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结核病与公害

结核病与公害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产业革命后,全国以青年男女为中心,每年有7万至9万人死于此病。而患结核病者的死亡人数在一般情况下是正常死亡人数的4到5倍。两者相加接近6成。她们回到乡村后,又将结核病传染给其他人。煤烟以江东区最为严重,这与这些地方的肺结核病高发有必然的因果关系。[36]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210—211页。依据1889、1893、1896、1901、1907年度资料编成。

传染病的流行由于政府、地方团体的防疫对策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逐渐得到了遏制。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城市公害却愈演愈烈,而且产业公害不仅威胁到居住在贫民窟的下层民众,也威胁到所有的城市居民。

产业革命以后,肺结核这种古老的传染病在环境恶劣的都市贫民窟以及承担繁重劳动的纺织女工当中急剧增长。1904年,据政府统计,肺结核上升到了各种疾病发病率的第一位,成为“国民病”。在产业革命后,全国以青年男女为中心,每年有7万至9万人死于此病。东京在1919年一年内每1万人中就有43.6人因为结核病死亡,在全国各府县中位居第一。而患结核病者的死亡人数在一般情况下是正常死亡人数的4到5倍。[124]

日本以及东京的肺结核死亡者数与死亡率[125]

从东京结核病死亡分布来看,每1万人中的死亡数,最高的是深川区,为51.7人,是全日本平均数字的3倍还多。下谷区是51.2人,芝区是49.6人,本所区为48.2人。再看职业比例,1906年东京府死于肺结核的是4022人,其中无职业的为1479人(占36.8%),有职业的职工为886人(占22.0%)。两者相加接近6成。其他如小商人、人夫、车夫、古物商等普通民众,死于肺结核的比例也很高。[126]1918年出版的由山口义三写就的《东都新繁昌记》这样描述东京三大贫民窟之一的鲛桥:“肺病、脚气、伤寒、呼吸器官病是这儿的特色”,可见结核病也是当时的“贫民病”。[127]

还有一种职业病是“尘肺病”,它也会直接诱发肺结核。在东京炮兵工厂等官办工厂中,加工金属、火药会产生大量的尘埃,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工人患肺病的很多,尤其是弹丸工、填药工,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四五岁。

东京很多纺织工厂女工的轮换率非常高,原因有逃亡、被公司辞退等。在被辞退者当中,很多都是肺结核感染者。由于工资低、劳动条件与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结核病成了纺织女工的职业病。东京最大的纺纱厂——钟渊纺纱工厂对于结核病患者没有任何救助隔离措施,一旦发病,辞退了事。据说连警视厅来视察的技师都受到了厂方有组织的阻挠冲击。纺织女工的工作寿命一般也就是3到4年,据统计,女工中的6成在2年内、8成在3年内要么被解雇、要么逃亡、要么辞职。全日本有20万出外打工挣钱的女工,每年返乡者有7万人,其中1万多人是因病而归,而2600多人是肺结核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她们回到乡村后,又将结核病传染给其他人。按照卫生学的概率,这些人归乡后会在5年内导致7万—9万人死于肺结核,而且感染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所以,日本人称此病为“亡国病”。

产业公害是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生产以及流通的过程中大量节省必要的经费所致,由于必要的防止公害的设施都没有到位,因而对周围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产业公害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不一样。在产业革命时期主要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日本的矿山造成的污染也令人瞩目,有名的四大矿害事件就反映了这一点,这四大矿即足尾铜矿、别子、小坂、日立矿山。

煤烟公害在明治中后期几乎是东京每个区都有的事情。其他方面则各区根据其产业特点有所不同。比如印刷工厂、金属、机械、器具工厂分布较多的京桥、芝区等,噪音污染较重。而在深川、本所,除了噪音污染之外,还有水泥工厂的粉尘污染。煤烟以江东区最为严重,这与这些地方的肺结核病高发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像东京最大的纺纱场——钟渊纺织(资本100万日元,3万纱锭)就位于江东区的南葛饰郡,于1886年建成,该纺纱场昼夜开工,一昼夜要消耗24吨煤。而深川区大约也在相同时间建设了东京纺纱工厂(资本50万日元,9000纱锭),该厂于1886年投产。这两个规模庞大的纺纱厂给江东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煤烟污染。

东京府各区的煤炭消费量(1912)[128]

由于当时对城市的发展没有进行规划,原本系商业区且位于东京中心位置的日本桥、京桥也建设了很多制造公害的工厂。

这种污染状况一直持续到《城市规划法》制定之后才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还是在二战结束以后。

由以上内容可知,日本今天的繁荣不是凭空得到的,是在下层民众付出巨大牺牲的前提下实现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原始积累时期下层民众的贫困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是暂时的,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它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历史事实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当整个社会关注这一问题时,日本政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很快将日本带入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所以,搞现代化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如果人为地去劫富济贫,强求一律,只能适得其反,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平等!

【注释】

[1]山口和雄:『明治前期の分析』,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6年,第110—123页。

[2]安藤良雄:『近代日本史要』,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59页。

[3]安藤良雄:『近代日本史要』,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57页。

[4]万峰编:《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

[5]安藤良雄:『近代日本史要』,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57页。

[6]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07—508页。

[7]日本棉业部:『内外棉业年砲』第二编,东京:日本棉业俱集乐部,昭和十二年,第54—55、81—83页。

[8]高桥龟吉:『日本近代达史』,第三卷,东京:东洋新报社,1974年,第527页。

[9]正田健一郎、作道洋太郎:『概说日本史』,东京:有斐阁,1978年,第239页。

[10]高桥龟吉:『明治大正产业达史』,东京:柏书房,1966年,第535页。

[11]大日本蚕糸会编:『蚕糸要砲』,东京:大日本蚕糸会,1930年,第80—81页。

[12]大日本蚕糸会编:『蚕糸要砲』,大日本蚕糸会,1930年,第27—28页。

[13]正田健一郎、作道洋太郎:『概说日本史』,东京:有斐阁,1978年,第242页。

[14]石井宽治:『日本蚕糸业史分析』,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2年,第28页。

[15]筱原三代平:『长期统计·10·工业』,东京:东洋新报社,1972年,第236页。

[16]宫永进:『帝国造船保护政策论』,东京:日本海事学会,1928年,第192—193、520—527页。

[17]宫永进:『帝国造船保护政策论』,东京:日本海事学会,1928年,第534—535页。

[18]亩川镇夫:『海运兴国史』,东京:海事彝报社,1927年,第149页。

[19]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编:『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五十年史』,东京:日本邮船,1935年,第135页。

[20]亩川镇夫:『海运兴国史』,东京:海事彝报社,1927年,第279、267、290、294页。

[21]南亮进:『长期统计·12·道と电力』,东京:东洋新报社,1965年,第6页。

[22]原田胜正:『道と近代化』,东京:吉川弘文馆,1998年,第153—180页。

[23]本源之助:『明治运输史』,东京:运输日报社,1913年,第201—202页。

[24]安藤良雄:『近代日本史要』,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第64页。

[25]中村隆英:『日本:その成长と构造』,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第72—73页。

[26]安藤良雄:『近代日本史要』,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8页。

[27]中村隆英:『日本:その成长と构造』,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30页。

[28]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7—228页。

[29]万峰:《日本资本主义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8页。

[30]山田雄三:『日本国民所得推计资料·国民生产所得』,东京:东洋新报社,1951年。

[31]本庄治郎:『日本人口史』,东京:清文堂,1972年,第226页。

[32]山直太郎:『日本人口史』,东京:四海书房,1942年,第257页。

[33]东洋新报社:『明治大正国势』,“内地人口二万以上都市町村别人口世代数每五年对照表”。

[34]野吕太郎:『日本资本主义达史』,东京:岩波书店,1953年,第86页。

[35]东洋新报社:『明治大正国势』“内地米作付段别及び实收石高”。

[36]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210—211页。

[37]山田雄三:『日本国民所得推计资料·生国民所得』,东京:东洋新报社,1951年,第158页。

[38]东洋新报社:『明治大正国势·内地工场数亚业者数、职工数累年表』。

[39]楫西光速ほか:『日本资本主义达史:独占资本の形成と展』,东京:有斐阁,第50页。

[40]高桥龟吉:『日本资本主义达史』,东京:日本评论社,1928年,第254页。

[41]大阪城的天守阁是1931年重建之物,原建筑于1665年于雷火。也有些城池废弃后成为监狱或者菜园。姬路城因为一个陆军大佐中村重远的建议,由陆军出钱维持才得以存续。其他由天皇恩命保留的有根城、名古屋城。此外还有一些城池是由地方人士的呼吁、运动才得以保留的。

[42]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社,1999年,第104—112页。

[43]石眆裕道:『东京の社会史』,东京:纪伊国书店,1977年,第37—38页。

[44]铃木博之:『都市へ』,东京:中央公论社,1999年,第114页。

[45]小木新造:『东京庶民生活史研究』,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六十一年,第35—37页。

[46]小木新造:『东京庶民生活史研究』,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六十一年,第50页。

[47]作者译自石眆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明治国家と殖产兴业政策』,东京:吉川弘文馆,昭和四十八年,第370页。

[48]都市文化研究会:『东京の达史』,东京:都市文化研究会,1983年,第163—165页。

[49]东洋新报社编:『明治大正国势—文官人员及び年俸额累积年表』,东京:东洋新报社,1982年。

[50]石眆裕道:『东京の社会史』,东京:纪伊国书店,1977年,第64—74页。

[51]东京府编:『东京府统计书』。依据1889、1893、1896、1901、1907年度资料编成。

[52]东京府编:《大正八年东京府统计书·会社资本金》,东京:东京府,大正八年,第305页。

[53]前引东洋新报:“东京交易所期货交易额月表”见『明治大正国势总·全国总括期货交易额及其不渡期货月表』,第82页。

[54]东京府编:『大正八年东京府统计书·会社资本金』,东京:东京府,大正八年,第211页。

[55]三菱地所株式会社:『丸の内今と昔』,东京:三菱地所,1952年。

[56]横浜市役所编:『横浜市要』,横浜:横浜市役所,1927年,第59—73页。中丸和伯:『神奈川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六年,第249页。

[57]川崎市『川崎市史』,川崎:川崎市,1968年,172页、812页。石眆裕道、成田龙一:『东京都の百年』,东京:山川出版社,1986年,第184—185页。

[58]小笠原长和、川村优:『千叶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七年。

[59]小野文雄:『琦玉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五年。

[60]1890年『府县统计书』(各府县),转引三木理史:『水の都と都市交通—大阪の20世纪』,东京:成山堂书店,平成十五年,第47页。

[61]横山好三:『大阪都市形成の史』,东京:文理阁,2011年,第176页。

[62]矢崎武夫:『日本都市の展过程』,东京:弘文堂,昭和四十九年,第293页。

[63]三木理史:『水の都と都市交通—大阪の20世纪』,东京:成山堂书店,平成十五年,第49页。

[64]藤本笃一、前田襎邦、马田绫子、崛田晓生:『大阪府の史』,东京:山川出版社,1996年,第262—263页。

[65]横山好三:『大阪都市形成の史』,京都:文理阁,2011年,第179—183页。

[66]日本新闻社编:『大阪』,东京:日本新闻社,1996年,第75—76页。

[67]藤本笃一、前田襎邦、马田绫子、崛田晓生:『大阪府の史』,东京:山川出版会,2006年,第264页。

[68]矢崎武夫:『日本都市の展过程』,东京:弘文堂,昭和四十九年,第421页。

[69]大阪市役所编纂:『明治大正大阪市史』,第4,大阪:清文堂,1980年,第406—407页。

[70]横山好三:『大阪都市形成の史』,京都:文理阁,2011年,第185页。

[71]藤本笃一、前田襎邦、堀田晓生:《大阪府の历史》,东京:山川出版会,2006年,第289—291页。

[72]大阪市役所:『大阪市史』,第一卷,大阪:大阪市役所,1927年,第259页。

[73]八木哲浩、石田善人:『兵库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六年,第304—316页。

[74]赤松俊秀、山本四郎:『京都府の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六年,第240—273页。

[75]三鬼清一郎:『爱知史』,东京:山川出版社,2001年,第259、285—286、290页。高桥伸夫、谷内达:『日本の三大都市圈—その容と将来像』,东京:古今书院,1994年,第122—129页。

[76]平野邦雄、饭田久雄:『福冈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年,第268、273—276、277页。

[77]隅谷三喜男:『日本石炭产业分析』,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第295页。

[78]见『八幡制五十年志』,附录。转引自平野邦雄、饭田久雄著:『福冈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年,第281页。

[79]平野邦雄、饭田久雄:『福冈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年。

[80]大功:『都市の中の湖:千波湖と水户の史』,东京:文真堂,2001年,第32—35页。

[81]濑谷义彦、襎崎卓:『茨城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六年,第252—266页。

[82]以上两图表来自水户市役所编:『水户市史下卷(一)』,第134、126—127页。转引大石嘉一郎、金泽史男编:『近代日本都市史研究』,东京:日本评论社,2003年,第106、110页。

[83](1)人口表出处:水市史编委会近现代门部会编:职业别户数『水户市近现代年表』,水户市,1991年。(2)职业别户数表出处:『水户市势要』,水户市役所,1936年。以上二表均转引自大石嘉一郎、金史男编:『近代日本都市史研究』,东京:日本评论社,2003年,第118页。

[84]和田文次郎:『长谷川准也君』,小泉治个人行,1921年。另,田中喜男:『碝统工芸职人の世界』,东京:雄山阁,1992年,第16—28页。

[85]金市议会编:『金议会史』上卷,日本の金:金市议会出版,1998年,第146页。

[86]石川书馆北村胜三编:『时事提要』,山平助によって出版,1889年,第53页。

[87]金市编:『金市统计书——昭和元年第1编象·土地·户口』,石川市:金市出版,1927年,第78页。

[88]金市编:『金市统计书』,石川市:金市出版,1921年,第97页。

[89]下出积与:『石川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二年,第200—241页。大石嘉一郎、金史男编:『近代日本都市史研究』,东京:日本经济评论社,1991年,第291—301页。

[90]夏本守惠、君尹彦:『北海道史』,东京:山川出版社,昭和五十六年,第112—222页。

[91]横山源之助:『日本の下层社会』,东京:岩波书店,1979年第32刷,第25页。

[92]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123页。

[93]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139页。

[94]横山源之助:『日本の下层社会』,东京:岩波书店,1979年,第93—100页。

[95]加尔别林主编:《日本近代史纲》(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64年,第428、294、429页。另外参见前引横山源之助:『日本の下层社会』,东京:岩波书店,1979年,第100—103、110、167—172页。

[96]细井和喜藏:『女工哀史』,东京:改造社,昭和四年。

[97]三鬼清一郎编:『爱知史』,东京:山川出版社,2001年,第286页。

[98]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东京:合同出版社,1957年,第29—130页。

[99]楫西光速:『日本资本主义达史·』,东京:有斐阁,1979年,第89页。

[100]土屋乔雄、冈崎三郎:『日本资本主义达史概说』,东京:有斐阁,1948年,第36页。

[101]矢崎武夫:『日本都市の展过程』,东京:弘文堂,昭和四十九年,第331页。

[102]矢崎武夫:『日本都市の展过程』,东京:弘文堂,昭和四十九年,第337、407页。

[103]大久保宪一:“明治东京の下层民”,『朝野新闻』,1886年3月28日。

[104]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27页。

[105]小木新造:『东京庶民生活市研究』,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六十一年,第90页。

[106]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24页。

[107]小木新造:『东京庶民生活市研究』,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六十一年,第94页。

[108]小木新造:『东京庶民生活市研究』,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六十一年,第95页。

[109]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27、28页。

[110]东京市役所:『东京市史稿·篇』,东京:临川书店,1974年,第5、1052—1053页。

[111]东阳堂编:『风俗画报』(临时刊)“火消防会”,明治三十二年(1899)4月5日号,第37页。

[112]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の百年』,东京:自治体研究社,1987年,第30—37页。

[113]东京都编印:『东京都水道史』,1952年,第115—116页。该书所收村陟的调查报告,有日期,推定为1873年。

[114]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7页。

[115]内务省编:『コレラ病流行纪事』,东京:内务省,1877年,第208—209页。

[116]松冈好一:「高岛炭の惨状」,『日本人』,1888年,吉野作造编:『明治文化全集·社会编』,东京:日本评论社,1929年,第4页。

[117]内务省编:『コレラ病流行纪事』,东京:内务省,1877年,第9、47页。

[118]厚生省编:『疫制度百年史』,东京:厚生省,1980年,第15页。

[119]藤原彰:『军事史』,东京:东洋新社,1961年,第84页。

[120]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85页。

[121]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88页。

[122]大日本帝国议会志刊行会编:『大日本帝国议会志』第一,东京:大日本帝国议会志刊行会,1926年,第471、480页。

[123]立川昭二:『病の社会史』,东京:日本の放送出版协会,1971年,第213—214页。

[124]石眆裕道:『日本近代都市论—东京:1868—192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111页。1919年,在欧洲结核病死亡最高的是维也纳,每万人中为40.5人。实际上,由于很多人瞒报,日本东京真实的数字应该更高。

[126]栗本佣胜:『明治三十八年における东京府下肺结核死亡调』,『东京医事新志』,1908年3—4月合刊。

[127]山口义三:『东都新繁昌记』,东京:京华堂书店,1918年,第59页。

[128]内外商业新报社编:『东京における石炭市场概要』,『日本产业资料大系』第9,东京:内外商业新报社,1926年,第2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