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职生厌学心理成因与对策

高职生厌学心理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调查显示,高职生厌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96%的高职生认为读书是有用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的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但是在对待具体课程的态度上,很多同学都认为基础课没用,对基础课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厌学态度。有57%的学生有旷课的想法,53%的高职生产生过厌学心理。高职生入校的分数低于本科生。因此,高职生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等方面,整体水平较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要差一些。

高职生厌学心理成因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也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近六成。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软硬件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大部分高职生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使得高职生厌学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高职生所表现出来的厌学症状,虽然是发生在部分学生身上,但就其后果来说,却是非常严重的,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不好,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高职的学业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将来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学校来讲,学生厌学,学风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学校的声誉;从社会角度来讲,这些学生长期无所事事,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一、高职生厌学的主要特点

2009年5月,我院对2008年入校的高职在校生采取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随机抽样方式,对300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显示,高职生厌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96%的高职生认为读书是有用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希望能够通过学校的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但是在对待具体课程的态度上,很多同学都认为基础课没用,对基础课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厌学态度。有57%的学生有旷课的想法,53%的高职生产生过厌学心理。

2.学习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75%的学生自认为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47%及45%的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及上课时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相比较而言,大学阶段老师上课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再像高中时代一切围绕着高考转,很多才进校的新生反应,老师上课内容较散,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

3.放松思想及高考挫败感比较严重

大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在内心里认为读高职是人生的一种失败,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全盘否定自己,干脆自暴自弃。也有的学生认为高考努力这么多年,也就是上了职业技术学院,对未来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即使努力学习,也不过是个专科文凭。

4.对学校软硬件及校园环境不满意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老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很多学生在心底里不接纳,觉得现在的教师是原来的中专老师,没有教大专生的经验。另外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的制约,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与一般本科学校相比,明显的存在校园陈旧、教学配套设施跟不上。

二、高职生厌学的心理原因

分布较广且各有差别,由身心型和外因型原因导致的厌学情绪和行为较为突出。

1.社会原因

第一,社会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认同度不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产物,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往往受到冷落或歧视。

第二,用人单位用人心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心态。面对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竞争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高职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生误以为学习好,也不能找到工作,感觉学和不学是一个样,干脆自我放弃。

2.家庭原因

第一,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学生的父母本身素质和知识水平有限,对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形成不能起促进作用,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造成孩子叛逆、性格扭曲、不满现实逆反社会的心理。第二,父母的期望不当。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一旦进入大学(高职院校),就应该放松一些了,为了考大学苦了这么多年,觉得孩子应该放松了。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及其严格,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学生的叛逆行为。

3.学校原因

第一,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很多高职类院校,在管理模式上继续沿袭中专的管理模式, 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都存在与学历教育雷同现象,未能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第二,教学思想及教学水平存在问题。高职生入校成绩来看,其入学分数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这样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个别教师从平衡学生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过于强调学生的后续发展而把一些专业理论学科的要求提得太高,超出了多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使一些基础较差、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显得不知所措,容易畏难而退,导致这部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

4.自身原因

一是心理上排斥高职。缺乏学习动力,如前所述,高职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高职不认同, 从内心排斥读高职,无奈进入高职之后,由于心理上的排斥,导致学习缺乏动力。二是基础差,学习方法欠佳。高职生入校的分数低于本科生。因此,高职生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等方面,整体水平较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要差一些。由于基础薄弱以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缺乏刻苦学习精神,高职生在学习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学而不会,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产生厌学。

三是生活没有目标,缺乏远大理想。有的高职生进校之后,以混文凭、混日子为主导思想,提倡“60 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浑浑噩噩过日子,很少考虑将来,更不能将自己的行为与祖国的命运前途联系到一起。

三、高职生厌学的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

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就难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学生在校的这一关键时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新生入校时进行人生观教育,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针对高职生看不起大专文凭的现象,聘请社会成功人士尤其是文凭不高成功人士代表,来校讲座,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教育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方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把学习进行到底。

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通过开展“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等专题讨论或辩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水平,激励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而刻苦学习,奋发成才。把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强迫性、消极性、应付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迫切的学习。

2.科学认识学校、专业与成才的关系

针对部分高职生对学校硬件不满意的情况, 在新生入学时应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任何人才成功都是外在环境的培养与个人内在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强调外部条件而不强调自身努力,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对热门专业的学生,教育他们树立长远思想, 进入了热门专业,并非意味着就可以找到了热门工作,工作的关键还是靠技能水平。对于冷门专业的学生,要使他们知道,冷门和热门都是有可能互相转化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需要为依据的,热门专业与非热门专业也是相对的。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只有没出息的思想,没有没出息的专业,任何专业只要学好了、学精了,都是有用的。

3.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增加学习压力

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有“60 分万岁”思想的同学,要帮助他们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将无立足之地。

4.增强自我效能感,牢固树立成才信心。

对于高职生,树立其信心非常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对成绩优异学生进行奖励,对失败学生积极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考试失败学生树立“在任何时间努力都不晚”、“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心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授课中,以鼓励教育、赏识教育为主,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成才信心。

5.优化知识构成,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增设一些新兴课程,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要提倡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突出专业知识教学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6.及时归因,正确引导

按照温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人的成败原因有多方面,既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内因)有关,也跟个人的工作难度和运气(外因)有关,不同的归因结果和不同归因倾向可产生不同的情绪,而不同的情绪又将影响不同的行为和结果。所以引导学生将事情的成败归结为能力和努力,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成败是由自己可控制的,这点对学生树立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当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当他们失败时,则要促使他们认识到,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自己努力不够。这样对学生来说:“成功将提高自信,失败则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得每次学习活动,不论成败,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做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厌学的心理,才能根据他们的需要“对症下药”,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