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得”顺序

“习得”顺序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7 “习得”顺序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词主要有这样几个: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里、外、旁。类固定短语构成成分之间的组配有的符合上述所谈及的次序规律,有的则是上述几种规律的重合,有的则恰恰相反。可见,类固定短语构成成分存在较严格的组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2.7 “习得”顺序

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词主要有这样几个: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里、外、旁。因为在类固定短语中,“中”和“旁”很少涉及与其他方位词的组配问题,所以本节的讨论不涉及这两个方位词。方位词之间的组配,主要有这样一些类型:

上—下(上蹿下跳、上通下达) 里—外(从里到外、吃里扒外)

前—后(前因后果、前仰后合) 左—右(男左女右、左冲右突)

东—西(东挑西选、东成西就) 南—北(南来北往、南征北战)

孔令达、王祥荣(2002)曾经对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始现时间做过调查,他们发现:1)几乎每一类方位词都是双音节类的方位词先出现,单音节的方位词后出现。如“上类”方位词先出现了“上面”(1岁8个月),“上”(2岁0个月)则出现较晚。2)诸类方位词的出现时间上并不相同,出现较早的是“上”(2岁0个月)和“里”(2岁0个月),“左”、“右”(4岁6个月)则出现最晚。3)相对的方位词之间出现的时间早晚有别,“上”在儿童2岁0个月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而“下”的出现则在儿童已经3岁6个月的时候;“里”在儿童2岁0个月的时候已经出现,“外”则在儿童2岁6个月的时候才出现;“前”(4岁0个月)的出现在“后”(3岁6个月)之后,但是“前类”和“后类”方位词的出现几乎同时;“左”、“右”类方位词的出现较晚,但它们同时出现在儿童的语言中。

孔令达、王祥荣没有对方位词“东、西、南、北”做过调查,但是我们同样会得出一个结论:这几个方位词的习得也有先后之别,其中依次为:东<西<南<北(“<”表示“先于”)。我们曾经对两位儿童做过调查,发现他们最先掌握的是“东”和“西”,其中“东”最先掌握。随后掌握的是“南”和“北”,最容易混淆的也是“南”和“北”。当两位儿童能够较准确指别“东、西、南、北”的时候,差不多也到了5岁左右,这个时间和儿童语言中出现“左”、“右”的时间早晚相仿。我们中很多人有迷失方向的经历,我们最终对方向的唤起多数情况下也是首先确定“东”,然后依次为“西”、“南”、“北”。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方位词之间组配的顺序与语言习得的顺序有较强的一致性:先习得的排列在前,后习得的排列在后。

与空间概念密切相关的是距离,距离包括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两种。与空间方位词“上—下”密切相关的是表示纵向距离的“高—低”,“高”和“低”组配的顺序与“上—下”一致,如:

高—低(忽高忽低、高开低走)

人体的器官分布也有“上—下”之分,因此大部分器官的组配也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排列。如:

手—脚(粗手大脚、抬手动脚) 眉—眼/目(横眉立目、眉来眼去)

臂—足(断臂残足) 背—腰(虎背熊腰、塌背哈腰)

头—尾(掐头去尾、虎头蛇尾)

与空间方位词“里—外”密切相关的是表示横向距离的“近—远”类的组配,如:

近—远(不近不远、舍近求远) 此—彼(此起彼伏、此消彼长)

这—那(这情那意、说这道那)

汉语中表示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的概念组配规律符合我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性方式。

类固定短语构成成分之间的组配有的符合上述所谈及的次序规律,有的则是上述几种规律的重合,有的则恰恰相反。如: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从头到尾|从尾到头。虽然它们可以出现两种排列顺序,并没有严格遵循上文所归纳的规律。但是“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实际上符合时间顺序原则,它们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并没有违背认知规律。“从头到尾”和“从尾到头”虽然不符合“高—低”组配规律,但是它们却符合“重要—次要”顺序。可见,类固定短语构成成分存在较严格的组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类固定短语格式组配成分的稳定性以及内嵌成分位序变换的不自由性都是组配规律客观存在的有力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