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家章太炎

医学家章太炎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由于从事《章太炎全集》的编纂,致力他的医学事迹与著作的搜集,历时六载,采获百余篇,得窥太炎先生与祖国医学事业的关系与影响。)“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书悉谙诵上口”,(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载《太炎文录续编》卷四。(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载《太炎文录续编》卷四。

太炎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问精深博大,涉及音韵文字学、经学、诸子学、史学、文学、哲学、佛学,这是大家所共知的,至于他在医学上的造诣与建树,则鲜为人知。其实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也曾为他当时代的许多中西医名家所肯定。著名国医恽铁樵先生说:“太炎先生为当代国学大师,稍知治学者,无不仰之如泰山北斗,医学乃其余绪,而深造如此,洵奇人也”(恽铁樵《章太炎先生霍乱论编后》,载1927年《铁樵函授中医学校讲义》,第十七种第十五期。),他将太炎先生的医论誉为“日月之出”;陆渊雷先生称太炎先生医学是“发前古之奥义,开后学之坦途”;(陆渊雷《章校长太炎先生医学遗者特辑·序》,载1936年《苏州国医杂志》第十期。)章次公先生说:太炎“先生于医,是以不求偏物,立其大者,立其小者,语必征实,说必尽理,所疏通证明者,而皆补前人所未举”,可以“悬之国门”;(章次公《章太炎先生之医学》,载1936年《苏州国医杂志》第十一期。)陈存仁先生说:“太炎先生研究中医也很有心得”,“发为文章,精警确鉴,一时无两。此外,对中医术语之注释,若六经、若三焦;病症之论断,如心脏衰弱、回归热、温病、猩红热、神经衰弱;以至古今衡量之考证等,在在确切不移,洵至论也”(陈仁存《章太炎先生医事言行》,载1953年香港《存仁医学丛刊》第二卷。)。我由于从事《章太炎全集》的编纂,致力他的医学事迹与著作的搜集,历时六载,采获百余篇,得窥太炎先生与祖国医学事业的关系与影响。今就管见,浅介于后,以补史阙,并骥医林诸公,引起深入探讨之兴趣。

太炎先生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姻缘,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家三世皆知医”。(章太炎《仲氏世医记》,载1920年《杭县志稿》卷十八。)太炎先生的祖父章鉴,“少习举业,以妻病误于医,遍购古今医学书,研究三十年”,(褚成博《章鉴传》,载《光绪余杭县志稿·人物列传》。)“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书悉谙诵上口”,(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载《太炎文录续编》卷四。)“初仅为亲族治病,辄效”,后为乡人治医,“以家富不受人饷糈,时时为贫者治疗,处方不过五六味,诸难病率旬日起”。(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载《太炎文录续编》卷四。)后太平天国军占领其家乡,章鉴率家逃亡,家产毁于战火,以后“不得已,以行医为活”。太炎先生祖父医术很高明,医德也很高尚,他“治时疫之脉,绝气脱者,一剂即起。药方参变不泥古;治危症,立不到三四味,曰少则力专,多则牵制也”。(褚成博《章鉴传》,载《光绪余杭县志稿·人物列传》。)他给人治病,“凡医资足一日用,辄分润邻族”,(褚成博《章鉴传》,载《光绪余杭县志稿·人物列传》。)因此很受乡人尊敬,太炎先生从小就很崇敬他。

太炎先生的父亲章浚,承其父业,也好习医,据县志所载,称他“生平长于医,为人治病辄效”。(褚成博《章鉴传》,载《光绪余杭县志稿·人物列传》。)但他很谦虚,在对女儿《家训》中,说:“吾家世授医术,然吾未能工也”,(拙编《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叮嘱儿孙应该继承家学。太炎先生长兄章籛,也继承了家学,从钱塘仲昴庭先生学医。仲昴庭先生医术高明,曾“就征疗清慈禧太后,归又主浙江医局,所全活无虑数万人”。(章太炎《仲氏世医记》,载1920年《杭县志稿》卷十八。)太炎先生长兄之医术,在章氏三世中最高,太炎先生曾说“吾家三世皆知医,至君尤精。……有窭人子求治疾者,必应之,所全活甚众”。(章太炎《伯兄教喻君事略》,载《太炎文录续编》卷四。)

太炎先生青少年时代,由他外祖父、父亲和长兄亲执教鞭,他不仅从他们那里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文化训导,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启迪,还深深埋下了医学爱好的种子,当时他曾随长兄问学于仲昴庭先生,而“常得传”。(章太炎《仲氏世医记》,载1920年《杭县志稿》卷十八。)

1890年,太炎先生二十三岁这一年,父亲去世,他便离家去杭州,入著名学府诂经精舍,随汉学大师俞曲园先生深造。经过七年勤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系统的研究,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青年学者。俞曲园先生不但擅长治经,对诸子、语言、训诂、文学都有很深造诣,又爱好医学。因家人误于医,曾作《废医论》,又有《内经辨言》(又称《读书余录》)和《枕上三字诀》各一卷,由考据经典而泛涉医典,兼谈医理,具有独到之见。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太炎先生,因此,太炎先生在诂经精舍精研经史同时,也像他的老师一样,泛涉医典,为他今后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时代的风雷、祖国的呼唤,使太炎先生不能囿固于宁静的书斋,去潜心研究医典经籍。甲午战争惨败后,太炎先生在医国医民的二条路上,决定选择先医国病,毅然摒弃书斋,投入了社会**洪流,去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

戊戌变法失败,太炎先生惨痛地认识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已堕落为列强走狗的清政府。繁重的**斗争和激烈的理论斗争,耗费了太炎先生大量的精力,以至他从小喜爱的医学研究,一直屈居于其他活动之后,直到1910年,他四十三岁那一年,在日本才发表了他第一篇医学论文,即《医术平议》。

太炎先生在第三次流亡日本期间,一共居住了五年,直到辛亥革命胜利才离开日本。这期间,太炎先生一面从事**斗争,一面从事学术研究。他在日本搜求宋明医书精本,收集各种古代验方,并加以归类、分析和考证,成《手写古医方》一册。(该手札共一百多页,从章氏家属中失落后,为潘景郑先生购得,后又为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收藏。)这五六万字的手札,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记着各种疾病古代医治的验方,吸收了大量前人精华,使他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了相当了解。

太炎先生的医学,不是纯粹从传统医学着手的,他还十分注意从西学中汲取营养。早在诂经精舍求学期间,他就广泛涉猎了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书籍,并将有些学说翻译到中国。正由于他从世界范围来看待各种文化问题,因此他的学术在不少方面能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樊篱。早在戊戌变法后,太炎先生在研究中西学理基础上,写成了《菌说》、《原人》、《原变》等文章,他在《菌说》一文中,阐述了生命、物种和人类的进化,强调从细菌到人,是一个自然史过程,从细菌变动物、从猴子变人,并不存在神秘的“仁”的干预。如果说太炎先生家传的医学是纯粹的中国传统医学的话,那么这时,他已经对传统中医注入了西方医学的成果,使他对中西医学的异同得失,有了许多崭新的见解。

《医术平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他在文章的绪论中说:“余以浅昧寸兹末流,精神遐沦,聊以医术乱思。伤外科之少效,念旧法之沉漂,以为黄帝、雷公之言,多有精义,犹时有傅会灾祥者,精而不迂,其惟长沙太守。”(章太炎《医术平议·诸言》,载1910年日本《学林》第二册。)他不同凡响,独拜正史所不录的张仲景,不肯去轻附旧说。十多年后,他回想起这篇早年的医作,说:“《学林》中《医术平议》一卷,昔年妄作,是时犹信《灵素》甲乙所论经脉流注,以为实然,故所论不能得要领”(章太炎《答张破浪论医书》,载1923年《春雨杏花楼笔记》。)。

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回到祖国,迎接他的是目不应暇的政治纷争和袁世凯的篡政,于是他又投入“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他遭袁世凯囚禁。在被袁世凯羁禁的三年中,他有暇去研究他自幼所喜的医学。他在给夫人汤国梨的信中说;“幡阅医书,此为性之所喜,但行箧中此种殊少耳,家中医籍尚多,务望保藏勿失。昔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亦吾人之志也”。(章太炎1913年9月18日《致汤国梨夫人信》,载《章太炎先生家书》,196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年后,他在给夫人信中,又—次说道:“平生之好,又在医学。君亦当涉猎于此,愿同注意。家中颇有医书二三十部,皆宋明精本,数年搜求,远及日本,而后得之,望为我保持也。昔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吾视陆宣公,固亦无任,而功业略可相比,困穷亦与之同,勉思此公,乃吾浙前辈,心焉慕之矣”。(章太炎1914年2月9日《致汤国梨夫人信》,载《章太炎先生家书》,196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从这些信中,清晰可见太炎先生当时苦闷的心情,袁世凯的虐政,无日可见青天的幽禁生活,使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救国之愿遭到挫折,医国无望,退读医书,以乡贤医界前辈为榜样,以医民之术为伍,排泄忿懑,使自己内心世界得以平衡。同时也可以看到太炎先生搜集历代医学文献之勤。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太炎先生复得自由。1917年他又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护法革命”,历年余,失败而归。近二十年的革命、流亡、坐牢,长年的颠沛,一连串的失败,使他锐气日减,健康日衰。1920年,他“自一月患黄疸,至于三月”,(拙编《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6月,他又“热病大作,几死”。(拙编《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

太炎先生初患黄疸,自诊自治,“自治得愈”。(章太炎《仲氏世医记》,载1920年《杭县志稿》卷十八。)过了二月,他“又病宿食,自调局方平胃散啜之,哺时即发热,中夜汗出止,自是寒热往来如疟,日二三度,自知阳明少阴病也,服小柴胡汤四五剂不应,热作即愦愦不可,奈何,间出以芒硝窜之,微得下,表证为不衰”。(章太炎《仲氏世医记》,载1920年《杭县志稿》卷十八。)这时他只好请仲昴庭先生之子仲右长先生来诊治。仲右长先生看了太炎先生所服药方,谓:用小柴胡汤药不误,但“此病挟热,诊脉得阳微结,何乃去黄岑加芍药,此小误也”。于是“去芍药还黄岑,少减生姜分剂”。太炎先生服此药后,仅二剂,即热作汗出,神气甚清,他大为折服,从中深悟医术药理之妙,叹曰:“增损一味,神效至此”,“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章太炎《仲氏世医记》,载1920年《杭县志稿》卷十八。)从此治医经更慎严。

经此事后,他总结自己治医的体会,说:“余少时锐进,不甚求道术,取医经视之,亦莫能辨其条理。中岁屡历忧患,始然痛求大乘教典,旁通老庄。晚岁更涉二程陈王师说,甚善之。功成屏居,岁岁逢天行疫疠,旦暮不能自保,于医经亦勤求之矣”。(章太炎《仲氏世医记》,载1920年《杭县志稿》卷十八。)太炎先生正是从家庭熏陶,到生平所喜,从莫能辨其条理,到反复实践勤求,从整个传统文化着手,到抉取西方科学义理,融会贯通,左右采获,终于在医学研究道路上的然见医经之本。

1923年前后,南北军阀依然相争对峙,太炎先生在政治上虽然仍苦苦在挣扎,但领导时代前进重任已落在新兴的无产阶级肩上,这使太炎先生有了比较宽裕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医学研究,从而使他医学研究进入了黄金时期,写下了一系列医学论着。《猝病新论》一着,即完成于此,当时他称作《时病新论》,共由三十八篇论文组成。内容分为医理的商讨,医术的研究,病症的论述,古典医书和古代权衡量的考证等等,举凡相脉论气,温寒暑湿,皆具有讲说,图拟各方案,又颇能参酌科学的眼光,兼容中西之说,融今贯通,具有独到之见。正如张破浪先生所述:太炎先生“医学湛深,人所不知”,曾授予余“中医脏腑,西医经脉,并出新著《时病新论》示余。余观之约二百余页,议论透切,发人所未发”,(张破浪《春雨杏花楼笔记》,1923年益智书局出版。)并“嘱余钞录。其时但焘先生在侧,促太炎师刊印此书,师以其间尚有未尽善处,拟待修正后,再布示于世,余以用为研究,故不妨录存。此可见太炎师之于学,实有虚心诚意,非时下名士可比”。(张破浪《春雨杏花楼笔记》,1923年益智书局出版。)这部医着直到太炎先生去世后,由他门人孙世扬先生整理出版。解放后,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版,更名为《章太炎医论》。

从五四到北洋军阀垮台,这七年中,太炎先生还发表了一系列医学研究论述,主要有《仲氏世医记》、《拟重刻古医书目序》、《伤寒误认风温之误治论》、《治温退热论》、《论脏腑经脉之要蹄》、《论诊脉有详略之法》、《杂病新论》、《温度不能以探口为据说》、《伤寒论单论本题辞》、《论肺炎治法》、《阳明证变法与用麻桂二汤之正义》、《论厥阴病》、《黄疸论》、《张仲景事状考》、《疟论》、《温病自口鼻入论》、《中土传染病论》、《论中医剥复案与吴检斋书》、《劝中医审霍乱之治》、《中国医药问题序》、《霍乱论治》、《再论霍乱之治》、《古方权量之考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