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标志着,和谐世界正式成为中国执政党的对外理念和战略。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国内战略的大思路,和谐世界则是新时期国际战略的大思路。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应该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应该得到有效维护。

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不仅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关注在增多,对中国的期待也日益增强,希望中国能提出自己的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理想的世界图景。在这种新形势下,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阐明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完全必要的,但仅此又是不够的,还有必要明确告诉国际社会中国希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明确了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长远目标。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和谐世界作为外交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是在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10]。2005年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提出“两国决心与其他有关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成为安全的世界体系中重要的建设性力量”[11]。这是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2]随后,“和谐世界”理念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和10月召开的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和谐世界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前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与层级最高、讨论最为深入的全国性外事工作会议,为新时期中国外交设定了以“五个坚持”为原则的大方向,其中第四个就是“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后者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为新时期中国内政规划了以《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蓝图的总体目标。两次会议,一个“外事”,一个“内政”,以“和谐”为纲相互连贯,共同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的指导原则。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向世界回答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什么旗帜、奉行什么政策、坚持什么战略、主张建设一个什么世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3]。这标志着,和谐世界正式成为中国执政党的对外理念和战略。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

第一,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理念的对外延伸。和谐社会同和谐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思想体系。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国内战略的大思路,和谐世界则是新时期国际战略的大思路。和谐世界既是和谐社会的延伸,也会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环境。所以内建和谐社会,外求和谐世界,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新时期应有的内外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14]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的和平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出于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15]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思想在当代的发扬光大。“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16]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丰富深刻内涵

和谐世界理念融合吸收了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及维护世界多样性等外交思想成果,使之更加系统和科学化、更加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针对性,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17]

中国主张推动建设的和谐世界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都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各国内部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应该得到有效维护。单边主义应该被摒弃,多边主义原则应该被大力弘扬,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多边机制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方面的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国主张推动建设的和谐世界是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世界。人类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南北差距的鸿沟上无法建立起共同繁荣的大厦。没有各国共同发展,也不会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应该加强协商,扩大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而不是动辄采取单方面制裁措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应该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普遍受益,而不应该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经济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中国主张推动建设的和谐世界是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应该得到大力提倡,以消除疑虑和隔阂,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睦,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应该秉持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各国根据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冷战结束后的实践证明,那些在文化上以自我为中心、贬低排斥其他文明的做法和主张,那些在国际关系中以意识形态划线、企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和主张,那些宣扬“文明、宗教冲突”、推动“价值观同盟”的做法和主张,不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精神,只能使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走入歧途。

中国主张推动建设的和谐世界是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国家的界线,国际安全问题的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上升,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密切。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新安全观以增进互信为基础,主张各国通过协商对话,增进信任、消除分歧、解决纠纷,反对依靠军事同盟和搞军备竞赛来实现自己的安全;强调互利原则,主张超越“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通过平等合作实现安全利益的共享和共赢;提倡以合作求安全,主张各国通过真诚有效的合作,和平解决争端,防止冲突和战争,保障共同安全。武力不能缔结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这是历史的结论。以合作谋安全、以合作解争端、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和谐,应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中国主张推动建设的和谐世界是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世界。国际社会应该高度重视人口过快增长、资源相对减少、环境污染加重和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问题。应该提倡创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该加强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加强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履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和谐世界理念对中国内政外交的要求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是中国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切实的政策、实践,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

和谐世界理念要求中国在国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有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揭示的道理很明显,欲“平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中国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首先要把国内建设成和谐社会。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实现了和谐,就是对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也只有首先把本国建设成为和谐国家,中国才有资格、有号召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当前,中国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相信,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必将成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变得日益繁荣、富强、昌盛、民主、文明,必将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和谐世界理念要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在安全上的要求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各个大国都能坚持和平发展,否则和谐世界实现不了。中国作为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首先要承诺走和平发展道路,做理念的践行者。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永远不称霸,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和平发展,既是对外宣示要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将成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其他大国而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宣示显然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18]

和谐世界理念要求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谐世界在发展上的要求是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影响日益扩大,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按照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既努力争取和维护中国正当权益,又妥善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注重加强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使世界各国和地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互利共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利益共享,还应该照顾和支持那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量力而行地援助贫困国家的发展,带动这些国家共同走向繁荣。

总之,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今后走向的普遍关切,从根本上回击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及怎样构筑这样的世界这些中国和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重大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和谐世界理念下的新安全观

中国提出以共同安全为要义的新安全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时,中国与各成员国共同倡导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这一新安全观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共同安全。正如胡锦涛主席2009年在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同舟共济、共创未来”演讲时所说,“我们应该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既维护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促进人类共同安全”。新安全观高度凝练的八个字富有丰富的内涵:互信是新安全观的前提,互利是新安全观的基础,平等是新安全观的灵活,协作是新安全观的支柱。[19]互信,意味着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要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承认各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政,只有这样,才能摈弃相互猜疑,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的安全环境;互利,意味着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逻辑,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不应搞威胁他国的军事同盟集团体系,而应携手应对威胁各国共同安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平等,意味着不能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不能在国际关系中滥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而“要使弱国真正感到安全,小国真正享有平等,穷国逐渐走向富裕,富国继续向前发展”[20];协作,意味着各国应“通过经济交往、政治谈判、军事对话等和平方式求得共同安全”[21],通过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

新安全观反映了新时期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在新世纪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国际安全环境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一,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正如邓小平所讲,“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冷战思维和黩武主义在国际安全领域仍然存在,干涉内政、强权政治现象仍然严重;其二,过去被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矛盾掩盖的一些地区矛盾随着冷战的结束而逐步释放出来,由宗教、民族、领土、资源等因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力冲突此起彼伏;其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恐怖主义袭击能够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带来甚至战争也无法造成的打击,一家大公司的倒闭能够冲击全球金融体系,引发多国社会动乱、政府倒台,几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操纵计算机,就能使万里之遥的国家网络系统瘫痪;其四,随着全球化形成的全球传导机制,武器扩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疾病蔓延、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形成对世界各国共同的严重安全威胁。总之,现代意义上的“威胁”和“安全”,其内涵和外延均已大大扩展,由此引起安全性质、安全利益、安全战略、安全目标以及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等多种因素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2]正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中国才提出了在理念上强调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在方法上强调平等互利和协商合作的新安全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