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知识产权制度演进

印度知识产权制度演进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从英国进口受到限制,印度国内的纺织业和钢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1934年印度进口棉布的关税高达50%。印度独立时工业产量是1900年的6.5倍[3]。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前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2000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印度要成为“知识大国”和“知识社会”。

6.1.1.1 殖民地时期:非暴力不合作

17世纪和18世纪时的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棉花产业,然而大多数作坊都是家族内部经营,并不需要太多的外来人手。印度的纺织工人和中间商对技术革新都不感兴趣,东印度公司也没有责任在印度工人之间推广机械和新技术,而且这也可能违背工人的利益,英国磨坊工人反对磨坊主采用新技术就是一例。正如兰德斯提出的那样,“在以手工劳动为传统的印度进行技术革新,这将扩大机械劳动和手工劳动之间的巨大社会差距。”当欧洲朝着工业革新的道路迈进时,印度在技术革新方面一片茫然,数世纪都没有重大的技术进步。拉尔写道:除了那些民族主义圣徒外,我在中世纪的印度找不到自发的革新希望。19世纪50年代的孟买商人开始革新棉纺工厂,并将生产的粗糙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和日本。主要由苏格兰人经营的加尔各答黄麻工业,在19世纪后半期也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孟加拉的煤炭年均产量已经达到1570万吨,能够满足印度迅速发展的铁路产业的需求。1911年,塔塔公司(Tata Company)开办了印度的第一个钢铁工厂(这家公司在九十多年后收购了英国一家名叫格鲁斯的钢铁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工业继续发展。由于从英国进口受到限制,印度国内的纺织业和钢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战后,印度的工业继续壮大。20世纪初期,印度的“抵制外国产品”运动对英国进行了联合抵制,抵制范围从工业产品到金融保险业,这一运动有利地推动了印度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印度政府通过提高关税来支持这项运动,进一步保护了印度的民族产业。30年代初期,各国政府都沿袭美国颁布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1930)的方法争相提高关税,印度的关税也随之进一步提高。1934年印度进口棉布的关税高达50%。提高关税的效果是明显的,印度的制造业比重在20世纪初不过为8%,到了1936年和1945年分别增长到62%和76%。1913-1938年,印度工业产量的年增长率高达6%,几乎是世界其他地区平均增长率的2倍。印度独立时工业产量是1900年的6.5倍[3]

6.1.1.2 许可证时期:工业化与保守主义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采取类似于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年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du rate of growth)。尼赫鲁的经济模式总体上,以政府引领工业化,认为消费拉动无足轻重,在农村也进行了相对不很彻底的土地改革。尼赫鲁认为印度的优势一是相对开放性的民主模式,二是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实力。与中国人力资源相区别,印度对教育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高于中国同期水平,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虽然以牺牲全国人口识字率为代价[4],但是印度的高等教育始终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

6.1.1.3 自由化改革时期:与西方世界全面对接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政府出台了包括“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的一系列经济拉动政策,并取得十分明显的收效,但同时也导致财政赤字高涨,收支平衡失调。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前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s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有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20世纪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2000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印度要成为“知识大国”和“知识社会”。政府着手进一步执行渐进式的改革,如:产业政策自由化、贸易政策自由化、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准入门槛、金融部门改革、公共部门私有化、财政监管。预计到2011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印度经济崛起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较严重,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素质教育有待加强,劳动部门急需改革及打击腐败等问题。尽管如此,印度银行受到良好监管并且资本充足率较高、强劲的国内需求、大量的新兴中产阶级、人口红利、特别是强劲的国内需求都是印度向经济大国迈进的资本。2002年,印度计划委员会推出《十五计划》的同时,发表了《印度2020年展望》报告,其中阐述了印度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构想,即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短缺所带来的机遇,使印度的未来发展由单一的资本驱动转向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