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

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

时间:2022-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将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都集中由一个部门来管理,可行性和必要性都不大。公司银行信贷部信贷审查审批及贷后风险管理人员称为风险经理。消费者信用评分模型中常用的变量:良好的信用制度、已婚、单身、离异或分居、抚养的家属人数、年龄、月基本收入、额外收入情况、住房所有者、住宅电话、现有信用调查结果、性别、现职工作的月数、储蓄账户状况、贬损意见的数量和职

3.2 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9]

3.2.1 风险管理的矩阵式组织

1.设立全行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

目前国有银行实行的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和县支行都掌握着贷款审批权,在几百个贷款审批、决策机构中,按照不同的贷款管理制度,有数千个部门具有贷款审批和决策权,贷款决策过于分散。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拍脑袋”决策十分常见。

设立全行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Windows on Risk)是国际银行业的普遍做法。但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将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都集中由一个部门来管理,可行性和必要性都不大。但在宏观上应当有一个风险汇总部门,定期将全行所承担的全部风险水平向董事会汇报;在微观上对于同一个客户的多种风险必须尽可能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由于外部人监管内部人总不如将外部人内置于内部人的监管效果好,在大的业务部门可设置风险经理,对其实行矩阵式管理。各行总行设置的风险部门可以用来管理信用风险,资产负债部门来控制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各业务部门控制操作风险。

2.CRO与风险经理

首席风险管理官(CRO)负责全行的整体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业务人员成为风险经理,负责具体的业务风险控制。例如,德累斯顿银行把整个业务和管理分成销售(事业部)、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五个条线,每个条线由一名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分别担任事业部CEO、集团首席财务长CFO、集团首席风险长CRO、集团首席人力资源长CHO、集团首席信息技术长CIO,纵向到底,实行销售条线(事业部)为主体的功能部门派驻制,该体制下不单独设立信贷管理体系,而是将其归属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信用风险管理。集团首席风险长领导的风险管理功能部门在公司银行事业部、私人与商业客户银行事业部、个人银行事业部、机构重组事业部和投资银行事业部都派驻有相应的风险管理伙伴部门,他们履行信贷与交易的后台职责,负责贷款及其他信用业务的审查、客户分析、审批或报有权人审批、贷后风险跟踪监测、早期风险预警、问题贷款处理等。公司银行信贷部信贷审查审批及贷后风险管理人员称为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团队按区域划分不同,总行和大区分行的风险经理均按行业划分团队,在团队内每一名风险经理除了一对一地承担一批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责任外,还负责收集研究本行业某一专业的情报,承担行业专家责任。按照单一债务人原则,每一位风险经理固定地对所属行业客户承担持续的信贷后台责任,而且集团或跨国公司客户及其所有关联企业指定给同一位风险经理,即使其关联企业属于另外的行业,比如负责大众汽车公司的风险经理也要同时负责大众汽车按揭银行的信贷后台工作。除了机构重组事业部由于业务特殊而自行成立信贷委员会外,驻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个人银行和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伙伴部CRO,大额交易集团风险管理部CRO,特殊信用产品CRO等五人组成德累斯顿银行集团信贷委员会GCC。

3.2.2 纵向式的集体评审制—横向式的集体评审制—个人负责制

1.纵向式与横向式的优缺点比较

核心是把过去的那种纵向式的分散化决策变成横向式的分散化决策。过去的那种由办事员—经理—高级经理—行长的纵向式分散化决策,有两个弊端:一是决策结果无人负责;二是决策过程的不透明和官僚化。以专业委员会[10]为组织形式的横向式分散化决策仍然存在决策结果无人负责的弊端,但由于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打破官僚化级别对决策成员的话语制约,从而提高决策精度,实现事前防范风险。

2.个人审批制度

横向式分散化决策仍然存在决策结果无人负责的弊端,因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倡导“银行内部任何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个人,而不能由部门负责”,即风险个人负责制。要实现个人负责制,信贷员的个人能力以及激励水平必须达标。信贷员个人能力不足,“不能确信自己是否已经对借款人有了全面及准确的了解和判断”,从而不敢决策,或盲目决策;激励水平不足,信贷员会因害怕承担与自身收益不对称的过量风险而不敢放贷。

为了尽快实现个人负责制,建立信贷员准入制度成为当务之急。信贷员授信额度的多少,不能依据其职务的大小,主要看其授信能力等级的高低。等级需要通过考试来取得。中国信贷员普遍缺少产业知识的积累,公司分析的知识也停留于阅读财务报表——能写出一家公司的现金流分析报告的信贷员少之又少。贷款一直是国有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但国有银行却到2000年方认识到行业研究的重要,着实令人扼腕。在行业不明的情况下,银行往往是跟风放贷——凯恩斯(1936)将此称为“银行家宁愿败在惯例之下”,从1992年到现在,大规模的跟风潮就有房地产、家电、基础设施、电信(高科技),巨额的行业性不良资产也就这样一波一波地形成。因此,有效的专业培训需要立即展开。国际上,不少银行为了发放能源贷款,就将其信贷人员送往能源企业进行在职培训:为了发放汽车贷款,应将其贷款人员送往汽车制造厂、汽车销售商店接受专门培训。缓解信贷人员能力不足的另一个办法是成立信贷审批中心。信贷审批中心集中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同类行业客户交由本专业专家审批。以前,每一家分支行都审批信贷,往往是同一位信贷员,今天审煤炭,明天却可能去审纺织,如此当然不能保证信贷审批的专业性。

3.2.3 风险评比标准化: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

零售银行成为目前国内多数银行的发展目标,这决定了必须要建立标准化的个人信用评分制度。信用评分模型的原理就是利用一个统计模型(如MDA模型、Logit模型、CART模型)来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借款人的特性(如月收入)打分。信贷人员在收集到前述各方面的信息后,将各个因素的对应分值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核对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状况并给出一个总评分。由于这种系统考虑的因素全面,而且能够自动给出历史比较,对推动评估的准确性也有帮助。信用评分模型的妙处就在于它将借款人纷繁复杂的各方面信息以一个简单明了的分值表现出来。根据国际银行行业的经验,银行可以节省60%的人力,而这些人力可以去做推销等更重要的工作。

小企业信用评分模型中常用的变量为:财务指标,如盈利性、流动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非财务指标,如雇员数量、组织形式、行业分类、业主已经营年限等。

消费者信用评分模型中常用的变量:良好的信用制度、已婚、单身、离异或分居、抚养的家属人数、年龄、月基本收入、额外收入情况、住房所有者、住宅电话、现有信用调查结果、性别、现职工作的月数、储蓄账户状况、贬损意见的数量和职业。

3.2.4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

独立性原则是银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客观、公正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外部审计人员执业所要求的独立性不同,它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与其审查的活动保持应有的独立,为审计人员完成委派的审计任务及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果提供足够的保证。

强调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意义在于: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合理地保证内部审计的公正、客观;权威性和独立性的提高也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供了条件;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保证银行各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给予合理、正确的分析及判断,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另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与授权主体在银行中的组织地位密切相关。授权主体在企业中所处的层次越高,权威性也就越高。因此,银行中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权威性。

稽核部门在系统内部起监督制约作用和拥有独立行使职责的权力,对稽核监督部门查出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处理。此外,还需完善领导干部任免考核制度,对各级行负责人实行任期及离任审计制度。

3.2.5 信用风险管理特例: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贷款几乎是开行的唯一生息资产,信用风险就成为开行防范的最主要风险。截至2005年一季度末,开行表内资产总额达15 766亿元,主要都是贷款资产。开行的《信贷管理手册》描述了其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的技术细节。按开行管理层的说法,这本《信贷管理手册》是“开行利用世行的技援、毕马威咨询,参考世界银行的信贷手册,又咨询国际大投行、商业银行”编写出来的,而且“这当中我们独创发明了融资民主。”其实,在笔者看来,“融资民主”并无太大实际意义,倒是开行了解地方政府实情的方式和具体的政府信用评价办法是很中国化的也最有借鉴价值。

1.了解地方政府/客户实情

(1)与省政府定期举行座谈会。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后,开行与省政府定期举行座谈会,一般是每半年召开一次。座谈会的规格较高,开行副行长、(常务)副省长参加。就双方如何开展财务顾问工作、推进地方与开行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座谈,研究落实“开发性金融贷款合作协议”。举行座谈会是了解该省一些大的问题,充当政府财务顾问则为了详细了解政府的财务实力。

(2)充当政府/客户财务顾问。基于“融智”与“融资”相结合的理念,与开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的省份,开行必然附带地为该省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开行为政府提供的财务顾问服务是免费的,财务顾问的内容很广,包括帮助客户设计发展战略规划、完善投融资体制建设建议、完善省级综合平台建设方案的咨询建议、国有企业改制咨询建议、重大建设项目融资方案、提供资本运作方面的服务、具体项目操作的投资咨询建议。

2.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和方法

(1)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2004年,开行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在该机构领导下共有三个委员会: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信用风险;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及贷款委员会,负责贷款的最终审批。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独立于各业务部门,直接向行长汇报。行长对信用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2002年9月成立的信用管理局直接向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2)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2003年,开行设计了二维风险评估矩阵和全面风险评估系统,对三大类、十一小类风险分别制定了评估的原则、方法和打分板,对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这套系统首先对(1)各潜在风险(分低度、中度和高度三级)以及(2)相应的风险管理质量(分健全、可接受和薄弱三级)分别独立进行评级,然后基于二维风险评估矩阵初步确定一个综合风险评级,最后根据潜在风险的未来变化趋势(分上升、稳定和下降三级)对评级结果进行确认或调整(见表3-1)。初步的评估工作由各风险责任部门自己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部门的评估结果进行审议,以确定三大类、十一小类风险以及总体风险的综合评级结果,排定开行前十大应重点关注和管理的风险,并对全面风险监控指标的走势进行预测,形成全面风险评估报告并向行长报告。各部门管理层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及行长设定的风险目标负责进行有效实施。

表3-1 开行的二维风险评估矩阵示意图

img10

1级:潜在风险低,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强

2级:潜在风险为低度到中度,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较强

3级:潜在风险为中度,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一般

4级:潜在风险为中度到高度,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较弱

5级:潜在风险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弱

基于建立的全面风险评估系统和二维评估矩阵,2003年开行完成了对全行所有业务领域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评估工作。评估结论经过汇总形成全面风险状况评估报告,并在每个季度定期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报告。另外,开行还制定了一套风险基准指标和主要业绩指标,用于评估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

2004年,开行开展了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设计了一个包括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在内的经济资本衡量基本框架,并完成了对RAROC体系的初步计算。

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专业性的贷前审查。1998年,从主要依靠国家计委、经贸委推荐项目过渡到实行项目“双向选择”,现在已是完全主动选择优质项目。开行对贷款发放建立了严格的信贷审核及质量控制程序和标准。收到贷款申请后,独立的贷款审核部门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尽职调查。贷款审批程序主要关注的是借款人以往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和债务偿付能力、授信条款和结构、所处行业、当地政府支持(明确的及非明确的)、经济形势以及抵押品质量和第三方担保等。这样的分析工作一般由信贷员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以确保分析的客观性。

在大额贷款的审批过程中,开行会特别安排熟悉行业融资需求和相关风险的行业专家来参与工作。远在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之前,这些专家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开始参加项目工作。例如开行在对奇瑞贷款之前,就组织国内知名的汽车行业专家赴奇瑞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综合评估认为奇瑞公司已拥有整车和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低成本、快速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轿车产品,并已建立先进、完整的轿车生产能力,即将成为中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轿车企业[11]。开行后来以此专业评估报告为重要依据而对奇瑞进行大额授信。

(2)二元评审体系。每项贷款的信用风险由两套评级系统进行管理——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每个独立的借款人设定信用评级和风险限额。在受理每项贷款申请之前,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必须达到要求,同时不得超出其风险限额。贷款委员会拥有对贷款项目的最终审批权。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借款人的业务发展持续监控,每季度对借款人的评级进行复核,每年对借款人进行复评,重新审定信用等级和风险限额。

开行总行的评审一局、评审二局、企业局、国际金融局及各分行负责项目借款申请受理及评审工作。

(3)先进的贷款评级技术与方法。开行自主研发信用评级技术和方法,制定了行业、地区、客户信用评级管理方法及信用评级标准,编成《信用评级手册》。这套内部评级体系由国家信用评级、地区信用评级、行业信用评级、客户信用评审和债项评级等五部分构成,而其中前三项信用评级,正是一般的商业银行所欠缺的。

2004年,开行对涉及贷款的信用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进一步改进了对违约概率和预期损失率的计算,并规定每项新贷款的预期损失率不得超过1%。包括借款人评级(13级)、债项评级(7级)、行业评级(10级)以及地区评级(12级)的内部评级系统得到完善。

(4)民主的贷款决策制度。开行的贷款决策的集体投票制度是所谓的YES-YES/NO、NO-NO原则。不同的是在操作上开行建立了独立委员电子路演制度。某省分行的一项贷款,可由该省分行的专职调查人员提交报告,并通过现场视频接受处于总行、有关分行独立委员的提问,然后由这些委员来投票决定贷款与否。独立委员电子路演有利于方便和低成本地积聚行内的行业专家,提高贷款评审的专业性。

(5)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对行业、地区和客户都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设定了风险限额,并实施了严格的风险限额管理,通过有效的风险限额管理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开行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在地区和行业方面,设定了风险限额和集中度控制目标。

(6)资产组合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建立在风险敞口额度管理和集中度目标的管理基础之上。开行每个季度都对全行的信用风险组合进行分析,同时对行业风险关联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将行业风险尽可能地减至最小。

(7)早期预警系统。早期预警系统是建立在不同部门以及总行与分行之间共同合作的基础之上。行业、地区与借款人分析连同对抵押品的持续监控,以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共同组成了有效的早期预警系统。2004年,开行开始了在全行范围内对资产质量进行三年连续预测的工作。此工作能确定由于宏观经济、政府政策的变化以及项目建设延误等原因可能给资产质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分行开始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和编制,然后由总行进行概括和修改。整个分析使开行看到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并使高层管理人员能尽早采取行动以避免实际损失。

(8)强大的贷款回收力度。除了定期对借款人进行上门访问和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复核,信贷员还需至少每个季度对每笔贷款进行一次评级以便尽早发现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的各种警示信号。这一名为“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专户报告”非常值得其他各行参考。专户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包括借款人基本情况、借款人信用状况、借款人经营能力状况、项目基本情况、还款能力分析、借款人风险分析和担保措施等七个方面。并且其后还需要借款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主管对该报告的资料真实准确性签署法律责任承诺书

如果对某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怀疑或贷款偿付已经逾期,开行将采取强有力的贷款清收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损失。由于开行与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了建设性的互助互惠关系,这种特殊身份使开行能够充分利用同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促进开行的贷款回收。

4.评价政府财力

开行在与一个省或一个城市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之前,需先对该省市进行信用评估,以确定一个额度。信用评审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地方财政基本情况、地方宏观经济情况、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素质和信用建设情况、城市建设管理与规划情况、土地开发与管理情况、地方政府指定的借款法人情况、地方对开行贷款的需求情况与还款资金安排等。

5.风险转移

开行的贷款大多为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支柱产业,流动性始终为其潜在压力。为提高“长期、大额、集中”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和化解风险,开行正图谋领军以贷款出售、重组、证券化等为内容的银行信贷二级市场。风险转移的两种主要方法——银团贷款以及间接银团贷款和管理资产(贷款出售),这两种方法现在都较为成熟,这里再介绍另外两种风险转移方法:一是变换借款主体。例如,2003年,开行对上海城投公司的贷款余额达到163亿元,而同时城投公司还借用了各家银行的大量贷款(中行108亿元、工行36.6亿元、交行35.58亿元、建行32.3亿元、农行21.36亿元、浦发11亿元等),开行认为自己的贷款风险太大。所以,当年开行与上海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签订80亿元人民币长期贷款协议,该贷款资金专用于向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的资本金增加,城投公司则以此笔新增80亿元资本金归还开行相同数额的长期借款。结果开行对城投公司的贷款余额减少为83亿元,另外的80亿元贷款的借款主体由城投公司则变成了更有实力的上海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

二是信贷资产证券化。1999年开行开始资产证券化业务研究,2005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开行作为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单位。开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方案由投资业务局具体负责,首笔试点资产规模在50亿—100亿元,并初步拟定了资产池的构建标准:合同剩余期限在2年以内;资产质量一类或二类;资产为信用贷款或保证担保贷款;项目未偿本金余额在2 000万—10亿元;军工等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不在其中[12]。开行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要面向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投资机构销售。目前,开行拟在上海浦东试点建立全行的信贷资产交易平台,资产证券化包括在其中。

开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相当成功。1997年底开行不良贷款达到1 700亿元以上,不良率40%左右。1998年后开行不良贷款率逐年大幅下降,1999年降到了18.66%。2004年的贷款收息率较2000年微升了0.53个百分点,NPL比率和余额双双下降,前者较2000年下降7.40个百分点,后者较2000年大幅下降68.1%。其中的NPL余额下降速度远大于NPL比率下降速度,反映了开行NPL比率下降并不主要是通过贷款增量实现的。经营安全性方面的突出变化是贷款损失准备金(PLL)的提取,使得开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由2000年的54.96%提高到142.23%。同时,所有者权益增长了140.5%,相应地资本充足率上升了1.54个百分点,达到10.50%的较高水平。截至2005年6月末,开行当期和累计本息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8.77%,连续22个季度保持高位水平;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和0.99%;呆账准备金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覆盖率分别为311%和353%[13]

对于开行公布的超低不良贷款率,外界颇多疑惑。主要是认为开行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有的甚至长达30年,且单笔贷款金额巨大,这些“贷长”和“贷大”的风险还没有到暴露的时候。对此,开行提出了自己的反证:(1)开行的大部分贷款项目自1998年就进入还本付息期,但2000—2004年各年累计本息回收率分别达到了91.05%、95%、98.01%、99.19%和98.77%。如,截至2003年末,进入还款期的中长期贷款项目已达999个,余额5 336.3亿元(余额占比达52.3%),当年本金回收额1 186.46亿元(占当年中长期贷款回收总额的75.8%)。(2)截至2004年6月底,开行贷款30%的项目已经还款结束并清户,处在还款期的1 272个中长期贷款项目中的绝大多数目前还款正常,其中进入还本期的项目占54%;在已归还的本息额中,还本比例占68%[14]。高的本息回收率和结户还本率使开行自信地认为其“中长期信贷风险基本处于锁定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