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初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未成年人死亡的第一原因,近两年还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造成这种令人震惊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正确对待一些突发或超出常规的问题。

101.“初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

如果稍加留意各地有关学生暴力犯罪或者自杀的报道,就会发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在所有这类出事的学生当中,初二学生为数不少,而且还呈增长趋势。

1998年,唐山市35中初二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从3楼跳下,摔成重伤;1999年福州一名初二学生,因家庭贫困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割腕自杀; 2000年,山东肥城14岁的初二学生薛某为向同学交纳“保护费”,疯狂杀戮发现其偷窃行为的七旬老妪;2001年呼和浩特市轰动一时的“凯钦事件”的凯钦也是一名初二学生;还有媒体竞相报道的甘肃景泰县约同学杀完妈妈还计划杀爸爸的戚恩,同样也是一位在校的初二学生。笔者所在的学校里,最近几年给社会造成了强烈震动的也是初二学生:2000年,我校一名初二学生乘学校放假之机,和同学相约到长江游泳,结果不幸身亡;2002年,一名初二女生因父母长期争吵不和,得不到家庭温暖而服鼠药自杀,幸亏抢救及时,避免了惨剧的发生……这诸多的案例固然有偶发性的一面,但在它们的背后,不也正说明了初二年级是学生的一个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吗?在学校,许多班主任都深有体会,在初二年级,大多数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许多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因此笔者以为,在初二特定的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生个体所显现的相对比例偏高的不良心理、情感和行为特征,就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初二现象”。

二、心理成因

1.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看

现在的初二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正是他们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在初一年级,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他们逐渐突破儿童模式的束缚,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但由于学生新到初中,环境的更新以及学校老师家长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力度,又迫使他们不至于过多张扬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好奇。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初二年级,学生个体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的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行为和生活,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错综对立的矛盾和冲突状态。

2.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

学生们在繁重的课业任务压力下,完全没有了快乐感和良好的心态。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无疑增大了广度和难度。学生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现在开始动荡和分化。这是一场竞争更为激烈紧张的重新定位,随着他们平等意识的增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的逐渐落伍与分化,老师和学校往往缺乏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平等的待遇与内心深处渴望被尊重、平等交流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致使一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的初二学生,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的念头,产生了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和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3.从社会的教育环境来看

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更看重个体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的高低,与此良性引导相比,社会对学生们的负面诱惑又远远超过对他们的约束,从充斥于现代文化生活的暴力文化中,有的学生们养成了暴力倾向,获得了暴力经验;从人类高科技结晶的电子游戏机、互联网中,学生在虚拟的梦幻世界里,寻找到了现实中没有的成就感;从不负责任只求经济利润的药店或地摊中,学生可随意购得致命的药物等等。在初二阶段,学生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性意识的萌动,使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容貌打扮,产生了接触异性,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很多同学加入了早恋的行列。由于初中学生意志发展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他们的情感又有很多冲动和盲目的成分。因此,早恋的结果多是挫折。这种挫折对于耐挫折精神缺乏的学生来说,往往成为一种意志消沉的催化剂。

4.从家庭的教育环境来看

社会的转轨也带给家长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现在的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一些变异和偏差:(1)负责专制型。现在的初二学生的家长,大都在60年代出生,他们经历过绿军装红卫兵的年代,小学阶段更多地在劳动中度过,初中好不容易匆忙地读完几本书后,进了厂,现在又遭遇到了激烈的竞争和下岗冲击。所以作为父母,他们可以说将此生全部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自己的独生子女身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甚至溺爱;心理上,又将孩子当做自己早年理想的实践者,处处严要求高标准,却没将他们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平等者。(2)残缺不全型。由于社会化分工以及价值观的重新整合,逐年攀升的离婚率和一些家庭出现的意外变故,使“不完全家庭”(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死亡、外出打工等)的学生数在逐年上升。在这些家庭中,其直接监护人的失去或不完整状态以及隔代亲情的溺爱,使学生的家庭教育弱化或者干脆出现真空。(3)放任自由型。竞争使下岗成为一种窘迫,有调查表明:15.6%的学生家长下岗以后整天忙于打牌、搓麻将或找工作,他们无心过问子女的学业,有54.3%的学生家长整天忙于做生意或应酬,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放学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48.29%的孩子只能独自在家,有43.7%的家长一周和孩子在一起聊天游戏的时间只达4至8小时,由此说明,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教育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不关心,不过问,也很少和子女沟通交流,一切任其自然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生命,一个发展中的生命自然会与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面对如此扭曲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的心理发展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在初二年级,由于学习成绩分化的结果,这种影响更具危害。他们更容易形成自卑、逆反、闭塞、放纵和报复等不良心理,最后发展成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对策解决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未成年人死亡的第一原因,近两年还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造成这种令人震惊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正确对待一些突发或超出常规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就要从人文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心理辅导,全体老师都要参与,面向全体学生,使心理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能埋身于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发现影响一个个真切的生命,达到彼此的相识相知,在不断的心灵互动中达到理解。对初二学生,要冷静关注,适度介入,给孩子指明方向,给孩子留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下,个性的张扬得到生成。

2.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外部环境,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激励他们,对他们的不足要有充分的耐心加以引导。同时调节自身的教育心理,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不只关注分数,不以过高的期望向孩子施压。

3.组织社会协同教育

要让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个心理和生理的危险阶段,还必须有社会的参与,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合力互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要清理学校周围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营业场所,精心选择一些素质高和善于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制度。还可以通过建设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使学生们丢掉幻想,直面社会,增强他们对社会的承受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