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研究及启示

发展研究及启示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创业型大学以创新创业活动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实质性贡献,预示着它必然是大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而且它的产生、发展必定在现阶段对我国大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启示。鉴于大学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失败过的教训,斯坦福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的技术授权办公室。

欧美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及启示

杨亚栩1       李 辉2

(1北京化工大学北化大投资有限公司,北京100029;2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29)

摘 要:正当国内一些重点大学致力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之时,欧美一些国家已经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即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以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是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一体化的新型大学。本文通过对几所欧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创业型大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这些成功的创业型大学案例,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三螺旋理论 孵化器

20世纪后期,一些出色的欧美研究型大学在其周边形成了一种相似的创新格局,即利用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引资或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出某些新的产业,承担起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1]。这种格局逐渐向全世界蔓延,并成为大学管理创新的研究热点,这就是所谓的“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概念最早由伯顿·克拉克与亨利·埃兹科维茨提出,他们对“创业型大学”的描述是:“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做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2]

伯顿·克拉克于1994-1996年十次访问欧洲,深入研究了英国、荷兰、瑞典等国五所大学的创业经验,之后于1998年出版了《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实现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五大要素[3]: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整合的创业文化。

与此同时,亨利·埃兹科维茨教授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也提出了有关大学、企业和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称为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的核心要点是: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范围,每一个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仍保留自己原有的作用和独特身份。三螺旋理论的提出,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今天,我们无法判断国内是否也会出现全面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热潮,国内的创业型大学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创业型大学以创新创业活动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实质性贡献,预示着它必然是大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而且它的产生、发展必定在现阶段对我国大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启示。

下面先以实例的形式,对欧美各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之路进行研究与分析。

1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创建于1885年,是典型的美国私立大学,它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构建出闻名于世的美国硅谷的灵魂。

1938年,在时任电气工程系主任特尔曼(人称“硅谷之父”)的鼓励和带动下,当时已在东部工作的斯坦福毕业生休利特与帕卡德,在帕罗阿图镇的爱迪生大街367号车库中创办了一家公司(如今被命名为“硅谷诞生地”),这就是至今仍如日中天的惠普公司。特尔曼不仅为他们提供了538美元的启动资金,而且还帮助他们向银行借贷1 000美元作为必要的实验和发展资金。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给刚刚起步的万瑞公司100美元的资金支持,并且让万瑞兄弟免费使用其实验室。斯坦福的支持不仅使万瑞公司迅速成长,而且也从中获得了50%的利润收益。1947年斯坦福大学在校内成立了由学生管理的很多小公司,学校为他们提供水电、通信、房屋等附属设施,提供法商咨询、投资者信息等,并开设《技术的企业化》等课程,其内容包括工程、科学、法律、商务等多学科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据统计,在斯坦福的鼓励与支持下,1970-1980年的10年间,仅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一座楼内,就先后诞生了三家国际著名公司,它们是SUN、SGI和Cisco。在过去的50年,硅谷中由斯坦福的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公司达1 200多家。目前,50%以上的硅谷产品来自斯坦福校友开办的公司。

技术创新是高校科技创业的先决条件。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成本高、难度大的智力劳动,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众多的人才聚集起来联合攻关,因此建立科技园区就十分必要。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福大学就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至1951年,在当时已任副校长的特尔曼建议下,斯坦福出租了靠近帕罗阿图的部分土地,组建斯坦福科技研究园,很快就吸引了包括柯达、通用、惠普等一批电子企业入园创业。此举使科技人员、高新技术、企业等得到了优化组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斯坦福大学还请政府介入,尽力完善大学园区的各种专门事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为斯坦福作为高技术孵化器的成长创造了极佳的社会环境。现在,斯坦福科技园区已经进驻了包括电子、软件、生物科技等领域的150多家公司,还有大量的律师事务所、策划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不过,斯坦福大学并没有自行创办校办企业,也不参与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仅仅是提供技术合作和实验条件而已。

鉴于大学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失败过的教训,斯坦福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的技术授权办公室。由校方对那些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以市场化的研究项目,专门负责专利申请、谈判和推广,并为专利申请提供相关的费用,而专利一旦被推广和市场化,学校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斯坦福的这种大学内部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后来被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等学校效仿,并为世界各地的多家著名高校所青睐。

斯坦福创造了硅谷神话,而硅谷神话又反过来成就了斯坦福的辉煌。斯坦福与硅谷之间不存在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协同关系。对硅谷历史进行过专门研究的科学史学者伦奥尔认为,如果说在1965年以前,是斯坦福影响和塑造了硅谷,那么,1965年后,硅谷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斯坦福。他指出,“从那时起,硅谷充斥了大量怀揣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形成了一支频繁流动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军,并塑造了一种在高风险中求得高回报的文化,一种科技共同体的合作精神,一种竞争的开发和投资环境”。

人才与资金是科技创新创业两大关键的生产要素。就资金而言,斯坦福并不像国内其他高校那样祈求政府投资,而是靠自身参与创业,创办科技园区,转让专利,特别是借助校友们的广泛赞助等方式,获得雄厚的资金,保障自身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斯坦福靠出租硅谷工业园区土地,每年的地租就相当可观,仅20世纪80年代初的收入就高达600万美元。同时,硅谷的入园企业也给斯坦福重要的资助,如1981年硅谷的20家公司就联合出资1 500万美元,帮助斯坦福“集成系统中心”建造了6 500m2的实验大楼,添置了昂贵的设备。此外,硅谷还是斯坦福研究生研究资助的重要资金来源。

其次,斯坦福靠转让专利也可获得丰厚回报。据雷马斯统计,在1954-1967年,斯坦福转让专利的收入仅415万美元左右,而从1970年斯坦福创办技术授权办公室至1998年,斯坦福的专利收入已达到3亿美元。最重要的是,大批受斯坦福支持的硅谷精英和新秀们不时为母校注入大量的资金,反哺母校的创新创业事业,不断培养后续科技人才。例如,1977年,惠普的休利特和帕卡德两人就共同为斯坦福大学捐助资金920万英镑,建立了弗里德里克·特尔曼工程中心。该中心为斯坦福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在1991年百年校庆活动中,斯坦福校友们的募捐达到12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这在整个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斯坦福大学已经在建设创业型大学方面取得非凡成绩。斯坦福大学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学术研究型大学,也是孕育国际著名高技术企业与经管人才的孵化器。如SUN、Yahoo、HP、Cisco等全球知名的大企业都是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硅谷则是斯坦福大学创业最成功的典范。

几十年来,斯坦福大学成为培养硅谷创业人才的摇篮,每年斯坦福大学都有一批优秀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进入该地区的智力库。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在挑选企业人才时,也首先把目光投向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在历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并曾多次获得全美学术排名第一。为了准确地评估斯坦福大学的创业人才对硅谷的作用和贡献,曾在1984-1996年任职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的詹姆斯·吉本斯提出“斯坦福创业企业”概念:“斯坦福创业企业是指首批产品的技术和多数创始人都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企业”。数据显示,1988年和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占硅谷总收入的60%[4]

2 英国的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

沃里克大学是1961年经政府批准,1965年获得皇家特许而创办的。由于其地处考文垂的郊区,周围都是农田民宅,所以被称之为“草坪大学”。同时,它也是英国政府在二战后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设立的“七姊妹大学”之一。这七所大学形成一个独特的现象:从19世纪30年代的伦敦大学开始,在未开垦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能同时授予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位,课程从零开始设计,有全新的校舍,能按它们所选择的任何形象进行建设的大学。沃里克大学与其他六所院校一样,从一开始就拥有了“大学的地位”,并被赋予“大学所拥有的自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思路办学。

沃里克大学所在的考文垂地区位于英国中部西区工业发达区,巴特沃思的“适应时代需要”主要是指适应工业与商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地工商业需要便能产生较大的资金回报。因此,“以学科为中心”与“适应时代需要”实质便是“学术与创业兼顾”。巴特沃思等学校领导走“学术与创业相结合”的道路就有了现实条件的保障,从此沃里克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1969年的学生动乱给创办只有几年历史的沃里克大学以沉重的打击。学生占领了行政大楼,卷宗被翻出,校领导与实业家的通信被发现。学生甚至联合工商业界共同打击这种亲工业的行为,并在一周内由本校的历史学家汤普森主编了一部名为《沃里克大学有限公司》的书来揭露这种亲工业的不光彩行为。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沃里克大学的创业初显成效。沃里克大学的一些学究派被说服,大学开始摆脱反工业的态度,采取更加开放的观点。

沃里克开始拓宽创业的来源,将眼光从专注于工商业界迅速拓宽到社区。1978年,沃里克大学合并了一所临近的教育学院,目的是想结合教育学院的资源通过师资培训来服务社区。1980年,创办了由工程系富有魅力的教授兼实业家巴塔查亚领导的沃里克制造业集团。这个集团成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工程系学科的优势,形成创业培训、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的一体化,大大拓宽学校创业机会的来源渠道,真正实现既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又以创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了英国的工业发展,很多公司排着队等待加入该集团。到1995年,沃里克制造业集团共有教师科研人员200人以上,博士生100人以上,硕士生1 000人以上,每年有攻读文凭和其他进修课程的公司工作人员3 000人以上。沃里克制造业集团不仅通过成果转化、产品开发获得了大量收入,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通过与现实结合紧密的创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企业所需的创业型人才,而且也通过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长短期的创业培训收取了不菲的学费。沃里克制造业集团是彻底实现了“既以学科为中心,又以适应时代需求为导向”理念的机构。

除此之外,沃里克还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寻找既适合学科发展,又有利于创收的创业形式。如沃里克的商学院就是利用自身学科的应用特性开设了大量的工商管理硕士和行政官员训练课程。这些课程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甚至根据需要在海外开设了课程。这些培训形式既获得了大量的学费收入,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沃里克大学的崛起是欧洲乃至世界的一个奇迹[5]。它建校历史短,但学术成就异常卓越。1996年在英国大学科研的全国评估中,仅有短短30年发展史的沃里克大学已经处于英国十所最佳大学之列,常常高至第5位,正好处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和帝国学院这些大学之后。2001年在英国拨款委员会的研究质量评估中,沃里克大学在英国100所大学中位居第5。2004年《时代》杂志的好大学排名中,沃里克大学位列第5。此后,沃里克大学以更强劲的发展势头直逼牛津和剑桥等顶尖大学,成为众人瞩目的世界一流大学。

3 芬兰的约恩苏大学(University of Joensuu)

克拉克教授认为,大学的创业精神,不应该被看做局限于研究型大学和大规模的综合型大学等那些与企业界形成重要纽带的大学所特有的现象,约恩苏大学的发展便是佐证。

约恩苏大学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地处芬兰较穷困地区卡雷利阿,是一所地方性的师范大学,它的前身是一所师范学院。约恩苏大学初创时期只有4名教授、教授助理,145名学生。它所处的小城镇人口不足5万。约恩苏大学只从事本科生层次的教学,没有研究生教育水平,更不具备支持学术研究的资源。

约恩苏大学主要是通过激活学术心脏地带来带动整个院校的发展。

约恩苏大学的改革始于1984年,当时约恩苏大学自愿成为芬兰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试点单位”,即试验“一次总付的预算编制”。这一试验是改革以往的拨款方式,直接将经费从国家拨到大学,再直接从大学到系。时任校长的普利亚宁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行政领导班子,并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成为了“领航院校”,并且获得了来自政府的大块“一次性付款”预算。学校再用这笔钱以“一次性付款”的方式分配给各系和各基层单位,在实践中推行了“分化的预算控制”模式,坚持使用预算编制的责任制完成了对学校的分散控制,这样不仅赋予了学院充分的权利,而且打破了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官僚制架构,还可以通过各系的学科推动解放学术思想,进而促进学术的创新。

约恩苏大学位于芬兰东部的广大森林地区,它和两个位于当地的森林研究所发展了合作关系。为了尽可能地发展学术事业,约恩苏大学招聘了优秀专家,如森林学专家普列克诺恩等,并创办了森林学院。1994年,政府投资在约恩苏大学设立了森林生态研究中心,同时,这个生态研究中心与一个新成立的以实践为方向、以林学为中心的地方科技学院加强了联系。随后,约恩苏大学日渐拓宽自己的发展视野,使自己成为了所有森林学的网络中心。森林学成为约恩苏大学的主要发展领域,只有一个系的学院日渐成为了国家级的研究中心,而且很容易地就拓展到了国内其他研究中心和欧洲的科研中心,甚至发展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工作场地的地步。如今,它已发展成全球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十分优势的从基础到应用的网络中心,它的咨询工作甚至远至巴西的亚马逊地区。在森林学得到大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学科之后,约恩苏大学则以森林学为龙头,连同为地方服务而成长起来的化学系和物理系一起构筑了约恩苏大学学术中心地带的塔尖,并由它们带动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教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学科发展了,学校的收入也日渐多元化。约恩苏大学对国家政府资金的依赖,由1985年的94%下降到1995年以后的66%。同时,从“所有其他来源”筹集的资金,占大学总收入的百分比从4%增加到27%。林学和科学各系引领冲锋,它们收入的大约半数至五分之三来自政府拨款以外的资金。由此,约恩苏大学的资助也稳定地从国家有担保的拨款模式转到了通过竞争获得更加多元化的资助来源的新模式。

不难发现,约恩苏大学进取与变革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激活和发展学术心脏地带,并使这些核心学科日渐成为国家的重点学科,进而带动院校收入的多元化和其他学科的发展[6]

4 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固有的矛盾逐渐显现。首先,经济发展缓慢带来大学财政困难。其次,大学教育在培养经济社会的急需人才,特别是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方面非常乏力。再次,学术研究的绝对自由化导致大学脱离实际,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难以拓展。虽然德国研究型大学在20世纪后半期依然具有很高的声誉,但与美国相比,德国可称得上世界尖端水平的大学数量明显较少。2006年之后推行的《德国高新技术战略》,强化了产学研联盟在提升国家持续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联邦政府拨专款用于支持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间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及大学研究向商业应用转化。

以前德国高校几乎所有经费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提供,但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政府拨款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学发展的需求。作为积极应对政府财政资助相对减少的手段之一,慕尼黑工业大学把校友作为潜在的关键资产来经营。学校设立了“校友之家”来联络校友、学生、教师、职员、友好人士和赞助者,并定期推出杂志和简讯实现网络间的深入即时交流。此外,德国部分州的高校开始收取学费,慕尼黑工业大学从2002年开始进行收费改革[7]。近年来,学校还通过校友捐赠、赞助项目和工业合约的形式吸纳了不少外部资金,特别是自1999年开创了专业募款活动,使得外部自筹资金收入占预算的相当大的部分,呈每年加速递增之势(至2009年募集总额已达1.709亿欧元)。

2005年成立的慕尼黑工业大学高等研究院是一个横跨各学科专业的跨学科中心研究院,其基本理念是:有效整合资源,为顶尖水平的研究人员和学术型教师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潜力的平台。高等研究院为校内高级研究人员提供充分的研究空间,汇聚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文化,协调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之间关系,引进国际同行加入现有的研究团队。

慕尼黑工业大学注重为学生打造创业环境,2002年成立了创业孵化中心。通过开展宣讲会、提供联系网络和咨询信息,教导学生和研究人员创业理念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社会或工程的高度责任心。创业中心聘用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与学术界和前沿技术界保持紧密联系,所有希望自己创业的年轻人都可以与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一起共事,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与学术界和技术界的研究者联系,寻求更加科学的问题解决方式。

近年来,慕尼黑工业大学预算总额中,来自政府的资金已经下降到一半以下。2007-2009年,来自州政府的资金比例又从45.6%下降到42.1%,而来自政府和学校以外渠道的自筹资金比例从53.7%增加到56.3%,此外,还有不断增加的学费收入,从2007年的540万欧元增加到2009年的1 500万欧元。

慕尼黑工业大学作为德国最具实力的理工大学之一,不仅实践了克拉克所言的5个转型,而且在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过程中做出了创新。

通过对以上几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的实例研究,不难得出早期创业型大学产生和发展都有以下一些共性。

首先,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变化刺激了创业型大学的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在欧洲还是美洲,政府用于高等教育资助的经费普遍减少。学校自筹经费,发展与外界的合作,进行校友筹款等无奈之举,无疑刺激了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具有创业精神的研究型大学,在这方面比其他任何组织机构都更具优势。

再次,政府企业等利益实体对大学的期望是研究型大学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一方面,政府正逐渐由高等教育的“供给者”转变为“协助者”,但未能成为真正的“服务者”。政府在面临贫困、社区建设、就业等诸多问题时希望大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希望大学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对大学的需求已从要求大学给予技能培训向深层次需求发展。尽管不少企业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是对支撑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特别是能带来技术革命和超额利润的研究,却越来越依靠研究型大学。

基于现有的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人们普遍认为“完善的创业型大学”是教学、科研与服务活动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形成的一个完整网络[8]。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型大学因承担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它的传统学术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活动在“洪堡思想”[9]后就受到了研究的影响,从简单的知识传授扩展到通过参与研究获得知识,包括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对现存知识的重新理解,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究。当前,教学活动又受到第二次冲击,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成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教学特色。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交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鼓励师生到企业参加实习或参与合作研究,并试图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2)创业型大学通常是从研究型大学转变而来。与一般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开始考虑来源于所谓“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是否可以用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并且为了实现它们的应用,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专利办公室、科技园等被创造出来,使研究成果能够越过仍然存在的大学向外转移。科研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科学学科内部,又来自于他们的外部。在理想状态下,课题的确定产生于大学教师与合作项目等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如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模式里存在着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双向流动一样,现在也存在着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双向流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与工程师、学科与分支学科开始超越传统的知识扩散途径,与产业进行相互作用。

(3)把社会服务视为大学的重要功能,是美国“实用主义”高等教育的首创,现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其巨大成果加速向市场转化渗透,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促成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其中尤其以高技术产业的成功最引人注目。这种形势为那些具备实力有准备的研究型大学创造了机会,它们更大程度地置身和投入一波又一波的新技术浪潮、知识浪潮、全球化浪潮,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壮大自己。创业型大学的这种“社会服务”改造了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精神面貌。大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向已经存在的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转移,而是开始认识到在大学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创立新公司是一种更加有效、更富有成果,可能获得更丰厚经济回报的技术转移形式。

目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正在积极转型。根据有关资料[10],我国“985高校”创业能力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业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学,创立了清华同方、北大青鸟、上海交大昂立科技开发公司等众多上市公司。第二类为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水平学校,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其余大部分高校为第三类,在创业能力方面的表现不太显著,可以说我国的一流大学还整体处于研究型大学阶段。面对高等教育投入不够的普遍情况,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或许可以解决大学变革与大学的复兴,依靠创办企业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引导和实习等问题,而创业型大学的评价机制,实际策略等也都在逐步成熟。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教育部2010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充分说明国家对创业型大学发展趋势的认可。无论从国家创新、创业的角度,还是大学自我发展乃至为社会提供就业的角度,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

(3):52-56.

[2] 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4):42-46.

[3] 张宝蓉.从萎缩到发展: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4):42-45.

[4] 陈涛.创业型大学特征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10):67-69.

[5] 刘叶.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之道:以沃里克大学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85-92,123.

[6] 付淑琼.大学进取与变革的路径--论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观[J].教育研究,2010(2):63-67.

[7] 吴伟,邹晓东,吕旭峰.德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改革--基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Z1):100-104.

[8] 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24(4):554-558.

[9] 陈洪捷.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3(6):24-26.

[10] 王梅.美国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9(4):39-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