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报》与章太炎

《民报》与章太炎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已经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1908年10月,《民报》出至第二十四期,被日本政府封禁。《民报》至第二十三期时由章炳麟编辑,以汤增壁为副编辑。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因第二期因载《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尚未发行即遭日本政府没收,杂志被查封。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1905年,黄兴与民报社同仁在东京合影。前排左起:1未知,2程家柽,3黄兴,4陈天华,5章士钊;后排左起:1宋教仁,2柳扬谷,3未知

《民报》编辑与发行分设,编辑部在同盟会总部,发行处设于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家中,国内派代所在第一期时仅6处,第2期时增至15处,13期时扩充为28处。

历任主编:1到5期编辑兼发行人挂名张继,实际由胡汉民主持,第6期始编辑发行人改署名为章炳麟,至1907年12月,章因脑病乞休,改由陶成章主编,第23、24两期,章恢复工作。1910年汪精卫负责。

《民报》的发行工作,先后由宋教仁、曹亚伯、程家柽、黄复生负责。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会上,黄兴提出以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获得通过。然而该刊在第二期上发表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会只好另办一份机关报,那就是《民报》。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朱执信、廖仲恺、汪东、章太炎、刘师培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第一,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民报》指出,统治中国的满洲贵族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各族人民的死敌,因此号召人们起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报》的排满宣传已经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动统治者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

第二,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强调“国民之权利”,号召人们起来推翻皇帝,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民报》发表不少文章宣传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就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

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它的创刊号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应求,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第l?5期由胡汉民主编,第6~24期由章太炎主编(其中第19~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编)。在出了24期后,曾一度被日本政府以“激扬暗杀”为由查禁。停刊一年后,由汪精卫在东京编发了第25、26期,1910年2月终刊。

《民报》6六大宗旨。

即:(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

(二)建立共和政体;

(三)土地国有;

(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

(五)主张中日两国之国民的联合;

(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1906年12月2日,《民报》在东京召本开周年纪念大会,会场内外水泄不通。会议由黄兴主持,章炳麟读祝词,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之演说。章炳麟、日人池亨吉、北一辉、萱野长知、宫崎寅藏等先后演说。

1907年1月,梁启超表示愿与革命党停止论战,但遭拒绝。最初,梁启超并不把《民报》放在眼里,认为都是浮薄少年,不堪一击,及至辩论起来,才感不是对手。

1906年5月,梁启超写信给徐佛苏求援,告以要和《民报》"争舆论之动力",不能不辩,但对《民报》上的一篇文章"尚未得所以驳之之道",要徐帮他"思索","并速见复"。徐建议梁启超停止辩论。梁虽认为"与革命党死战乃是第一义",但为摆脱窘境,表示赞同。于是徐佛苏发表《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以为民报"秽恶狠毒",希望在归章炳麟编辑后能"回复秩序"。5月,徐佛苏见宋教仁,言梁启超愿与宋一见,说辩驳出于不得已,"苟可以调和,则不愿如是也"。要求以后和平发言,不互相攻击。次日,宋教仁和章炳麟商量,章炳麟觉得《民报》"辞近诟谇",同意调和;宋教仁又和孙中山、胡汉民商量,孙、胡及黄兴均反对,表示坚战不已。

《新民丛报》愈益困难,《民报》则士气益盛。

1908年10月,《民报》出至第二十四期,被日本政府封禁。《民报》至第二十三期时由章炳麟编辑,以汤增壁为副编辑。由于同盟会所发动的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汤增壁转而鼓吹暗杀,在《民报》第二十四期上发表《革命之心理》一文,赞扬"虚无党"。

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扬暗杀为理由,下令禁止《民报》发行。

20日,章炳麟向警署提出诘问。

21日,致书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要求收回命令书。

23日、26日,又连续致书平田东助,指责日本政府的错误政策,声称,"本编辑人兼发行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封禁驱逐,惟命是听"。在宫崎寅藏等支持下,黄兴、章炳麟、宋教仁等延聘律师向日本法庭提出诉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