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潜能的几个问题

关于潜能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潜能,是人类潜在的体能与智能的总和。潜能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但它绝不是一种古老、形而上学的理念,当代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都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潜能”与“现实”、“质料”与“形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哲学范畴。优势潜能还具有正迁移作用。开发优势潜能包括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发展个性特长,成长为优秀人才。

关于潜能的几个问题

刘献君整理

为了开发学生潜能,推进个性化教育,现将已有文献中关于潜能的部分论述摘要下来,供大家参阅。

一、开发潜能的重要性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富尔顿学院陆哥·赫胥教授用无限感慨的口吻发出世纪遗憾的声音:“编撰20世纪人类历史的时候,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入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潜能未曾加以开发和利用,而且根据某些权威多少带点武断的估计,这种未开发利用的大脑潜能竟高达90%以上。”

人类潜能,是人类潜在的体能与智能的总和。国内外学者都用“海上冰山”理论形象地说明人类潜能的巨大。人的能力好似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像人类已知能力——显能,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沉没在水面之下的未显露部分却是显露部分的5倍、10倍、20倍、30倍……

国外潜能研究专家和心理学专家指出,人类潜能开发,即使是成就卓著的伟人,也只不过开发了极小的、微不足道的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尚有90%的潜力未被运用。美国人类潜能研究专家奥托在其发表的《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一文中指出:“据最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我们估计的数字之所以越来越低,是因为人所具备潜能及其源泉之强大。根据现在的发现,远远超过我们10年前,乃至5年前的估测。”控制论奠基人之一维纳说:“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每一个人,即使是做出了辉煌创造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己的脑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其机体尤其是大脑的构成和机能,已基本成熟并渐趋于完善,不仅具有较高的感知觉和观察力,还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运用潜能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处于其人生开发及运用个人潜能的黄金时期。因此,如何引导及帮助大学生有效开发及运用自身的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是我们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周恩来说:“培养学生的最好方法是发挥他的长处。”

二、怎样理解潜能

潜能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但它绝不是一种古老、形而上学的理念,当代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都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人们进行实践和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发现人的潜能并实现其潜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这种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概括为人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总和。通俗地说,潜能是指待开发的处于挖掘状态的潜伏的一种能力。

潜能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同‘现实’相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语。潜能指‘可能性的存在’,现实指得到实现的潜能。潜能通过运动转化为现实,即隐德来希。如大理石与雕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即质料加上形式成为具体事物的过程。”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潜能”与“现实”、“质料”与“形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哲学范畴。“质料和形式讲的是事物的构成,潜能和现实则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前者从静态的角度讲,后者则注重于动态的角度。质料要实现自己的形式,必须经历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过程。”黑格尔以后,潜能变成了“自在”,潜能的实现变成了“自为”。“从潜能到现实,就是从‘自在’到‘自为’,把自在和自为的两个观念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具体事物的运动。”

心理学家从潜意识的角度研究潜能,认为潜能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主要的,并且潜意识的内容比意识丰富得多,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能力,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者总是渴望发展和学习。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

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成果之一是自我意象的发现,其发现者马斯威尔·马尔兹在《心理控制论:让生命充满活力的新途径》中指出: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幅自我蓝图或自我画像,在我们有意识的凝视下,它也许是模糊不清,但它确实存在,每一个细节都完整无缺。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想象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形象。一旦这种自我形象确立后,就变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推动力,激励人们去实现想象中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潜能就是自我意象的能力。

刘奎林认为,潜能是潜在的机能、技能、智能和能力的意思,大脑的潜能就是与大脑有关的智能、技能、能力的系统整合。因而大脑的潜能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生物性。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被激发的,并对人的其他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认为,一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潜能:语言潜能、数理逻辑潜能、空间潜能、身体运动潜能、音乐潜能、人际关系潜能和自我认识潜能。

人的潜能因个体差异而呈不均衡分布状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潜能,也有弱势潜能和一般潜能。而且不同人的潜能显现的时间也不同,有的显现较早,有的则显现较晚。

人生是短暂的,面对人类自身如此巨大的潜能,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潜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一个人的优势潜能发挥得越充分,他取得的成就就会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多。可以说发挥优势潜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

优势潜能还具有正迁移作用。当我们随着自身优势潜能的实现而具有成就感时,我们就会拥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和无比的自信(自信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一切),我们就进入了发展的良性循环期。由于正迁移的作用(即学过的或已有的经验对新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我们自身的一些弱势潜能此时也可能会被调动起来,当有时间、有精力并愿意去开发它时,就会感到它比当初要容易得多、轻松得多、自信得多。

三、怎样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

开发优势潜能包括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发展个性特长,成长为优秀人才。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艰难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这里介绍一些方法,供参考。

1.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线,挖掘自己的亮点,找到自己的优势潜能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挖掘自己亮点”的意识。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潜质,成功的种子就埋藏在人自己体内,等待着被唤醒。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之士成功的奥秘不是他们具有超凡脱俗的本领,而是他们能够探求并开发自己的潜能。人的潜意识深处有着无限的智慧、力量,以及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开发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其次,要提高开发自己潜能的能力。这里主要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识,从潜能开发及运用的角度来说,是对潜能演绎的认知表征的认识。而认知策略既包括思维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也包括一般认知过程中的策略和元认识策略。其中方法之一是帮助学生科学制订战略性、系统性、可行性的计划。首先要有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方面,要明确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措施、方法、步骤、目标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策略等。其次要有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所制定的执行程序上,即让学生清楚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何时完成,并分清轻重缓急。最后,还要注意其可行性,其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①计划与客观实际的符合度;②是否能满足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但又不紧迫的需要;③为实践落实这一计划愿意作出多大的付出。

行为实践贯穿于潜能开发和运用的全程,是潜能演绎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检验潜能演绎理论的唯一标准。培养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行为实践能力。从学校来说,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行为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从个人来说,影响行为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①实践技能的掌握及熟练程度。实践技能在二维程序图中是重复循环的,而在三维成效图中则是螺旋上升的。②精神意志的支持度。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坚强的意志是培养高效行为实践能力的动力源泉,推动潜能演绎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状态。

再次,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潜能的能动性概念强调,行动者自己的主动性是保证某一结果实现的关键。大学生的学习尽管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但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观起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成了大学教育的关键。①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大学教育较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大学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学习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②增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学生规划各阶段能否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能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安排合理的学习步骤,树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能按照预先的计划如期进行。自控性能规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习者不断进取,持之以恒。③注重学习的内化。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所接受的信息。若要提高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就要想方设法促使其将环境中其他有效主体支持进一步内化,纳入自己的选择范围。这样,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成了自身的一部分。

2.潜能导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

“世界上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旁观者清”。潜能导师要多和学生接触,并独具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潜能。

根据潜能“尚未显现但已存在”的特点,要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优势潜能,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优势潜能,而是缺少发现。所以,以开发学生优势潜能为切入点的潜能导师,首先要能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所具有的优势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还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去发现。一个对学生没有真情实感的教师,一个没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是永远也发现不了学生的优势潜能的。

教师需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以英语教学为例,通过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通过朗读比赛和演讲比赛,可以发现那些有口语优势潜能的学生;通过单词竞赛,可以发现那些有记忆优势潜能的学生;通过举办一些小品、话剧表演活动,可以发现那些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都能够发现自己学英语方面的某个优势潜能,都能引以为豪,并不断地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鼓励、赞扬、赏识和羡慕,那么全班英语的气氛又会是怎样的呢?

在进行潜能开发教育时,还可以建立有关个人潜能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包括:①有关个人的一般能力倾向、性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等心理素质方面的情况;②个人生理素质方面的状况,如有无慢性疾病或生理缺陷等,有些疾病和生理缺陷会影响某些方面的能力的发展;③个人专业进修的学历证书或通过考核获得的技能证书等。对学生的潜能甄别,可以由辅导员、潜能导师、任课教师和家长一起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评定。

教师在发现学生潜能时,还要注重不同人的潜能显现的方式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工作要深入、细致。

(1)潜能以超常态显现。这往往出现在科学家和文学家身上。他们超常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远远超过同年龄、同学历的人。潜能的超常态显现,往往在读写能力上凸现出来。我国东汉时期曹子建7岁能写诗。唐朝的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能做赋,13岁写出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唐朝三位伟大的诗人都是早慧儿童: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五六岁便会做诗。潜能超常态显现,还比较容易发现。最简捷的方法是与同年龄、同学历的人进行比较。比较直观的发现可以从入迷的兴趣、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方面入手。

(2)潜能以负面形式显现。超常的潜能有时会从负面显现出来。一些伟大的人物和杰出人物的童年常常冠以“差等生”、“笨蛋”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词语。这是潜能显现的怪现象,并不是这些人物的童年没有超常潜能的正面显现,而是负面显现太突出,将正面显现遮蔽了,或者正面显现的闪光点是那么微弱,不经意就难以发现罢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被老师骂为“笨蛋”。他小时候说话很晚,到4岁前后,他父母甚至认准“这孩子智力发育太慢”。学校老师说他“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10岁考入旧制高级中学,入学成绩也很糟糕。终于有一天,老师突然通知他,不要再来上学了。理由很简单,这样一个“笨蛋”留下来会影响其他同学。在“差等生”中,我们还可以列出一大批名字。伟大哲学家黑格尔被恩格斯称为“所有时代中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而他在中学时曾被人称为“平庸少年”,直到大学毕业,在他的毕业证上还有一句话:“该人学力中等,不擅长哲学。”德国杰出诗人海涅,在学校里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劣等生”,老师常常挖苦他:“你是从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对于诗一窍不通。”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不仅老师,家长也认为我是平庸无奇的儿童,智力比一般人低下。”杰出的植物学家、化学家和政治家洪德堡上学时成绩不好,他回忆说:“我曾相信,我的家庭怎么让我努力,我也达不到一般人的智力水平。”因此,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如何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潜能,十分重要。要善于运用“长善救失”。

(3)潜能以平庸方式显现。当一个人的潜能尚未开发,或者虽已开发,但是没有找到发挥潜能的最佳位置,或者虽然开发了潜能,但是并没有挖掘到最具爆发力的潜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潜能就会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平平显现状态。汤川秀树是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据传记记载,汤川秀树少年时代只是埋头读书,并无出众之处。他自己也说过,幼时从未有任何迹象可能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却对文学深感兴趣。只是到了高中才对物理学有了兴趣。与他父亲同时代的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的成长之路大大鼓舞了他,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日本之行,更激发了他学习物理学的兴趣。19岁那年,他进入京都大学物理系读书。他一旦选定了物理学专业,就像一块海绵被抛进物理学知识的汪洋大海,猛烈地吸收营养,从而激发了他的无限创造力。后来,他在大阪大学任教,坂田昌一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学者与他志同道合,都有献身物理学的愿望,于是组成了研究会,学术气氛十分活跃,更加激发了他的最佳潜能。

在潜能显现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晚成显现现象引人注目。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成绩不突出,甚至看不出有任何杰出才能,而到了中年或者晚年,他们潜在的才能才显现出来。在科学界,那些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们,一生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奋斗不息,有些人直到晚年才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一些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发现,是在60岁以后做出的。哈恩60岁才发现重核裂变,65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瓦克斯曼62岁发现并制成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64岁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有人统计,从1901年到197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家中,有13人是60岁以后做出重大发现的,其中的几位是进入“古稀之年”才攀上科学高峰的。

3.同学之间互相发现优势潜能

同辈群体,有共同的经历、体验,朝夕相处,相互了解,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让他们互相发现优势潜能。这里介绍一种“强度攻击法”。

强度攻击法是国外潜能研究者提出的寻找特长潜能及其灵敏点的一种不常见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对象是自愿参加者。所有参加者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置于容器内,然后以随机的方式抽出一个名字,被抽中的人就成了被攻击的靶子。他先将自己的人格强度及能力一一列出来,然后问其他人:“你们认为我还有什么长处?还有些什么能力没有发挥?”大家便根据对这个人的人格、实际能力,以及他为何没有充分发挥这些能力的印象来攻击他。结果发现,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更了解自己没有充分发挥能力的理由。攻击近尾声时,大家还要对下面的问题作延伸性的想象:“假定从现在起,这个人能够将我们所发现的潜能完全发挥,5年后将是怎样的光景呢?”据介绍,这种方法既可以发现人的多种潜能,也能发现人的特长潜能及其灵敏点。

4.把握好大脑的“灵感”和思维的“顿悟”

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出了大脑产生“顿悟”的独特机制。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而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而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

5.基于激情驱动下的潜能发挥

一个人如果能引起情感状态,即产生了激情。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激情可以成为人潜能积极投入行为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讲到高潮处,也应使情感状态带有一定的激情性,使讲课更加具有感染力。情绪感受、心境状态和激情程度决定一个人在学习中,是注意力集中、有兴趣、满意、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意。因此,要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从以下几点做起。①以理激情。在学生学习心境不好、情绪不佳、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时,要以理激情,使之豁然开朗,情绪高昂。②要以情激情。教学中教师有满腔的教学热情和激情,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这种感染会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正如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③以行激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行为举止将情的信号微妙地、无声无息地传给学生。教师严肃认真地备课,精心地批改作业,精湛的教学水平,尽职尽责的工作姿态,甚至教学中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动力支柱,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