个人的特别才能和他对社会的帮助,唯有靠职业才可使两者平衡。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乃是获得幸福的关键。最可悲的莫过于不知道自己人生真正该做什么,或是发现自己被环境所迫,一辈子都得做不喜欢做的事。所谓找对了职业,意思不过是说人能尽其才,所做的事与个人志趣的摩擦最少,能带来最大的成就感。一个人能做他最胜任的事,社会的其他成员就得到了他所能提供的最佳服务。至于奴隶制度,一般都认为,即便从纯粹经济的角度看来也是一种浪费,因为奴隶的能量没有受到充分激励的引导。而且,由于奴隶能从事的工作只有那么几种,必然有许多天资被埋没,对社会造成损失。奴隶制度只是不能在工作发挥才能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果社会轻视职业,又维持传统理想的单一文化标准,从事职业的人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完全实现自我。按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原理(见第七章第三节),教育的任务是发现每一个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个人在特长上达到精熟,因为这样做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最和谐的方法。柏拉图论点的错误不在质的原理,而在于把社会需要的职业的范围设想得太窄。因为视野太窄,使他看不见个人之间无限多样的差异。

职业是一种有目标的、持续的行为。所以,借职业来教育比用其他方法都更能结合可助长学习的各种因素。从事职业时会启动本能和习惯;主动投入的工作是反对被动承受行为的。它既已定好目标,就要求达到结果。因此,从事职业是要诉诸思考的,它要求一贯保持有目的要达成的念头,行为才不会沦于例行动作或心血来潮。由于行为是往前推进的,一个阶段过了又进入另一个阶段,所以每阶段都需要有观察和巧思,才能够克服障碍,发现并调整执行的方式。简言之,从事职业时只要不是以看得见的产品为目的,而是为了要了解行为的意义而做,就可以达到前文(第八、十和十二章)谈到目标、兴趣和思考时所说的各种要求。

职业也必然是把信息和想法组织起来的一个原则;因为知识和智能都是会增长的,职业如同一个中轴,贯穿极多样的枝节,使各种不同的经验、事实和讯息都排出次序来。不论律师、医生、实验室里的化学家、父母亲和关注本地事务的公民,都受着某种持续作用的刺激影响,会留意与自己关切事物有关的东西。他们会不知不觉从自己职业的动机出发,伸向一切相关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抓牢。职业既像有吸力的磁铁,又是有固着力的胶水。这样把知识组织起来是活的,因为关系到需求,会在行为中表露、调整,不会像死水般停顿。凡是为了纯粹抽象目的而刻意地将事实加以分类、选择和排组,都不可能像基于职业需要而组织的那么实在而有效;若将两者相比,为抽象目的而做的组织是拘泥于形式的、表面的、冷漠的。

就业教育的最适当方法就是用主动投入的作业来训练。前文(第六章)说过,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唯有尽量利用眼前的生活,才是为日后职务做了有意义的准备,这个原则也完全适用于教育中的职业方面。自古以来人类的首要职业乃是生活是智能与道德上的成长。这个事实在童年少年时期最昭然若揭,因为小孩子比较不会感受经济压力。如果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做为就业做准备,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从而使为未来就业做的准备大打折扣。再重复一次我们已经一再说过的道理:这种教育可能培养出做一成不改的工作所需的机械式技能(只是可能,绝不是确定,因为这样的训练也可能引起反感、厌恶和心不在焉),但同时也会把从事真正对智能有益的职业所必需的灵敏观察与连贯思考都荒废了。独裁统治的社会往往以阻碍自由与责任感发展为刻意的目的,只由少数几个人做计划下命令,其余的人只需听命行事,能从事的职业种类只有规定范围内有限的那些。这种行事方针虽然可以增进一个阶级的威势和利润,却限制了受统治阶级的发展,也使统治阶级僵化而得不到借着经验学习的机会,所以对社会整体都有害无益(见第十九章末)。

此外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早期为就业做的准备全都采取间接方式,换言之,按学生当时的需求和兴趣指向,教学生从事主动的作业。唯有这样做,师生双方才可能真正发现学生的个人性向,选对日后可以从事的专长。而且,发现才能和性向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成长未停止就仍在进行。有人以为,成年以后该做哪一行会在某个时间发现,而且一旦定了终生不改。这乃是旧式的武断想法。假如某人发现对于工程学有智能的、社会的兴趣,决定以工程为职业。这样的决定顶多只是画出未来进一步走向的草图概要。就发现职业而言,如同哥伦布发现美洲,船只刚靠岸的时候,未来要详细广泛探索的事物多得数不清。从事教育的人如果认为,职业教育的结果就是做成一个确定的、不可逆转的和完整的职业抉择,那么,教育和择定的职业都可能是僵化的,只会妨碍进一步的成长。个人这样择定的职业会使他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执行着别人的智慧,因为别人从事的职业允许他们自由挥洒重新调整。我们一般讲起来,不会说这种重新调整的态度是选了新的职业走向,实质上却是的。如果连成年人都要注意,不可让职业限制自己发展或把自己绑死,教育者更应该注意,使学子的就业教育不断引导他们重组自己的目标和方法。

目前的机会与危险

以往的教育虽没有职业教育的名目,实质上却是十分像职业教育的。(1)一般大家受的教育都是明显以实利为目的。那时也不叫做受教育,而是称为学艺,就是当学徒,从经验中学习。学校里专注于教授的读、写和算,是让所有劳动行业的人普遍都能识字、写字和计算。至于在他人教导下学习专门的工艺,是出了校门以后的事。两种教育彼此互补;学校教育既狭隘又拘泥于形式,其实和学徒学艺式的教育没什么两样。

(2)统治阶级受的教育基本上也算是职业教育,只不过他们从事的统治、享乐以前并不被称为职业。只有体力劳动的工作,赚取温饱的或是折算成金钱酬劳的,或为特定的人服务效命的,才叫职业。例如,内科、外科医生以前的地位一直和仆从、理发匠差不多,部分原因在于这些行为都和人的身体有关,部分原因则在于医生是为某人直接服务而赚取酬劳的。统治阶级从事的社会事务,不论出于政治的或经济的考虑,不论战时的或和平时期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职业;以往的高等教育基本上也是刻意为从事这些事务做准备。此外,炫耀、个人的外表装饰、可带来社会名声的交游应酬、花费金钱,也都变成一项项的职业。高等教育机构不知不觉变成专为这些职业预做准备了。甚至到了现在,对某个阶级(人数已经远不如以前那么多了)而言,所谓的高等教育,主要仍是在教学生日后如何在这些职业中驾轻就熟。

其他的职业教育,大约就是培养师资和专门的研究人才了。我们有一种奇怪的迷信,以为培养招摇式的无所事事、培养师资、培养文艺和培养领袖的教育都不算是职业教育,而且以为诸如此类都是文化教育。间接培育作家(包括写书、写报纸社论、写杂志文章的作家)的文艺训练,尤其容易堕入这种迷信。许多老师和作家写文章捍卫文化的与人文的教育,反对专科实务教育扩张。他们却不自知,他们受的教育(他们自称是通才教育)主要也是培养他们走入自己这一行的才能。他们根本已经养成习惯,认为自己做的事基本上是文化的,却忽略别的行业也可能有文化性。造成这种隔离的根由是传统观念在作用,所以认为只有向特定雇主——负责的工作才算职业,对最终的雇主社会负责的却不算。

如今有意地强调职业教育,把以前心照不宣的职业教育的意思摊开来说、刻意地做,是有明显缘故的:

(1)体力劳动的、商业的和对社会具体有益的各种职业,在民主社会中愈来愈受到尊重。理论上,现在的人不分男女都应当对于社会给予的智能上、经济上的支持有所回报。如今劳动是受推崇的,服务也是大受褒扬的道德理想。能够大摇大摆过闲散奢华生活的人虽然仍令人羡慕,但正确的是非观教人不齿这种生活。时间的运用与才能施展都该有社会责任的考虑,这已渐渐成为公认的道理。

(2)工业领域之内的职业近一百五十年来已经变得极为重要。制造业和商业不再限于一国之内或某个地方,或多或少顺着情势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愈来愈多的人把大量精力投入工业。制造业老板、银行家和企业首脑们等于已经取代了原来的世袭地主贵族,成为直接主管社会的人。这带来的社会角色如何重新适应的问题,当然是工业造成的问题,是与劳资关系相关的。由于工业的明显进步渐渐成为重大的社会关注,学校教育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不免也受到瞩目。既然发生这么大的社会重新适应问题,从别种社会状况承袭来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不受到质疑,不可能不面对新的问题。

(3)前面一再说过,工业已经不再是凭经验的、多做就会懂的、沿袭习惯的。现在的工业技术是专门知识了;换言之,必须使用的机器都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细菌学等等领域的新发现所成就的。经济革命提出待解的难题,使机械应更受尊重,因而刺激了科学新发现。结果工业得到科学的回报是利上滚利,工业领域的各种职业不论在知识内涵上、在文化的可能性上都胜过以往太多了。工作者可以借职业教育了解自己的行业有哪些科学的社会的基础与意义,才不至于沦为他们操作的机械的学徒,所以职业教育是迫切需要的。在旧工业时代,一个行业里所有工作者的知识和观点是差不多的。个人的知识和创意即便能发展,范围也是狭窄的,因为是工人直接使用工具在工作。如今的操作者必须适应机器,而不是要求机器顺着自己的意思。工业的知性发展前景虽然大增,工业的环境条件却使工业对于一般大众教育的作用不如以前手工产品供应地方市场的时代。因此,如何实现工作中知性潜能的要务就得由学校来扛起。

(4)科学知识的探求已经更趋实验性、更不依赖典籍、更少用辩证的推理方法与符号。因此,工业的相关教材不但科学内涵比以往丰富,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熟悉获取知识的方法。工厂里的工人因为直接承受着经济压力,没有机会像实验室的工作者那样取得知识。但是,学校安排的机器操作实习课可以让学生以增长知识为主要目标。把作坊和实验室区隔开,乃是循旧常例的做法。实验室的好处是,只要疑问引起求知的兴趣,都可以在这儿一路探究下去。作坊的优点是,既可凸显科学原理的社会性意义,又能把许多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5)学习心理学全面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与工业在生活中日趋重要相呼应。近代心理学强调,探索、实验、“亲自尝试”等非学习的原始本能极为重要。并且证明,学习并不是什么现成的思维功能的作用成果。所谓思维,就是把天生才智组织成有意义的行为。前文(第十五章第三节)说过,年纪幼小的学生的游戏,和年纪较大的学生作业一样,可引导天生就会的活动往教育功能发展。从游戏到作业之路应该是渐进的,不应有心态的激烈改变,而是把游戏的成分带进作业,加上不断调整方法,才能达到控制自如。

读者可以看出,以上五点等于重述本书前面的主要论点。不论从实际的或哲学思想的角度看。目前教育成败的关键都在能否逐步重建学校教材和教学法,以便利用代表各种职业典型的作业,展现其中的知识的与道德的内涵。这种重建必须把纯粹文字的方法(包括教科书)和辩证的方法降格,成为连贯渐进活动的智能发展所必要的辅助工具。

我们讨论中曾经强调,学校教育如果只是根据工业及职业现行的做法,做专门技能的准备工作,是不可能达成教育整顿的,只在学校里复制一套当前的工业现状,更是行不通。问题不在如何借学校辅助制造业和商业,而在如何利用工业的因素使学校里的生活更活泼、更有明显可见的意义、更能与校外的经验连贯。这个问题是不易解决的。我们仍需慎防教育延续少数精英的旧传统,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时只有旧的适应对策,对于我们这不健全的工业体制之中未改变的、未合理化的、未社会化的方面只会表示默许。说得具体一点,我们要慎防职业教育在理论上实践上被解读成手艺教育,不要让教育沦为训练各种行业专门技能的一项手段。

那样的教育只会使现有的工业社会秩序维持不变,不能成为促进转变的力量。什么是良性的转变?这并不难界定。转变后的社会秩序中,人人应能从事可提升他人生活价值的工作,这样的职业使人与人的联系更明显,足以打破距离的隔阂。每个人对自己工作的兴趣既不受压制,又能发挥智能,完全以工作是否投合性向为基础。显而易见,我们离这社会状态还很远,若想丝毫不差完全达到这种境界,也许永远不可能。但是,就大原则而言,我们已经做到的改革在素质上是符合这个方向的。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如今的资源比过往时代都要充裕,只要有智慧有意愿,没有什么障碍是不能克服的。

成败的首要关键在于,能不能采用为促成转变而设计的教育方法。因为我们所要的转变基本上是心智意向上的质变,是一种教育意义的改变。这并不是说,我们凭直接教导和劝诫就能改变性格和思维,与工业的政治的条件改变与否无关。如果这样想,就违反我们所说的根本概念:性格和思维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而产生的响应态度。我们所说的促成转变的教育方法是,把我们想要实现的社会典型投射在学校里,按这个典型塑造思维,从而逐步修改成人社会中更庞大更不易扭转的问题。

我们如果说,现行制度最大的缺点不是制造了贫穷与痛苦,而是使太多人进人他们不喜欢做的、只为了赚取薪资才做的职业,这似乎显得太严厉了。但是,这种职业会不断引起反感、憎恶,使人想敷衍了事逃避责任。做的人懒得做,做的时候又心不在焉。另外却有人不但衣食无虞,而且过度地,甚至专断地,控制着多数人的活动,他们自己却与平等的、普遍的社会交流隔绝。这些人要追求的是纵乐与炫耀,他们想使别人慑服于他们在财物与逸乐上的强大优势,试图借此弥补他们与别人的隔阂。

规划职业教育的眼界如果不放宽,很可能延续这种僵化的隔离。职业教育如果主张社会宿命论之说,会假定某些人在现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应该继续靠工资维生,于是就只教这些人接受所谓的手艺教育,训练技术效能。技能精熟度严重不足是十分常见的,能够增进自是一举数得的事,不但可以改善产品、降低成本,也能提高工作乐趣,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根本做不好的事。但是,工作效能并不只限于眼前的工作,也指延伸到对于职业的社会意义有洞察力;不只限于执行别人的计划,也指拟定自己的计划。现在的雇主阶级和受雇阶级,同样都在智能上感情上受了限制。受雇者对于自己职业的关注只限于能赚到多少薪资,雇主在乎的可能只是利润和权势。关切利润和权势的人通常免不了要多花点脑筋、多做广泛勘查,因为这牵涉到许多不同因素应如何搭配运用。至于只关注薪资的人,需要做的只限肌肉动作了。话虽如此,如果不想到工作的社会意义,只从技术的、非人性的、不开阔的层次着眼,智能的发挥还是受限的。如果行为的动机是要谋取私利和个人权势,受限则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上,往往是经济际遇不幸的人,不曾因为凭着一面倒的势力控制他人事务而变得无情的人,才会有感同身受的社会同理心和人道情怀。

不论何种职业教育方案,凡是以现行的工业体制为出发点的,大概都会延续这个体制中的划分方式和缺点,因而变成封建教条的工具,不过是帮着实现社会宿命主义。处于事事可以遂愿的立场的人,会让自己的子弟担任不受约束的、有文化气息的职业,而且要居于能施展指挥能力的地位。至于其他人,那些处境较不幸运的人,就只能接受为特定行业做技能准备的教育。如此的划分,等于是把学校当做一个代办所,把旧有的劳动与休闲二分、文化与服务二分、身与心二分、受指挥的阶级与有指挥权的阶级二分等观念,搬运到一个名义上民主化的社会里。这样的职业教育难免会把教材和教学法之中与科学和人类历史相关的部分忽略了。狭隘的手艺教育不纳入这些东西,是怕浪费时间,因为这些是不“实际”的。这些要保留给有充裕闲暇的人,而他们是因为占了经济资源优势而有闲。这些东西甚至可能危害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为可能引起听从他人指挥而工作的那些人心生不满,存有“超越身份”的奢望。然而,一个教育制度若能承认职业的全部知性内涵和社会意义,学校教学就会包括现有状况的历史背景探讨,会有科学知识,培养智能与应变能力,以便处理生产的原料与机制;会纳入经济、公民和政治等科目,使未来的工作者了解社会现势和可能改善现势的不同策略。总之,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对环境变迁的再适应能力,未来的工作者才不至于盲从外力施加的命运。这个理想反对的不只是现行老旧教育体制的惰性,还有那些牢牢掌握工业机械操纵权的人。那些人知道,这种理想教育制度一旦普遍推行,他们使唤别人以遂己愿的能力就会受到威胁了。

这项事实倒也预示了一个更平等更开明的社会秩序,因为这证明教育制度能重建,社会秩序重组才有望。这也是一种鼓励,使相信社会秩序会改进的人推动职业教育,不再规定青年学子遵从现行制度的要求和标准,而能利用科学的、社会的原动力,追求开发无畏的智能,造就务实而有管理能力的智能。

摘要

职业泛指任何能服务他人的、能使个人为达成结果而付出能力的、持续不断的行为。职业和教育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把一些前文谈过的话题再度放回讨论焦点:思考与身体活动的关联;个人有意识的发展与群体生活的关联;谋生与有意义的休闲之间的关联。反对在教育中重视就业生活(仅初级教育的读写算实用训练除外)的立场,通常都伴随固守旧时贵族统治的立场。目前正有所谓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向,如果实行了,将会把这些观念确立成为适应既有工业体制的模式。这种动向会为少数经济条件优裕的人保留传统式的通才教育或文化教育,却让一般大众只接受狭隘的技术教育,只为投入受制于人的行业做准备。这样的教育制度当然只会延续旧式的社会划分,以及知识与道德的二元论。但是,环境条件已经不容它们理直气壮延续下去了。如今的工业生活太依赖科学,又密切影响各种形态的人际交往,所以有机会利用它来扩展思维培养品行。而且,把工业生活恰当地运用到教育上,会影响智能和兴趣,再配合立法与行政的力量,可以把现今工商业秩序之中对社会有害的部分改掉。这样的运用会把渐增的社会同理心转向有建设性的用途,不再只投入有些盲目的慈善行为。从事工业职务的人会因此有意愿与能力参与社会控制,并且有能力成为主宰工业命运的人。现行的生产销售系统处处仰仗技术和机械,恰当的职业教育却可使工作者体会技术和机械背后的丰富含义。这对于目前经济处境较不佳的人毕竟是有益的。至于经济处境优越的人,可以因此增加对劳动者的同理心,启发能够从有益的活动中发现教育要素的思维,并且增进责任感。换言之,当前职业教育会成为关系重大的议题,是由于其中包含两大基本争议:智能的最佳发挥,是在人类驾驭自然为自己所用的活动范围之内或之外?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好是在自我的环境条件或社会环境中获得?本章没有详细讨论,因为这个结论正是本书第十五章至二十二章的内容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