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与盟国的共识与分歧

美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与盟国的共识与分歧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战时,美国政府在筹划处置德国问题上不仅内部分歧严重,而且与英、苏盟国也是共识与分歧并存。关于如何处置德国,三国亦达成了共识——分割德国。斯大林出于战后确保苏联安全的需要,赞同罗斯福提出的通过分割而彻底削弱德国的主张。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三国外长对英国提出的分区占领方案进行了初步讨论后,转交欧洲咨询委员会具体审议。故全部有关占领区的协定迟迟得不到美国当局的正式批准。

战时,美国政府在筹划处置德国问题上不仅内部分歧严重,而且与英、苏盟国也是共识与分歧并存。面对德国这个共同的敌人,消灭其军国主义、纳粹主义和解除武装是英、美、苏三国对德作战的共同宗旨之一。关于如何处置德国,三国亦达成了共识——分割德国。在1943年10月召开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外长就分割德国首次进行了共同讨论。当时,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战后由英、美、苏三大国军队占领德国并对其进行管制。他说,美国在“高层范围内,曾倾向于肢解德国,但在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时,暂时压倒这种倾向而占上风的是观望态度”。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希望把德国划分成几个独立的国家”。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一方面表示,苏联“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有点落后”,另一方面又说“我们不认为应排除这些措施”。[26]尽管三国外长在原则上达成了分割德国的共识,但像这种重大问题最终还得由本国最高决策者决定。

在德黑兰会议上,英、苏、美三国首脑就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首次进行共同商讨时,罗斯福提出了分割德国的计划,对此丘吉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提出要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把普鲁士从德国其余部分孤立出来,第二步是把德国南部诸省——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帕拉蒂纳特包括从萨尔到萨克森分割开。”对罗斯福提出的分割计划,斯大林也表示同意,他说:“既然决定分解德国,就不应该成立新的联邦。”[27]

英、美、苏三国首脑之所以在分割德国上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一方面是出于对德国法西斯残暴行为的痛恨,正如丘吉尔所说:“不应忘记,我们当时在与纳粹强大的力量进行殊死搏斗。我们心中都有盟国之间热烈的伙伴感情,而急于向我们共同的敌人报仇的心理支配了我们的思想。”[28]另一方面,分割计划意味着彻底削弱德国,这对在短短数十年间两次遭到德国侵略的苏联来说较易接受。防止德国战后重新崛起,再度侵略苏联,在斯大林看来是保证战后苏联安全的重大战略之一。[29]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首脑就分割德国再次进行了磋商,但无果而终。因为此时德国败局已定,三国考虑到战后欧洲形势已不愿分割德国,而且在此次会议召开前夕,英、美就长期以来关于划分占领区的争论已平息。实际上分区占领政策已取代了分割计划。

英、美、苏三国首脑虽然就分割德国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分割的方式上则存在严重的分歧。此分歧主要存在于英、美之间。斯大林出于战后确保苏联安全的需要,赞同罗斯福提出的通过分割而彻底削弱德国的主张。但丘吉尔从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立场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在德黑兰会议上,当罗斯福提出分割德国的计划时,丘吉尔原则上虽表赞同,但别有用心地提出把德国南部诸省并入一个多瑙河联邦,以便日后英国能对其施加影响,以平衡战后苏联在欧洲的势力。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当丘吉尔得知摩根索提出的严惩德国的计划内容后,起先对之发动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该计划“要把他自己同一具德国僵尸拴在一起”[30]。后来在罗斯福和摩根索的诱压[31]之下才勉强同意。丘吉尔的同意可谓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深知经过二战的巨大破坏,英国昔日的实力已损耗殆尽,战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将有求于美国。正如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所写,最初他“强烈地反对”美国的对德计划。“但是,总统和摩根索先生——我们有许多要求助于他——坚持不让,最后我们只得同意给予考虑。”[32]在雅尔塔会议上,当罗斯福重提分割德国的计划时,丘吉尔又故伎重演,一方面表示原则上同意,另一方面又以“我们正在处理的事情关系到八千万人的命运,只用八十分钟来进行考虑是不够的”[33]为由予以拒绝。

战时,英、美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另一重大分歧是分配占领区。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最初是由英国人提出的。1943年夏,以英国副首相艾德礼为首的一个负责战后处置德国问题的委员会提出一项建议:“为了有效地解除德国的武装,应把德国全部占领;应该把同盟国的兵力分布在大小约略相等的三个主要区域,即英军在西北区域,美军在南部和西南部区域,俄国则在东部区域;柏林应该单独成为一个共管的地区,由三个主要盟国分割占领其一部分。”[34]该建议被英国最高当局采纳,并告知美国。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三国外长对英国提出的分区占领方案进行了初步讨论后,转交欧洲咨询委员会具体审议。此后,英国根据艾德礼委员会的报告,在1944年1月正式向欧洲咨询委员会提出关于在德国划分占领区的建议,即以1937年德国的疆界为准,把德国分为三个占领区:苏联占领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萨尔和西南部。柏林由四国共同占领。[35]对英国提出的分区占领计划,苏联表示同意,但美国却提出了异议,认为苏占区面积太大,又以美国占领西南部“可能使美国卷入巴尔干事务[36]为由,要求与英占区进行对调。此后,英、美两国就德国西部两个占领区的分配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直到1944年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才有了转机。在此次会议上,英国答应把不来梅和不来梅港划归美国占领区后,罗斯福才最后同意了英国提出的分区占领方案。罗斯福突然转变立场,同意了英国关于分区占领方案的原因有二:第一,英国占领区包括鲁尔重工业区在内的西北区将会加强英国在欧洲的地位。罗斯福在与海军上将李海的谈话中说:“在同丘吉尔首相经过冗长乏味的争论之后,他接受了英国的意见,即德国西北部对于我们的朋友和盟国英国的将来比对美国更有价值。”第二,在此会议上丘吉尔最终接受了摩根索计划。[37]尽管美国在原则上已同意了英国提出的分区占领计划,但有关占领区分配的一些细节问题仍悬而未决。故全部有关占领区的协定迟迟得不到美国当局的正式批准。直到1945年2月初,在马耳他召开的英、美预备会议上,面对苏军即将攻入德国之势,美国最终同意了占领区划分,并于1945年2月6日正式批准了占领区协定。英、美有关占领区的分配之争最终结束。

除了上述在德国问题上与英国产生纷争外,战时美国(主要是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在德国赔偿问题上与苏联也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此问题将在后文详述),但从整体来看,罗斯福在战时主张严惩德国。为此,罗斯福对内力压宽容派,对外诱压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想借此来拉拢苏联,搞好美苏关系,以期使他为美国筹划的战后领导世界的蓝图顺利实现。正如后来美国驻德军政府顾问墨菲在回忆时所说:“他(指罗斯福)对美苏之间能达成永久谅解充满信心。他着重告诫我要记住,我们战后首要目标是美苏合作,没有它世界和平是不可能的。德国将是这种合作的证明所在。”[38]然而,随着战后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逐渐调整了对苏政策,也改变了对德政策。

【注释】

[1][美]保罗·肯尼迪:《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吴春秋:《大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3][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8页。

[4]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5]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6]John.H.Backer,The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Duke University Press,1978,p.17.

[7]Carolyn Woods Eisenberg,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16.

[8]John.H.Backer,The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Duke University Press,1978,pp.20-21.

[9]John.H.Backer,The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Duke University Press,1978,p.22.

[10]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8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167页。

[11]Carolyn Woods Eisenberg,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18-20.

[12]Carolyn Woods Eisenberg,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18-20.

[13][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120页。

[14][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15][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0页。

[16][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0~671页。

[17]时殷弘:《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18][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84页。

[19]Carolyn Woods Eisenberg,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45.

[20]Carolyn Woods Eisenberg,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45-46.

[21][美]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754页。

[22][美]乔治·慧勒:《美国对德政策(1945—1950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第12页。

[23]Carolyn Woods Eisenberg,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68.

[24]Carolyn Woods Eisenberg,Drawing the Line: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Divide Germany(1944-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45.

[25][美]罗伯特·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88页。

[26]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8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8页。

[27][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120~121页。

[28]转引自龚向前、吴友法:《战后德国分裂探析》,载《江汉论坛》,1989年第2期,第62页。

[29]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向罗斯福表达了对战后德国重新崛起的极大担忧,这也是斯大林同意罗斯福提出分割德国方案的主要原因。参看[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年版,第71~72页。

[30][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3页。

[31]Barton.J.Bernstein,Politics and Policies of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Quadrangle Books,Chicago,1970,p.115.(一方面,罗斯福和摩根索坚决不妥协;另一方面,摩根索答应战后给英国贷款60亿美元使丘吉尔最终同意了“摩根索计划”。)

[32][苏]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33][英]麦克尔·鲍尔弗、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34][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744页。

[35]《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委员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9页。

[36]《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委员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0页。

[37][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4页。

[38]转引自林勇军:《美国对德政策和德国的分裂》,载《世界历史》,1983年第2期,第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