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要求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要求_曲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自十六大以来的10多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据统计,2002—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均GDP值从1000多美元增加到5400多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五位跃居第二位,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粮食连续9年增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逐步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新性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人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农业税全面取消,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就业持续扩大;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衣、食、住、行、用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总之,十六大以来的这10多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这为原计划在21世纪前20年结束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分化组合,新旧矛盾相互叠加,新旧力量相互博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全球总需求低迷,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显著,新的风险在形成和集聚。我国既要摆脱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又要争夺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还要消化过剩产能,面临的挑战更趋严峻。这些情况表明,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善于从国内、国际因素的相互转化中把握和创造发展条件,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才能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21世纪头10年,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成就显著、进展顺利,为在第二个1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全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尽管成就显著,但同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领域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行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依然严峻。显著发展成就与多重问题并存,是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综合判断,进入“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继续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确保按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发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号召,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字的改变,既表达了党中央对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决心与自信,同时意味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

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际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格局出发,绘制了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宏伟蓝图。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

(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更大

人民民主和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同时,我国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集中制,使民主集中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更强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总之,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更高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更美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针对发展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四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