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因素与习得性厌食

心理因素与习得性厌食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进展期肿瘤患者的共性表现是厌食。动物实验发现,在肿瘤生长过程中,中枢和外周因素参与厌食的发生。动物实验表明:大脑5-羟色胺浓度与厌食有关。肿瘤生长增加了血浆色氨酸浓度,大脑中色氨酸浓度增加可导致下丘脑5-羟色胺合成增加,而大脑中5-羟色胺浓度增加与厌食明显相关。CACS可以肯定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在疾病的早期更多地直接与肿瘤有关,而后期则有许多医源性因素、心理因素、肿瘤并发症等参与。

食欲是一种想吃食物的要求和欲望,与人的五官感觉和心理状态有密切的联系,食物的外观及色、香、味,人的精神状态,都可作用于大脑皮质,继而提高或降低食欲。肿瘤病人对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各种原因造成的体象变化,都可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进食。此外,化疗、放疗、疾病时的痛苦以及其他诊疗引起的不适,可与当时的食物产生不恰当的条件反射,使病人对该食物产生厌恶,即所谓“习得性厌食”。多数进展期肿瘤患者的共性表现是厌食。厌食是一种复杂的进食障碍,是引起恶病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食欲丧失是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症状,同时还常伴有饱感、味觉改变、恶心、呕吐等症状。厌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大脑进食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正常情况下,进食取决于下丘脑进食中枢与饱食中枢之间的平衡。动物实验发现,在肿瘤生长过程中,中枢和外周因素参与厌食的发生。血糖及血脂肪酸水平、外界温度、渗透浓度、血浆氨基酸浓度等变化,均被认为是影响进食行为的外周因素,其中血浆氨基酸浓度变化对饮食的影响尤为人们所注意。目前认为有两大类神经递质系统,即儿茶酚胺和色氨酸系统在进食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后者。动物实验表明:大脑5-羟色胺浓度与厌食有关。肿瘤生长增加了血浆色氨酸浓度,大脑中色氨酸浓度增加可导致下丘脑5-羟色胺合成增加,而大脑中5-羟色胺浓度增加与厌食明显相关。有些肿瘤患者表现为甜味阈值增高、酸和(或)咸味阈值下降;可能是中枢对肿瘤产生的负面生理体验与嗅觉、味觉互相整合的作用所致。同时,葡萄糖经无氧酵解产生的大量乳酸在体内的堆积或清除率下降,也可继发恶心和厌食。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快,对不常吃或第一次吃的食物更易发生厌恶,所以在肿瘤病人中经常见到“吃一种厌一种”的现象。食欲缺乏和厌食使病人不想吃或一吃就饱,而且觉得食之无味,其后果便是摄入不足。

CACS可以肯定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在疾病的早期更多地直接与肿瘤有关,而后期则有许多医源性因素、心理因素、肿瘤并发症等参与。但其深层的发病机制尚有待于在研究上有进一步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