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的获得性发展

老年的获得性发展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丧失同样包括这些方面。老年负向发展是“老年丧失”超过了“老年获得”。积极的老年发展意味着老年的发展是正向的,消极的老年发展意味着老年发展是负向的。独居的空巢老人更易患老年痴呆症。老年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有:病人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有明显的自卑感。严重的抑郁症病人终日默坐不动,称抑郁性“木僵”。老年的健康发展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
老年的获得性发展_银发中国: 从全面二孩到成功老龄化

老年发展往往肇始于个体的发展,然后反映在群体的结构上。从全面考察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发,“丧失假说”可以进一步扩展为“获得理论”。老年获得包括了老年的生物性获得(健康—能力获得)、老年的社会性获得(角色—关系获得)、也包括了老年的经济性获得(收入—物质获得)和老年的人文性获得(价值—幸福获得)。老年丧失同样包括这些方面。老年正向发展是“老年获得”超过了“老年丧失”。老年负向发展是“老年丧失”超过了“老年获得”。积极的老年发展意味着老年的发展是正向的,消极的老年发展意味着老年发展是负向的。我们的全部努力就是要推迟老年负向发展,延长老年正向发展。

首先是老年的生物性获得,也就是健康发展,就是健康丧失和获得的平衡。老年期是人生的丧失期,不仅会减少收入,还会丧失配偶,更重要的还会丧失健康。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老年精神卫生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精神科医生与美国精神病医生座谈,美国专家谈起老年痴呆症之一的阿尔茨海默氏症时,我国精神科医生当时还从未在门诊见过此病例。但仅仅几年后,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病已成为我国精神科门诊的常见病和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中最为重要的病症之一。根据北京城区老年期痴呆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度和重度痴呆患病率60岁以上人口为1.28%,8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0%。在老人中还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约有10%的老年人每天靠服一种帮助睡眠的药入睡,而这类药长期服用会造成记忆损害。[4]患病率上升的不止是老年痴呆症,目前老年抑郁症及过去很少见的老年人酒药依赖率也在上升。

健康老龄化的命题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健康是1,其他一切都是0,这就是党在十七大提出的“健康第一”理念,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健康中国”新理念。一些离退休老人因长期的失落、孤独,很容易产生抑郁症、恐怖症,导致精神异常。独居的空巢老人更易患老年痴呆症。老年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有:病人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有明显的自卑感。严重的抑郁症病人终日默坐不动,称抑郁性“木僵”。抑郁症病人在躯体上还可表现为:食欲缺乏、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腰酸背痛等。

老年的健康发展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美国前总统卡特退休之后仍然保持充沛的活力和旺盛的斗志,他谈到自己的晚年生活:“晚年是金色的财富,它或许是你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他还介绍了老人保持活力的十种方法:节制饮食,勤于动脑,锻炼身体,坚持信仰,饲养宠物,老来有伴,积极社交,适当饮酒,保证睡眠,少晒太阳。

有人预言,日本人预期寿命迅速提高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其主要理由是日本人饮食的营养质量在不断下降,其“祸首”就是西方的饮食习惯。“二战”前,日本人吃的主要是鱼、贝、新鲜蔬菜、酱菜,并以米饭为主食。20世纪50年代末,高蛋白牛奶和其他奶制品成了日本人的标准饮食。因此,吃传统的和富有营养的西方混合饮食的日本人寿命都比较长。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牛肉消费量激增,糖、烈酒和香烟的消费量剧增。与此同时,健康问题也相应多了起来,其中包括心脏病、中风和各种癌症。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体内脂肪在总热量中的比例在升高。1950年,日本人体内脂肪只占总热量的7%;而到了1998年,已经上升到39%。而日本食品营养学会的观点是:人体热量中脂肪超过了25%时,就像进入了死亡线,而当降到25%以下时,又可大大降低这一风险。

老年人在心理趋势上往往会有一种退化心理,一些高龄老人会出现一些儿童化的表现。所以人们常形容老人是“老小孩”。男性老年人的“怪脾气”,与进入老年期以后体内的雄激素减少等生理变化有关。

老年人的心理发展是随着自身的健康程度、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自身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老年人最害怕丧失却又偏偏面临最多丧失的挑战。老来失子、老来丧偶、老友去世等突发事件对他们往往是沉重打击。老年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并没有离开社会,种种变化使他们变得与社会产生距离,与社会不融合,产生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青年人承受着工作的压力以及担负扶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对老人关心不够,交流少了,势必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甚至发生心理疾病。

心理衰老被认为是心理失调的前兆,老年人要健康长寿,首先要设法延缓心理衰老。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衰老程度的自我测定法:即使戴了眼镜也看不清东西;没有一位年轻的朋友;不喜欢看报刊的“智力园地”之类的内容;不能马上说出“水”的五种用途;别人和你说话必须凑在耳边大声讲;不能马上顺背七位数或倒背五位数;做事情不能坚持到底;看到小说中的有关爱情描写一跳而过;害怕外出;常常看错东西或说错话;喜欢一个人静静坐着;不能想象出天上云块像什么;常常和别人争吵;吃任何东西都感到味道不好;不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把立体图看成是平面图;不喜欢下棋这样的动脑筋的游戏;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以前的许多爱好和兴趣都没有了;记不清今天的日期;钱都花在吃的方面;老是回顾过去;常常无缘无故地生闷气;不喜欢听音乐;反复讲一件事情;看了影视节目或书刊后,回忆不起来它们的内容;别人的劝告听不进去;对未来没有计划和安排。以上种种心理现象中,有26—28种为极度心理衰老;有21—25种为衰老;有16—20种为比较衰老;有11—15种为有点衰老;10种以下为基本无衰老。

要改变老年人不良的身体状况,首先老年人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参加健康与疾病评估。定期检查身体,可以早期发现隐疾,早期治疗,而且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另外,不要低估生活方式的作用。低热量平衡膳食的方法能缓解或改变每个有害健康的因素。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戒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晚年健康的保证。人能改变环境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情绪困扰ABC理论”认为,A是刺激,B是对那件事的态度,C是结果,直接引起C的并不是A而是B。意思是说,同一事件可因为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受意识的调节,老人参与社会就会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调整自己的认识,改变心理状态。

其次是老年的社会性丧失和获得,即角色的丧失与获得。角色有家庭里的角色和社会里的角色,有职业角色和非职业角色。退休意味着社会角色的改变,角色改变不仅意味着失掉了某种权力,同时丧失了原来所担当的那个角色的感情,改变了过去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等负性情感会伴随而来,使人难以适应。工作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的丧失可能使某些进取型老人产生老无所用的感觉。角色连带着权力、地位、声望、资源、机会和关系。角色是自我认知的基础。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转变到家庭角色和社区角色。可以肯定的是,积极的社会角色可以赋予老年人以积极的生活体验。

社会老年学著名的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老年发展以老年人群为主体,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意义。要发挥老年人群的积极作用,就要确立老年人群的主体地位。

老年的社会发展指的是老年人要在参与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升华。老年的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老年期的工作角色和社会角色,并通过扮演这样的角色来获得老年幸福必不可少的成就感。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是老年发展、老年价值实现的三步曲。现在的美国老年人大多受过较好的教育,因此对自我的认知也有较高水平,他们绝对不会满足于低层次的老有所养。如果老年人有高级需求,那么这些需求的实现对他们整个存在的意义就赋予了充分的保障。核心需求是老年人的价值性需求。因为对寿命影响最大的是精神因素,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只有这些,才可能激发老年人对生命长度的自觉追求。老年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知识层次,他们都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存在的意义。价值性需求是老年需求的核心内容和终极内容。

常有报道说,70多岁的老人还去读大学或者读研究生。这是老年发展非常重要和普遍的一种方式,就是终身学习。继续保持学习的角色,对于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明了学习对于晚年社会的意义。因此,发展不同层次的老年大学对于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老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可以促进老年人心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对生活有了更多、更新的了解。

老年是人生最后的一段岁月,而且极有可能在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未来成为生命周期最长的一个阶段。如何度过这段岁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可回避的共同话题。人生有夕阳,事业无黄昏。由于时代的影响,当前大多数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比较强,普遍存在着发挥余热的思想。退休前做什么是工作,退休后做什么是爱好,退休为老年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老年的境界归根结底体现在老年价值的实现上,而老有所为和老有所成的人生实践才真切地展示了老年岁月最完满的境界。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相比年轻的志愿者,老年人的时间更从容。美国有许多老年人自愿到学校、医院、活动中心、图书馆、监狱等地方做义工,并不要什么报酬。通过服务于社会,不少老年人广交朋友,领略乐趣,增进健康,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用7年时间对1200名高龄老人的研究发现,每年担任义工40小时的老人,比不做义工的老人寿命长。较多的社会互助和体能活动使老年人受益。

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有三个特征:自愿、无偿、公益。志愿者也叫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社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帮老助幼、支教助学、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科技传播、社区服务、大型公益活动等提供服务。志愿者是利他精神与利己精神的结合。人一旦退休,就可能失去原有的社会关系,怎样来维系社会关系?做志愿者是其中的一个路径,通过社会关系网可以使自己重新融入社会。

老年志愿者虽然不求有形的物质或金钱的报酬,但潜意识中仍然渴求精神和感情的无形回报,以此证明自己是有用的并因此获得归属感。事实上,许多志愿者为别人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得到“报酬”的,这就是“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最早由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开设,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志愿者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时间累计储存起来,当志愿者生活难以自理时,再由其他志愿者为他提供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用爱心和行动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目标。这种以社区为单位的“时间储蓄”在上海市推广后,迅速发展到太原、南京、杭州、广州、哈尔滨等地。杭州市长庆街道的老年志愿者俱乐部,将“时间银行”的“定期”回报换算成了“活期”,即在每位志愿者第一次加入时,发给一张有电子记贷功能的志愿卡,凭此卡可以免费获得俱乐部的所有设施和俱乐部提供的电影欣赏、音乐舞蹈教学、娱乐比赛等各项服务,同时,还可以享受由街道辖区单位志愿提供的培训讲座、健康测试等服务。在获得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也要每月不少于一定时间为其他志愿者和社区提供服务。这种以服务换服务并阐释了“助人自助”的模式,可能是社区志愿服务管理的方向所在。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提出志愿者需具备五大条件:自愿,不图物质报酬,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力所能及,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对于老年人申请志愿者,要强调第四点,就是只要求奉献他们自己的力所能及。志愿服务不强调捐钱捐物,而是捐服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一般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填写志愿者注册登记表,注册后才能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未经注册或登记的志愿者,即使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是长期的、固定的,既利于志愿服务组织统一安排活动,防止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志愿者合法权益进行合理保护的需要。

志工和义工是老年人积极的再社会化途径,对于老年人晚年的精神寄托,道德升华和价值实现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需要在老年人群中传播和发扬老年志愿者文化,鼓励老年人的精神自养。志愿者活动可以在形式上非常多样化,但值得肯定的是,它的本质是老年的道德发展和老年的价值发展。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可以树立积极的老年人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素质。

“追求老年价值、提升老年境界”正在成为一个成功的老龄化社会的追求。有社会责任感、有崇高追求的老年人不仅是自己人生幸福的酿造者,而且是社会优秀文化代际继承最好的代言人。他们的存在实在是整个社会的福音,是整个人类的财富。造就这样一个老年人群,是每一个中国人当下就该担当起的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年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老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长寿是充满活力的中年生命的延伸,老年要到80岁甚至85岁才是录取线,这是激动人心的积极有为的老年观,是符合21世纪发展潮流的老年观。老年人需要做的是在岁月流失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生命的质量与尊严以及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有:(1)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和相应的保险制度,是许多志愿者组织最担心的,他们怕活动中哪位志愿者出了危险,没办法向他们的家属交待。(2)老年志愿者缺少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训。老年志愿者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影响着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服务质量和老年志愿者的形象。(3)老年志愿者的活动项目与年轻志愿者相比,多数服务还停留在表层的简单的服务项目上,等等。

丧失与获得可以分几个维度来看:

首先,老年的社会性丧失和获得除了上述的社会参与或者社会脱离之外,也包括了亲友的丧失与获得。老年的婚姻发展值得关注。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丧偶人口有45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而增加。2000年《婚姻法修正案(草案)》第一次将老年人再婚问题列入其中,明确提出:儿女干涉父母再婚是违法行为;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但老年再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老年人身上有很多羁绊和固化的东西,要让两个陌生的老人彼此适应并不容易。医家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在25岁时就基本定型,到了老年期往往难以改变。老年再婚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正是性格上的调适。老年再婚当然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重要的是要有心理上的准备,最好是社会能够介入,有科学有效的老年婚姻指导来实现老年的婚姻发展。

其次是老年的经济性丧失与获得,主要指经济收入的丧失与获得。经济收入的丧失可以从养老金替代率得到证明。[5]老年贫困多是因为经济能力的贫困所致。由此产生年龄歧视现象,弃老问题和虐待老人现象就是典型例证。在代际关系中,子代的经济理性可能超越文化规范下的孝道伦理。经济收入保障是老年人的“老本”,从而提出了一个有保障的老龄化命题。

再次是老年的人文性丧失和获得,即理想道德的丧失与获得。老年是人生的又一重境界。只要人类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始终有一个道德诉求的问题。这是一个如影随形的问题。中国人讲“晚节”,说明到了老年期,由于丧失事件的冲击,很可能给老年人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暗示,结果可能缩小老年人的心理发展空间,“晚节不保”的挑战是随时存在的。

积极的老年态度是“给岁月以生命,同时给生命以岁月”。更重要的恐怕是“给岁月以生命”,而且是有质量的寿命,健康预期寿命概念就是要说明这个问题。孔子曾经说:老年人戒之在得。如果说老年人的道德堕落是人文性丧失,那么老年人的道德发展就是一种人文性获得。中国先贤教导我们:仁者寿。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善恶观念会影响寿命长短,品性善良的人平均要比品质恶劣的人长寿。从心理角度来分析,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感激之情,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从长期来看,有益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反之,一个常对他人心怀敌意的人,其心脏堵塞的可能性增大;容易愤怒的人,会导致血压升高。做贼心虚,容易失眠、烦躁,精神压力增大。老年的心理发展实际上就是要不断提升老年的道德境界。现在的老年人比较重视身体的健康,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的健康。随着低层次养老问题的逐步解决,老年人的心理保健问题将更多地与养老的质量相关联。

最后,老年的人文性获得也是一种老年价值的发展。老年人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他们被排除在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群之外。老年人受到忽视主要是由于人们往往认为老年人脆弱需要照顾的陈腐观念造成的。实际上,很多老年人非但不需要他人照顾,反而为他人提供照顾,比如帮助子女照看下一代。老龄不仅是经验和智慧的象征,而且还使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愿望,取得更大的成就。

老年期的个性特征是孤独、焦虑,活动性和适应性减退,喜欢舒适和安全,爱回忆往事等。一方面是出于对过去经历的留恋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宣泄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将昨天的烦恼变成了今天的负担,可能增加寂寞感和忧郁情绪。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导致大脑功能或者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容易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怎样从回忆中走出来,摆脱这种爱“想当年”的情绪呢?最好的办法是重新投身工作或者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果一个人终日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开拓生活,多做有意义的事,能从做事本身体会到老年的价值。

总的来说:(1)老年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空间是可观的。老年发展不仅是老年人的福音,更是社会和家庭的福音。(2)老年发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这意味着老年发展所涉的诸多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同时老年发展与家庭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又是不可分割的。(3)老年发展不完全是个人的作为,更是社会应该承担的人道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未来老龄政策体系的设计中有关老年发展的政策问题需要得到相当的重视。(4)老年发展是一个统摄全局的问题,它关联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老年人家庭成员的感受以及整个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程度。(5)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这里的“人”自然不应当忽视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