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用和风险管理

信用和风险管理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续几年的大幅度亏损使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好转大大增强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稳健性,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2004年末,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807.90亿元,比年初增加104.26亿元,增长14.82%;负债总额798.46亿元,比年初增加96.38亿元,增长13.73%;所有者权益9.44亿元,比年初增加7.88亿元,增长505.04%。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从2002年7月开始创建这项工程以来,不仅有效地

第四章 管理

第一节 财务管理

一、2000~2004年的走势情况

2000年,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财务状况处于困境,当年盈利水平滑落至历史最低点,全年累计亏损45181万元,亏损面达到79%,所有者权益为-19599万元,历年亏损累计109043万元,应收利息挂账26262万元。连续几年的大幅度亏损使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2000年末市联社成立后,2001年市联社党委在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四项调整工作,激发了信用社的发展动力,当年实现利润总额-21695万元,比上年减亏23216万元;2002年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加大“双清”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市联社确定的两年扭亏的阶段性目标,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837万元,比上年增盈减亏34532万元;2003年市联社党委及时正确地提出了“立足社区,面向农户”的市场定位,推动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发生了质的飞跃,存贷款业务迅猛发展,不仅盈利水平继续大幅度提高,而且实现了全辖消灭亏损社的战略目标,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7108万元,比上年增加14371万元;2004年是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管理年”,在兼顾各项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各项内控管理工作,有效化解了内部控制风险,各项财务指标大为改观。

主要财务指标情况如下:

1.利润逐年大幅走高

2004年实现利润48403万元,比上年增加2129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如图4-1所示)。

图4-1 天津农信社联合社2000~2004年利润走势

2.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2000年末,资产总计283.32亿元,负债总计285.29亿元,到2004年分别为808.06亿元和798.62亿元,分别增长185.22%和179.94%,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和29.35%(如图4-2所示)。

图4-2 天津农信社联合社2000~2004年资产规模走势

3.自有资本不断增加,资本充足率指标逐年好转

2000~2004年,由于信用社连续几年的增盈及不断增资扩股,自有资本逐年增加,资本充足率指标逐年好转。全辖所有者权益由2000年的-19599万元增加到94416万元,资本充足率由2000年末的-3.3%增至1.24%,核心资本充足率由2000年末的-1.33%增至2.82%。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好转大大增强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稳健性,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4.各项收入快速增长,收息水平不断提高

2000~2004年,全辖的总收入由95585万元增至299466万元,增长213%;综合利息收回率由68.6%增至81.9%,增加了13.3个百分点;利息收入由76444万元增至241986万元,增长216%(如图4-3所示)。

图4-3 天津农信社联合社2000~2004年收入走势

5.历史包袱逐年减轻

经过四年的努力,亏损及挂账潜亏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历年亏损挂账由2001年的最高137798万元减至114663万元。应收利息由26262万元减至5749万元。

6.除信贷资产外,投资逐年增加

2000年末,长短期投资仅为129428万元,2004年增加到251223万元,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

7.各项综合性财务指标全面好转

2000年和2004年比较,固定资本比率由76.22%下降到48.88%的规定比例之内;成本率由149.84%下降至88.39%;综合费用率由29.76%下降至25.39%;亏损面有79.39%下降为零;在存贷款利率比2000年下调的情况下,百元贷款收息率由5.23%上升至5.87%,应付利息备付率由2.41%上升至2.49%;人均费用由6.1万元增至15.33万元。

二、2004年基本财务状况

(一)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2004年末,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807.90亿元,比年初增加104.26亿元,增长14.82%;负债总额798.46亿元,比年初增加96.38亿元,增长13.73%;所有者权益9.44亿元,比年初增加7.88亿元,增长505.04%。其主要特点是:

1.生息资产平均余额提高

2004年末,生息资产平均余额728.53亿元,同比增加207.37亿元,占总资产比重92.62%,同比增加0.01个百分点。生息资产中,贷款平均余额412.38亿元,同比增加126.65亿元,占总资产比重52.43%,同比增加1.65个百分点。

2.抗风险能力提高

在信贷资产方面,年末不良贷款率15.96%,比年初下降3.12个百分点,为收息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在备付率方面,应付利息余额达到66730万元,比年初增加22831万元,应付利息备付率年末达到2.49%,比年初增加0.23个百分点,增强了抗支付风险能力。

3.固定资产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2004年末,固定资本比率48.88%,比上年下降4.59个百分点,低于规定标准1.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控制在合理的规模范围内。

4.未弥补历年亏损的历史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化

2004年末,未弥补历年亏损11.47亿元,比年初下降1.2亿元,相对提高了净资产价值,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资本充足性指标进一步提高

2004年末,资本充足率由年初的-0.71%提高到1.24%,提高了1.95个百分点;核心资产充足率2.82%,比年初提高2.2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既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又减轻了改革工作中增资扩股的工作量。

(二)收支状况

2004年,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实现总收入300345万元,同比增加101947万元,增长51%;总支出251941万元,同比增加80651万元,增长47%;收支轧差实现利润总额48404万元,同比增加21294万元,增长79%。其主要特点:

1.盈利水平显著提高

2004年不仅利润大幅度增长,而且各项盈利性指标全面好转。从收息能力看,2004年全部生息资产收息率4.01%,同比增加0.3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收息率5.87%,同比增加0.64个百分点;综合利息收回率84.71%,同比增加9.99个百分点。从盈利能力指标看,2004年资产平均余额收息率3.82%,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0.62%,同比增加0.10个百分点。从支出方面看,综合费用率25.09%,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

2.利息收入大幅度增长

2004年,利息收入实现241986万元,同比增加92203万元,增长62%。利息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是贷款规模增长、不良贷款率降低、百元贷款收息率提高的全面体现。

3.消化历史包袱和抗风险的能力提高

2004年,为了消化历史包袱,全年核销呆账1.4亿元;为增强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加大了应付利息的提取力度,年末应付利息备付率达到2.49%,比年初增加0.23个百分点。

4.农户贷款利息收入增长显著

2004年,农户贷款利息收入9.98亿元,同比增加4.87亿元;其利息收入占比41.24%,同比增加7.12个百分点。

第二节 信用和风险管理

天津农信社在风险管理方面,重点实施了两大工程,其一是信用工程;其二是“双清”工程。

一、信用管理

(一)农村信用工程

1.基本情况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村(镇),推进农村信用社端正经营方向、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农村金融秩序,促进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从2002年7月开始创建这项工程以来,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发展。

截至2004年底,全市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99.1亿元,全市153个信用社全部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对55.9万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占全市农户的52.2%;创建信用村2523个,占全市行政村的65.5%;创建信用乡镇76个,占全市乡镇的93.8%;有19.75万农户获得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支持,占农户总数的18.4%,提前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农村信用工程“三年目标两年完成”的目标。

截至2004年末农村信用工程贷款余额为38.5亿元,占农业贷款的23.5%,占全部贷款的9.47%。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2.4亿元,占农业贷款的13.7%,占全部贷款的5.5%;联保贷款余额16.1亿元,占农业贷款的9.8%,占全部贷款的0.4%。

2004年末农村信用工程不良贷款余额1.37亿元,占全市农村信用贷款的3.56%。其中,农户小额信用不良贷款余额0.49亿元,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2.19%;农户联保不良贷款余额0.89亿元,占联保贷款的5.53%,比农业贷款和全部贷款的不良占比分别低3.4和12.4个百分点。

到2004年末,由于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天津农信社联合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从2002年的55.6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63.2亿元,提高了14.9个百分点。

2.主要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随着农村信用工程的稳步推进,广大信用社员工充分认识到农村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用社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三农”服务,只有凭“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这个优势品牌,才能赢得自己的市场和发展。因此,天津市农信社联合社自2002年7月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以来,逐步将信贷投向转移到千家万户的小额农贷上来,2004年农户小额贷款余额38.5亿元,农业信贷投入已由2002年的25.3%提高到2004年的40.2%。

(2)准确定位,找准支农服务的切入点。结合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目标,市联社确定了“立足社区,面向农户”的市场定位,信用社始终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服务方向定位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从农民生产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寻找支农服务的切入点,为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信贷支持。

(3)创新机制,增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活力。一是改善信贷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发放贷款证,解决农民贷款难;二是提高农户的授信额度,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度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对全市从事种养、农产品营销的信用户的授信额度由过去最高额的6万元提高到12万元。

(4)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防范风险的措施。为掌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市联社多次组织开展了对全市农村信用工程工作质量的检查工作,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档案不规范、贷款期限不合理、授信额度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意见,改进和提高了农户小额贷款的服务方式和工作质量。

3.主要成效

(1)健全信用体系,推动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天津农信联社通过加强与农村地方政府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作用,认真做好农户贷款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信用社、农民等多方参与的农村信用工程运行体系,制定了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评定标准、评定方法、评定步骤,并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确定对农户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农村信用工程有序健康发展。目前在天津广大农村已初步形成了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体的信用工程体系,广大农村正在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和氛围。

(2)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管理,市联社先后制定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工程实施方案》、《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天津市农村信用工程管理的意见》等规章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的审查表格,逐步完善了相关机制,建立健全了农户资信评价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确保总体规划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3)实现了社农“双赢”的发展目标。全天津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初步形成了经济金融互动,社农“双赢”的可喜局面。一方面是农民通过贷款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如蓟县的常州村地处盘山山脉,旅游资源丰富,信用社自2002年起累计对该村45个信用户发放贷款500万元,用于风景区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农家小院建设,在信用社的支持下,人均收入达1.2万元;另一方面是信用社通过服务“三农”,农村金融市场和业务经营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全市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状况也得到了改善,2004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实现总收入29.95亿元,总支出25.88亿元,实现增盈减亏4.07亿元。

(二)城区信用工程建设

1.基本情况

随着天津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时提出了城区农村信用社要围绕新市场、新业务做文章,要大胆借鉴农村信用工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服务商户、社区的新路子,将农村信用工程嫁接、延伸到城区,创建城区信用工程的新模式,不断培植新的客户群体,使其成为促进城区农村信用社新的效益增长点。2003年,天津市农信联社率先在东丽大毕庄信用社开展了城区信用工程建设,创建了全市第一家“箱式信用共同体”即“天津物流中心信用共同体”,并得到银监会和天津市政府领导肯定。

截至2004年年底,在城区信用工程建设中,全市农村信用社共评定信用商户7896户,累计发放贷款5.7亿元,贷款余额3.4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的2.1%,占全部贷款的0.8%。其中,建立箱式共同体36个,评定信用商户1913户,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贷款余额1.7亿元;建立伞式信用共同体2个,评定信用商户55个,累计发放贷款1亿元,贷款余额0.3亿元;建立信用联保体13个,评定信用商户840户,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贷款余额0.9亿元;创建居民信用小区12个,评定信用户5088户,累计发放贷款1亿元,贷款余额0.4亿元。

2.做法及成效

(1)找准服务对象,确立市场定位。围绕拓展城区业务的需要,加大对新建居民小区、商贸区的市场调研工作,将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小额贷款市场这个大中银行竞争力最薄弱的区域,把服务对象确定为城镇居民、个体、私营和中小企业等。在信贷经营方面坚持零售业务为主,以做小、做散、做短期为主。同时对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四个城郊信用社的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及时抢占市场先机。

(2)依托载体,创新城区信用工程新模式,支持个体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城区农村信用社,依托服务社区内的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商会及工商联等组织,“插秧式”地对辖区内商户和企业,评定信用商户、信用企业,组建信用共同体,为个体民营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区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市联社并结合载体实际和内部构成形式,采取不同模式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开展“箱式信用共同体”建设。即把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商户较为集中固定的商城、批发市场、物流中心视为一个行政村,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如东丽大毕庄信用社将坐落在辖内的天津市物流货运中心视同一个村,对该中心内经营的210家商户逐户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在该中心管委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展信用商户评定工作。目前该社已评定信用商户181家,占现有商户的86%,已向信用商户发放贷款5997万元。

第二,开展“伞式信用共同体”建设。以商会、促进会载体为主干,以其骨干企业担保为支撑,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持,使加入商会、促进会的中小企业和商户在评定信用等级基础上得到贷款支持。入会企业共守承诺,形成“伞式信用共同体”。如西青联社南河信用社与天津鑫茂集团合作,在鑫茂科技园区,对园区内200多家民营企业评定信用等级,由天津鑫茂集团出资担保,创建了“伞式信用共同体”,已发放贷款2675万元。

第三,开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即按照“农户联保贷款”的模式,成立由工商联、行业商会和信用社、企业代表组成的信用企业评定小组,共同组织评定入会企业的信用等级,按照“多户联保,平等自愿,共担风险”的原则,由中小企业自愿结合或工商联、行业商会协调联合,按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大小,分别组成多家信用企业联保体,联保企业成员按照借款额的一定比例,交存风险保证金。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参加联保的全体信用商户承诺:自愿结成贷款联保小组,相互担保;风险共担;互相督促按时还本付息;对联保小组成员中到期不能偿还本息的,其他联保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第四,创建信用街区,积极推进小额信用贷款。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辖区内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派出所等单位,开展了城镇居民信用等级评定活动。城区信用社对辖内的居民,深入家中,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资金需求,同时,逐户建立资信档案,评定信用等级,核定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对发放贷款的居民,随时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贷款安全。

(3)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在大力推进城区信用工程工作中,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联社不断总结经验,健全机制,研究探索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为了加强指导和规范管理,市联社下发了《天津市城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结合信用工程创建模式制定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商贸、物流等行业“箱式信用共同体”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伞式信用共同体”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农村信用社城区居民、个体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健全了居民、工商户、企业资信评定体系,规范了操作行为。

二、“双清”工程

“双清”工程是2001年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制定的。“天津市农村信用社2001~2009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即清理、清收多年积聚形成的不良贷款和表外应收利息工程。自2001年以来,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双清”工程,严格落实“双清”责任制,紧密结合开展评定信用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创建信用村(镇)工作,积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从而降低了不良资产比重,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2004年市联社抓住改革契机,积极争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依靠自身努力采取“一户一策”、“一笔一策”、多法并举的办法,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使现有的信贷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为天津市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基本情况

2000年末,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66.41亿元,占44.34%,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增加12.77亿元,增长了23.81%。其中:逾期贷款余额15.76亿元,占23.73%;呆滞贷款余额46.60亿元,占70.17%;呆账贷款余额4.05亿元,占6.10%。2004年末,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64.85亿元,占15.96%,比2000年末绝对额减少1.56亿元,占比下降了28.38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余额2.39亿元,占3.69%;呆滞贷款余额57.35亿元,占88.44%;呆账贷款余额5.11亿元,占7.87%。

(二)措施与实效

自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联社成立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将历史形成难以收回的不良资产,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共清收不良贷款54197笔、本金56.02亿元;收回利息2.14亿元。在清收手段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依法收贷和依法维权工作取得一定突破

全年共依法起诉631笔,涉及贷款本金11551万元,利息2265万元。其中,胜诉413笔,本金8494万元,利息1852万元;调解98笔,本金561万元,利息132万元;裁定65笔,本金1126万元,利息55万元;未审结46笔,本金1271万元,利息220万元;其他方式9笔,本金99万元,利息6万元。在依法收贷工作中,蓟县联社专门针对小额贷款和陈欠农户贷款,在县法院的积极配合下成立了全市法院系统第一个简易民事案件速裁组,实行案件“立”、“审”、“执”一条龙的模式,通过简化审判程序,使用制式文书和支付令等形式,加快了办案速度,提高了办案效率,切实做到了案件的“快立”、“快审”、“快判”、“快执”,缓解了“双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案件胜诉后“执行难”的问题。2004年蓟县联社共依法起诉197笔,诉讼标的1032万元,其中胜诉133笔,金额为758万元,调解64笔,金额为274万元,通过依法执行收回贷款本息427万元。速裁组在提高办案效率的同时,还通过开展法制宣传引导当事人树立诚信意识,使广大农户的信用观念大大增强,2004年全县发放农户贷款212921万元,仅有298万元形成逾期,逾期率几乎为零。在依法维权工作中,武清联社针对破产逃债企业,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成功制止了12起企业破产案件,落实贷款1360万元。同时,联社还成立了法律顾问室,聘请了4名律师,采取风险代理的方式依法清收不良贷款27笔,金额为1336万元,对法院已中止执行的案件恢复执行6笔,金额为800余万元。

2.以土地权益抵偿不良贷款工作取得一定突破

津南、西青联社共成功抵偿集体土地853亩,涉及20户,39笔,贷款本金5612万元,利息901万元。此外,武清和大港联社还以3841亩集体土地的开发收益权抵偿不良贷款22户,89笔,本金4595万元,利息2513万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和一些成功经验。

3.随着经营效益的逐步好转,各社加大了对呆账贷款的核销力度

全年共核销呆账700笔,本金12306万元,利息682万元,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据统计,2004年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清收、盘活各类不良贷款26434笔,本金223329万元,利息4707万元。(其中,以货币资金形式收回10917笔,本金77330万元,利息3205万元;盘活15517笔,本金145999万元,利息1502万元)是自市联社成立后历年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最多的一年。

在2004年,机关工会结合“双清”工程开展以清收不良贷款和表外利息为内容的“双清劳动竞赛”活动,在“双清劳动竞赛”中涌现出24名“双清能手”,通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清收盘活了大量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使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如图4-4所示)。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采取清收、盘活、保全和以资抵债等多种清收形式,并结合“信用工程”的全面铺开促进“双清”工程深入发展,使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逐步好转,为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4-4 2004年不良贷款清理收回余额

第三节 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天津市农信社联合社重点实施了两个工程即人本工程和形象工程。

一、人本工程

2001年制定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九年发展规划”,实施了“人本、‘双清’、信用、网络和形象”五大工程。几年来,天津农信社联社围绕人本工程的实施加快对农村信用合作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狠抓员工队伍、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机制创新,初步建立健全了劳动用工的双向选择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和分配奖励机制,实现了员工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合理配置,使全辖的人才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员工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一)主要措施

1.创新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市联社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完善与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相适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打破区域壁垒,建立干部跨地区横向交流制度。市联社几年来及时对墨守成规、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抓不住机遇、打不开工作局面的区县联社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坚决打破几十年来形成的区域壁垒和人员自生自灭,调不出、派不进的状况,加大了干部跨地区的交流力度。对全辖12个区县联社领导班子16名成员、23人次进行了横向交流。其中,担任一把手的有6人。通过交流和调整使区县联社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有效增强。

(2)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行信用社主任竞聘上岗制度。通过公开竞聘,在近千名报名者中,产生了451名信用社正副主任,有133名原主任、副主任落聘。事实证明,竞聘上岗制度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各社的经济效益。

(3)打破陈旧观念,创新分配制度。为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解决信用社职工工资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市联社指导各区县联社建立起了符合农村信用社特点的按贡献大小取酬的薪酬分配制度,有效地激发了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劳动报酬与系统、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工作实绩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信用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实现了社会效益、信用社和职工利益的共赢。

(4)积极推行劳动用工市场化制度,吸引金融人才。2004年一改往年招录人员模式,利用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有线电视等多种方式进行招聘宣传和报名。经过对全辖700余名报名人员的筛选,对符合条件的400余名报名者进行笔试、心理测试,经过基层联社面试后录用了230余名大学毕业生,其中引进博士生一名,为人员结构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认真做好社会保险工作,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2001年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人总行《关于农村信用社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3号)和《关于做好农村信用社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工作的通知》(银合发[2001]13号)精神,积极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商,争取到了11个行业的移交政策,将全系统4700多名在职员工和669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由行业统筹统一移交地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司的充分肯定。2002年和2004年又分别参加了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有效地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3.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市联社成立以后,针对员工学历水平低,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状况,结合现有的条件,按照上下结合、全面统筹的原则,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与保定金专及南京审计学院合作办学,使系统内80名学员取得了大专学历。目前,全辖大专以上人员的比例比市联社成立时提高了21.53个百分点。同时,市联社制定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在职学习;印发了《农村信用社员工培训教材》鼓励员工自学;还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仅2004年全系统就举行政治理论、业务技能等培训班46期,共有3679人次参加了培训。

4.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为加强全系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市联社党委在2000年末组建各区县联社党委的基础上,提出“将支部建在基层信用社”,使每一信用社都组建了独立党支部。目前,全系统共有党委13个(其中市联社党委1个,区县联社党委12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170个(其中市联社党支部5个,区县联社党支部165个),它们都在为信合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2002年开始,市联社连续三年举办全系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使184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章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广大学员对党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明确了怎样才能争做一名合格党员。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原则,在加强培养的基础上,四年来,全系统共发展新党员176人,壮大了党员队伍。

几年来,市联社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工作中,注重树立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共评出市级先进党组织2个,优秀共产党员3人;工委级先进党组织9个,优秀共产党员13人,优秀党务工作者3人;系统级先进党组织32个,优秀共产党员61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4人。

(二)员工构成

1.学历

截至2004年年底,天津农信社联合社全系统共有员工4857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8人,占比0.16%,比2000年底上升了0.14个百分点;大本学历365人,占比7.51%,比2000年底上升了6.32个百分点;大专学历1705人,占比35.1%,比2000年底上升了15.07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学历2252人,占比46.37%,比2000年底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527人,占比10.85%,比2000年底下降了4.03个百分点(如图4-5所示)。

图4-5 天津农信社联合社2004年员工学历结构

2.职称

截至2004年年底,全系统共有3289名员工具备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占总人数的67.72%,比2000年底上升了15.24个百分点。其中:高级职称33人,占比1%,比2000年底上升了0.39个百分点;中级职称354人,占比10.76%,比2000年底下降了2.42个百分点;助理职称1948人,占比59.23%,比2000年底上升了2.27个百分点;员级职称954人,占比29.01%,比2000年底下降了0.24个百分点(如图4-6所示)。

3.中层干部结构分析及比较

截至2004年年底,全系统共有中层干部67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占比7.46%,比2000年底上升了5.24个百分点;大本学历9人,占比13.43%,比2000年底上升了11.21个百分点;大专学历39人,占比58.21%,比2000年底下降了1.79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学历13人,占比19.4%,比2000年底下降了5.04个百分点;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1人,占比1.49%,比2000年底下降了9.62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占比31.25%,比2000年底上升了3.98个百分点。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3人,占比4.48%,比2000年底上升了4.48个百分点。

图4-6 天津农信社联合社2004年员工职称结构

二、形象工程

自2001年始,根据市委、金融工委的要求,天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以开展规范化服务为核心,大力实施“形象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规范化服务工作,切实摆上位、抓到位

天津基层农村信用社是1952年成立的,由于农村信用社成立50年来管理体制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营业机构网点分散、行业标识不统一、网点内外环境脏乱,大部分员工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业务发展缓慢,从而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牌子不亮、名字不响,老百姓对农村信用社的认可度不高。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市联社党委在2000年9月成立后,及时提出了“两年扭亏,三年消灭亏损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市联社对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从业务经营、网点建设以及服务状况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调研,综合分析,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上级没有任何部门在抓服务工作上下过工夫;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一直亏损或微利,没有把服务工作摆上日程,网点建设和管理滞后,服务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市联社党委深深地意识到,这种现状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再提高、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市联社党委多次开会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全系统营业机构的服务规范问题,以狠抓优质文明服务为核心,大力推行“形象工程”,并把这项工作纳入系统实施的“人本、信用、网络、双清和形象”五大工程”之一。狠抓推动、强化考核,市联社和各区县联社分别成立了形象工程领导小组,在全系统广泛实施了“形象工程”。

(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搞好农信系统“形象工程”

为了切实把“形象工程”落到实处,根据工委要求,市联社制定下发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营业机构员工行为服务规范》,要求全系统各单位广泛开展优质文明服务工作。就在开始实施服务规范之际,天津市发生了“非典”疫情。市领导同志深入基层检查“非典”防治工作时,对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营业环境和服务水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市联社党委更加充分认识到在全系统抓规范化服务、尽快改变旧的营业面貌、提高服务水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标准要高,要求要严,行动要快,成效要显”的口号,切实把“形象工程”抓出成效,打造全市农村信用社良好的整体新形象。

在实施以规范化服务为核心的“形象工程”工作中,市联社主要抓了四件事:一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节省其他费用开支,按照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制作、统一验收原则,对所有营业网点和办公场所进行装修、改造;二是投资420余万元在外环线与14条放射线交口周围设立了14块标识统一、内容一致的大型灯光广告牌,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并认识了农村信用社;三是拍摄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文明服务规范教学片》,刻制光盘、印制《解说词》,下发到各区县联社、各信用社和员工手中,组织全体员工反复观看,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深入交流,广泛宣传;四是明确责任,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为了确保形象工程的顺利实施,全面贯彻落实《服务规范》、观摩《教学片》、切实提高全市农村信用社整体服务水平,按照“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要求,市联社和各区县联社分别成立了实施形象工程督察小组并在各营业网点设立监督电话,在组织力量集中检查整改的基础上,形成了长效监督检查机制。对检查出的存在问题要求限期整改或给予相应处罚。

(三)行业形象初步建立,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开展“形象工程”,天津市农村信用社的行业形象已经初步建立。目前,全市各级农村信用社及其网点,都统一了行业标识,多数营业网点按照设计风格统一的建筑装潢标准,进行了更新改造,硬件设施和整体环境已经达到同业先进水平,充分展示了农村信用社的鲜明特色。全体员工对文明服务规范的内容做到了熟知、能背、会做,服务水平迅速提高,系统内绝大多数区县联社实现了“三统一”,即干部员工统一着装、统一挂牌上岗、统一服务用语。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员工崇尚职业道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象工程”的深入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保持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支农服务成效显著,如期实现了“两年扭亏、三年实现无亏损社”的奋斗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