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来“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原来“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想不到3年后的2009年高考中,协和中学再次出现了类似的奇迹。只不过,这一次郭老师心中有数,因为这个“奇迹”是由他亲手创造的,它归因于“生态式”教学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归功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开展节能减排建设的研究。郭老师最终决定不能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进行备考。本课题就是将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理念用于学校的教学中,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原来“奇迹”是可以创造的——生态式教学在高考备考中的初探

广州市协和中学 郭永峰

一、案例背景

协和中学曾在2006年高考中出现了一个“奇迹”——一个在模拟考时连大专线也达不到的考生,在高考中以超过重点本科40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这个考生就是生物科郭老师班上的生物科代表彭君达。他在3月中旬广州市“一模”测试中,其分数连大专线(预测)都上不了。但是,在两个月后的高考中,他却考得了高分。当时,包括郭老师在内,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绝对是空前绝后的。想不到3年后的2009年高考中,协和中学再次出现了类似的奇迹。只不过,这一次郭老师心中有数,因为这个“奇迹”是由他亲手创造的,它归因于“生态式”教学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归功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开展节能减排建设的研究。或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结论很牵强,但却是真实的。

2008学年,这是郭老师第5次执教高三毕业班。但是,该年的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大。一是报考生物X科的学生人数在同类学校(广州B组)中可入三甲;二是后进生的面比较广,特别是郭老师的班上有两名学生在高三开学后才转入协和,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绩只有班平均分的三分之一,导致全班平均分下降4分;三是郭老师虽然第5次执教高三,但是今年是第1次任备课组长,带领新老师完成高考工作。学校对高三各科提出的死任务就是必须超过全市同组平均分,而生物学科在历年高考中又一直在同组处于前列,是学校一面“旗帜”,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学压力

二、教学案例

在第一学期,郭老师按以往经验进行备考工作,抓备课、抓课堂、抓作业、抓培优和抓补差。老师觉得很辛苦,学生虽然也算“听话”,只是高三要顾及的科目太多了,班上学生的生物成绩没有太大的提升。特别是郭老师负责的补差工作,由于后进生多,需要补的知识点多,学生总觉得自己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郭老师又不能全面地顾及每个学生的不足,因此常常顾此失彼,补差工作难以展开。在寒假前广州市组织的第一次全市调研测试中,协和中学生物X科的成绩还低于同组平均分2.5分,在所有学科中差距最大,是历年来生物学科成绩最差的一次!

2009年春节,天灰蒙蒙的,正如郭老师的心情。接下来怎么办?时间紧迫,按以往的做法,只有拼了,与学生一道拼时间、拼体力。虽然这样不一定成功,起码心里会觉得安心点。但是,学生有这么多时间吗?老师有这样的体力和精力吗?在生物学科上抢了时间,其他学科的备考必然受到冲击……郭老师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研究也有5年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深深影响着他,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违背的。郭老师最终决定不能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进行备考。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郭老师想到了自己正在申报的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课题——高中生物生态式教学的研究。“生态”一词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本课题就是将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理念用于学校的教学中,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课题还在思考阶段,原计划是带完这届高三后,有时间再慢慢研究的。现在,在没有前期的实践经验下就在高三备考中实施,会不会太冒险了?最后,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信任,基于对生态思想的认识,郭老师还是决定“心动不如行动”,就在实践中检验课题的立项方向。

生态式教学是结合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特点,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研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掌握学生个体实际呢?

郭老师想到了学校的节能减排建设项目——校园能源监测系统工程。过去,学校节能工作更多是从设施设备的改进上进行,后来发现,浪费更主要是人为的浪费,而管理制度又往往缺乏科学性而效果欠佳。因此,协和中学提出利用智能化管理对每个房间的用电、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将具体的要求以“点”的形式进行监控和调控,由用户设置运行条件,系统全自动运行,完全实现无人值守,也实时控制、实时记录,有效地降低了人工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出管理策略。郭老师刚好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他想:“我们老师如果能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进行‘监控’,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了,就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于是,郭老师先从补差工作入手,抛弃集中补课的方式,改为学生先做题,而每道题对应的知识点事先分好类,然后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分析统计出每人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这个过程的确花费了郭老师许多课外的时间, 15个学生做的100道选择题,包括二十多个知识点,郭老师就需要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进行统计。但是,这却使郭老师明白了补差班为什么形同虚设。因为每个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做题方法不同,集体补差的效率当然低。通过这样的分析,郭老师有信心辅导好学生了。例如,新疆籍学生古丽米热的生物成绩一直不理想,但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她实际上是某知识点不过关,导致与这知识点有关的题目会全军覆没。当郭老师将分析的结果告诉她时,她慢慢抬起了头,脸上绽开了难得一见的笑容,也重新有了攻克难关的信心,这是每一个老师都盼望看到的……郭老师就用这个办法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方向。而每天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只需要花30分钟到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复习。

广州市一模成绩出来了,协和中学的生物平均分终于超过了同组平均分!但是,这时的郭老师还是很惆怅,因为有几个学习很努力的学生,成绩还是上不去,其中高三转入协和的王莹莹同学最为典型,生物成绩是年级倒数,才71分,总成绩达不到大专线。在家长强烈要求下,郭老师同意对她开展每周一次一小时的“一对一”辅导。广州市“二模”过去了,王莹莹的成绩还是没有提高。

这天,又到了“一对一”辅导时间,郭老师等了很久都没有见到王莹莹,于是打电话给她和家长,没有人接电话。当第10次打电话后,她家长打来了电话,说:“郭老师,不好意思,我们忘记通知您了,莹莹这个星期不过来补习了。我们现在在外地看一个学校,是不用高考也能报读的……”这不就是放弃了吗?郭老师明白了,王莹莹的成绩上不去是心理问题,缺乏一种必胜的信心。生态式教学不能仅有知识上的内容,还需要在非智力方面根据每个个体的差异进行研究,而王莹莹就代表了许多学生共同存在的一个弱点——自我效能感低,导致关键时候就失败。

当王莹莹回校后,郭老师反而主动要求帮她进行辅导,并请家长一起来。在开始知识辅导前,郭老师先讲:“我为什么打破自己的一贯做法同意帮莹莹辅导?是因为我不想看着一个有能力的学生就这样放弃自己。”郭老师继续说:“我认为莹莹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是没有发现自己具有的潜能。我看过她参加学校800米比赛,那种坚持、拼搏、不放弃的精神,到现在还打动着我。这说明她有这种能力去克服所有困难,当然包括面临的高考。作为老师,我觉得莹莹的知识方面完全可以应对高考,关键是拿出你本来就有的斗志,激发自己的潜能勇敢地冲过去。”

……

9月10日,郭老师的手机短信提示音响个不停,是学生不断发来祝福的问候。其中,王莹莹的短信是最长的,全文如下:“郭老师,您好!我8号回学校(协和中学)了,去找过您,您不在。有好多好多话想说,谢谢老师在最关键的时候帮我。我的生物成绩差得连自己都想放弃了,老师还是愿意帮我补。其实,补课补的不仅仅是生物,还补给了我很多动力。高考能有这样的成绩,老师功不可没。在大学校园里努力发光发热是我唯一能报答老师的方式。最后,祝您教师节快乐!”

……

三、评价与反思

现在,高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理念可谓百花齐放,却似乎没有一种能统领全局。其原因是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个体不同。我们不能否定哪种教学方法,或说哪种方法是最好的,但是,所有的教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倡“因材施教及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教师仍然还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教”,而忽略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知识点掌握程度、心理活动等。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案例中的郭老师借用节能减排工程的一种理念,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监测和分析,对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方面进行监控,根据监控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和帮助,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创新。同时,郭老师又重视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当然,不能仅靠一次高三备考工作取得的成绩就说明生态式教学是肯定成功的。高考成绩的好坏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还需要继续分析、总结。特别是通过学生练习来建立一个知识档案,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