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联想全面小康是什么样

联想全面小康是什么样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既要努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要努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要求。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在大力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李庭荪

“小康”,这是一个充满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意思是说,人们辛勤劳作,有劳有逸,日子就能过得美好。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今天,我们到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迎来了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历史性时刻。那么,我们来联想一下,全面小康是什么样?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经完成了12个五年经济规划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引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为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全面小康迈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越50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设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期。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能源资源消耗太多,环境污染严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这都表明,长期以来,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新理念、新举措。

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世界经济强国。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和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抓改革、促转变、调结构、谋发展已成为今后当务之急。

抓改革。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

促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要完成三个大转变: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变为“三驾马车”协同带动,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主要依靠工业变为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主要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即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调结构。为提升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中国将加快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中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面对传统优势的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

谋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跨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立国之道,唯于富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农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既要努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要努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要求。也就是说,既要让人民大众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大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在大力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都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多动中一以贯之,必将有力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有包容多样,又有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有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又有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生动局面。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宿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友好、和谐的精神纽带。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通过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必将使社会文明道德程度明显好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广泛弘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将显著提升。

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生态瓶颈制约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铁矿石等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都已超过55%,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大江大河特别是黄河、海河、淮河、辽河及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红线;环境污染严重,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城市灰霾现象凸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石漠化面积占1.3%,80%以上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

当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也已成为一个重大国际问题。世界各国的竞争已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生态领域,环境生态问题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绿色发展正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量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我国要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是资源环境生态质量问题。小康是否全面,最短的短板也是环境生态质量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难以发挥。必须从源头上彻底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把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下决心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受到适度的绿色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目标一起提出来,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必须依靠法律制度保障。没有一整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没有健全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就难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具有的引导、规划、激励和服务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将适宜于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确立为优化开发区或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使之成为集聚全国主要的经济活动和大部分人口的地区,为农业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腾出更多空间;将不适宜于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确定为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使之成为保障全国生产安全的生态空间;为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防止过度占用耕地,对农产品主产区也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使之成为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空间。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污染源防治和生态保护监管体制。对点源(矿山等)、面源(农业等)、固定源(工厂等)、移动源(车、船、飞机等)等所有污染源,及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大气、土壤等所有污染介质的污染实施监管;对草原、森林、湿地、海洋、河流等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遗迹等所有保护区进行整合,实施监管;实现全防、全监、全控、全治。

加大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以及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环境生态谁付费原则。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质量将总体改善。

五、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早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巡视谈话中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全国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力气。”[2]

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到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取得重大进展,各个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六、美丽中国,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人和安康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之时,美丽中国将呈现天蓝地绿,山川秀丽;生产持续发展,物质供应充足;中华文化先进繁荣,社会和谐稳定;交通方便快捷,住房宜居美好;国防安全稳固,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景象。

到2020年后,全中国的各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率领下,更要鼓足干劲,奋力拼搏,做好工作,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国防强国、海洋强国等,实现第二个百年梦,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进。

【注释】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