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近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转型的初期,由于崇尚西洋近代的城市格局,日本政府不顾国情搞起了全盘西化的试验,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东京原来是德川幕府将军的驻扎地,是日本最大的城市。他们打算在银座炼瓦街改造成功后,再向全东京乃至全日本推广,使整个日本的城市欧洲化。[40]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方案从最初的测量到方案的制订完全是依靠日本政府雇佣的西方技术人员完成的。

日本的城市转型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在转型的初期,由于崇尚西洋近代的城市格局,日本政府不顾国情搞起了全盘西化的试验,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分析该工程的背景、实施过程、成败利钝以及对近现代日本城市转型的影响,可以明了日本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探索足迹。

(一)旧的城市格局无法适应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初期,原先德川幕府时代的城下町以及城市被继承下来,但是这些城市无论在结构、功能还是在居住以及交通等方面都无法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矛盾在东京表现得最为突出。

1.拥挤、破旧的居住区导致火灾频发

东京原来是德川幕府将军的驻扎地,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如前文所述,全盛时期拥有130万左右的人口。到明治初年(1868),由于武士集团的瓦解归乡,1872年东京人口一度下降至52万人。但是,普通市民居住区的人口并没有多少变化,仍然非常密集,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到539人,有些地区甚至达到2857人。[34]建筑物以板房为主,其中板壁茅草顶及板壁柿板顶等易燃房屋(日本人称之为“烧家”)占57%,如果加上板壁瓦顶,则占所有房屋的97%。至于夯土瓦顶房、石造瓦顶房以及炼瓦房(使用烧制的砖瓦)等耐火住房可谓微乎其微。这样的居住区极易发生连片的火灾,一次火灾往往会延烧成千上万家,让数十平方公里的住宅区瞬时化为灰烬,所以人称“火灾是江户的精华”。进入明治时代以后,频发、惨重的火灾就成为让新政府最挠头的问题之一。[35]

2.拥挤狭窄的道路难以开展现代生产与生活

日本的城下町同中国以及欧洲的城市有很大不同,它是没有城墙的城市。城下町大多自然产生,缺乏人为的规划,所以建筑混乱,道路狭窄弯曲。很多小巷只有0.9米到1.8米宽。主干道虽然有6到12米宽,但是沿街的房屋都伸出了很长的房檐,房檐下还堆放着商家的各种货物以及普通民众的杂物。道路的路面也全无铺设,下雨时一片烂泥,天晴时则凹凸不平,大风扬起尘土时甚至看不清对面的来人。更有甚者,为了加强对中心城堡即大名驻地天守阁的防范,防止外敌长驱直入,统治者还在原本就不便通行的道路上修造各种障碍工事,如在道路上挖壕沟、修石墙、设陷阱、做土坝、装木门,使宽路成窄巷、使直路变弯曲等等,不一而足,进入明治年间后,随着近代化工作的进行,车马人流急剧增加,这种道路与时代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1882年,东京府知事芳川显正说:德川时代的城市道路太过狭窄,弊端甚多,“然当时车马稀少,虽觉不便,尚能勉强维持。但现在欧洲文明东渐,马车、人力车、电信以及铁道马车日渐盛行,道路之狭窄已经到了实在不堪忍受的地步”。每当马车来临时,“路旁的行人无处躲避,极易为车轮马蹄碾压践踏,非常危险”,常常酿成事故。[36]

3.残破的上下水道导致传染病频发

如前所述,当时东京的居民供水一般分两类,水道供水和掘井取水。东京的水道供水来自多摩川上游,水质优良。供水通过木制管道或者石头砌成的水沟通向城市各地,用户通过在水渠上方开挖的“上水井”取水。但就当时整个东京而言,能够使用“上水井”的用户不过14.7%,绝大部分居民必须就地掘井取水。而上水道以及各处水井,由于没有规划,很多靠近茅厕、排污阴沟以及垃圾池,再加上年久失修,污染严重,这些都成为当时屡屡爆发传染病的重要原因。东京的供水也严重不足,每当火灾发生时基本无法提供充足的消防用水,以致人们对于肆虐的火灾往往只能干瞪眼。下水设施更是简陋,污水、雨水一般都是通过小巷两边的阴沟导向大路两旁的侧沟,然后直接排放到河道之中。由于经常堵塞,所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卫生状况极为恶劣。[37]

由此,如何改造让人难以容忍的、破败混乱的东京,使东京实现由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就成为明治政府面临的诸项当务之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近代城市改造的最初尝试——东京银座炼瓦街的改造

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方案是在明治政府全力以赴地开展近代化改革过程中诞生的城市区域改造计划,是一个完全欧化的城市区域转型方案,也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探索。

1.银座炼瓦街改造方案的产生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建立后,以近代化为目标,实施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一系列的近代化政策,整个日本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新政府陆续完成了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消除了藩镇割据,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之后,为了探寻日本今后的近代化道路,明治政府派出由政府首脑层要员组成的庞大的使节团,开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38]

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图

在考察过程中,使节团对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非常赞赏,尤其对巴黎雄伟的城市规划、宽阔的道路、壮丽的街景、完备的基础设施最为赞叹。他们认为这就是日本城市的未来,于是产生了以西方城市为标准来改造日本城市的设想。[39]

1872年2月26日,东京银座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烧毁了34个町,烧毁户数达2926家,火灾导致5万多人无家可归,这是进入明治以来的第二场大火。当时主持政府工作的参议兼外务大臣大隈重信会同大藏省大辅井上馨、大藏省少辅涩泽荣一等人,极力主张像欧洲那样修建宽阔的马路,认为宽阔的马路除了可以作为火灾隔离带之外,还有利于发展商业,更方便民众生活。此外还要用烧制的砖瓦来建造防火的房屋等等,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人们的火灾问题。此前大藏省已经雇佣英国人修建了若干栋炼瓦建筑,如大藏省分析所、大阪造币寮等,因而大藏省官员深知炼瓦建筑的好处,同时也拥有这方面的建设经验。银座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周围有皇宫、商业区日本桥、外国使馆区、新修的火车站等,在这儿从事建设,示范效应明显。他们打算在银座炼瓦街改造成功后,再向全东京乃至全日本推广,使整个日本的城市欧洲化。在他们的推动下,火灾后的第二天,市政当局就决定在银座修建欧洲式的道路,第四天决定修建欧洲式的房舍。第六天,有关银座炼瓦街建设的决定就向东京府民公示了。[40]

2.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方案的具体内容

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方案从最初的测量到方案的制订完全是依靠日本政府雇佣的西方技术人员完成的。至于方案的内容更是照搬西方尤其是英国的建筑模式。

在银座大火后的第三天,井上馨、大隈等人就派出工部省雇佣的数名西方测量师到银座开始进行实地测量,3月7号就完成了平面测绘,拿出了完整的平面图纸。

随后工部省开始向政府雇佣的相关西方技术人员征求方案。当时有数人应征,其中有号称日本台灯之父、时任工部省台灯首长并设计了横滨外国人居留区的布兰登(Richard Henry Brunton),时任工部省测量首长的马库宾(Colin Alexander Mcvean),身为横滨建筑工程人员的斯梅德勒(J.Smed-ley),设计建造了幕府时期横须贺制铁所的福罗兰特(Louis Felix Fleaulant)等,最后英国人沃特斯(Thmoas JamesWaters)的方案入选。此人是19世纪末活跃于东方的著名设计师,此前已经在中国的上海、香港和日本的长崎等地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建筑设计,如工场、兵营、住宅、大使馆、官厅、桥梁、道路、铁路、港湾等。沃特斯甚至对耐火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制造也非常内行,而当时的日本正需要这样的多面手。3月13号,沃特斯的银座炼瓦街方案正式公布。速度如此之快,说明新生的明治政府确实拥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充满朝气。

在道路设计方面:第一,将道路按宽窄分为三等。一等道路,也就是主干道,宽为10到15间(1间为1.8米),不过只有银座大道宽达15间,其他一等道路都是10间,也就是18米宽。二等道路宽为8间,三等道路宽为3间。这些道路的设计一改以往日本城市道路狭窄、不利于行的弊端。第二,在银座大道两旁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宽为3间,左右人行道相加共6间,中间车道为8间,从而实现了车道步道分离,加强了交通的通畅性与安全性。第三,种植行道树。在银座大道的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种植行道树,如樱花树、枫树、松树等等,起美化、清洁以及遮荫作用。第四,在银座大道安装煤气路灯以亮化街道。此举除了能够促进夜市的发展,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之外,也有利于城市治安。

在建筑设计方面:第一,所有的房舍都使用烧制的砖瓦(统称炼瓦)建设,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发生。第二,房舍的高低应随道路的宽窄而变化。一等道路两侧兴建三层房舍,高度为10到13米;二等道路两旁兴建两层建筑,高度为6到10米;三等道路两旁兴建平房,高度为4到6米。不在道路两旁的为四等平房,高度一律在4米以下,此类房舍一般用作仓储。第三,连屋化。以往日本的商铺都是独立建筑,但是银座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采用了连屋设计,相互间使用砖墙隔离。至于街道后面的房舍,则按照方案规定的统一标准独立建设。第五,设置沿街步廊。按规定,一等房舍的步廊可以有1.8米的深度,其他等级房舍的步廊不得超过4.5尺。这主要是供顾客避雨遮阳之用。第六,房屋按照统一的图纸建设,采用18世纪在英国诞生而后遍及英国各殖民地的乔治式建筑设计。[41]

由此可见,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方案是一项彻头彻尾的欧化工程,是移植到日本的大英帝国首都伦敦的“迷你”版。[42]

3.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方案的实施过程

在建筑施工的组织方面,涩泽荣一最初提出的方案是成立“借家会社”,这是一个股份公司,其中也有一部分政府资金,目的是以官民合作出资的方式进行营造。房屋建筑完毕之后,再按15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经营商。公司可以利用不断回笼的资金进行滚动发展,从而将炼瓦街向全东京、向全日本推广。应该说涩泽不愧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他的这一设想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现代日本学者也认为这是非常理想的方案。但当时由于政府内部的政争,涩泽荣一的意见被否决。涩泽荣一只好退而求其次,成立官办的营缮会议所,承担街道改建计划。大藏省又成立建筑局进行直接管理,利用以前幕府时代町会议所用来防火的公积金从事炼瓦街的建设。后来政争愈演愈烈,导致井上馨与涩泽荣一不得不先后辞去了大藏省的任职。这就使炼瓦街计划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支持大打折扣。缺乏大藏省这个强有力的后盾支持的涩泽荣一只能以营缮会议所负责人的身份从事炼瓦街的街道建设,很多事情自然就不能做主了。

房舍工程分官筑与自筑两种,其中官筑又分为官费官筑与自费官筑两种。官筑一般严格按照原来的设计图纸进行,建成之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经营者。自筑就是资金以及建筑商都由个人解决。在建筑要求上,前述方案的第一项和第二项是强制项目,所有自筑者都必须执行。至于连屋、步廊、统一样式则是指导性的项目。由于炼瓦街是新兴事物,大部分自筑者也想看看效果,所以,基本上还是按照统一样式进行,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日本的特征。至于土地所有权,除了道路的土地所有权为政府收购之外,房舍的土地所有权仍然由原土地所有者拥有,房舍购买者或经营者要按期支付土地使用费。政府也曾经想购买银座整个区域的土地所有权,但是由于在价格问题上与原土地所有者无法协商,只好退而求其次,仅购买道路用地。当然在进行过程中也存在有部分地主不肯让地搬迁的问题,最后都给政府软硬兼施地解决了。

在建筑材料供应问题方面,当炼瓦街的方案确定之后,主要建筑材料——烧制的砖瓦与水泥却非常缺乏。日本人此前惯常营造的主要是板房与夯土房,很少使用烧制的砖瓦,尽管当时的东京一带也有少量烧制砖瓦的土窑,但是质量很差,不符合沃特斯的要求。为此沃特斯特地在东京郊外的小菅自制了两孔当时西方最流行的新式霍夫曼窑,由新兴商人川崎八右卫门经营烧制,砖瓦问题才得以解决。至于水泥,在此前都是舶来品。为了银座炼瓦街的修建,建筑局在洋技师的帮助下于东京郊外的深川开设了水泥制造厂,从而满足了炼瓦街的施工需要。小菅与深川也因此而成为现代日本砖瓦与水泥工业的诞生地。[43]

工程在艰难中向前推进,1873年银座大道建成。之后,各项工程陆续展开,1877年5月整个工程结束。1875年12月,总工程师、英国人沃特斯在工程尚未完成之际便因为合同期满离开了日本。

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工程从1872年3月着手策划,经过5年的岁月才基本结束。由于明治初期政府内部的政争、资金的困难、房屋出售出租困难等,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异议,最后工程只完成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建成了2400多栋房舍。[44]

4.东京银座炼瓦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意义

从银座炼瓦街诞生开始,对它的评价在日本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方案是失败的,因为不要说在东京府,即便在银座地区,该方案的目的也没有完全达到,而且建成后很长时间内房舍出租难、空屋多,造成了资金与资源的浪费。但也有人认为该方案是成功的,理由是银座后来发展成为东京最繁荣的商业街就是明证。

客观地看,对于银座炼瓦街方案不能简单化地以成功或者失败一概论之,它在很多方面是成功的,但是也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

(1)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工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该计划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首先是在银座,第一期计划完成后,因为租金高以及生意不佳等原因,出现了很多空置现象,房舍租不出去,而且有些人虽然入住,但不久又退租,尤其是官筑的部分,整个入住率不足一半。由于担心资金难以回收,因而计划大大缩减,最后只完成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其次,这一改造方案更没有能够在全东京、全日本得到推广。此后很长时间内,在东京乃至全日本流行的还是土藏造(夯土房)和涂屋造(外层涂上很厚的泥灰以防火的房屋)。第三,没有全部实现炼瓦造。据完工之后的统计,房舍部分的炼瓦造比例只有52.2%,加上石造也只有55%,而35%的房舍是日本原有的土藏造和涂屋造。尽管三令五申禁止木造,但是,在三等道路两旁以及四等房舍修建中,还是有9.6%的木造板房;当然全然板壁板顶的只有4%。至于作为仓储的平房部分,藏造的比例更达到96%。[45]

第二、建筑设计与工程质量方面存在问题。日本是一个冬冷夏热,多雨、潮湿的地区,与西欧的气候迥异,而沃特斯的设计几乎照搬了阴冷、缺乏阳光的欧洲的建筑风格,房舍的门窗较小,没有注意防潮,所以通风不良、潮湿,物品容易发霉,居民易患脚气病等等,不如日本原有的建筑更适合日本的气候以及居住习惯。炼瓦造在日本是新鲜事物,建筑技术尚不成熟,不少房舍存在质量问题,漏雨现象普遍。

第三、不符合当时日本人的审美观念,若计划全部实现,将毁灭日本独有的建筑文化。[46]长期生活在多雨、潮湿这种气候之中的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比如板房、门窗大、长屋檐、通透性好等等,从而形成了日本建筑特有的美感。银座炼瓦街如果真像提案者设想的那样在日本全面推行的话,日本独有的建筑审美将消失殆尽,这将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损失。某些西方人也认为,从文明的角度来看银座炼瓦街是“无聊至极的东西”。[47]尽管从建筑材料上看,板房确实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经济生活的需要,且容易引发火灾,即便日本原有的土藏造与涂屋造建筑,由于承载有限,也不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在保存原有审美格局的基础上,使用新材料进行建设,则不仅可以适应近代生活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城市格局体现日本的文化特色。

第四、该计划只是一个区域改造方案,具有局限性,而且超出了日本当时的经济承受能力。该计划只是解决了防火、道路狭窄等问题,对于城市转型的诸多领域都未涉及。同时该计划不具有普遍性,当时的日本处于明治维新初期,百废待兴,财政困难,有很多大事需要政府去做,如殖产兴业、教育近代化、军备近代化等,而且这些事情比之于城市改造而言更加急迫,对富国强兵而言更具有实质意义。如果在当时的国情下把大量的资源消耗到类似炼瓦街建设的城市改造活动当中,实在是不利于其他方面近代化工作的展开。也正因为此,当时的炼瓦街工程被内务卿大久保等人讥讽为是学习西洋的“皮相”工程。[48]

第五、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照顾到原来的商人与居民的利益。工程方案确定后,基本都是政府一言堂,对于民众而言,根本没有协商的余地,对于没有烧掉的房舍以及尚在经营的商店,政府严令50天内一律搬迁,否则将强行拆除。后世日本学者认为这是“非常冷酷的命令”。工程完工之后,因为卖出价格非常高,原先的居民不得不含泪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好在当时民众的思想观念尚停留在封建时代,缺乏维权意识,该计划才得以实施。

第六、炼瓦街改造方案原本计划集商店街、办公街、住宅区于一体,但最后仅仅是商店街取得了成功。所以从住宅建设以及商务经营的角度来看这一方案是失败的。[49]

总之,日本学者认为,银座炼瓦街计划是一朵“不合时令的”、非“自然的、人为勉强催开的花”,[50]所以此后的日本城市发展并没有完全沿着这一轨道前进也是必然的。

(2)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工程的积极意义

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工程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其积极意义也是不容否定的。

第一,实现了防火的目标。由于使用烧制的砖瓦盖房,新建的建筑物具备了基本的防火功能。尽管没有全部实现炼瓦化,但是在东京似海洋一般存在的板房,在银座地区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而且板房都属于平房、仓储一类,只是零星地存在。再加上宽阔的道路所形成的隔离带,改造后的银座地区即便失火,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四处蔓延,难以控制,形成火灾。

第二,街道建设开启了日本城市道路建设的新时代。宽阔的大道使后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如马车、铁路马车、路面电车、地铁等都能连通或者通过银座地区。步道车道分离,不仅有利于交通的通畅与安全,也有利于银座地区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大流量顾客的光顾。而路灯、行道树、平整坚实的路面等在日本城市发展史上都是新生事物,直接影响了后来日本其他城市的发展。银座大道的格局变成了日本近代道路建设的范式,是日本“近代街道的始祖”。[51]

改造后的银座大街

第三,建筑风格与特点也有值得称道之处。炼瓦街建筑物的高度与道路的宽窄相呼应、风格统一、连屋化等在日本城市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日本著名城市学专家石田赖房说,银座炼瓦街工程“远远超过了以往东京市街地的水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2]

第四,促进了银座地区的繁荣。尽管银座在最初的数年生意清淡,不及传统商业区日本桥,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银座居中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合理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店铺布局等长处,使之迅速成为繁荣的小商品市场,并很快超过了日本桥。当时新兴的、具有近代意识的消费群体多选择在银座消费。所以,在银座工程完工5年后,空屋问题不再存在,10年后,银座便跃升为全东京地价和房租最高的地区。[53]

此外,东京银座炼瓦街工程还促进了日本近代建筑工业的发展,为日本的城市转型培养了一批土木人才。

综上所述,东京银座炼瓦街改造工程作为全盘西化的方案是失败的,但在引进近代城市建设新的元素方面却是成功的,在日本城市转型历程中,其积极意义还是主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区域性改造计划,却是近代日本城市转型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