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因及解决对策

成因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说来只有43%的高校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友”。2003年3月7日因网恋而投江自尽的福州女孩吴某在福州火化。有的大学生因网恋失恋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了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力,使学习无法继续下去,甚至有的在极度悲痛、恐惧、紧张、忧郁、焦虑下,像吴某一样轻生自杀或做出其他莽撞之举,导致精神崩溃。

大学生网恋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

刘 刚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杭州 310024)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恋,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网络公司也要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护者,有更多条件参与网络生活。高校网恋只是之于社会的一个缩影,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网恋对于人文社会的某些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否突出的、明显的或是模糊的、隐晦的,我们都不能忽视。如何认识这一新情况,解决好这一新问题,对于高校学生乃至社会都迫在眉睫。

关键词 网恋 负面影响 网恋成因 解决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护者,有更多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即“网络恋爱”的简称,也有人称之为“网络爱情”或“网络时代的爱情”,甚至有人称之为“数字化爱情”。我们就高校网恋状况做了一次调查问卷,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正在大学就读的大三、大二的学生,男女比例是2︰1。此番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他们对网恋是怎样看呢?在调研中有33%的人根本不相信;而51.6%的人不完全相信,其中男生的比率是46.5%,女生的比率是59.7%。总的说来只有43%的高校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友”。这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7.4%的男生,16.1%的女生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网恋。高校网恋只是之于社会的一个缩影,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网恋对于人文社会的某些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否突出的、明显的或是模糊的,隐晦的,我们都不能忽视。如何认识这一新情况,解决好这一新问题,对于高校乃至社会都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网恋的主要危害

(一)网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网恋危害主要是对大学生认知、情感及人格的负面影响。

1.网恋的大学生一般容易“上网成瘾”影响认知能力。

网恋者必须通过网络,所以把自己的时间大量投入到网络聊天交友、E-mail、论坛发帖、网络虚拟社区中去,只要有时间就到网上“窜”,甚至逃课、不睡觉,夜以继日泡在网上。我们仅以学习为例,如果一天不上网就难受,就像吸毒一样,其后果必然会影响学习。有的大学生整天如痴如醉、想入非非,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有的大学生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泡在网上谈恋爱,致使上课时倦意甚浓,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逃课,一心一意谈恋爱,成为网恋“专业户”。很多大学生不知不觉变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上网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网上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唯一追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认知能力。可见摆正学业与上网、网恋的关系,是大学生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2.网恋使有些大学生造成人格分裂方面的问题。

本来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其中的真实社会,但网络带来一个虚拟的社会,社会学家称之为“一种社会的裂变”。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示自己的虚拟人格,也可以是现实生活的人格,但有的大学生在网上虚拟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拟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满足。比如自己不漂亮,却说自己很漂亮,寻求自尊满足的同时也求得别人的青睐;也有的在网上尝试和自我相反的性格,就像做游戏一样和网友恋爱。这种人格转换本身无所谓对错,对于一个较灵活的同学来说,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灵活转换。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方法。但有的大学生确实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的人格分裂和其他障碍。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00年11月上旬,某高校二年级的男生姜化(化名)忧心忡忡地到市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求医。他是个“网迷”,在网上总以女孩子的身份交友聊天,成为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在网络世界里,他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快乐无比。渐渐地,他在网上越得意,在现实生活中却越木讷、笨拙,难以适应,最终走进医院。

3.大学生网恋失恋对其情感影响深重

天津市“粹介”网络公司作了一项网恋情况调查,对1000名网友调查显示;70%没见过面,20%见面后备感失望,网恋成功的只有一例。大学生中大多数的网恋起初是从OICQ、ICQ、BBS或聊天室开始,就一个漫无边际的话题发表看法,直抒胸怀,碰巧有言语投机的就互留电子邮件,从此你来我去,直至一往情深,网恋的中间段就是互留电话或地址,见面约会,网恋的后半段就是一场平凡的爱情了。网恋别有情致的是在前段,通过敲击键盘以文字交谈,让网恋开始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他们是那样静心地说话,静心地倾听,所谈之事皆为信念、梦想、情怀,这些词让人思想飘忽,在这时网恋保持一种高度(超越),但毕竟人有思想,有几人能容忍自己在网上如胶似漆的恋人总是虚幻迷离不可捉摸,又有几人能把网上情感与现实区分开来呢?所以当有些大学生要求网下交往的时候,或者当网上的另一方消失在网海里的时候,就有不少学生“享受”到无异于传统恋爱失恋的痛苦。那么大学生们所经历的将是他人生情感中最崎岖、最苦涩的一段。研究传播学的蔡绍基博士指出,现在能看到的问题是,网络的速度很快,彼此缺少建立信任的时间,也就削弱了情感中需要的重要元素。所以当大学生在网上已付出真实感情,甚至因爱不能自拔时再发现是受骗上当了,那种对心灵的打击非常大,有的同学是随着梦的破灭,心也就破碎了。这时候感情脆弱的人由此看不到生活的阳光,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心灰意懒,一蹶不振甚至自杀。2003年3月7日因网恋而投江自尽的福州女孩吴某在福州火化。有的大学生因网恋失恋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了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力,使学习无法继续下去,甚至有的在极度悲痛、恐惧、紧张、忧郁、焦虑下,像吴某一样轻生自杀或做出其他莽撞之举,导致精神崩溃。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通常会产生三种人:第一种人会在网络中突出他的次要性格;第二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第三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

由表1可以看出,网上的情感交流中,不少人倾诉心事的同时也受尽了欺骗。所以在网上,有些大学生看似火辣的感情和深沉的思想,其实虚无缥缈不可信。在虚拟中寻找真实的感情,又有谁能保证不或多或少地听些谎言、受些欺骗呢?这些只是年轻的大学生们常犯的常识性错误而已。

表 1

img17

(二)网恋对大学生的生理影响

由于网恋长期接触电脑,必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电脑显示器是利用电子枪发射电子束来产生图像,并伴有辐射和电磁波,长期使用对健康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如伤害人的眼睛,诱发一些眼病。由于屏幕的画面总是上下左右跳动,变换迅速,上网者又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很容易引起眼部过度疲劳。轻者发生近视,重者导致视网膜脱落,造成视力严重阻碍而突发暴盲,成为暂时性甚至永久性失明。键盘上键位密集,而键面有一定的弹力和阻力,长期击键会对手指和上肢不利。操作电脑时,体形和全身难得有变化,操作向着高速、单一、重复的特点发展,强迫体位越来越大,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其中,计算机操作时所累及的主要部位有腰、颈、肩肘、腕部等。电脑低能量的X射线和低频电磁辐射,容易引起人们中枢神经失调。英国一项办公室电磁波研究证实,电脑屏幕发出的低频辐射与磁场,会导致7~19种病症,包括流鼻水、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忆、暴躁及抑郁等。

二、大学生网恋的心理成因

大学生网恋的成因主要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

(一)性意识趋于成熟,渴望交往异性

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大学生的性感欲望也逐渐增强,关心异性,渴望同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爱情是大学生性意识发展的标志。又由于大学生的客观环境提供了更多更自由的异性交往机会和空间。不少大学生从潜在的性意识向明显的性交往转化,使他们的性意识在异性交往中更加发展与成熟。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同学谈情说爱,由于思想不成熟,在处理两性问题上出现诸多矛盾,于是网恋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二)情感挫折寻找逃避与攻击

人在情感生活中遇到问题、遭受挫折是难免的,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认为,遭受挫折一般都会产生三种反应:补偿、逃避、攻击。补偿是在遭受挫折后,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通过现实努力摆脱不良境遇;逃避则是受挫折后绕道而行,回避现实;攻击则是受挫折后不能正视现实,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攻击他人和环境。逃避和攻击是受挫后消极的心理反应。网络环境为受挫折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避难、发泄的场所。因为网上不记名,身份隐秘,使受挫折者可以在聊天室和游戏中发泄自己,攻击他人,以达到受挫折后的心理平衡,从而逃避现实。同时,大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最为活跃,主要表现在对友情的需求和对爱情的追求。然而,他们担心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同学中对同学没有信任感,使之倾向于网上交流,这样既满足了交往的需要,又能避免可能造成的情感伤害。聊天室是大学生上网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聊天室里可以和网友谈学习、生活、理想、现实、爱好、情感,去追求一种想像中的海市蜃楼,寻求心灵的慰藉。

从表2可以看出,网恋大学生曾有失恋经历的占55.3%,高于没有失恋经历的网恋者比例(44.7%)。也就是说,那些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的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恰恰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这一需求层次包括别人的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支持、理解等等方面。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爱与隶属”的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他们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他们将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转移到网络空间,在网络中寻求补偿。所以网恋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表 2

img18

(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在青年时期,虽然已掌握了某些辩证思维的方式,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据优势地位。形式逻辑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其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个体更加强调逻辑性、客观性、确定性,而较少注意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且形式逻辑思维可以脱离感知、表象、经验的支持,以命题为依据,从纯粹的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做出结论。据美国的一次研究表明:在15~22岁的大学生中,只有67%的大学生达到形式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所以大学生很容易接受“网恋”这种虚拟的情感联系方式。

(四)大学生的人格矛盾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防止同一性的扩散。但是作为大学生,虽已应该而且有能力承担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在做出某些决断的时候,往往进入一种“暂停”局面,以尽可能避免同一性的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这势必引发外在要求和内心需要的矛盾激化。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关心人生态度、生存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时期。所以,网恋是大学生自我避免同一性完成的新型方式。同时我们又为大学生在新事物出现时的态度做了如下规定:我们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做决断”的归为“理性”型;选择“别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的归为“从众”型(见表3)。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互联网的出现正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态,于是很快成了网恋大军中的主要力量。

表 3

img19

三、网恋的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网恋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利于形成健康、向上、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严格管理,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与监控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以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力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其次,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办法,争取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再者,对网上不良信息、不同声音要有监控部门事前把关处理。属于不良信息,坚决予以删除。对于师生在网上暴露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发布引导性信息,统一认识。

(二)加强对学生网恋问题的心理辅导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有一定了解,自觉调整上网行为。要加强对产生网络心理依赖的同学进行跟踪心理辅导,请心理学老师帮助,引导参加有益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逐渐使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对由于上网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网恋刺激等不良心理,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网恋痴迷者可采用贝克认知转变法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如角色扮演,让来访者自己扮演一个劝慰者来与自身的认知对话。目的是发现来访者自己身上的歪曲认知和解决办法。一旦来访者能够认识评价不正确的自动性思想和信念,新的、更接近现实的信念便逐步替代了旧的、不真实的信念,这之后还得要求来访者按照这些新的认知结构去实践,检验它是否现实可行。或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运用ABC理论来纠正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三)运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要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教育。二要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三要结合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可组织网络专题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自我教育;可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校友、海外归来的专家、教授上网谈自己的经历、体会,用动人的事迹感召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要在网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五要通过网络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主旋律,加强党建和团建工作。总之,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

(四)有关网站和网络公司应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的有益资源,抵制其负面影响

各式各样的网站是网络的最主要的载体和媒介,而各个网络公司是网络的主体。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作为网上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和维护者,网络公司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体,为其提供最优化的可供利用的网络资源。另外,应该在网上通过各种信息的传播手段和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上网而抵制负面影响。网络公司具有双重的角色:网络生活中的内部主体和社会生活中的商业主体,因此,要为自己的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现在全国几家大的网络公司,如新浪、搜狐、网易等如果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那么其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巨大的。而所谓的“网恋”在正确引导教育下也必然向良性方向发展。

(五)坚持家访配合教育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十几年对自己子女的性格、品行、生活习惯等了如指掌。对产生网恋的同学,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将该生在校情况反映给家长,并从家长处了解该生的平时表现,分析学生心理,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配合教育,扭转学生网恋的行为。

总之,网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于大学生的网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行动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认识,使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马健青.心理卫生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4]高希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5]傅智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警觉网络的挑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

[6]黄庭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7]王希永.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8]韩春凤等.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