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绍兴“十碗头”

绍兴“十碗头”

时间:2022-09-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开启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篇章。此后,绍兴市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则,每年举行祭祀活动。祭禹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禹,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奴隶社会的创建者。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后随父迁徙于崇,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但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就可以供人种庄稼了。为了治水,新婚不久的禹,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心没进去探望。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的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有: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市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伟绩和人们对大禹的思念。大禹是中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17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据史书记载,大禹“忧民救水到大越(今绍兴),大会计(会议讲座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会议的地点茅山因此改称“会稽山”(“稽”与“计”同音)。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禹做了皇帝以后,“巡守大越”在此病故,葬于会稽山下。

禹陵古称禹穴,为大禹之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大禹同炎黄两帝一样,是华夏儿女共同敬奉的始祖。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他在治水中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品格,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禹庙最早建在大禹陵北侧,相传为禹之子启所建。庙坐北朝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依山势逐渐上升。今绍兴的禹庙于1986年重建,坐东朝西,共两进,中有天井分隔,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粉墙青瓦,朴实无华。正殿殿宇气势雄伟,斗拱密集,画栋朱梁,高24米,宽23.96米,进深21.55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中央大禹塑像高5.85米,身着黑底朱雀双龙华衣,双手捧圭,冕旒之下,面部充满忧国忧民之情。两侧楹柱有“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十四个遒劲大字。

祭禹,在绍兴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于大禹陵,首创了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明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应该祭祀的36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书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碑高4.05米。禹陵右侧有一个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俗称鼓乐亭,传为祀禹奏乐之所。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内立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命丞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等。禹陵左侧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禹穴辨是考证大禹葬地的文章,为清代“浙派”篆刻创始人丁敬所作。由此循石级而下,便是“菲饮泉亭”和菲饮泉,宋王十朋有“一水清涵节俭风”之句歌颂大禹的洁行俭风。亭下有“宰牲房”,系古时祀禹宰牲之地。禹祠为姒氏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始建于夏少康之时。

为了弘扬大禹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公而忘私的精神,并通过祭禹来激发海内外华夏儿女爱国爱乡的热情,推动民族团结,民族统一,民族复兴。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开启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篇章。1995年谷雨时节,浙江省暨绍兴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禹陵典礼。时隔20余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的大禹陵牌坊题词“大禹陵”。

2000年4月20日的全国性“公祭”中,从中央到省市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美国、日本、荷兰、韩国等国内外来宾8000多人参加公祭。

此后,绍兴市本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则,每年举行祭祀活动。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公祭大禹陵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标志着中华民族祭祀先祖开始形成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格局。祭禹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时,采取古代最高礼祭“禘礼”形式,分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唱颂歌献祭舞、礼成13项议程。其中,鸣铳9响,寓禹定九州;击鼓34响,代表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撞钟13响,代表13亿炎黄子孙对大禹的缅怀之情。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公而忘私、艰苦朴素、卑宫菲食、勤政爱民的精神,既是古代帝王的楷模,也是现代官员的榜样。大禹的创新精神,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禹“敬民、养民、护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更值得人们学习、纪念。举办200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的目的,就是本着“祭祀华夏之祖、弘扬大禹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进一步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魅力,进一步展示绍兴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感召力,提升绍兴的对外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提供精神动力。

大禹姓姒(sì),随父姓。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姓,史称崇伯。大禹会诸侯于会稽,计功而崩,其家后人几千年来代代相守,守陵护陵。

至于“姒家菜”之说,是在1932年4月10日,周作人去苏州游灵岩山,在木渎吃午饭,应“石家饭店”主人索题,仿壁间于右任题云“多谢石家鲃肺汤”句,题诗书诗。诗曰:“多谢石家豆腐羹,得尝南味慰离情。吾乡亦有姒家菜,禹庙开时归未成。”

姒家菜为哪些菜式?没有古书记载,周作人先生也没有具体说明。通过对古籍的考查和对禹庙守陵的姒姓后人的走访,有几方面能作推断:

(1)《尚书·禹贡》载

大禹治水后,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大禹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尚书·禹贡》载有“九州贡品”。“九州贡品”是何物,实难考究。“九州贡品”无疑是当时最好的东西,这应该与姒家菜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2)屈原《天问》说

屈原在《天问》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彭铿,好和滋味,善斟雉(野鸡汤),事帝尧。

彭铿是谁?据晋葛洪《神仙传》说:“彭祖者,姓钱,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之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彭铿从帝尧至周,中经虞、夏、商三代,所斟的雉乃是当时最有名的菜,是贡菜,应该与姒家菜也有一定的关系。

(3)祭禹供品看

大禹陵“菲饮泉亭”下有“宰牲房”,系古时祀禹宰牲之地。陆游《稽山行》中就载有“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牲”即牲口,绍兴人叫“牲屠”,即“供品”(绍兴人称“福礼”)。公祭时的供品为“三牲(猪、牛、羊)五谷”;民祭的供品的“三牲”(猪头一个、鱼一条和鹅一只)或“五牲”(加鸡和羊肉)。祭毕,族人分享。姒家菜肯定与这些祭品有着必然的联系。

(4)姒姓后人调查

大禹陵(庙)旁,居住着世世代代为大禹守陵护陵的姒姓族人,经过对他们的走访,据他们说,在过去,历代皇帝对他们都有封赏,护陵有功。由于姒家族人要护陵祭祀,光免租田地就有百亩以上,自种自给,繁衍生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代代相传,都成地道的绍兴人了,姒家菜也就是绍兴的地方菜,就是绍兴人擅长制作的家禽家畜、水产品和蔬菜制成的菜。要说最适宜制作,也是最多制作的家禽家畜(福礼)类菜,当数是绍兴每家每户过节时制作的“虾油浸鸡”。此菜是将鸡或鹅煮熟,晾凉,分成大块;虾油用煮鸡后的鸡汤、花椒和绍酒调制成浸制的卤水,撇去汤面上的浮油,冷却,装坛后浸入鸡或鹅块,浸1—2天便可食用,适时回锅,能保存一个月不坏,随吃随捞,食用方便,咸鲜合一,鲜香入味。浸过鸡的卤水还可用来蒸黄鱼,叫“虾油卤蒸报春黄鱼”;蒸豆腐,称“虾油蒸豆腐”。

也有人推说,大禹平了水患,疏通了江河,使绍兴河鲜水产加倍丰富,姒家菜就是绍兴的河鲜菜。更有“好事者”说,“麻鸟豆腐绍兴人”,姒家菜与之也有关系。姒家菜是河鲜菜,本人可以苟同。“麻鸟豆腐”不敢苟同,此话有讥讽绍兴人之意,“嘴巴像麻雀的会叫,身体像豆腐一样的嫩”。

绍兴是越国的国都,有很严格的礼仪和食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代代相传,约定俗成,至今还保留着农历的节日食礼和食俗,号“四时八节”。

所谓的“四时”,即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八节”就是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立冬、年节。“四时八节”里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已成为全国性的农历传统节日,放假庆祝。绍兴传统的“四时八节”,有自己特定的食礼和食俗,至今亦然。

(1)春分

春分,为“四时”之首,在春季的中间。春分亦是大地回春的时候,万物复苏,草木萌发,迎来春耕备耕的开始。此时要把冬藏的粮种筛选,留足粮种,把选后多余的粮食磨成粉,和粉团嵌红枣蒸制“春分糕”“时鲜糕”,馈赠亲友,大户人家要祭祖,叫“做春分”,来祈求一年五谷丰登。

(2)夏至

夏至,为夏季之中,是白天最长的一天。此时,早稻下种,农谚说“夏至关秧门”,新麦已收,农事上有了空隙,有时间来庆祝收成。夏至要打面,吃“夏至面”,俗称“冬至馄饨夏至面”,打面来向祖宗祭祀献新,叫“做夏至”,还要摊“麦糊烧”,即用新面粉调成糊状,用小火小油量煎塌制成,来分赠亲友。夏至日,小孩不能坐门槛上,以防蛀夏。

现“沃面”和“麦糊烧”都是绍兴传统面点,已成为大酒店的筵席主食。

(3)秋分

秋分,秋季的中间,秋分昼夜平,白天和晚上平均的一天。秋分一到,丰收在望。农谚云“白露白咪咪,秋分头出齐。秋分勿出头,割来只饲牛”。秋分收成的美食最多,树上的桂花、栗子;地上的芋艿、番薯、老南瓜;水里的莲藕、大菱,时值中秋,正是尝鲜过节、合家团聚之时,能品尝“桂花鲜栗羹”“桂花糕”“南瓜饼”“芋艿饼”“汤番薯”“煮大菱”“桂花藕”等美食。

(4)冬至

冬至,冬季严寒的开始,一直要到冬至过百六(即106天)进入清明,才开始暖和起来。进入冬至,过年的气氛来了。传说,冬至是古时皇帝过年的日子,所以绍兴还在说“冬至大于年”。冬至吃“馄饨”,据传是吴国宫里的习惯,源出于西施,是西施把家乡的馄饨带入宫中,后流传于民间。陆游《岁首书事》诗二有:“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馎饦”说的是冬至吃馄饨。至今诸暨依旧有馄饨招待客人当点心的习惯。

冬至日,绍兴人要祭祖,给新坟添土,烧寒衣,喊“做冬至”。

(5)元宵

元宵是新年过后头一个节日,也叫“灯节”,从农历正月十五开始,到正月十八,共三天,十五上灯,十八落灯。据考,元宵始于唐代,太宗亲政,以花灯为主题,与功臣、百姓同乐共庆。《王老虎抢亲》一戏,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后来一夜之间被喊成“汤圆”,据说这与民国初年袁世凯有关,因“元宵”音同“袁消”,其实元宵就是汤圆。

绍兴人元宵节吃汤圆,也喊汤团,有“上灯汤团落灯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之俗。其实在绍兴,汤团有很多种,元宵是包馅心带汤吃的,无疑是汤圆;没有馅心也带汤吃的,绍兴人是正月初一吃的,叫“吞吞”;也是汤团的一种,比“吞吞”形小的叫“圆子”,用甜酒酿煮成,唤“酒酿圆子”;元宵煮熟后滚粘上芝麻再吃的,称“麻团”,是旧时正月迎客时“十盘头”中的必备点心之一;元宵还有油炸的,称“油炸汤团”,等等。

现今油炸汤团再配上绍兴霉干菜制成的“炸干菜汤团”、“酒酿圆子”等已都成了大酒店的畅销点心。

(6)清明

清明节,最早称“踏青”节。这一时节,桃红柳绿,是看花赏花的佳期。早在唐代,宫中仕女选择在这一天纷纷去野外踏青,饮酒赏花,宋代亦然,宋《清明上河图》就是见证。到了元代,宫女踏青被禁止,才改踏青为扫墓,祖先人人都有,扫墓属于孝道,清明祭祖就这样被保留下来了。绍兴有“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美女)”之句。

清明节里,绍兴正逢“桃花红,菜花黄,村前村后笼春光,好在农事不匆忙,尽有功夫把坟上”,叫“做清明”。在这时节里,有很多的美食,“三月三,梅子尝咸淡,荠菜当灵丹”;“三月初九,淡笋削头”;“清明团子松花糕,上坟芽豆呱呱叫”;“黄花麦果韧结结,越吃越要吃”;“清明螺,抵只鹅”;“清明吃艾饺,立夏吃樱桃”。

清明用“鹅”,喊“上坟鹅”,因“鹅”与“我”同音。上坟祭毕,分享鹅肉。此时的鹅肉特别鲜美,叫“青草鹅”,年后吃青草长大的,绍兴俗称“随伊吃随伊拉,六十日好出卖”。并喜欢用“白斩”吃,当然还有“烧鹅”“熏鹅”“白鲞扣鹅”等吃法。

清明美食中,数“艾饺”最应节,上坟“艾饺”不忘让祖先尝新之意,更因艾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俗传“清明吃过艾饺,可免夏天大雨淋伤”。

(7)立夏

“立夏吃樱桃”。樱桃是新年过后第一种成熟的水果,这种水果比较娇嫩,且上市时间最短。除此之外,立夏表示春光已尽,过冬的作物开始成熟,蚕豆(罗汉豆)、豌豆可采摘尝新,农谚语“清明见结,立夏好吃”。此时,大麦已黄,也可开镰收割,制作“立夏饼”,以示开年丰收。

(8)端午

端午、中秋和年节并称为一年中三个最重要的传统大节。在这三节中,绍兴人没“过门”(结婚)的新女婿(俗称“毛脚女婿”)要去未来丈母家探望、过节(俗称“望端午”),这三大节里是必去的。礼品必有“鹅”,鹅者我也,我来了。

端午这一天,按绍兴人的习俗,大门上要插上桃树枝、艾条和菖蒲做的宝剑,作避邪祟用,这一天被称作“十恶大败日”;要用菖蒲、柏子、艾条等作熏料,起烟熏,杀菌;要裹粽子、划龙舟,水乡泽国,龙舟竞赛;要吃“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雄黄酒),灭“五毒”。周作人先生的《端午》诗中就有:“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黄鱼)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

“五黄”中,黄瓜、黄梅为水果;黄鱼大都红烧或放大蒜子烧,叫“蒜子黄鱼”;黄鳝煮熟划丝后与蒜薹或洋葱同炒,唤“炒鳝丝”;雄黄添入烧酒中,配“雄黄酒”,还用雄黄在小孩的脑门上写上“王”字。现据测雄黄有毒是不能食用的。

(9)中秋

中秋也是三大节中的一节,上门的礼品同样有“鹅”,且有月饼。

绍兴人过中秋要请“月亮婆婆”,供品为“月饼、老南瓜和水果”。中秋盛事就是赏月,绍兴是全国“十大”最佳赏月地方之一,其他之地全国有:“长城风月”(北京)、“庐山赏月”(庐山)、“黄山邀月”(黄山)、“三潭印月”(杭州)、“石湖串月”(苏州)、“象山夜月”(桂林)、“桨声水月”(绍兴)、“天野苍月”(兰州)、“华门醉月”(临汾)。

“桨声水月”即划着小船在鉴湖中嬉戏,咪着老酒吃着月饼,随桨声观水中的皓月,碎金破月,好一番雅趣。

(10)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现已被定为“老年节”。正逢菊花时季,除登高外,还要赏菊花,饮菊花酒,赛菊诗,设菊宴,当然少不了吃重阳糕(栗子和米粉制成的糕)。

登高,在绍兴城内有“三山”——府山、塔山和蕺山,城外会稽山脉——香炉峰等。

(11)立冬

四时八节中,立冬和立夏一样,只是个时令节气。

这一天,除了要给祖宗祖坟整理加固,迎接寒冬的来临外,此时秋收已完,新糯上市,绍兴皋埠的小红枣正当采收,人们就用红枣和糯米粉糅合制糕,叫“红枣糯米糕”,祭祀祖宗,亲友分享,以庆丰收。

(12)年节

年节,现为“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历经的时间比较长,从农历十二月廿三正式开始,要到来年的头八(正月初八)结束。过年,尤其是小孩特别喜欢,俗语就有“大人忙种田,小孩忙过年”。其实在过年时,大人小孩都是忙的。初八再过一周又是元宵了,新年的节日又将来到。年节期间要做的事确实很多,有廿三夜的“送灶”;廿五至廿八夜之间的“祝福”;三十夜的“祭祖”和“分岁”;初一日的“拜岁”;初二开始的“走亲”;五日岁假最起劲,称“五许(初一至初五)”等。最讲究的要数年三十晚的分岁年饭上的寓意(彩头)文化了。

绍兴人年三十晚宴(分岁年饭)菜肴及寓意(彩头):

①鲞冻肉

“鲞冻肉”是绍兴的传统菜,民间除夕“分岁”时必备此菜。相传有一农户,婆婆刻薄,媳妇很是贤德。除夕“分岁”吃饭时,婆婆故意把鲞头烧入鲞冻肉中专让媳妇食用。小叔见状批评其母,不该如此对待嫂嫂,媳妇听后笑对小叔道:“叔叔错怪了婆婆好意,婆婆这是为让嫂嫂讨个吉利,今年有鲞头,明年更有享头了。”媳妇这番话打破了尴尬局面,婆婆深受感动,从此一家和睦,日子越过越好,因而流传至今。即“白鲞烧肉”,冻着吃,肉上须放上白鲞的头,寓意来年有“享(鲞)头”(享受)。

②元宝鱼

“元宝鱼”即“红烧鱼尾”,鱼尾烧好后盛装在碗中,因两边高中间低形似“元宝”而得名。据传,与明代才子徐文长有关,看《绍兴师爷与美食》文中就是。过年时当然少不了它,意为“年年有余”,只看不吃的。此鱼要等到新年的正月岁假后才吃。

③八宝菜

又叫“愁债菜”。吃过“八宝菜”,勿愁债主来。传说与绍兴人的年终“祝福”有关,“腌菜请菩萨,闷声大发财”。又称“如意菜”,来年万事如意。

“八宝菜”是以腌菜、冬笋、香菇、木耳、金针菜、油豆腐、千张、黄豆板等烹饪原料制成。

④藕脯

是莲藕、荸荠和红枣制成。取其谐音“偶偶(藕)凑凑、齐齐(荠)备备”之意,又称“藕脯”,谐“有富”,又有又富,是老百姓的祈求。此菜具有补血、止血和生血之功效。

⑤咸煮花生

带壳花生加桂皮、茴香咸煮,唤作“长生果”,祈求长寿长生。

现代科学证明,花生富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为益寿食品。其功效有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第二,促进细胞发育,提高智力;

第三,抗老化,防早衰;

第四,润肺止咳;

第五,凝血止血;

第六,防止冠心病;

第七,滋血通乳;

第八,预防肠癌;

第九,花生能保护心脏。

⑥五香栗子

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

年夜饭吃栗子,取其谐音“栗(立)”,绍兴年长者都希望自己的后辈人要光宗耀祖。栗子就是“立立轰轰”“堂堂正正”之意。

⑦煮番薯

“番”取“翻”意,吃了番薯能翻身,期望日子会越来越好。

现代营养专家把番薯列入保健长寿食品,其功效独特,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益于心脏;

第二,有抗糖尿病作用;

第三,能预防肺气肿;

第四,有抗癌作用;

第五,有减肥作用。

⑧素蛏子

制作素蛏子的原料为千张、冬笋、萝卜、黄韭、金针菜等。取其“称心如意”之意,祈求一年和和美美,称心如意。

⑨粽子年糕

称作“糕粽”,谐音“高中”。

旧时,绍兴以科举闻名,把男小孩昵称“小官人”,至今亦然。“读书中状元”是男人的出息和追求,大年夜了也不忘要祝愿一下子女,祈盼“高中”。

⑩绍什锦

“绍什锦”寓“团团圆圆”之意。

用料:家禽、家畜、水产品、时蔬。(可用鱼翅、海参、鱼肚、瑶柱等)

以上这些菜式是年夜饭必备的,其他再加上几道时令爱吃的荤菜和蔬菜,便组成绍兴人丰盛并带有“彩头”的分岁年饭了。

一年进入农历十二月二十,绍兴人一年一度的“年终大典”就将登场了。年终最大的庆典,无疑是绍兴家家户户必办的“请菩萨”,又称“祝福”。请菩萨是“隆重而不响”的大事。“隆重”之处,它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程式,本应是热热闹闹的,但真正在请的时候又不能作响,俗称“闷声大发财”。

大典的程序是这样的:

进入农历十二月廿,忙忙碌碌的时候到了。俗语说:“有钱的舂糕裹粽,没钱的东冲西冲(空忙)。”家家户户要“舂年糕”。绍兴的年糕,最有名当数“丁大兴年糕”了。将晚米用水浸数天后,用石磨碾成水粉,入衣袋榨干水分,然后上蒸桶蒸熟,俗称“打糕花”,再放入石臼中舂韧,舂糕是力气活,要壮汉才能为之,舂韧后搓成团,制成两头圆的条状的糕,还要用糕团做成元宝形的“元宝糕”,做公鸡、鲤鱼等动物形状的“糕鸡、糕鱼”等,这些一方面为了“御冬”,另一方面也为了供神祭祖用。要“裹粽子”。绍兴人要裹两次粽子,一次当然是端午,一次是过年,粽子的形状为“尖脚粽”(一头特别尖),用箬壳和糯米裹成,糯米先用水浸,箬壳用水泡,裹时将箬壳弯成尖角状(锥形),放入糯米,包裹并用苎麻捆扎,放入“淘锅”里加水煮熟便成。品种有“红枣粽”“肉粽”“火腿粽”“黑豆粽”“细沙粽”等,还有一种叫“抱儿粽”的,即一大一小两只粽子裹在一起,专投小孩喜欢的,裹粽子当然也是为了“御冬”和“祭祀”。要赶在农历廿三夜之前“掸尘”(扫舍),清除家里所有的尘埃,做到窗明几净。要采办年货,准备祭品(福礼)。

廿三夜晚饭前,先送“灶君”(灶司菩萨)上天,据说此日是天上玉帝召集灶君的“总结汇报会”报到的日期,期望他“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在天上住七天,到年三十晚饭前回来,来收集一年里家中的大小事情,写好总结报告。

廿四日开始,要杀猪、杀鸡等。鸡、猪称“牲屠”,但祭品是不能叫杀的,杀不雅,年终要图吉利,改叫“妆扮”“化”,俗称“妆扮牲屠”“化牲屠”。

廿五到廿八日,这几天里要请“大菩萨”,选择任何一天请都是可以的,但最好的日子是廿八夜,俗语讲“发财靠天,廿八谢神”。

大典的程式是:

(1)祭品(福礼)

一般人家用煮熟的鹅1只、猪短肋(元宝肋)1方、鲤鱼1条,也可用白鲞代替鱼,用鱼必须是活的。这称“三牲福礼”,讲究的人家,再加煮熟的鸡1只、牛肉1块,称“五牲福礼”。最隆重的用“七牲福礼”,再加熊掌、羊肉,鹅、鸡的内脏、血、油都是不能少的,还要有年糕和粽子,粽子是红枣裹的,都是按来年农历的月份计数的,一般是12个月计,如有闰月,就要13个月计数了。更有“干果”四式“荔圆桃枣”,即荔枝、桂圆、核桃、大枣;“鲜果”四式“藕橘瓜手”,即莲藕、橘子、木瓜、佛手;“三茶六酒”,即3盅红茶、6盅老酒。再加10碗“素菜”和豆腐干1块、盐1盘,豆腐干是放在盐上的,意为“四方平安”。素菜10碗中必有腌菜,俗说“腌菜请菩萨,闷声大发财”。

(2)程式

旧时,方桌或圆桌均可,桌子的木纹要与大门横着放的,叫“横菩萨,直祖宗”,即请菩萨要横放,请祖宗要直放。桌上的摆放有严格的规定,从大门开始,最先是“神像”,绍兴人称它“马张签”,放正中;神像后为“三茶六酒”,茶是干的,不用泡水;再是“福礼”,用朱漆木盆(称“桶盆”)盛装的,猪肋肉是皮朝上拱桥状放的,鸡、鹅是曲着身子,双腿跪放的,鸡、鹅和猪肉上要插上7根或9根筷子,筷子是成单数的,一定不能10根,据说物满则仄,福神以为你家已满心如意了,就不会再赐福给你,弄不好还会降灾惹祸,筷子上用鹅、鸡的肠缠绕;用活鱼请,活鱼会跳,可用红纸贴住其眼睛,活鱼翻动会碰坏其他祭品,不吉利,也可用白鲞替代,白鲞搁在粽子上,“粽子”尖角朝上,“年糕”叠成井字方形,放桌子中间;福礼右边放“刀俎”,左边放“盐盘、鸡鹅血和板油”,盐盘上要搁1块豆腐干,曰“四方平安”;接着是“素十碗”和四式“干果”、“鲜果”;最里面放“五事烛台”,“五事”为福、禄、寿、富、贵,烛台有大小两对,大的是主烛台,很高大,有的直接放在地上,小的称旁烛台,分别插上红烛,红烛中间放香炉,插上香,烛台上还要挂上锡制的“银锭”,喊“太宝”。

(3)程序

旧时,祝福必须由男当家人主持的,主祭人几天前早就沐浴更衣戒斋,男孩也可参拜,女眷是不准参与的,一般躲在房里或厨房。请神的时辰分前半夜或后半夜,均可。前半夜请称“请懒惰菩萨”,祭完后可去睡觉,不影响睡眠;后半夜请唤“请俭勤菩萨”,彻夜准备,几乎整夜不能安睡,比较辛苦。主祭人要行三跪九叩礼,斟酒只1次,就转入送神仪式了,化纸,并把神像一同烧(化)掉,象征福神升天,请神要快,越快越好,叫“快菩萨,慢祖宗”,鸣礼炮送神,礼炮“爆竹”为3—9个不等,也是成单数的,送走时要把鸡、鹅的下巴和舌头挖下抛向空中,称把“口舌”带走,免除“口舌之灾”,后立即关上大门。若祖宗连着请,将红烛调头,添上饭,菩萨是由里朝外跪拜的,祖宗是自家人,是由外朝里跪拜的,这叫“请回堂羹饭”。祭毕,撤下福礼,年糕用黄芽菜烧成汤年糕,叫“沃年糕”,连同福礼一起分享,称“散福”。此时如果隔壁邻居见到,可邀请共同“散福”。寓意取“吃了散福糕,来年节节高”。

(4)祭品处理

祭毕后,祭品可根据不同的烹调进行加工,通常鸡、鹅、肉可用虾油浸着吃,如“虾油鸡肉”“虾油鹅肉”“虾油白肉”等;鸡、鹅用白鲞一起蒸扣,如“白鲞扣鸡”“白鲞扣鹅”;猪肉和白鲞同烧,冻着吃,如“鲞冻肉”;猪肉还制成走油肉,如“绍兴小扣”,等等。这些都是地道的绍兴菜式,都成为绍兴地方名菜,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祝福完后,到年三十日这天,就是分岁年饭。年饭后,全家人和米粉搓汤圆(吞吞),并把年糕切成丁,这是年内最后一件事,完事后,就关门鸣炮大吉,迎接新年的来临。汤圆加年糕是正月初一第一餐吃的,谐其新的一年“高高兴兴开始,健健康康生活”之意。

“十碗头”是绍兴传统筵席的总称。在绍兴,无论红白喜事、祭祀迎神、生日寿诞、造房进屋、接风洗尘等只要有宴请,都用它。绍兴的“十碗头”起源于哪朝哪代,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据老人们讲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所以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十碗头”菜肴情有独钟,个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绍兴民间的饮食习俗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丰厚,“十碗头”就是绍兴民俗民风在饮食上的集中体现。“十碗头”就取其“十全齐美”“完完备备”之寓意。

传统的“十碗头”是用方桌(八仙桌)就餐,8人一桌。因其菜肴数量为10碗,并用碗盛菜,故名。

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汤重口味浓,烹调擅长蒸、烧、氽等,特别讲究“腐食”“干食”“蒸食”和“酱食”,具有浓郁的乡村风味的特点特色。“十碗头”就是绍兴菜的集中体现,具体为:

选料选用本地优质原料,以家禽家畜、河鲜及时蔬为主;烹调擅长蒸法,灵活掌握“炒”菜的制作;口味注重原汁原味,口感绵糯,咸鲜合一;粗料细做,细料精做,用碗盛装,特色显明。

“十碗头”的十碗菜肴为:一“什锦”、三“扣菜”、四“炒菜”、一“醋鱼”和一“汤菜”。

(1)绍什锦

“绍什锦”是第一道菜,寓“团团圆圆”之意。

制作“绍什锦”必会刮鱼圆,做肉圆需要加冻米(爆米花),俗语说“饼子加冻米”。烹调可汆可烩,可炒可烧可涮,有干有湿;可制成汤什锦、炒什锦、烩什锦、桥什锦、什锦暖锅等。鱼圆、肉圆的数量以人数计量,人人有份。

具体用料:家禽、家畜、水产品、时蔬。(高规格的用水发鱼翅、水发海参、油发鱼肚、蒸发瑶柱等。)

具体制法:

①刮“鱼圆”汆熟,捏“饼子”蒸熟。

②活河虾、熟火腿、熟猪肚、熟鸡块、油发肉皮、熟笋、水发香菇、蛋皮、时蔬以及水发鱼翅、海参、鲍鱼、瑶柱、鱼肚等做熟。

③装盘是饼子打底,依次放上其他原料,最上面着碗边放鱼圆,凤尾河虾、蛋皮盖上面。

④平时用汆汤食、冬天可用暖锅(火锅),叫“什锦暖锅”。

(2)“三扣”

“三扣”即“绍式小扣”“白鲞扣鸡”“白鲞扣鹅”。

绍式小扣

绍兴有“扣肉吃张皮”之说。猪肉经走油、蒸后,肉皮特别好吃,肥而不腻。

具体原料:猪五花条肉、黄花菜、黄酒、酱油、小葱、菜油、八角茴香、白砂糖等。

具体制法:

①将整块五花猪肉刮去余毛,洗净,放在锅中加水煮2分钟左右,转入冷水中洗净;改切成10厘米见方的大块,放入炒锅,舀入清水浸没,用中火煮20分钟至八成熟;去除大部分汤水,加入白糖、酱油稍煮;当肉皮面红润,捞起沥干,原汁留用;炒锅置旺火,下入熟菜油,烧至八成热,把肉块皮朝下放入油锅,炸1分钟左右,捞出冷却后将肉块切成10大片;水发黄花菜去蒂洗净待用。

②取扣碗1只,放1粒茴香垫底,取8大片肉片(皮朝下)码成瓦楞形在碗中,余下的2片,放在两侧,然后,倒入原汁、黄酒、白糖,加入黄花菜,盖上平盘,上蒸笼用旺火蒸2小时取出,扣入盘内,撒上葱段即成。酥糯软绵,肥而不腻。

白鲞扣鸡

绍兴菜的口味多“咸鲜合一”,“白鲞扣鸡”就是咸鲜合一的代表。

具体原料:鸡肉、白鲞(黄鱼鲞)、熟笋、生姜片、花椒少许。

具体制法:

①鸡宰杀洗净后入汤锅煮熟,取出后晾凉备用。取熟鸡肉250克,带皮切成方形块。取100克白鲞去鳞,洗净后切成长方块备用。熟笋切厚片备用。

②取一扣碗,把带皮的鸡肉块贴着碗壁摆放整齐,有鸡皮一面紧贴碗壁,然后把熟笋放在鸡肉上面,最后把白鲞摆放在最上面一层,加入料酒、姜片和花椒数枚,放入蒸锅内蒸20分钟取出。

③取盘1只把蒸好的鸡肉倒扣在盘子里,掀掉扣碗,撒上葱花即成。

白鲞扣鹅

制法如同白鲞扣鸡。把鸡肉换成鹅肉便是了。

在“十碗头”中“扣鸡”和“扣鹅”二菜只能食用一菜,其中一菜必须留给主人家吃,这是约定成俗的规矩。

(3)“四炒”

“四炒”即“绍式小炒”“芋艿时件”“茭菜肉皮”“沃肺”。

“炒”是指现做现吃的所有菜肴的统称,是所有热炒菜的概括。它可炸可溜,可爆可烧,不拘一格,最灵活。同样是“炒”又可分为“大炒”、“中炒”、“小炒”、“精炒”等。具体为:

绍式小炒

芹菜或韭黄、肉丝、笋丝、香干丝同炒即成。鲜香味美,十分讨人喜欢。

芋艿时件

芋艿、韭黄、禽内脏、豆腐皮烩制而成。汤宽味鲜,滋润滑嫩。

茭菜肉皮

油发肉皮、茭菜、黑木耳炒制而成。肉皮软嫩,荤素搭配,故又称“荤素菜”。

沃肺

猪肺、粉丝、青菜梗等制成。此菜已基本不用,因为猪肺已不再食用。代之而起的菜肴有“油炸响铃”或“糖醋排骨”之类,菜的碗数上必须保证10碗。

“白事宴”即“白事酒”,“四炒”才用豆腐皮做“素鸡”;香菇制“白素鳝”;千张包成“素蛏子”;豆腐制“炖豆腐”,俗叫“大豆腐”,是必上的。

一醋鱼

一醋鱼即“头肚醋鱼”。胖头鱼的鱼肉刮了鱼圆,剩下的鱼头、肚档、鱼尾与萝卜制成醋溜鱼,唤“头肚醋鱼”。

头肚醋溜鱼实为烧,必用“古越顶红酱”勾汁,盛碗后必撒胡椒粉、葱花去腥增香。醋鱼汤汁宜长不宜紧,汤汁较宽,色泽红润,鱼肉活络,酸甜适口。

一汤

一“汤”为饭汤,也是最后上席的一道,曰:回话汤。

汤宜清淡爽口,切忌油腻。汆汤原料没有固定,如“开洋菜心汤”,讨吉利喊“开心汤”。

由于喜庆的场合不同,“十碗头”的用途也会有不同。没有特殊要求的都用荤“十碗头”来置办酒席,像“办斋”“祭祀”等佛事活动,则讲究用素“十碗头”。

素“十碗头”同样为“一什锦、三扣、四炒、一醋鱼、一汤”十碗,但是全素的,原料采用豆制品、食用菌、各种蔬菜及鸡蛋,忌用鸭蛋和动物性原料,蔬菜中的蒜、韭、葱等腥香原料。

代表原料有:

豆制品(豆腐皮、豆腐、香干、千张等)、面筋,食用菌(“三菇六耳”即香菇、蘑菇、草菇、石耳、地耳、黄耳、榆耳、桂花耳、白背耳),各类蔬菜如叶菜类、茎菜类、根菜类、花菜类、果菜类等。

代表菜肴有:

素什锦、素鸡、素鸭、素烧鹅、素火腿、素虾仁、素鳝丝、素蛏子、素全鱼、素肉、素海参、素鲍鱼等。

据分析,“十碗头”选用的原料广泛,各种营养成分比较均衡,营养合理,能够达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效果。

①8人一桌,一桌10菜,平均每人的进食量大约为750克,完全符合筵席数量标准要求。

②三大供能营养素齐全,优质蛋白质比例较高,但脂肪、胆固醇含量偏高,应重视。

③维生素供给齐全,合理烹调后破坏较少。

④矿物质含量丰富,完全符合人体所需要求。

⑤荤素搭配合理,酸碱平衡,纤维素含量丰富。

绍兴传统筵席“十碗头”,既气氛隆重,又配膳得当、营养合理,难怪至今依旧经久不衰,值得研究、重视、挖掘、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