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内涵建设情况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内涵建设情况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也多次到学院调研,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根据 “十二五”规划,学院紧紧围绕内涵建设、转型发展这一中心任务,进行任务分解、分层负责,实行项目管理。目前,学院以全日制普通高职人才培养为主,高职在校生比重逐年提高。

一、领导重视,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到学院调研,听取学院工作汇报,帮助学院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也多次到学院调研,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云南省教育厅的主要领导也多次到学院,指导学院工作,协调解决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问题。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学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建设发展领导小组”,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段跃庆亲自担任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多次组织小组成员研究解决学院建设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对学院的关怀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科学编制 “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指导下,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根据 《云南省旅游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战略,结合学院实际,汇集行业、企业支持,聚合广大教职工智慧,经专家论证、省旅游发展委审批,编制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建设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

学院 “十二五”规划立足学院处于高职教育发展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确立了 “以质量树品牌,以特色谋发展”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学院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院建成以旅游类专业为主体,以语言类和国土资源类专业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云南,对接产业,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有区域性影响力的高水平旅游职业学院。明确了以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与技术服务并举,多形式办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围绕这一定位和目标任务,根据学院的总规划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策划和部署了新校区规划与建设、专业设置和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后勤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学院文化建设、信息化校园建设,以人为本,实现学院事业与教职工个人同步发展等12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全面动员、积极工作,扎实推动学院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学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

(二)科学谋划改革发展举措,推动学院转型升级

根据 “十二五”规划,学院紧紧围绕内涵建设、转型发展这一中心任务,进行任务分解、分层负责,实行项目管理。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 “保证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原则,认真分析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走扩大办学规模和内涵式发展并重的发展道路。结合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要求,将发展主要任务贯穿于学院及各系、各部门工作之中,并通过目标责任制,分解任务,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加强落实。在办学条件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积极主动调整,实现了由以中职教育为主到以高职教育为主的结构性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转型升级。

目前,学院以全日制普通高职人才培养为主,高职在校生比重逐年提高。专业由2011年的6个发展到20个,初步形成了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三个学院重点专业。6个专业的409名毕业生全部就业走向工作岗位。(见表17)

表17 学院各学年度在校生结构

学院 “十二五”各项任务正逐项落实,目标正逐步实现,学院事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三)突出教学中心地位,高度重视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中心位置,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和主题,把加强和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放在全院各项建设的优先位置。从思想、组织、制度、经费等各方面保障教学中心地位。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

学院贯彻中央集体领导的要求,由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集体讨论和决定学院教学工作的重大事项。此外,学院还积极听取教代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多举措促进学院民主办学,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学院和各系成立了以院长或系主任为主任的教学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研究学院或系 (部)教学、科研及专业建设等事项,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全面指导。

2.政策倾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

学院制订了相关政策,在人、财、物方面均向教学一线倾斜,向人才培养工作倾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人力资源方面,学院目前有285名教职工,其中,在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有163名,占57.2%。另有行政兼课人员50名左右。在专业技术人才中,目前,学院82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教学第一线有65名,占79.3%。绝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学第一线。

在财力方面,2011—2013年学院经费总支出15214.64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的支出为11694万元,占76.8%。其中,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920万元;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投入了500万元;在教研科研方面,投入了120多万元。近三年来,学院超过2/3的财力投在教学方面,体现了财力对教学一线的倾斜。

在设施设备的投入方面,近三年来,学院购置的设施设备,主要是教学方面的设施设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04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1945.6万元),加上配套资金946.5万元,共计2892.1万元,主要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素质、完善学生和教学评价体系、改善办学条件等项目投资,体现了在设施设备投入方面对教学一线的倾斜。

3.人文关怀,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环境支持

人文关怀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对教职工、学生的关心、鼓励、帮助。在学院形成了和谐互助的良好人文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在工作上关心教职工事业的发展,在生活上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在精神上鼓励教职工克服困难,实现自身职业和事业的发展。三年来,学院在工作条件、科研条件、社会活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工作条件、科研条件,支持、鼓励教职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教职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领导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尽力帮助教职工解决子女入园入学、重大疾病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使教职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学院的主人,对调动教职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院领导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三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设立了 “白嘉莉奖学金”等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认真落实国家对贫困大学生奖、助、补、贷政策,根据学院实际,采取帮助学生勤工俭学、设立学院奖、助学金等方法,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顺利完成学业。为学生的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和谐环境,创建平安校园

学院高度重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园和谐文明,无校园不稳定事件发生。学院学风浓厚、教风严谨,干部职工作风良好,教育教学及工作正常有序。学院校园平安,没有发生重大人身伤害和重大财产损失案件。学院后勤保障正常,没有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和食物中毒事件。学院综合治理有效,无火灾、非法传销、法轮功练习者和吸贩毒人员。2011年,学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省级文明单位”,被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首批 “平安校园”。2012年顺利通过复查验收,继续获得了 “平安校园”和 “省级文明学校”称号。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构建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规划引领,制度保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院 “十二五”规划,制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云南旅游职业学院骨干教师选拔及培养办法 (试行)》《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说课手册》等文件,为进一步促进专兼结合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新的学院建立之初,就请专家开展教师的培训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考证工作,组织了两期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学院教师 (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共160人取得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组织教师学习,鼓励教师职称由中等职业教育系列转评高等教育职称系列,目前学院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已有25人转为高等教育职称系列,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已有28人转为高等教育职称系列。

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以及世界银行等项目的支持下,学院积极开展访学、交流、集中培训,不断丰富教师培训工作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培训效果。2014学年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培训共有2228天时,三年来教师参加高校教师网络培训150人次,有7人到国外进修访学;赴行业企业相关工作岗位挂职锻炼有57人次。

(二)“双向并进”,构建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经过三年的培养、引进、提高,截止到2014年8月31日,学院有285名教职工,专任教师有163名,占学院教职工总数的57.2%。学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2名,其中,在教学一线的有65名,占79.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5名,其中,在教学一线的有56名,占65.9%。三年来,学院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从143人增加到163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加,从116人增加到137人;专业教师具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数逐年增加,从32人增加到58人;专业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从65人增加到98人,具有 “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到了77.2%。有32人被聘为国家128所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考评员;有23人被聘为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导游资格考试现场导游考试考官。

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学院共有50余名校内兼课教师可以承担教学任务,2014年担任教学任务的校内兼课教师有20人。他们大部分在学院领导及管理岗位上,从专任教师走向领导和管理岗位后仍一肩担二任,既搞管理,又搞教学。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对教学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制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兼职教师管理规定》,明确了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课酬标准及发放办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行 (企)业按需引进兼职教师,并加大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力度,突出选、聘、用三个管理环节,做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的教学内容,选聘富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负责讲授。目前学院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69人,占教师总数的26.2%。

三年来,通过专任教师企业一线实践和聘请行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两条途径,双向并进,构建 “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旅游局重点培养青年专家2人,院级专业 (学科)带头人8名,院级骨干教师16名。已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 “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以外聘教师为补充,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发挥课程的核心作用,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突出高职教育特征,深化课程改革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确定培养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各专业联合行业、企业组成课程标准开发团队进行课程标准开发,遵循 “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开发流程和思路,进行课程建设,保证了课程知识讲授与能力训练的联动性和有效性。

三年来,在学院转型升级和内涵建设中,利用中央财政项目、世界银行项目支持的“软活动”,在项目专家的指导下,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标准,2013年制作和修订了13个专业的10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2014年完成了所有课程的相应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反映职业岗位资格能力的课程内容。

如酒店管理专业逐步实行 “HOTEL”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考虑了泛酒店行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依据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了技能培养为主线的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使 “双证书”制度落到实处。学院首届毕业生共409人,除毕业证书以外都获得了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获取了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者达276人。

(二)因材施教,“做中学,学中做”,提高教学效果

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院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融的教学体系,努力推行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三年来,学院的各个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推进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导游专业通过现场导游讲解、景区景点实习等教学形式,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导游各个环节中所需要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酒店专业采取让课堂进企业、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把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等方式,积极推进 “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年来,学院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既使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酒店管理系引进西安千策的 《酒店经营管理》实践教学软件,计划依托企业或学校其他支持项目,引入国际品牌酒店广泛应用的opera系统,现正在逐步开展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导游专业利用导游实训基地的微格教学设施,发挥微格教学法在导游讲解训练中的独有优势,开展导游讲解的微格教学,提高了导游讲解训练的针对性、现场性、有效性。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酒店管理系进行 “双导师制”改革试点,一个专业班级学院指派一名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日常管理;到企业聘任一名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专业与企业一起认真研讨确定 “双导师制”实施方案。通过 “双导师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了较好的改革示范作用。

三年来,各教学系部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的特点,在考试考核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把学习结果的考核和学习过程的考核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的考核和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把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把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对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教学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课程主讲教师的配置工作。为保障每门基础性课程讲授质量,教学系 (部)、教研室、教师三方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为每门课程配备至少1名主讲教师,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主讲教师在配备上总体要求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

目前我院有专任教师163人,主讲教师127人。主讲教师结构如表18、表19所示。

表18 学院主讲教师 (校内)结构一览表1

表19 学院主讲教师 (校内)结构一览表2

同时,学院积极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学院课程教学工作,主要担任实训课程以及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或以讲座、助教等形式配合校内主讲教师完成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工作。三年来,随着实践性课程的不断开设,学院兼职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多,担任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的课时数逐年增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量中实践类教学工作量占81.6%,在实践类课程中C类课程占89.3%,以承担C类课程为主。

从表18、表19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学院的基础性课程由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并逐年增加兼职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比例。学院主讲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分布合理,满足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队伍发展趋势良好。

(四)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加强教学资料建设

学院重视教学资料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教材管理制度》,全面规范了教材管理工作,明确了教材建设方针,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或教育部推荐的规划、统编高职高专教材,积极组织校内外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

2011—2014年,学院教职工公开出版教材29种,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师达74人次67人。(见表20)

表20 近三年各类教材主编、副主编、参编种数及人数一览表

学院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各系 (部)在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见表21)

表21 近三年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一览表

近三年,学院将图书工作纳入年度计划,确保图书征订经费,图书采购量逐年增加,生均进书量逐年增加。(见表22)

表22 近三年图书增量一览表

图书馆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图书借阅工作流程规范,图书流通快,借阅量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查阅资料的条件。

四、彰显高职培养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形成制度,保证顶岗实习有效开展

顶岗实习是学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院充分认识顶岗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毕业生顶岗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制度,规范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保障顶岗实习效果。

通过三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院、系二级管理、院内外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体系。制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暂行规定》《云南旅游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规定 (修订)》《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学生专业实习安全管理制度》等实习管理制度。

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逐年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方案。实习过程中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与管理,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班级班主任每月保证不少于一次的沟通联系,不定期地对实习生进行抽查,并且由各系部会同教务处、企业兼职教师开展顶岗实习中期检查工作,保证了实习效果。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由系部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评价,形成了 “出勤+表现+企业考核+报告”四结合的评价机制。

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时间,使所有毕业顶岗实习的时间全部达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覆盖率达97.4%。顶岗实习之后学生的就业稳定率和对口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稳定率和对口率分别为57.2%和79.7%。

(二)彰显高职培养特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教学中,学院严格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参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教材的开发,实践类课时在各专业中均占到总学时的50%以上。

初步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了以职业认知实习、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阶梯递进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 “附属”,而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对实训、实习进行系统化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根据实践教学要求 “配套”。形成了服务专业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理论和实践内容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健全和完善实训教学指导书、实训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根据行业旺季与淡季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实习实训。如导游专业、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为满足每年春秋季节的中小学生春游和秋游活动的导游工作,专门设置了实践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保障实践教学安全运行

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学院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和完善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10余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了实践教学有序运作。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体系。形成了院、系 (部)两级进行建设和管理的机制,其中系 (部)级主要负责相应的专业性实验实训教学资源 (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等)的管理与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学院主要负责基础性、公用性教学资源的组织实施。加快实训室管理改革力度,有效提高实训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管理体系。在整个实践教学运行中,学院负责制订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质量标准,负责制订实习实训计划的编制原则等。系 (部)根据学院的有关原则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障各类实践教学的顺利和有效进行。

校外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由校企双方协同管理,校方成立院、系两级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实习基地的考察、落实、签约,组织学生,制订实习计划。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企业为主管理学生,负责落实实习计划及正常生活、学习管理,校方派出辅导员及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视,现场解决问题,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兼任实习指导教师,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教育下,在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实习成绩的机制下,实践教学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四)努力创设实践教学条件,认真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必须通过先进的教学条件来实现。近三年,学院实习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有保障,近三年加大投入,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以及社会捐赠等,投入412万元建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投入300万元建成导游实训基地,投入200万元建成宝玉石加工实训基地,投入200万元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投入50万元建成普通话测试中心。在大力改善校内实践基地条件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目前,学院拥有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等10个校内实训基地,如表23。

表23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续 表

另外,学院还有体能测试室一间,阅览室座位数204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821个,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64个,教学用计算机663台 (其中公共机房160台,专业机房503台)。校园网出口总带宽50Mbps,主干最大带宽1000Mbps,网络信息点数60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23.38万元,2014年新增216.38万元。

为搭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及强化专业实习实训条件,我院先后与省内相关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5个。其中世博吉鑫园实习实训基地成为云南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

上述所有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服务于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学生实习实训、顶岗锻炼和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紧密结合行业岗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院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行高质量的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对学生双证书获取做出明确要求。

学院设立了云南省128职业技能鉴定所,有固定鉴定人员32人,制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工作人员守则》等13个规章制度。可进行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美发师、调酒师、康乐服务员、公关员、导游员和餐具清洗保管员等9个工种的初、中、高级职业资格鉴定。2011年9月—2014年5月,所有工种总共鉴定984人次,2014学年度鉴定在校生447人次。

2012年在学院设立了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点。依托学院的导游实训基地已经进行了两个年度的考试工作,考点的软硬件条件能完全满足导游资格考试的需要。

2012年在学院设立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点。进行了5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生人数由2012年设立之初的593人次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1268人次。考试种类也由创办之初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考试A级和B级两种考试到2014年6月份的五种不同类型的考试,即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考试A级、B级,高等学院泰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本科五种考试。

截至2014年8月31日,我院409名毕业生除毕业证以外都获得了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见表24)

表24 应届毕业生获证情况统计表

五、体现行业办学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打造优势主干专业 (群)

按照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建设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成立了由企业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了 《2011—201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特色 (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学院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工作思路。确立了以旅游类专业为主体、以语言类和国土资源类专业为两翼、以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为补充的专业结构体系。提出了将酒店管理、导游、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成为院级重点专业;将休闲服务与管理 (高尔夫方向)、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培育为院级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方向。确立了把旅游类专业做精做细、把国土资源类和语言类专业做特做优、把信息技术类专业做新做活的专业发展定位。

按照 “办学贴近社会、专业贴近行业、课程贴近岗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灵活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大专专业从2011年的6个增加到2014年的20个,涉及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及应用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五个大类。专业规划目标初步实现,逐步形成学院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良好局面,使专业设置的数量与学院办学规模相适应,各专业门类均衡发展,建构了传统专业稳定发展,重点专业成效突出,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的 “传统、重点、特色”三者协调发展的专业办学体系。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特色专业培育工作取得了成效。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学院结合首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订了专业剖析方案,深入开展专业剖析工作。组织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剖析专家,综合运用座谈、说课等多种形式,对专业设置依据、建设目标等七个方面进行剖析。先是从重点专业开始,组织由专业带头人、企业界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剖析专家组,听取专业带头人按照专业剖析标准进行专业剖析,同时听取骨干教师对专业核心课程说课,现场研讨,分析专业建设成果的成因,提出专业发展的建议。在取得成熟的经验后,在全院范围推广,带动其他专业,先后三次开展了全院性的专业剖析工作,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发现专业建设中的 “短板”,多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二是加强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了专业内涵的提升。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针对性。专业剖析成为促进学院专业的有效手段,厘清了专业建设的思路,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切实加强特色 (重点)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学院特别注重对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确保了每个特色 (重点)专业都有2~6名骨干教师承担着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骨干教师共同构成了学院教师队伍的核心。例如,酒店管理专业有学科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5名,67%的专职教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100%;旅游管理专业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每个特色 (重点)专业的教学团队都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执教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特点。

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一)规范管理,提供质量的制度保障

学院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努力构建具有旅游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管理系统。

健全管理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完善管理制度。学院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从宏观上指导、协调、决策教育、教学的重大事项。建立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机构,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作为新建学院,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是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学院先后制 (修)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制度 (试行)》《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两级教学管理办法》(试行)《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修改、完善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文件,使我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制度的实施规范了教学管理,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教学运行平稳有序。教务处、各系 (部)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规范。同时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室,聘请专、兼职教学督导员,通过强有力的教学常规检查、教学督导以及三期检查 (期初、期中、期末),开展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学院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学院各职能部门以及各系 (部)在学院网站上均有相应的链接和页面,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及时在网上发布各项教学以及有关的管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学院还为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之间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学院还投入近十万元购置了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学期课程编排、成绩统计、选修课选报、学籍管理、网上评教等工作方面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

(二)以人为本,健全制度,丰富校园文化

1.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团队

以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基础,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院重视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的10名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为2人,具有高级职称者为7人。学院注重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坚持把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目前学院在六个专业系设置专职辅导员8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每个教学班级设置兼职班主任一人。同时,在六个专业系均设置党支部 (其中四个专业系设置了学生党支部),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院学生处全面领导、协调、统筹学生工作。实施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学生处代表学院进行宏观管理,下设宿舍管理中心、武装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四个工作机构。各系部党支部对本系学生工作进行具体管理,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个系配备专职辅导员,每一个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专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如表25。

表25 专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表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顺畅的管理机制

以完善和执行制度为保障,编制或修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班主任管理办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辅导员管理办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试行)》《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 (试行)》《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等学生工作及学生管理制度30多项,并集结成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手册》,印发至学院各部门及每名师生执行,促进了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提高了学生教育质量。

3.加强社团组织建设,搭建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学生社团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激发学生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院团委制订并落实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社团换届 (换任)程序及规定》《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优秀学生社团干部评选及奖励办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优秀学生社团评选细则》等管理制度。在社团运行中,采取了学生社团例会制度、社团主席团工作例会、院领导定期参加学院社团工作例会等措施,学院给予社团人均20元的经费扶持,并在活动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学院共有正式批准成立的社团5个,涉及动漫、舞蹈、体育竞技、公益服务四类。各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以旅游行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构建有广泛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校园文化艺术节、五四系列活动、校园导游员大赛、酒店服务技能竞赛、高尔夫推杆比赛等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活动或赛事,深受师生喜爱。这些活动在学院统筹协调下,由各系学生会、团委或社团组织具体组织承办,既锻炼了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又广泛动员了学生参与;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又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既起到熏陶作用,又促进了学生理实结合,增强了学习效果。校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加生机勃勃,氛围更加和谐美好。

三年来,两名辅导员荣获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学院组织人员连续参加三届云南省辅导员技能大赛,均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奠定较好的队伍基础。学院各班级、各宿舍在科学有效的管理下均未发生校园恶性事件,学生学习、生活氛围良好。

三年来,学院12个班级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21人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称号,6人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79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4人获得省政府奖学金,16人获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20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三)多元监控,多项保障,及时反馈,适时改进

学院制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框架方案》,以教育质量观的全面性、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全员性、教育质量保障服务的全过程性为建设理念。目标是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在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的工作基础上,在教育教学的自然状态下,对教育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资源管理进行逐项分类的监控、评价、诊断、反馈,构建起学院常态运行下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制度标准、组织机构、监控检查 (全方位、动态、日常)、评估评价 (静态、定期)、反馈预警等系统。目前正在按照方案逐步实施,主要形式有 《听课制度》及实施、《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及实施、《教学检查制度》及实施、系列评教制度及实施等。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明确了各项工作的主体、客体和标准。形成了院、系 (部)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督导室聘请了11名专、兼职教学督导员对学院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考试、毕业论文 (设计)、教学改革与研究等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并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务处及各教学系 (部)。同时,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管理过程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起了立体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开展多主体、多形式的评教活动。学院每学期都采取学生网上评教、同行互评、领导评价、企业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加强和落实领导听课、同行互评、社会评教的听课制度,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 “点面结合”,帮助听课评教人员全面掌握教师授课水平和学生学习状况等情况。三年来,学院共收集院领导、系部领导、同行、社会参与评教的资料 (761份)并进行了整理、汇总和造册。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院首次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参评学生639人,参评课程374门次,参评教师平均分为0.4802(总分 0.5)。

七、行业肯定,社会认可

三年来,学院根据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办学条件,解决新建学院招生计划少、专业设立时间短、对考生吸引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三者的关系,设定专业招生计划,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专科招生计划、录取人数、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人数、报到率逐年增加。学院专科招生情况如表26。

表26 学院专科生源统计表

学院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就业工作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各系各部门大力配合,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责任分明、群策群力、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高,平均达到97.8%,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学院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如表27。

表27 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三年来,学院的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有包括 “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名师工作室”“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等14项省级质量工程获得立项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

三年来,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目前,已完成了4项国家教师科研基金 “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全部获得一等奖;与云南省教育厅合作,完成了云南省政府决策咨询项目 “云南省转户进城居民子女就学保障研究”;完成了14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的研究;完成了4项云南省旅游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了5个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另外,目前立项在研的各类课题有33项。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学院承担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技术攻关方面,学院发挥工科教师的专业特长,帮助一些企业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范德华院长主持完成的课题 “干旱对云南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提出了云南旅游产业应对干旱的建议,为云南旅游产业克服干旱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陈际福老师主持的课题 “爆破技术解决矿山采空区复地压造成的灾害研究”,较好地解决了玉溪大红山铁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学院参与完成的云南省政府决策咨询项目 “云南省转户进城居民子女就学保障研究”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我省解决转户进城居民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措施,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范德华院长主持完成的课题 “旅游产业理论基础研究”,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旅游度假区开拓国内客源市场研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等课题,较好地解决了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一些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云南大理白族民间工艺美术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开发和运用研究”对大理州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学院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基本上是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来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我省旅游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省旅游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服务方面,一是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提供骨干教师培训,三年来,共培训185人次;二是利用校内实习实训设施为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师资培训,三年来共培训3676人次;三是利用校内教学资源,承担省级各类考试,三年来共组织公务员考试、全省导游资格考试等23次,1907场57000多人次;四是各系部利用本系部的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培训,三年来完成社会培训达到1738人次,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五是响应省委的号召,按照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一安排,派出部分教师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支持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共有两位教师参加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六是组织专家服务团,为泸西、怒江等地的旅游企业提供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