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的道理,全面科技创新的驱动目标也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繁荣,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报告中又首次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换句话说,世界构成及其由“人通过人的劳动”的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内在整体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基础、现实依据。

同样的道理,全面科技创新的驱动目标也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繁荣,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报告中又首次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何谓“全面小康社会”呢?“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定义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都是对客观世界构成(即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知识世界、虚拟世界)的真实反映。换句话说,世界构成及其由“人通过人的劳动”的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内在整体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基础、现实依据。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的“全面生产”、“全面生产力”观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论渊源(见图9-3)。

图9-3 “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基础、理论渊源示意图

图示:示“人通过人的劳动”交互作用形成为内在整体。

如图9-3所示,客观世界是由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三大基本要素由“人通过人的劳动”交互/反馈作用形成为内在的整体。并成为“科学发展观”、“全面生产”观、“全部生产力”观、全面科技创新、“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基础,于是“科学发展观”、“全面生产”观、“全部生产力”观等“全面发展”理论就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其中的“全面生产”、“全部生产力”、全面科技、全面文化和全面科技创新,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增加知识生产和虚拟生产。如虚拟生产、虚拟生产力、虚拟科技、虚拟文化和虚拟科技创新。而且,“科技生产力”马克思明确地提出过,并就其活动来讲,他称为“精神生产”,就其活动产物的外化而言,他称为“物化的智力”,类似于K·波普尔的“客观精神世界”。至于文化生产力,尽管马、恩、列没有明确提出过,但他们分别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论住宅问题》和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生产力问题时都提到“文化的力量”。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然,文化素养、文化氛围是人充分发挥其他生产力要素及其“总和”效应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力量。[1]

因此,科技创新的驱动目标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六个更加”发展的体系,即实现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人文、社会、知识、虚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见图9-2)。

[1] 详见全继业、陈文化:《迈向“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06-2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