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教育新理念的外延

人本教育新理念的外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应该是人品第一,塑造健康人格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人本教育不仅把提高素质作为一个子系统,而且完全消除了素质教育的缺陷。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是人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重视和加强中职生的人本教育、提高中职生的人本素质,对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内容上,人本教育强调注重生命教育。

第三节 人本教育新理念的外延

人之根本的教育,注重人之成长的角度,选择的是育人的创新角度,其外延是什么,同样值得关注。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本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学生当作服务的对象。要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想学生之所想;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切有利的信息,帮学生之所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越的条件,急学生之所用;要满足学生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学生之所求。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人性的培养,反对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人本教育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一、人本教育关乎人格养成——品性教育

(一)中职生应该具有的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仁爱和自信、诚信和自律、勇敢和谦逊、无私和勤奋、尊重和自尊,这些人性的光芒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闪耀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上,成为未来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应该是人品第一,塑造健康人格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教育过程拒绝隐瞒错误,教育学生正视不完美,懂得摒弃错误,让学生不怕犯错误,但不再犯同类错误;拒绝奴性而懂得尊重;学会动静相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艺术。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育的主体,实现了人格平等,产生了平等竞争的思想,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为良性的波谷思维运动创造了条件。这种良性的思维活动重视人的需求和动机,为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提,个性发展才能激发原始创新的潜能。有了原始创新的氛围,在开发先为人师的前提下,增强了以人为本的砝码,由此开始了系统的第二次良性循环。人本教育将人的个性、人格、能力、素质等统统纳入教育过程中,知识仅是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载体。人本教育不仅把提高素质作为一个子系统,而且完全消除了素质教育的缺陷。

(二)当前中职生人格方面的缺陷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容忽视的—个问题就是对中职生的人本教育。当前,不少中职生虽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德商低、修养差,不懂得如何做人。中职生人本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责任意识缺乏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是人本教育的重要内容。缺乏责任意识在中职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对自己不负责,不珍惜学习机会,生活懒散,玩世不恭,更有甚者因生活、学习不顺心而走上轻生之路;对家人不负责,只顾向家长要钱,不关心、体谅家人的疾苦,追求享受,爱慕虚荣;对他人不负责,自私自利,待人冷漠,缺少相融心;对集体不负责,表现为缺少集体认同感、不参加集体活动等。

2.道德素质低下

道德素质能直接反映—个人的精神风貌。很多中职生道德素质不尽人意,表现为:无视课堂纪律,上课睡觉、听MP3、接打电话、大声聊天等,影响其他学生听课;不尊敬师长,个别学生不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甚至顶撞教师;语言不文明,说脏话,不爱护公物,在课桌上乱刻乱画;不爱护环境,随手乱扔垃圾,随意践踏绿地;浪费水电、粮食;面对不平之事经常是看热闹或退避三舍;缺乏诚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

3.人生价值迷失

人生价值决定—个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方向,是人本素质中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因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确立“以何为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当前中职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有不少中职生出现了人生价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没有理想或目标,缺乏动力,没有进取心,在各方面不求进取,上课时睡觉、聊天,下课后打闹,得过且过混日子;没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追求,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萎靡不振,以至于沉迷网络;在价值取向上功利性较强,把金钱看作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贪图享受;攀比心重,花钱大手大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同学间交往时常为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

4.享乐主义滋生

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独生子女大量增加等原因,许多中职生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随之出现了追求享乐、讲究气派等现象。在笔者所调查的某一职校班级中,85%的学生配有手机,72%的学生佩戴戒指或耳环。学生之间互相请客,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这部分学生几乎丧失了作为新时代学生应有的进取心。韩非曾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写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们都强调了勤俭的重要性。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享乐主义的危害性,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人本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具有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合作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广泛的适应能力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的塑造、精神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都必须根植于人本教育的沃土中。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长期只重视操作技能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办学理念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过去“知识、技能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育人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大教育观和“先成人,后成才”的德育观,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本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修养,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重视和加强中职生的人本教育、提高中职生的人本素质,对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本教育关乎生命珍惜——生命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人本教育强调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是具体的、独立的,而不是抽象的。每个生命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之间都有着区别与彼此不同的天赋、兴趣、冲动与情感,这也正是生命价值之所在。因此,尊重生命,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尊重不同生命体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存在,对生命的忽视就意味着对个人主体权利的冷漠,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因此,通过塑造完整生命体才可真正地将蕴藏其内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激发出来。鲁迅先生曾指出,生命应是“以已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

生命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也在于与形成生命意识相关的丰富情感。毋庸置疑,情感形式的贫乏自然会带来人格上的不完整和生命存在意识的淡漠。“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生命的智能,深化价值反省及整合知情意行。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透过学校教育内涵的补充,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关怀别人。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使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进而能实现自我,通过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对主体价值的珍惜与追求。

人本教育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本教育要求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学之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在塑造人的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都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人本教育要求按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办教育。教育本身的发展有自己特殊的规律。首先教育要遵循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其次,要遵循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不是随意培养。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教育中,违背教育规律特别是违背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正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也是人在教育。按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办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探索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一个重任。

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还必须把教育贯穿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中,把阶段性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表明,教育已成为伴随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人的发展过程。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教育,将使教育得以极大的丰富。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只有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我们这里说的个性是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的综合体,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特长不能视为其个性。

因此,我们说的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指使学生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中职生素质教育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上,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价值在教育中得以实现。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创造条件使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视为能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在主动的参与中享受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使学校真正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沃土。

三、人本教育关乎学会学习——终身教育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教育要完成激发起学生的高级需求,保持终身学习热情的任务。高级需求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高级需求和成年人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是一样的,而且更为强烈,包括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等等。这种高级需求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励机制会让学生的兴趣广度、兴趣兴奋中心、兴趣稳定性和兴趣效能得到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奠定未来成就的基础。教育者在施行情感激励、赞许激励、交流激励时,鼓励学生在参与和竞争中获得激励,最终建立自我激励。如此,学生学会自动地进行自我纠偏、严格自律和自我磨砺,学会珍惜机会和把握机遇。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关键。知识经济社会强调的人才是全面的人才,但我们的教育却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往往忽视这一问题。例如,在课程安排上,往往会直接指定某个教师担任某一门课的教学,在教学中不管效果好坏,只要不出大问题,就可以常年累月地讲下去。在基础教育中,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威,即使讲错了,也很少有愿意当面向学生认错的。于是,从备课到组织教学,着重考虑的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如何把这门课“讲”好,对教学的评价和研究也着重在“教”上。只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按照教学大纲出题就算是尽职了。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也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为了扭转这种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逐步地把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成主动地学习,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第一,“人本”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更为公正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听话、分数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个性的完善和潜能的最大发挥,再没有“差生”与“优秀生”之类的标签,而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好的激励。这种教育下的学生没有了繁重的功利性目的的压力,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第二,“人本”教育除了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外,更注重学生“情商”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兴趣、态度、动机、情绪、好奇心、想象力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种种新方法,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为什么有些高智商的人命运多蹇,而智力平平者却出类拔萃,这就是所谓情感智商造成的差异。情感智商包涵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这些技能完全可以教给儿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冥冥之中被赋予的智力潜能。”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创新人格的培养,而这种人格,正是情商的内涵。

第三,“人本”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不再是“对象物”和“从属”,而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学生的需要得到尊重,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所在。

第四,“人本”教育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没有了繁重的功利目标的压力,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互爱互尊关系。教师不再是传声筒和学习的操纵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激发者,这种转变,使学生的天性得以舒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健康发展态势。同时,课堂教学气氛的民主化,使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机会和标新立异的勇气,他们不再害怕探索创新中出错,而是多元思维并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大大强化了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