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党赢得大选,两岸关系随即得到缓和,但国民党执政团队的真实政治意图还有待两岸同胞进一步观察。事实说明,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不乐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时处处阻碍和反对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增长。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仍然面临各种势力的反对,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任重而道远。随着海峡两岸实现海上、空中直航与通邮业务,“三通”大门终于开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

未来两岸关系固然面临大好机遇,却也依然存在若干挑战。回顾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坎坷,我们必须明确两岸和平发展是一个过程,并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就总体而言,国际形势复杂,台湾历经“台独”长达十余年的推动,两岸政治分歧依然相当突出,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1.阻碍两岸和平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陈水扁下台以后,两岸剑拔弩张的局面有所缓解,在两岸暂时“搁置争议”,坚持“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但就大陆追求终极统一的目标来说,切不可盲目乐观,阻碍两岸和平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1)“台独”社会基础恶性膨胀是促统大业的最大障碍

自2005年以来,受陈水扁“政权”的贪腐无能所累,民进党连续三次遭受重大挫折,“台独”社会基础恶性膨胀的势头虽一度受挫,但泛绿基本盘仍维持在40%。且从较长时期看,省籍矛盾、族群矛盾、统“独”矛盾仍将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伴随着“台湾主体意识”和本土化诉求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利于民进党打着“本土牌”骗取选票,更增强了泛绿选民的凝聚力。也因此,即使陈水扁家族贪腐罪证确凿,仍有左右的“台独”基本教义派死命相挺。无论是从岛内政局的演变还是从两岸关系的发展来看,马英九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都是务实的。但是李登辉和陈水扁主导的“台独”分裂路线在台湾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短期内还难以消除,统独斗争在两岸关系中将长期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仍有可能激化。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不甘于失败,依旧千方百计伺机反扑。

更值得警惕的是,岛内两党政治格局已经成形,政敌轮替将成常态。未来,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的话,在操控“台湾主体意识”和“本土论述”话语权的同时,利用执政权务实展现政绩,以之为基础,再运用执政资源要挟和拉拢社会各阶层,极有可能导致“台独”社会基础进一步恶性膨胀,增强“台独”势力和“台独政权”,加强“拒统谋独”、“以武拒统”的野心和实力,进而挟民意冲击大陆的政治底线,破坏两岸来之不易的政治互信,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台独”分裂势力仍是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

(2)泛蓝社会基础遭到严重削弱

经过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分裂施政,岛内统“独”力量此消彼长,一方面,“台独”社会基础不断恶性膨胀,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压缩了岛内“反独促统”力量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虽然目前岛内选民结构仍维持“蓝大于绿”的格局,但泛蓝因内部多次分裂而在选民结构上的绝对领先优势已不复存在,特别是在动员能力和凝聚力上更不能与泛绿同日而语,这也是陈水扁能两次在逆境中战胜泛蓝候选人的主要原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去台的200多万党政军人大多已抱憾遗世,留下的二、三代台胞,由于两岸多年的隔绝,对故乡很陌生,没有太深的感情,早已溶入当地社会和本土化,放弃了父辈当年的抱负,导致促统势力后继乏人,逐渐呈泡沫化,更严重淡化了泛蓝势力对加快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步伐的急迫感和责任感。

蓝营的政治人物也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如马英九在胜选后,出于连任考虑,不顾台湾政党政治现实,一意孤行要做全民“总统”,过度追求“蓝绿共治”的象征意义,加之“外省人”、“卖台”等长期留下的阴影在马英九潜意识里挥之不去,秉承“外省有罪”论和自我扭曲的省籍情结及“二二八”情结,不但处处迎合民进党所宣扬的“台湾主体意识”,不敢对陈水扁的“去中国化”、“台独”挑衅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甚至连彻查陈水扁贪腐弊案这一社会共识都不敢主动去做,直接后果就是蓝营反感,绿营不买账,不仅重挫了执政团队的士气,流失了泛蓝支持者的热情,更进一步削弱了泛蓝势力的整合和战斗力。

(3)岛内执政高层的政治价值取向有待观察

国民党赢得大选,两岸关系随即得到缓和,但国民党执政团队的真实政治意图还有待两岸同胞进一步观察。由于国民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始终缺乏思想,台湾的“政治话语权”早已落到民进党等“独”派手中。加之国民党内的“府”、“院”,“党”及“立法院”一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这个内部政治严重分裂及对立的社会,一旦触及统“独”这根意识形态神经,国民党就乱作一团,给民进党可乘之机,马英九当局进而畏首畏尾,只能紧守“不统、不独、不武”新“三不原则”,在“松一点、紧一点”中作抉择,毫无国民党的“宪法一中”政治理念可言。更可悲的是,马英九当局一直存在把大陆当“跳板”使用的心理。自政党轮替以来,两岸虽然互动频繁,但实际上都是台湾先开利己的空白支票,大陆再配合兑现,以至在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等问题上变来变去,想当然地认为大陆一定会配合兑现“支票”。殊不知,大陆在多次无私奉献后,也希望在两岸整合乃至促统方面有所回报,长此以往,也会失望乃至厌恶的。

事实说明,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不乐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时处处阻碍和反对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增长。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仍然面临各种势力的反对,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任重而道远。

2.阻碍两岸正常经贸交流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

尽管过去30多年两岸经贸关系在规模上迅速扩张,但是总体而言,两岸经贸关系一直是在不正常状况下运行,迄今为止两岸经贸关系在结构上仍基本呈“间接、单向、民间”的畸形发展。这种量与质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对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阻碍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1)两岸经贸关系结构呈现不平衡性

当前,两岸贸易关系尽管已实现一定程度的双向交流,但却长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20世纪80年代初起,大陆方面在两岸贸易中就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而且逆差额呈持续扩大之势。据大陆海关统计,2006年两岸贸易额达1078.4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高达871.1亿美元,而台湾自大陆进口则仅有207.4亿美元,大陆方面逆差高达663.7亿美元。两岸贸易的严重失衡,固然与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有关,但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是台湾当局不仅禁止两岸直接贸易,而且至今仍对大陆产品输入台湾实行严格限制。1200余种工业品和800余种农产品被禁止输入台湾,这也是大陆在两岸贸易中长期巨大逆差的主要原因。台商到大陆投资的诸多限制尚未完全放开,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仍受台湾当局的严格管制;大陆企业到岛内投资基本还没有放开,这种不正常的两岸经济关系格局急需改变。

(2)“大三通”后,两岸经贸交流仍然问题重重

随着海峡两岸实现海上、空中直航与通邮业务,“三通”大门终于开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接“三通”基本实现,然而“大三通”后时代的两岸经贸仍然问题重重。

近30年来,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不断突破两岸政治关系的约束,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加强。当前,两岸经济体在贸易、投资及人员往来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两岸庞大而活跃的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必然内在地衍生出对两岸货币兑换与结算以及其他形式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必然对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事实上,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推进。目前,在货币兑换方面,大陆和台湾先后在各自局部区域进行两岸货币的小额兑换;在互设金融机构方面,台湾已有10家银行、14家证券公司及14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代表处,3家两岸合资的寿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并运营,9家台资企业已实现A股上市,两岸商业银行也已开始了直接业务往来。(注:因台湾当局政策限制,尚未有大陆金融机构进入台湾。)

尽管目前海峡两岸均呼吁实现经济关系正常化,但依目前两岸关系现状尤其是台湾当局的政策观察,要在短期内解决上述问题仍有不少困难,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均强调台湾是小型经济体,大陆经济规模大,两岸不可能“对等”开放,甚至认为即使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也不会全面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不会开放大陆劳工入岛就业,这也预示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难以完全实现。

事实充分证明,开展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是增进两岸同胞福社、扩大两岸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而两岸经贸交流中这些制度性障碍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两岸经贸交流的深化发展。

3.两岸文化交流的主体认识还需加强

(1)台湾民众的主体认同尚需时日

由于日本殖民统治50年,两岸隔绝了半个世纪,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施政和“独化”教育,“台独”势力的选举操作,岛内民众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统“独”立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蒋氏父子时期,反对“台独”、统一中国的主流民意,已被“不急独、不急统、维持两岸现状”所取代,民众的“台湾主体性意识强”,中国认同感削弱。据台湾权威民调机构政大选研中心长期追踪调查的有关“台湾民众自我认同趋势”的结果显示,1995年12月份有20.5%的受访者认同自己是中国人,25%的受访者认同是台湾人,47.3%的人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到了2005年6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下降到7.2%,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剧增为42.9%,两者都是的下降到45%。造成台湾民众对中国认同弱的根源在于“台独”势力在岛内推行的“文化台独”政策,当代台湾民众尤其是台湾青年一代对大陆各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当前,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岛内民众对大陆文化的感情和尊敬,还需一定时日。况且台湾现在寻根和交流的主体还是中老年人,青少年还没从主体上介入,且交流的载体还只局限于民间信仰和学术交流。调动两岸年青一代的文化交流,建设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交流平台,任重而道远。

(2)两岸文化交流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有待加强

两岸“三通”的开启,为两岸文化交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在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和阻碍着两地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①两岸文化交流的民族性不够突出。虽然两岸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当前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在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为交流而交流的现象,加上缺乏科学的整体思路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基本上是分散交流,对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的挖掘有限,当前的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商业利益往往居于文化认同之上,对于两岸文化共识与两岸统一力量的培育方面缺乏具体的策划和部署。

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性有待加强。如果说,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有着一条永远也剪不断的脐带,那么这条脐带就是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根系大陆,两岸文化同宗同源,因此,两岸文化交流应以厚重的中华历史为依托,在文化交流中使台湾同胞有“回家”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加以保护和传承,但是当前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音符受到不应有的忽视,比如,一些两岸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正逐渐弱化、边缘化。如南音、木偶戏等面临丧失的危机,闽南语在青少年一代趋于弱化。此外,一些祖祠、祖墓、民居、民间信仰场所及人文景观等实物文化遗产呈现出衰败、弱化、绝迹的现象。这无疑为两岸文化交流效应留下很大遗憾。

4.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其发生和发展变化,又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国际背景。其中一个基本特点,即从台湾问题发生至今,中美、中日关系一直是有决定性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

(1)模糊与清晰并存的美国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的产生,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没有美国的干涉,台湾问题根本就不可能称之为问题,早在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问题,美国历来是介入的。正是由于美国对两岸事务的介入和粗暴干涉,严重阻挠和干扰了中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当前,美国的对台政策可以归结为模糊与清晰并存。清晰的台海政策,不允许中国政府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不允许台湾当局在未经美国同意下主动挑衅中国内地,以免带来战争而把承诺协防台湾的美国拖下水;不允许两岸双方改变不统不“独”这个现状的言行,以免美国失去在海峡两岸获利的市场。模糊的台海政策,由于美国在台湾议题上有着战略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意识形态的多方面利益,其介入已非常之深。两岸因“台独”活动而陷入僵局固然为美国反对,但两岸过于接近、把美国晾在一边也非美国乐见。长期以来,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美国对台军售的日益扩大,已为和平统一台湾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美国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伊利安娜·罗斯—莱赫蒂宁2011年6月11日在洛杉矶“台湾会馆”发表了“华盛顿政治人物10年来最亲台湾的演讲”,她“警告”中国内地不要“干涉台湾明年的总统大选”,力促奥巴马售台F-16C/D型战机,并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入侵的木马”。中国学者时殷弘表示,莱赫蒂宁是美国保守派重要人物,但这种极端的声音并不是奥巴马政府对台海政策的主流。据“美国之音”等媒体12日报道,莱赫蒂宁在洛杉矶面对200多名旅美台湾人士发表讲话时说:“台湾是东亚一个重要的民主灯塔,也是(美国)在这个世界上关键地区的重要战略盟友。”莱赫蒂宁一贯对中国抱敌视态度。2011年年初,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她竟然在国会举办“中国问题听证会”,指责奥巴马拒绝会晤达赖喇嘛是向中国政府“卑躬屈膝”,大呼“美国正在沉睡,而中国正在崛起”。

(2)暗流涌动的日台关系

为谋求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需要,过去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也大幅提升“日台实质关系”,进入新世纪以后,日台关系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日本从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台海两岸博弈中的戏码明显加大,并开始从后台跳到前台,积极地在政治领域施展自己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化、右倾化。修改战后和平宪法的呼声很高,主要是针对第9条关于禁止日本拥有一支常规军队和剥夺其宣布战争的权利。在对华关系上,日本一改之前的低姿态,在中国核试验、台湾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同时,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政界和财界的新老交替,使原主张发展中日友好的力量受到削弱,在台湾“务实外交”的作用下,日本国内的亲台势力有所发展。以此看来,随着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台湾日益被用作一张牌,成为日本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日本在台湾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利益。现在,日本是台湾最大的进口国和最大投资国。日台经济关系近年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台大财团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这对日台政治关系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日本在台湾的这种重要的经济利益,也使日本有些人不愿意两岸实现统一,担心统一会使其经济利益遭受损失。所有这些,都是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的重要缘由,并因此使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影响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日同盟关系的强化,美日介入台湾问题的力度加大、程度加深,左右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意图更加露骨。可以预期,未来美日会进一步会加大“台湾牌”的力度,促使两岸政局和两岸关系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展望

回顾两岸关系取得的成就,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隐藏,我们可以预见两岸关系必然会呈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现象。

1.随着两岸政治互信度的增强,两岸经贸交流将会呈现更大的突破。两岸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的制度化和机制化。王毅强调“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目前两岸专家已大体完成共同研究作业。结果表明,商签这一协议,对两岸尤其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正面和积极的。双方将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择机公布研究的结果,从而为两岸在两会框架下展开商谈进一步铺平道路”。

2.两岸将继续发挥两岸两会和国共两党交流平台的功能,在加快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的基础上,促进两岸文教、人员交流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增强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同时,在发展经济与各项交流的基础上,双方今后还会共同为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创造条件。

3.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总体向好,但在看到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如“台独”势力仍然在阻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损害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一些台湾民众对大陆仍然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发展两岸关系还持有这样那样的疑虑;台湾当局在两岸定位、参与国际组织问题上与大陆之间还存有歧见,这些歧见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导致两岸之间的摩擦。这些不确定因素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相当的负面影响。

4.美国、日本对台政策的两面性将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造成不利影响。美国、日本历来非常关注两岸关系发展。美国始终有一部分人将中国内地作为美国潜在的对手,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内地的一颗棋子;同时美国在台湾还有投资、军售等重大利益,因此美国既希望两岸之间改善关系,又害怕两岸关系发展太快,更不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后的国家完全统一。美国对华对台政策历来实行双轨制。2009年11月17日,中美之间刚刚签订联合声明,随即“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11月24日下午与媒体茶叙时就宣称,美方对台政策从未改变,台湾与中国内地协商或不协商,完全取决于台湾。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中美关系。现在美国又宣称售台先进武器,这是对中国内政的严正干涉。日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为关注两岸关系发展。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日本政府表现了极大的忧虑。2009年5月1日日本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长”斋藤正树公然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且一度表示“代表日本政府立场”。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关系快速发展,这让日本深感“忧虑”。日本与美国一样,虽然都希望台海和平,但不愿意看到海峡两岸走得太近,更不愿意看到两岸统一。美国、日本对台政策的两面性将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三)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两岸关系已经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大交流、大合作也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旋律,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两岸关系发展就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然而要让这种光明的前景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有所实践。

1.政治上,求同存异,循序渐进解决两岸分歧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但实践一再证明,只要两岸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就能够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协商对话的前提

“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11月大陆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就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海基会表述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大陆海协会则表述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基会回函对此未表示任何异议。就此,“九二共识”正式达成。

“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第一是因为“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因而成为两岸关系顺利发展的保证,成为两岸两会恢复商谈的前提,成为化解两岸政治僵局的钥匙。第二是“九二共识”作为多年来第一个由两岸民间高层达成的共识,值得两岸珍惜,应该发扬光大。第三是“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和内涵值得两岸双方借鉴,即只要能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其他什么问题都好解决,特别是暂时搁置一个中国原则政治含义的争议,充分反映出“九二共识”原则性和灵活性、理想性和务实性的结合,为台湾方面接受“九二共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成为是统是“独”的分水岭,成为是否具有发展两岸关系诚意的检测点。

因此,只要接受“九二共识”,困扰海峡两岸多时的许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两岸同胞盼望的第二次“汪辜会谈”或两会商谈也能实现。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明确提出“三个可以谈”。一是“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二是“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活动空间问题”;三是“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胡锦涛同志也多次重申,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而“九二共识”达成之后的两岸关系演变告诉我们,“九二共识”不仅为“汪辜会谈”铺平道路,也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就意味着“台湾问题”或者说“两岸问题”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政治谈判和政治协商解决的问题,而绝不是民族内部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总之,接受“九二共识”是实现两会商谈和两岸政治谈判的关键,也是台海能否和平发展的关键。

(2)搁置争议,是实现两岸协商对话的现实需要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回暖的趋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一些症结一时不易解决。因此,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面对,妥善处理,搁置争议,循序渐进。当然,搁置争议并不等于不寻求问题的解决,相反的,双方应该创造条件,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①维持“两岸现状”,促进对话交流。

就两岸争议的关键而言,在于统一与分裂,大陆希望统一,提倡和平统一并提出一国两制的建议,这对双方都是有利、有益的,尤其是和平统一更是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好事。但台湾当局提出互相矛盾的“不统”、“不独”,还要“尊严”,要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不能被“矮化”,要“对等”等,归根结底是要“中华民国”的法理地位,是反统一,搞分裂,要台湾“独立”。

胡锦涛总书记在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明确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这一表述,对两岸关系的定位非常准确与精辟,两岸关系自1949年来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至今尚未统一,但不管统治台湾地区的政权如何称谓、台湾地区领导人如何变迁,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如何产生,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便是两岸关系的现状。

两岸关系,绝对不只是非“统”即“独”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地区维持现状是一种两岸关系,双方取得“双赢”也是一种两岸关系,保持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更是一种两岸关系。把“统”、“独”之争之类的政治议题暂时搁置一边,也能更好地发展两岸关系。如果一味陷入两岸关系必定是“统”、“独”执政的泥沼之中,就会在两岸关系上限制我们的视野,束缚我们的手脚。两岸关系,依据邓小平理论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四点意见”,说到底是有关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两岸共同走向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互动关系。两岸关系应当在“和平”、“稳定”、“互利”、“合作”、“双赢”和“共同发展”的局面下揭开新的一页。

②循序渐进,解决两岸政治分歧。

马英九上任后,改变了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对抗的政治路线,沿用国共两党政党交流的既有平台,推动两岸两会的事务性谈判机制的恢复。随着两岸两会谈判的顺利发展和逐渐深入,两岸政治互动将走上正常化、多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但一些长期困扰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分歧也日益凸显。结束敌对状态,国民党重新执政固然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两岸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传统固有分歧,包括上世纪年代一些学者一直讨论的问题,很多都现实地存在。比如“主权”与“治权”的问题、“中国代表权”的问题、台湾未来的“国际生存空间”的问题、“外交”地位的问题,还有将来两岸谈判的民意,甚至包括所谓两岸共同立法完成有关统一的政治安排,以及建立共同市场、签订和平协议,比如台湾的政治定位、国际活动空间和两岸意识形态的差异等,而且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可能衍生的新问题,如两岸经贸相互的利益问题、共同面对金融危机的问题以及交流中的突发事件处理等。这些问题对两岸关系发展都可能产生一些干扰和影响。

同时,两岸关系还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即国民党这些年为争取选票、获得政权,在台湾社会“主体意识”迅速上升和“本土化意识”增强的情况下,自身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在所谓的“宪政改革”推进过程中,就一些重大问题不断调整立场,包括对中国历史的判定,内战性质的确定,还有对两岸法理关系的解释等。因此,现在的国民党已非昔日国民党。比如马英九执政后讲到的“不统、不独、不武”,“任内不可能谈统一的问题”,“优先发展台湾经济”,等等。这反映出,两岸要真正在政治上结束敌对状态和未来促进中国的完全统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是对两岸关系的重大挑战。

从长远考虑,可能还要触及主权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由此将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包括两岸双方如何界定谈判的地位,双方商谈的代表权与目前各自的政权处于何种关系,台湾有没有“自卫权”以及“自卫权”如何界定,等等。对于两岸关系中的这些敏感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但是,问题的解决应循序渐进,急不得,也急不来。

2.经济上,互利双赢,夯实两岸和平发展之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两岸关系进程与方向的最直接、最强有力的力量。

(1)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实现互利双赢

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两岸经济关系长期以来单向、间接、不平衡的不正常格局,扭转台商在大陆的实际投资出现连年下降的严峻态势,克服大陆台商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多种困难,为台商在大陆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可以增进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维持和巩固两岸同胞的利益纽带,加深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二可以扩大支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力量;三可以扩大惠及台湾同胞的利益范围,使更广大台湾同胞参与分享两岸经济发展成果,充分认识两岸关系改善的积极意义;四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合理配置两岸经济资源,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实现中华民族经济伟大复兴,为建设经济繁荣的两岸共同家园奠定坚实基础。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是迎接两岸经济形势严峻挑战的关键举措,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争取台湾民心、反“独”遏“独”的战略步骤,是建设两岸经济繁荣共同家园的根本保证。

(2)深化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开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新局面

30多年来,两岸的经济合作已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民进党当局执政时期极力阻挠两岸经贸交流的经济政策,一时还难以消除,因此,现阶段在两岸关系回暖的时期,两岸应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两岸间理性沟通和贸易对话,缩小认识差距,建立起适应新周期波动的经贸互动政策,以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除了企业和政党之间的接触沟通,构建稳定的两岸经贸政策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接触,目前,随着两岸“三通”的全面启动,两岸双方必须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两岸关系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自觉顺应两岸同胞的愿望和要求,全面深化和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岸同胞。

总之,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是互利双赢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更加突出,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形成互补互利、合作发展的局面,是客观趋势所至,是两岸同胞所愿,是双方利益所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两岸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为消减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分歧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3.文化上,增进交流,搭建两岸人民沟通之桥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的积淀。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传统文化到风俗习惯,充分证明大陆与台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凝聚着海峡两岸同胞的智慧。同时,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又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1)加深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台湾人民对大陆的理解的狭隘性和主观性,势必会使台湾的普通民众由于岛内政府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宣传而左右对大陆的真实看法,也就势必会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感情。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无孔不入。为了促进两岸同胞更加客观地认识对方,更加准确地了解对方,两岸应该加快新闻媒体交流与合作的速度,扩展交流与合作的广度,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引导两岸社会逐步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氛围的基础。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对台工作和我们的大众传媒应该理解和尊重台湾人民现有的对大陆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观点,特别是我们的普通群众在看待一些普通台湾人的观点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因此,我们的政策更应利用两岸不可割舍的民族情、骨肉亲,通过民间积极的交流和往来,使台湾普通民众真正的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政策,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最起码的是,我们的政策宣传和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应再出现留有台湾当局所谓的“大陆牺牲台湾利益”等口实。政策是灵活的,我们政策制定过程更应该通过更加广泛的渠道,了解台湾民众的真实想法,使我们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加有效,使我们的对台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更有利于祖国的早日统一。

(2)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加深两岸文化交流

当前,要充分挖掘、利用大陆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推出更多更好的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项目,如2003年以来,两岸文化界组织、举行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观音文化、城市文化、孔子文化和祭祖文化等一批两岸文化交流的特色项目。祖国大陆主动策划组织了两岸北国风情冬令营、海峡两岸民众中秋大联欢、两岸城市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和两岸传统戏曲演出等一系列在两岸举办的文艺节目、民间艺术和美食文化交流活动。祖国大陆多家优秀艺术团队、珍贵文物及当代文艺精品相继入岛,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两岸艺术院校、表演团队举办了多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文博展览、文化研讨和交流等活动,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融洽了两岸同胞的感情。两岸通过持续扩大的文化交流,既可以强化体认共同的文化之祖,又可以日渐接纳岁月变化中的文化之差,从而给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带来新的融合和发展,也让两岸的中国人不仅做到血脉相通,更做到心脉相连。因此,“心通”就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意义。

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的概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曾在“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共同的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分裂一个民族,必破坏这个民族的文化,制造民族、文化认同的混乱。”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对于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和伟大复兴,文化的力量举足轻重。

4.外交上,遏制“台独”,构建广泛的反“台独”统一战线

构建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当前,“遏制台独”,构建广泛的反“台独”统一战线,是当前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战略举措。

(1)理性处理中美、中日关系

长远而言,美国对台政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中美利益互动关系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防现代化的推进,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对抗的代价会越来越大,为“台独”而战的政治意愿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扩大也会改变美国思考台湾问题的角度,美国未来学者托马斯·巴奈特认为,由于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大国,美国应放弃台湾,同中国结成“战略军事同盟”。巴奈特强调,如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仍保留战略模糊的话,将会让台北在他自己挑选的时间,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引发中美战争。这将极大地威胁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长期战略利益。巴奈特的观点可能听起来过于超前,但是不要忘记,当年尼克松总统之所以在对华政策包括台湾问题上做出重大调整,也恰恰是因为美国在对华关系中新的利益需要所致。随着中美利益相互依存的扩大及中美共同为维护、协调和推进现存国际体系的“利益攸关者”,美国政治精英以新的思维审视对台政策是可以预期的。

日本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目前日本对台湾的影响仅次于美国,但对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夸大,“日台关系”再重要,也只是中日关系中的一部分。日本不会冒着与中国关系破裂甚至走上对抗的风险全面提升“日台关系”。对日本来说,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要大大重于“日台关系”。在东亚地缘政治中,保持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台湾问题固然是牵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但日本不会做到使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的地步。日本在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两岸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日本经济界在支持“台独”和反对中国统一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已逐渐趋于消极。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道路上,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也是日本不得不思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在台湾问题上不会也不敢做得太离谱,同时,“日台关系”并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在钓鱼岛问题上二者的冲突是明显的。为了能使日本这个因素在中国统一问题上“趋利避害”,中国应该注意运用日本社会舆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日本主流社会的沟通,争取广大日本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同岛内各政党的交往和交流

政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2005年泛蓝三党大陆行结束了两岸政党长期的敌对状态,同时也缓和了两岸的紧张关系。半年一次的和平论坛与经贸文化论坛开辟了两岸沟通的新途径;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和台商服务机制,使政党沟通融于菁英论坛之中,在台湾当局不接受“九二共识”的情况下,政党互动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新枢纽。

两岸政党交往也给“台独”势力一定的政治压力。台湾民调显示,在野党大陆行的半个月内,民众对民进党的支持率由40%降到23.6%,岛内民众对陈水扁的个人满意度也创新低,由“3 · 26”闹剧前的42%降至5月的34%,再降到2005年底的21%;不满意率屡创新高,由37%增至50%,年底高达62%,民进党在“三合一”选举中未能保住原有的10个席位,在23个席位中仅获得了6个席位,遭受重创。因此,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前提下,祖国大陆与岛内泛蓝三党的构架的反“台独”统一战线,赢得了民心,重创了“台独”分裂势力。

(3)努力争取和团结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

胡锦涛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讲“我们要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

胡锦涛同志关于争取曾经“幻想过、主张过、从事过”“台独”活动人士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思想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党团结大多数思想的新发展。当前,要努力争取“浅绿”人士,就是对“深绿”人士,也要尽力去争取他们转变态度,即使对“墨绿”人士,只要有可能就要千方百计争取他们,只孤立那些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就是对这一部分人,能“见缝插针”做工作也不要放弃。总之,应发扬共产党人“化腐朽为神奇”的优良传统。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真正贯彻下去。突破两岸的政治僵局,还是可以期待的。

(4)海外华侨华人也是遏制“台独”不可忽视的力量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一直以来,海外华侨、华人都在关心、支持祖籍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并亲历其间。据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介绍,目前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150多个反“独”促统会成立,还有更多的爱国侨胞和社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事反“独”促统活动,广大海外同胞正成为促进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的巨大力量。海外华人、华侨反“独”促统力量在对其所在国家和地区政府、国会、智库及主流传媒,宣传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基本方针政策,宣传其祖籍国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在让国际上了解并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方面亦付出了子自力。

事实证明,广大海外侨胞便于与旅居海外的台湾同胞进行交流和沟通,防堵“台独”势力向海外扩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符号和共同的习俗是世界上所有龙的传人共同的特征,一根龙脉承袭下来的华人,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手足相连、同胞相依的亲情是任何力量也不可阻挡的。

本章小结

台湾问题作为历史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民众的期待,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民族的期盼。虽然,当前两岸关系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了和平发展新的态势,但我们不能排除仍存在一些固有的矛盾、分歧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敏感问题。我们应未雨绸缪,逐步为解决这些复杂和敏感的问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相信在两岸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会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全面发展。黄河九曲,终向东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潮必将是无法阻挡。

附件1:

中新网5月19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今天(19日)表示,近年来,两岸在经济等领域的确发生了改变,在贸易上,双方是合作关系,“如果说有依赖的话,也是相互依赖”。他希望大陆对台湾是“威胁极小化、机会极大化”。

马英九今天上午在台南大学举行就职3周年记者会,马英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台湾与大陆发展关系,并非他上任之后才开始的,早在20多年前台湾就与大陆开始贸易。

他说,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时,台湾出口到大陆、香港,占台湾的总出口24%;2008年时已经增加到40%;2010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占总出口约41%左右,“换句话说,这3年来大概只增加1个百分点”。因此有人质疑,不是签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怎么增加这么少?

“这代表了我们分散外销市场成功了,”他进一步说,台湾跟美国、东盟、欧盟的贸易都增加了,因此改善与大陆的关系,“只是我们改善对外关系的一环,而不是全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是怎样形成的?

3.如何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4.你是如何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