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浅析及对策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浅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出现大学生因心理异常等原因致伤或自杀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表现。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致。研究生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不少人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李虹博士认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重点大学尤为明显。

情境模拟 危机干预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浅析及对策

赵正军[1] 施家仓

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出现大学生因心理异常等原因致伤或自杀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作为学术和年龄都比本科生高一个层次的研究生群体,在学业、就业婚恋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心理健康容易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常规性的心理咨询辅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及思想关怀以外,还必须创造性地根据研究生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全校的研究生辅导员进行了情境模拟,加强危机干预的培训工作。

一、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表现

通过调研,研究生心理问题案例按数量依次为:情感、人际关系、学业、就业、家庭困惑和经济问题。研究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很多研究生直接从本科生上来,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表现。

1.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贯穿其中,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家庭教育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因其自身受教育程度限制,多采用简单、粗暴和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家庭的教育观念、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这种教育方式极容易形成学生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他们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或处理问题。在这种认知结构下,个体往往只从本位或自我欲望去看事和行事。由于不能从他人或社会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进行某种社会行为时,也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他人对此的真正态度,不能意识或了解社会对此行为的评价,对社会规范的遵循难免会发生问题。尽管他已处于青年期,却仍然没有学会从社会的角度来思考评判自己的行为,以致无法约束自己。“伤熊”行为事件就反映出学生(当事人)在社会认知上仍然没有超越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状态,其心理水平与社会角色极不相称,因为对他人与社会规范的真正理解,不仅意味着能替他人着想,更重要的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因此,在自我中心观的制约下,他无法换位思考,而只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去做,最终无法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懂得如何求助于他人。清华的刘海洋伤熊和天津的马晓明杀亲事件的一个共同的原因正是他们在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

2.社会现实的影响

社会现实的影响造成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亦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他们的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容易产生心理疾患,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概念、评价和自我理想无法辩证统一,从而不能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

研究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负和自卑两种情况。

自卑的学生对理想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致。

自负的学生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的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不少人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学生的心理困惑来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据报道,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李虹博士认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重点大学尤为明显。除了压力之外,一些学生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总是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外界压力大和内心空虚不断冲击学生的心理,“外忙内空”常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高校,对处在激烈的学业、就业竞争的研究生来说,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无疑是一颗“地雷”,加上缺少正常的心理疏导与教育,很容易使那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情境演练,危机干预

面对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到心理的问题,如何实施危机干预?就此,我们利用我校心理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优势,对全校研究生辅导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以“危机干预和日常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工作培训和情景演练,引导辅导员从心理学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培训、演练分别设计为生活、爱情与婚姻、学业、人际关系、贫困生等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五个大板块、15个情境。每一个板块又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组成。让辅导员对这些情境提供的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心理咨询专家点评,并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1.生活板块

本板块列出了学生与宿舍管理员发生冲突、宿舍被盗、新生初到学校在饮食起居等方面不适应、学生家里发生重大变故等4个学生工作中最常见的情境。对每一个情境都模拟了一些出现负面情况时的场景,列出了一些让辅导员思考如何处理的方法,目的不是要辅导员得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重现、讨论。各位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无疑会各有不同的有效做法,因此我们重点记录了辅导员对情景展开的观点碰撞,最后请专家给出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情景一设计了一个学生与宿舍管理员产生冲突的情境:同学小王打球回到宿舍,口渴没水喝,就用热得快烧水,被宿舍管理员发现,要罚款并收缴热得快而发生冲突。针对此问题设计了几个讨论的问题:如何处理比较合适?解决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解决的最佳地点在哪里?用辅导员的威严还是以朋友的身份?要不要借机教育其他同学等。

同时,我们从学生角度给予建议:要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尽量以朋友的语气;辅导员不应只考虑学校的规定,也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困难,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从心理学角度给予建议:遇到学生违反规定的时候,老师要换位思考,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此事为什么会发生;老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教师威信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学生的侥幸心理以及没收学生的物品要有理有据等。

对于宿舍被盗的情况,在认识其影响、危害性的前提下,辅导员应掌握让学生通过一个正规的渠道把这些意见集中到一点,能够加以完善,不要演变成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与现行管理制度对抗的原则。对于饮食起居的不适应,要尽早加以正确地处理。对于新生,要把他们的情绪引导到积极的方面上去,通过不同的比较让他们心理得到平衡,或帮助同学尽快熟悉环境等方法来提高同学的适应环境能力。在同学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首先应稳定当事人的情绪,询问当事人家中的实际情况并和校方、家庭联系,可帮助订车票,询问家中是否有困难,若情况严重,可派老师或同学一起回去处理等。

2.爱情与婚姻板块

研究生的婚恋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尤其是那些比较压抑、婚恋有问题的同学,可多一点关爱、多一些指导,比空洞地讲一百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用得多。因为那些大龄且未婚的研究生除了学习以外,找朋友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话,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也会良好得多。因此,本板块列出了诸如失恋、没有朋友所造成的孤独、两地分居引起的诸多问题等方面。

在此板块,特别强调对于自杀性危机的处理。考虑到真正想要自杀和伤害别人的人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其他帮助,所以对此应特别加以重视,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对一些长期出现失眠状况或者要依靠大量药物、情绪一直低落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和警觉。性格孤僻的人在某一个阶段,特别是春秋季不和任何人接触,往往就预示着问题的出现。所以针对这类学生,要重观察,从语言、身体的状况、行为的预兆、生活习惯、情绪变化以及季节变动等因素入手,对学生的自杀危机进行干预。主要措施是给予其精神上慰抚、生活上帮助和充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共同防止危机的产生。

对于因婚恋和两地分居方面而产生的危机,辅导员首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并通过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并使用共感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体谅与理解。可以使用类似于这样的话语:“你们这样分居两地真的挺难的,我能理解。”“你说的对,我能体谅你的心情……”这种理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敌对情绪。并设法让学生体谅到自己的难处以及爱莫能助的感受。然后再讲述学校之所以有这样规定的原因。在平时和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这种年龄比较大的学生,辅导员与他们的相处可以是以一种朋友的方式,而非师生的方式。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遇到问题,辅导员以朋友的身份请学生配合的时候,学生往往容易接受。

3.学业板块

学业压力问题是当前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显得特别严重。本板块主要根据研究生的学业特点,列出了自卑、因工作和对前途的迷茫等影响学业的三个主要方面容易引起学生出现问题时的场景,激发辅导员围绕场景产生精彩的观点碰撞,并通过专家提供的建议产生一系列思考。

对于自卑的学生,着重讨论产生自卑的原因(个矮、长相差、家穷或没朋友、学习成绩不好、普通话不好、讲话不流利、害羞)和外部表现(不太合群、不大参加集体活动、说话很害羞)以及危害。因为产生自卑心理所造成的心灵扭曲极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应当重视。在处理方法上,首先要对自卑有全面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其极大的危害性,也要认识其对磨炼意志的好处。消除其错误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变压力为动力,做到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对于一些因为只顾打工赚钱而影响学业、造成心理危机的处理,如果老师仅仅对学生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要拿到他看重的那个文凭,就必须重视专业学习。通过一些事例的引用,让事实说话,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研究生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对前途感到迷惘的问题,辅导员应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放弃压力、建立清晰的自我认识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合适的目标、正确定位、走出迷惘。

4.人际关系板块

本板块针对目前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着重关注普遍存在的研究生与导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情况,以及其自身心理活动等因素。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引发辅导员探索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学习中重要的一方面。当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不好时,可鼓励当事人与导师交流,找到当事人认识上的盲点,如导师给我穿小鞋、整天板着脸,这些可能错误的思维定势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当事人不合作的态度。错误的思维方式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

根据情况可进行思维拓展,如“导师对我态度暧昧”、“导师非常冷漠”、“导师一年见不到几次”、“导师对我特别偏心,其他人嫉妒”、“导师对我最冷漠,他好像不喜欢我”等等,也可由此换位思考,尝试以较适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随着研究生群体年龄的低龄化,独生子女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不少研究生对集体生活不适应,造成了同住一个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对此,辅导员平时应多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在问题还没激化的时候就处理好。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情况。每个学生会有为自己辩解的理由,要兼听则明。一方在辩解的时候,另一方不要插话。在评价、劝解的时候,要根据心理学中的“目标梯度效应”,坚持“先对后错”原则,即先讲他能接受的小的方面,再讲错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比较容易接受。并开展一些如出游、各种球类比赛等集体活动,使同学们积蓄的压力、不满情绪会在友好的活动中得到释放。此外还要请专家开讲座,学习正确、恰当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对于宿舍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的矛盾,更要根据同学的不同性格加以调解,并善于利用导师等社会资源,进行沟通疏导。

对于有忧郁倾向的学生需要辅导员以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发现他们,对他们表示关注,往往就是这一点关注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因为这类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受重视感,要对他们夸奖,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必要的时候,应该建议这些学生看心理咨询医生。对于与老师、同学对着干、和大家关系都不好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在聆听当事人倾诉的同时,帮助他(她)对自身和周围环境进行正确的认知,让他感觉到真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情况严重的需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就治。

5.贫困生板块

目前,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越来越突出的趋势,这种现象更值得关注。对于贫困生,老师要正确引导他(她)认识自尊。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人的标准有很多种,不能因为夸大了金钱的标准而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标准;要与学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要建立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而不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同时要求不断学习、进步和发展,逐渐树立起同学的自信心。另外,学校也要适当地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帮其联系合适的勤工助学的工作。

三、从细微处着手,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

针对研究生心理问题,我校研究生工作部制订了《关于加强研究生稳定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并确立了“责任到人,第一反应,信息畅通,现场到位,配合补台,统一指挥,处置得法,避免扩大,遵守纪律,做好善后”等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十条基本原则,让研究生思政工作者牢记活用。我们在进行情境培训的同时,对我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向同学们征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我就知道你不行”等“十句学生最不爱听的话”、“有什么困难就找我吧”等“十句学生最爱听的话”以及“以命令的口气请学生帮忙”等“五件最不受学生欢迎的事”,让辅导员们掌握学习。希望研究生辅导员能够重视日常生活细节,更好地处理研究生心理问题可能带来的突发事件。

我们认识到,虽然硕士、博士研究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但由于长期呆在“象牙塔”内,很多人比较缺乏和社会的交流,一部分同学的心智与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还不够成熟,个别同学甚至与小学生相当,他们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往往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征集“十句话”和“五件事”,正是为了让研究生的辅导员们能更加细微地与研究生接触,尽量缓解研究生心理危机。

(刊于2004年第2期)

【注释】

[1]赵正军,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