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决策层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分歧

美国决策层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分歧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战时,美国决策层内部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上存在所谓的“宽容”和“严厉”两派。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两个月,罗斯福即授权国务院负责制定战后对德计划。该委员会成员认为对德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要避免德国再度成为战争的根源。在此基础上,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提交了一份名为《H-24德国:分割》的处置德国的报告。在处置战败后的德国问题上,罗斯福始终主张采取强硬措施。

由于德国有巨大的经济实力、重要的战略位置、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其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肇始国这一事实,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重心和均势的关键。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将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利益和在战后世界上的地位。故二战爆发后,美国决策层就开始积极筹划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战时,美国决策层内部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上存在所谓的“宽容”和“严厉”两派。由于两派对德国认识不同(尤其是对《凡尔赛和约》的看法),故在如何使德国和平化途径上存在很大分歧。宽容派认为,一战后战胜国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这为以后希特勒的兴起和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鉴于此,他们认为要防止德国重新走上侵略道路,在战后必须对德国进行改造,改造的目的在于复兴而非削弱。严厉派认为德国人侵略成性,希特勒只不过是这种民族性的集大成者,“《凡尔赛和约》之所以未能维护和平,不是因为它太严厉而是因为它太宽容,而且此条约没有强制性”[6]。因此,战胜国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彻底削弱德国,避免它再次发动战争。

宽容派主要由以国务卿赫尔为首的国务院官员组成,并且得到了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支持。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两个月,罗斯福即授权国务院负责制定战后对德计划。为此,国务院于1942年成立了以赫尔为主席的战后问题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认为对德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要避免德国再度成为战争的根源。[7]在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后,于1943年2月底提出一个根据德国资源、生产力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将德国分割为大体相等的三个国家的提案。在此基础上,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提交了一份名为《H-24德国:分割》的处置德国的报告。该报告提出要分散德国政权形式,实行非中央集权化,但报告的结论明确表示倾向于德国的统一,不赞成肢解。[8]国务卿赫尔认为:“强行分割对德国和我们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9]9月23日,国务院专家班子又草拟了“关于德国政治改组备忘录”,以供赫尔出席这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三国外长会议上参考。在外长会议上,赫尔根据该备忘录的内容向会议提交了以下原则方案:(1)规定了德国的投降原则,(2)在停战期间,德国必须接受英、美、苏的军事占领,(3)解散国家社会党,清除纳粹分子,(4)解除德国武装,(5)实行政治结构改革,建立一个有广泛基础的民主国家。[10]在经济上,国务院官员主张德国保留一定的经济能力,反对严厉的赔偿政策。1943年9月,国务院发表《对战后德国经济的控制》声明,明确指出,解决德国经济的根本方法是消除德国自给自足的战时经济,使之重新回到依赖市场和海外国家以及西欧资源的状态。[11]

从上述国务院筹划处置德国的政策来看,其态度是较温和的,他们优先考虑的是战后德国及欧洲经济的复兴。然而,国务院的宽容政策遭到了以总统罗斯福为代表的严厉派的质疑,尤其是导致了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的强烈干预。

在处置战败后的德国问题上,罗斯福始终主张采取强硬措施。1943年初,在英、美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提出战败后的德国必须接受无条件投降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为以后盟国军事占领德国奠定了基础。因罗斯福深信“德国是不可救药的军国主义,这个国家必须被彻底地削弱以防止未来的侵略”[12],所以,罗斯福赞成分割德国,在德黑兰会议上正式提出将德国分割为五个部分:(1)普鲁士地区,(2)汉诺威及德国西北部地区,(3)萨克森和莱比锡地区,(4)黑森省、达姆施达特、卡塞尔以及莱茵河以南地区和维斯特法利亚的各旧城,(5)巴伐利亚、巴敦、符腾堡。这五个部分中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除此,还应将基尔运河地区和汉堡地区从德国分割出来,交由联合国家或四大国来管辖,鲁尔和萨尔省应置于联合国家或整个欧洲的托管机构的监督之下。[13]此外,他还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严惩德国的思想。1943年,在白宫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说:“我们不想伤害轴心国的普通老百姓。但是由于他们的罪行,对他们的凶残暴虐的领袖,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14]在与摩根索的一次谈话中,罗斯福甚至提出:“我们必须对德国保持强硬,我的意见是说德国人民而不仅仅是纳粹分子。我们要么不得不阉割掉德国人民,要么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置他们,使他们不能再繁殖想要继续走他们过去走过的路的人。”[15]

随着英美联军在西线节节胜利,即将攻入德国之际,而美国内部在如何处置德国问题上还争论不休,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统一的指示。在此情况下,美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的德国处以国务院制定的原则为参考,编写了一本《军政府手册》。罗斯福审阅手册后,批评手册起草者对德国人手太软。在给史汀生的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中,罗斯福说:“这本所谓的手册很坏,这本手册给我这样一种印象,德国正像荷兰或比利时一样,将得到复兴。德国人会尽快地建立起他们战前的庄园。最重要的是,德国的每个人应当认识到德国这次是战败国。……无论对整体或个人来说,他们必须牢记他们是战败国这一事实,从而使他们再也不敢发动任何新的战争。”“在这里以及在英国,很多人认为,整个德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发生的一切事情不负任何责任,只有几个纳粹头子应当负责。不幸的是,这不符合事实。全体德国人民一定会使他们懂得:整个国家都曾经参与这场无法无天的阴谋,反对现代文明社会的行为准则。”[16]并要求史汀生立即收回这个手册。正是在罗斯福的鼓励下,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才有机会插手德国事务。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3年,在摩根索的主持下,美国制定了一套极其严厉的处置德国的方案,即“摩根索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肢解德国,根除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经济潜力,彻底摧毁其工业基础,使之成为一个农牧业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赔偿,军事占领当局不采取任何旨在维护或加强德国经济的措施。[17]摩根索指示财政部官员在草拟计划时要尽量严厉。他说:“德国人民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才不管呢……我要拆毁每座矿井,拆毁每个工厂……钢厂,煤矿,一切的一切,统统地关闭。”[18]

对于摩根索计划,罗斯福是赞成的。在1944年9月中旬举行的英、美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罗斯福撇开国务卿赫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却邀请摩根索陪同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大力向丘吉尔兜售摩根索计划。起初,该计划遭到了丘吉尔的激烈反对,后在罗斯福和摩根索的劝压下,丘吉尔勉强同意了该计划,并最终草拟了以摩根索计划为蓝本的处置德国计划的备忘录。然而,当罗斯福回国后,该备忘录一经泄漏,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赫尔和史汀生的强烈反对,以及舆论界的猛烈抨击。尤其是一些舆论认为,魁北克会议使得德国人坚定了抵抗的决心,重整了西线的军队,从而使得盟军在西线的进攻受阻并正在遭受重大灾难。[19]这些舆论对当时正在追求第四届连任的罗斯福来说极为不利。面对强大的压力,罗斯福不得不后退。在给赫尔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没有人想要使德国变成一个完全的农业国。”他还告诉史汀生“亨利·摩根索犯了一个大错误”,“并保证无意把德国变成一个农业国,他希望制定一个高度道德的计划而不会被任何仇恨所侵蚀”。[20]

尽管如此,就其内心来讲,罗斯福对德的强硬态度仍未改变,并坚信德国人永远具有侵略性。因此,当国务院受其表态鼓舞,企图重新提出考虑德国经济恢复可能的方案时,遭到了罗斯福的拒绝。1944年10月20日,罗斯福在给赫尔的一封信中说:“我不喜欢为一个我们还未占领的国家制定详细的计划。”[21]正是由于来自罗斯福的支持,美国在制定对德政策时,以摩根索为首的严厉派才占了上风,这集中体现在“参谋长联席会议1067号指令”中,即JCS1067号指令。

JCS1067号指令是由国务院、陆军部和财政部代表共同制定的临时性指令,它是一个妥协的产物。考虑到财政部,尤其是总统罗斯福的强硬态度,陆军部在制定该指令时,主要采纳了摩根索计划。JCS1067号指令明确指出:“军政府对德国的占领必须使德国人确信,德国所进行的残暴战争和纳粹的疯狂的抵抗,已经毁灭了德国的经济并使混乱和困厄不可避免;德国人对他们自作自受的事不能逃避责任”,“同盟国的主要占领目标就是要防止德国今后再度变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就是消灭一切形式的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继续对德国准备战争的力量加以控制,以及准备最后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22]从该指令的内容可以看出,它受摩根索计划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故摩根索对JCS1067号指令非常满意。他说:“这些文件是迄今我所能希望得到的最好的文件,我要说它是如此地令我满意,以至于我不会再争辩什么了。”[23]

JCS1067号指令原本是准备提交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作为盟军共同的占领政策,但由于这一指令遭到了英国的反对,因而它仅成为战后初期指导美军在德国政策上的指令性文件。它完成于1944年9月23日,并于次年4月送交艾森豪威尔,5月由新任总统杜鲁门签署生效。

综观上述,美国决策层在战时筹划对德政策时,均认识到在战后必须要彻底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在这一点上,美国决策层内部不论是宽容派还是严厉派均无异议,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消除这一隐患。在宽容派看来,通过严惩德国使其遭受战争苦难,可以使德国人认识到通过战争他们不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然而,一战后的经历使宽容派认为“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不仅会极大地伤害德国人的民族感情,从而造成德国人新的仇恨,而这恰恰也是纳粹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宽容派考虑到遭受战争重创的欧洲必须重建,而欧洲的重建离不开德国的资源和工业。如果彻底削弱德国将导致欧洲一些国家重建所需要的主要资源丧失,而德国也将成为一个负担,从而阻碍欧洲经济的复兴。正是吸取一战后盟国处置德国的历史教训和考虑到战后欧洲的复兴,宽容派在战时筹划对德国政策时比较温和。

而严厉派在消除德国对未来和平的威胁时所主张的措施与宽容派相比可谓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德国人侵略成性,只有彻底削弱才能根除德国对未来世界和平的威胁。战时,在两派力量的较量中,严厉派占了上风。其中摩根索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犹太背景无疑对他提出苛刻的对德计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罗斯福在魁北克会议之后对史汀生所说的:“作为一个犹太人的摩根索不适于制定对德政策。”[24]当然,严厉派之所以占据上风是得到了罗斯福的支持。罗斯福主张严惩德国不仅是出于对德国人侵略成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苏联对德国的态度。在二战中苏联是抗击德国的主要力量且遭受损失最大,故苏联主张严惩德国。所以罗斯福在制定对德政策时必须考虑苏联的立场。因为从短期来考虑,到1944年德国法西斯的败亡已成定局,欧战结束后,对日作战迫在眉睫。美国高层及军方均认为:“有了俄国作为对日作战的一个盟国,这场战争将比没有俄国参加而能在更短时间内,以更少的人力和物力的代价来结束。要是太平洋战争在进行时,而俄国方面的态度不甚友好或消极的话,那么困难将大为增加,而且作战行动也可能遭遇失败。”[25]从长远来看,罗斯福考虑到“俄国在这场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德国战败后,欧洲将没有力量可与它的巨大军事力量相抗衡”。战后,苏联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上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实现战后美国领导世界的梦想,要确保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这一切都绝对离不开苏联的合作。故罗斯福考虑到,如果对德国实行比较宽容的政策将可能激怒斯大林,从而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进而使美、苏的战后合作无法实现,这也是战时罗斯福主张严惩德国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