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关艺术的几个问题

有关艺术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瓷质小便器有它美的地方,但它不能算是艺术品,因为它的主要作用不是审美,而是实用。在这个问题上,有过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艺术作品经过了人的加工,它包含的美比自然美、社会美更加丰富、深刻,是最高级的美。也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再高明的艺术作品也不如大自然创造的物品那样完美。在艺术家手里,艺术作品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不是用来给外界事物留影的照相机;它的主要目的是引发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不是向人们传授知识。

大家一定观赏过不少自然风景,如山水、花草等,也一定欣赏过艺术作品,如诗歌、绘画、音乐、曲艺、影视等。毫无疑问,无论是自然美景还是艺术,都能给我们以美感。不过,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是有所不同的。思考一下,你能说出艺术美的某些特点吗?

一、什么是艺术

对于艺术,我们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接触各种艺术。走在马路上,可能会路经某个历史久远的宫殿、庙观;打开电视,会听到歌曲或者看到电视剧;甚至连电视都不用打开,也能看到挂在墙上的绘画、图片……这些都是艺术作品。尽管这样,还是有几点需要说明,以便使我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更准确、深入。

第一,艺术作品是人为创造的东西,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自然风景虽然是美的,却不是艺术,因为它们不是人为创造的;有些实用性的东西虽然是美的,也是人为创造的,却也不是艺术,因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某种实际用途,不是让人来欣赏。当然,说到这里,会有些争议。比如,许多建筑物,我们把它们视为建筑艺术,但它们原本是为了实用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物不再有实际用途,或者不再发挥实际用途,而主要被当作审美对象,它们就成了艺术作品。比如,故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古代保留下来的瓷器也是这样。当初,大多数瓷器是为了实用制作的,审美只是附带的功能,但后世不再把它们当作实用器具,它们就成了文物,成了艺术品。可见,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之间的界线不是绝对的。

前一章中我们曾提到法国画家杜尚的事例。他拿一个瓷质小便器参加艺术展,被人拒绝。杜尚的这个事情当时引起争论:究竟什么是艺术品?通过这里的说明,我们对此可以有个判断。瓷质小便器有它美的地方,但它不能算是艺术品,因为它的主要作用不是审美,而是实用。我们可以想象,假设几个世纪之后,有人还保存着这样一个小便器,它也许就算是艺术品了,因为那时它不再发挥实际作用,只供人欣赏了。

第二,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却和现实生活有所不同。我们常听说一句话,“艺术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艺术家只是一丝不差地把现实中的东西搬到作品中去,那就不用艺术了,人们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欣赏那些东西就够了。艺术之所以有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反映着现实,又不同于现实。比如,把什么东西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是需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的。现实当中,不是任何东西都是美的,或者不是任何东西都能给人提供美感。艺术家要把那些美的东西表现出来,即便是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要经过加工,使它们也具有审美的价值。

鲁迅就说过,有些东西过于丑恶,是没有办法表现在艺术中的。他举画家的例子,说:“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2]

第三,艺术美和自然美、社会美相比,没有高低之分。好的自然物和社会生活现象能带给我们美感,成功的艺术品也能带给我们美感,同时,我们很难说哪种美感更多或者更高级,所以,艺术美和自然美、社会美之间不存在高低之分。在这个问题上,有过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艺术作品经过了人的加工,它包含的美比自然美、社会美更加丰富、深刻,是最高级的美。也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再高明的艺术作品也不如大自然创造的物品那样完美。比如,19世纪时有位英国学者曾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这些看法大概都是偏颇的。当然,艺术美对人造成的感染力往往比自然美、社会美强烈,这应该是事实。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用有限的艺术作品带给人最大的艺术感染力。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最著名的作品是《牡丹亭》。《牡丹亭》讲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由此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所做的斗争,也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伤害。据说,汤显祖在家里写作《牡丹亭》时,有一天忽然失踪,家里人到处寻找,最后发现他躺在庭院的柴堆上掩面痛哭。大家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儿。原来,他写到戏中的一段凄婉唱词时,仿佛自己成了戏中人物,竟然忍不住痛哭起来。剧作家明知道自己在虚构故事,却仍然被自己的作品深深打动,就更不用说一般的欣赏者了。由此可见艺术美的巨大感染力。这种情况也许在自然审美、社会审美中也会偶尔出现,但不像在艺术欣赏中那样常见。

二、了解艺术作品,懂得艺术规律

欣赏艺术、最大限度获得艺术享受,需要的条件很多。我们在这里只谈其中的两点。

第一点是尽可能多地了解艺术作品,包括各类艺术的一般知识,具体的艺术家的生平、思想,具体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有的艺术作品,哪怕我们对它们没有多少了解,也能够欣赏。不过,也有许多作品,假如对它们没有较多的了解,我们就很难顺利地欣赏,不能感受到它们的美,甚至不知道它们在表达些什么。所以,为了更好地欣赏这些艺术,我们需要对作品有必要的了解。即便是那些容易懂的作品,多了解一些相关情况,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说,我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信息越多,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越深入、越准确,得到的美感就越丰富、越强烈。

在本篇的第一章里,我们曾谈过这个问题,为了加深印象,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有一幅漫画,叫作“首尾就烹”(图2-4-1)。沸水里有一条鳝鱼,弓起腹部,首尾却浸在滚烫的水中。初看这幅画,有人觉得可怜,可能还有人觉得滑稽可笑。再仔细看,发现这是条怀孕的鳝鱼,它弓起腹部,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幼鳝。这时,想必大多数人会为母爱所感动。如果我们对画家再多些了解,情况又会不一样。丰子恺的父亲和一位老师深信佛教,受他们的影响,丰子恺也有很浓的佛教信仰。佛教是讲众生平等、爱护生命。知道了这些,我们从这幅画中感受的,就不再仅仅是母爱的伟大,还有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悲悯情怀。

图2-4-1 丰子恺《首尾就烹》

第二点是,在欣赏艺术时,要懂得艺术规律。所谓艺术规律,内容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这里只简单地谈一谈。

前面有一章曾提到徐悲鸿的《奔马图》,有人就认为画中的奔马不太符合实际。这表明欣赏者对艺术规律的了解有偏差,没有遵循艺术规律来欣赏画作。在艺术家手里,艺术作品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不是用来给外界事物留影的照相机;它的主要目的是引发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不是向人们传授知识。所以,艺术家在描绘、刻画事物时,往往是有所取舍、有所改变,这叫艺术手法。要创造成功的艺术作品,是离不开这些艺术手法的。如果欣赏者不懂得这一点,总是用艺术作品中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像”与“不像”来衡量,那就没有抓住审美的实质,也失去了从艺术作品中享受美感的机会。

李白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燕山雪花大如席”,以及“白发三千丈”。后世有人批评说,这些诗句固然很豪迈,但不合乎情理,因为现实中没有那么大的雪花、那么长的白发,因此应该改为“燕山雪花大如盘”“白发垂三尺”。这些评论家不懂得艺术夸张的道理,不能欣赏艺术夸张造成的美感。

不止是一般的评论家会犯这样的错误,很有名的科学家有时也会犯这种错误。例如,杜甫的《古柏行》中有句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围是古代计量周长的一种长度单位。这是形容参天古柏的高大、雄伟。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读到这句诗,认为不符合科学,理由是周长四十围的树却有两千尺,显然太细长了。这也是没有遵循艺术规律来欣赏艺术的例子。

三、艺术的种类

艺术有许多种,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说出几种来: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专家们对艺术做过分类。他们的分类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有的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如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如绘画、雕塑)、时空艺术(如戏剧、影视);有的把艺术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视听艺术(如戏剧);还有的把艺术分为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静态艺术(如绘画、雕塑)。

这里主要采用这样一种分类,它把艺术分为五大类:

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书法等;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等;

综合艺术:戏剧、影视等;

实用艺术:建筑、工艺美术等。

语言艺术就是文学,我们不打算专门介绍。实用艺术在本篇的其他地方会讲到,在此也从略。剩下的仍然很多,还需要筛选。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这样几种应该多了解一些: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和影视。接下来主要介绍的就是这几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