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村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究其形成原因,探讨其解决办法,有助于构建他们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研究表明,有13.76%初中学生、18.79%的高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另一项研究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8.48%。厌学是目前中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它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陈治玥[1]

摘 要:中学生是一个心理问题多发的群体。这不仅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家长、社会等的关注。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村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究其形成原因,探讨其解决办法,有助于构建他们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一、引言

自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身在第一线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教学过程、常规管理中发现许多学生的问题行为背后都有其心理因素,故而引发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

二、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被人们称为“疾风骤雨”的变化时期,中学生生理的日益成熟与心理的相对幼稚成为贯穿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从而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成为一个心理问题多发的群体。有研究表明,有13.76%初中学生、18.79%的高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另一项研究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8.48%。[3]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4]近年来,各界虽加大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但对农村乡镇中学调研较少。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在一农村中学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农村中学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共四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调查工具。本次调查共发放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7份,其中男生99人,女生158人。

(二)调查结果

本次测评采用1~5级量表评定法。1代表自觉并无该项问题;2代表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代表自觉有该项问题,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代表自觉常有该项问题,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代表自觉该项问题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问卷数据采用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测评分数 One-sampleTest 检验

注:*表示P<0.05

从表1中看出,参加调查的学生的总分以及除躯体化外的其他各项因子得分与我国常模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参加调查的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我国人均水平。

在有效问卷的257位学生中,总分>160分的有88人,检出率为34.2%;总分>200分说明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有31人,检出率为12%。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上的问题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它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知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行为上主动远离。有的学生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或头痛;有的学生一提到学习就表现烦躁;有的学生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下课后却精力充沛。事实上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厌学,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很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黄宏才[5]、罗永忠、钟由义等[6]的研究均表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考试焦虑情况,且问题严重。有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记忆力下降,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易于分散;生理上则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考试焦虑不仅影响学生考试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情绪上的问题

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走极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易激惹,可能为一点小事,轻则出口伤人,重则出手伤人,引发暴力事件;也有些学生心理压抑消极苦闷,稍遇挫折就悲观逃避,轻言生死。他们往往没有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一种情绪可能困扰他们很长时间,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权威感在学生心中日益降低。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2.与同学的关系。中学生尤其看重同学朋友,他们很多心事对家长和老师保密,但会和朋友分享。他们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就会觉得孤独无助。

3.与父母的关系。中学阶段是一个叛逆的时期,对家长的话不再听之从之,而很多父母又习惯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不顾孩子的心理需求,结果沟通不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4.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对异性萌生好奇,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分。随着青春期年龄的提前和影视、网络传媒等的影响,早恋问题也日益严重。

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心理因素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感使初中生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中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矛盾状态得不到理解易出现心理危机。

反抗心理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由于反抗心理的出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态度强硬、举止粗暴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另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又采取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强度大,可变性也大,但是由于中学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总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危机,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本应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国家应试教育体制发挥着导向作用,学校重智育轻心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成绩,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而农村中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较为落后,承受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就更大。从目前来看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村中学一般缺乏合格的心理教师,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也被迫教授其他考试科目,而一般的教师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经验,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因此无法顾及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这使得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困惑和苦闷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家庭的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孩子的功课无法也无力辅导,随着功课的加深,孩子的心理负担也加重。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也缺乏科学性:有的家长受眼前利益的驱使,认为只要能赚到钱,读不读书不重要,对子女学习上的投入不多,管束不严,送进学校只是找个“看护”,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对一切都无所谓;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大大高于现实,一味施加压力致使学生厌学;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相当粗鲁,轻则厉声斥责,重则拳脚相加,致使学生或有暴力倾向或有自卑倾向;还有的家长对待孩子又过于溺爱,致使学生“自我中心”心理严重。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凸现。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作为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五)留守儿童因素

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学生”。已有研究发现,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关爱,留守儿童通常难以体会到家庭温馨的氛围,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更多表现出性格孤僻、内向、畏缩、敏感、多疑的神经质人格特征[8]。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一般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隔代抚养多是溺爱放纵,导致这些学生难教育难管理;此外,他们大多数都只负责留守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导致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留守儿童相对其他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障碍,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上进心不强;由于缺少家庭温暖,留守学生的情感生活缺失,寂寞无聊的心理很容易引发青春期“早恋”问题,或者经常有失落感,表现出冷漠、孤僻,与正常人交流困难等情况;由于缺乏管教,也易形成逆反,怨恨心理。

五、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要从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学生可向教师谈心,宣泄一些不良情绪,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对心理疾病严重的学生要予以转介;建立“亲情聊天室”,让留守儿童能更多地与父母沟通;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知识宣传活动,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重视师资培训。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按照规定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室工作。加强所有教师的心理教育知识培训,倡导所有教师都加入到心理教育的阵营中,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要把班主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进行培训。班主任要熟悉健康心理的标准,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式、方法。

3.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有所改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又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对于学习要重视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只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此外,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可以起到减轻学生学习生活压力的作用,也可以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4.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可通过家长会、讲座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懂得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理解、不尊重他们,要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9]

5.在家庭中,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况沟通,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积极开展家庭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学校家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呼吁社会的支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绿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上保障,从措施上落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注释】

[1]陈治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中学。

[2]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初探[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

[3]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4]杨春雨,何建国.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及研究[J].医学信息,2010(5).

[5]黄宏才.初中生考试焦虑现象调查分析及考试心理疏导探讨[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

[6]罗永忠,钟由义,周兴琴.试论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及其疏导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1).

[7]王东宇.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5(9).

[8]李亮,杨丽.韶山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

[9]刘岳启.江苏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