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情况

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情况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还制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三是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为了加强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省旅游发展委成立了由委党组书记、主任段跃庆亲自担任组长的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分管委领导直接抓,并将学院的评估工作列为委党组2014年重大工作之一。

三年来,在省旅游发展委的领导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国家旅游局的关心,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学院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之路,以改革为动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以培养旅游行业人才为主体,服务旅游支柱产业、旅游强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旅游产业与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弘扬旅游文化,实现了学院转型升级的第一步目标,即以三年制专科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多层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旅游专业性高职院校。

一、规划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

一是制定学院建设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任务、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精神为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 《云南省旅游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精神,拟定了学院 “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并经原云南省旅游局 (现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审定后实施,明确了学院 “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同时还制订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

二是明确目标定位。以学院 “十二五”规划为依据,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与时俱进,确立了学院总体目标定位:把学院建成以旅游类专业为主体,以语言类和国土资源类专业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云南、依托产业、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旅游职业学院。近期目标是:在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结构性调整,形成以高职 (专科)为主体的转型升级;2014年通过人才培养合格评估,2015年建成AAA级景区式 “景校合一”的新校区,把学院建设成为云南省旅游职业教育有影响力的院校。中期目标是:在 “十三五”期间,把 “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教育培训与合作交流品牌基地,把 “全国重点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基地,争创省级特色 (示范)院校,成为云南省旅游职业教育的品牌学院,西部区域型有影响力的旅游职业院校。远期目标是:争创国家级示范 (骨干)院校,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院校,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等院校。

三是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为了加强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省旅游发展委成立了由委党组书记、主任段跃庆亲自担任组长的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分管委领导直接抓,并将学院的评估工作列为委党组2014年重大工作之一。

学院班子以 “十二五”规划为引领,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中心位置,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和主题,把加强和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放在全院各项建设的优先位置,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全院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思想、组织、制度、经费等各方面保障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学院把旅游产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学院从2012年起,将人才培养评建工作纳入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依据教育部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 〔2008〕5号)、教育部职成司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11〕12号)和省教育厅 《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评估方案》精神,按照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提高质量”要求,于2012年4月启动了人才培养评建工作,不断整改、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二、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推动内涵建设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从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入手,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完善学院的管理机制。根据学院建设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学院的管理机制,充实了教学一线机构,即 “六系一部”,在人、财、物管理方面,由学院一级管理转变为院系二级管理,调动二级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要求,修订完善了教学、党群、行政、学生管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实教学管理机构人员,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采取了引进人才、提高学历、在职培训等方法,先后公开招聘了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6人,派出了30多名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学习、培训。经过努力,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基本合理、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285名教职工中有163名专任教师,占57.2%,其中,中青年教师占68.1%;正高职者为2人 (均为教授,校内兼课教师),副高职者为82人 (其中副教授23人,专职教师中有65人为高职,占80%),中职者为85人 (专职教师中有56人,占66%),鼓励专兼职教师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职称系列的转系列;有博士学位者为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者为70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有国家旅游局确定的青年专家培养对象2人,院级专业 (学科)带头人25人,院级骨干教师33人。

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学院根据旅游产业、旅游强省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依照 “按需设置、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专业设置理念,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打造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学院的招生专业由2011年举办高职教育初期的6个专业发展到2014年的20个专业。目前,有17个专业,其中旅游类10个,语言类1个,国土类3个,信息类2个,财经类1个,实现了以旅游类为主体的目标;初步形成了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3个学院重点专业,休闲服务与管理 (高尔夫)、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2个特色专业;确立了把旅游类专业做精做细、国土资源类和语言类专业做特做优、信息技术与财会类专业做新做活的专业发展定位目标。

在专业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投入1300余万元,改善教学实训条件。目前,学院有校内实训基地10个。在10个基地中,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2个,有省级财政支持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2个,每个基地又有多个实训室,基本上能够满足每个专业的实验实训。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创新 “专业阅览室”建设试点,其功能介于教室、传统实训室之间,为学生提供课外专业学习场所,休闲服务与管理 (高尔夫方向)专业作为试点,已完成1间。此外,学院还在省内外建立了65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教学实习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需要。

三、改革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年来,学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坚持人才服务方向的专业性与广域性相结合,人才知识结构的理论水平与技术技能相结合。

一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与需求广泛调研基础上学院各教学系、教务处汇同行业、企业、校外专家共同制订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就业与发展”。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的系统性和特色性,保证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1∶1的比例,确立了每个专业不多于6门的核心课程。如导游专业根据学院历史特色和云南旅游文化特色设置 “旅游地质学”和 “民族音乐与歌舞”课程。

二是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各专业联合行业、企业组成课程标准开发团队进行课程标准开发,遵循 “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开发流程和思路,进行课程开发建设,保证课程知识讲授与能力训练的联动性和有效性。2013年,学院已制订了13个专业的10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2014年,完成了所有课程标准的制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反映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2014年5月,公共体育课通过了省教育厅的评估,并按照专家组的意见,拟定了公共体育课程新增地方性、行业性特色内容,如荡秋千、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

三是实施 “双导师制”改革试点。学院为了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试点,即一个班级指派一名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日常管理,到企业聘任一名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指导。酒店管理专业作为试点,与企业一起认真研讨确定实施方案,通过 “双导师制”的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四是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院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融的教学体系,努力推行 “行动向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各个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推行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较强,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实践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教材的开发,实践类课程在各专业中均占总学时50%以上。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保障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以职业与产业认知实习、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阶梯递进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学生周末、假期的专业社会实践服务方式。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全国旅游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12年、2013年、2014年参加全国旅游院校酒店服务、导游服务行业大赛,取得多个一等奖、团体一等奖、优秀组织奖等;2013年和2014年两年参加全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均取得了参赛项目前六名优异成绩。同时,2011级409名毕业生中有276人获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达到了97.8%,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四、重视科学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不仅将科学研究作为社会服务提供的技术支撑,还把科研作为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平台。一是重视教研、科研工作,学院支持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活动,在课题立项工作中,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课题。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为了体现学院科研的职业教育特色,学院与云南旅游规划研究院合作,成立了 “云南旅游规划研究院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重点开展对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同时,学院与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建立了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开展国土资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三是体现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学院一直把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作为学院科研工作的亮点,在每年课题立项中,重点安排2~3个旅游产业研究方面的课题。2013年,学院邀请省内著名学者、行业业界精英牵头成立了 “云南酒店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项目研究。通过对旅游产业的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体现科学研究为产业发展的宗旨。

在社会服务方面,作为旅游类的高职院校,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截至2014年,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了独立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资格,三年来,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提供高星级酒店营运与管理、旅游服务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共培训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23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计266人次,均受到学员、教育部的好评;二是按照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一安排,派出专业骨干教师20多人次,作为云南省旅游文化专家团成员,深入到玉溪、昭通、迪庆、德宏等相关州市开展旅游培训,培训效果得到认可;三是利用校内资源为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师资培训,三年来共培训5414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锻炼了队伍,提升了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四是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派出师生为 “中国昆明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提供服务,受到大会组委会表彰。

五、发现亮点,培育学院特色

学院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精心培育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和学院个性的办学特色,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三年来,学院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中,注意挖掘、发现亮点。

一是校企合作亮点。三年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第一,校企共同培养学生,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开发到教学实施、教师教学、实习管理都由双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第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不仅弥补了学院办学经费的不足,还带来了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经验,让学生在校内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在校外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能体验真正的职场氛围。第三,共同开展研究。如与行业精英一起成立 “云南酒店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酒店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研究;在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建立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人才培养、生产实习、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第四,推荐或接收毕业生就业。学院和校企合作单位积极推荐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通过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考察留用,接收率达到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5%。

二是国际化办学亮点。学院一直重视国际化办学,依托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国际化特色、学院区位优势与优质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教育和培训合作。学院的国际化办学亮点展现在:第一,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继续深化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先后与英国、韩国、泰国等国家的院校合作办学,也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瑞典乌德瓦拉职业学院、马来西亚世纪大学、中国台湾餐旅大学等达成合作意向。第二,坚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国际化,让人才培养与国外院校接轨。如休闲服务与管理 (高尔夫方向)专业由学院与英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外方派出教师担任70%左右专业课程。第三,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实行教师和学生的互派。三年来,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和70多名学生到国外任教或学习、培训;有5名高尔夫专业教师通过国外机构培训,获得国际高尔夫职业经理人晋级资格证书 (PDA)和苏格兰教师资格证书 (AI)。第四,坚持校园氛围国际化。学院通过聘请外教和承办外国学生来华汉语学习与旅游文化交流项目,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第五,坚持国际化服务,在国家旅游局、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下,利用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派出教师为东盟国家培训旅游人才,如在2013—2014年承担 “中国云南—缅甸合作论坛旅游官员及旅游企业高管交流活动”和 “中国云南—老挝旅游官员及旅游企业高管培训交流活动”培训工作;参加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中的旅游合作活动并取得2项合作项目;组织我省在职导游到泰国大学培训,扩大导游人员国际视野和国际化交流水平,促进我省旅游入境市场和出境市场的发展。

三是学校文化亮点。学院秉承58年的办学历史和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特点,挖掘与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第一,构建了 “知行文化”体系,在传承 “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依法、科学、民主、和谐”治校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了 “知行并尚,化育延芳”的办学理念,“厚德通道,博学知行”的校训,校园 “知行讲坛”,并将 “绿之宗”旅行社更名为 “知行旅行社”等,形成了以 “知行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第二,注重打造校园环境旅游文化。在校园的中心地带和谐广场,打造云南旅游图腾文化柱和云南旅游景区区位地图景观,既起到了宣传云南旅游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对云南旅游的感性认识,还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了平台。同时,在教学楼、实训楼的走廊宣传展示旅游文化和企业文化,如教学楼以云南自然风光图片为主体,酒店实训基地以旅游企业图片为主体,综合实训楼以树化玉标本与宝玉石图片为主体。

在培育人才培养特色基础上,制订了学院特色培育建设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