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老年教育的依据

发展老年教育的依据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地说,发展老年教育应以老龄人对“老有所学”的需要为依据。这已成为老龄人“老有所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了创办老年教育的首要依据。针对这一原因,老年教育应起到倡导精神养老、文化养老、知识养老的作用。这些期望和要求,对政府、社会和家庭来说,是发展老年教育的直接需要;对老龄人来说,起着推动他们“老有所学”的作用,可以看成老龄人对“老有所学”的间接需要,同样影响着老年教育的发展。
发展老年教育的依据_“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

简单地说,发展老年教育应以老龄人对“老有所学”的需要为依据。老龄人想学什么是由老年人的需要决定的。一般说来,老龄人对“老有所学”有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是老龄人自身对“老有所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老龄人为了适应和满足外界的(包括政府、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客观期望和要求,而形成的对“老有所学”的需要。

“老有所教”应该看成政府和社会有关团体为老龄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应以满足老龄人这两个方面“老有所学”的需要为前提或依据。

1.老龄人自身对“老有所学”的需要

老龄人自身对“老有所学”的需要是指为满足他们自身的生活和生存而形成的需要,这类需要直接关系到老龄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可以看成是老龄人对“老有所学”的直接需要,它们对老年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类需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老龄人对“老有所学”的基本需要。

老龄人离退休后,一般都保持着对政治时事的学习,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希望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参与有关学习;他们有通过“老有所学”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老有所乐”的欲望;同时他们仍然有自己的追求,希望通过某种形式的学习,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进一步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等。这些是老龄人对“老有所学”的基本需要。通过满足这些方面的学习,老龄人既能从中陶冶情操,享受“老有所乐”,又能学到“老有所为”的新本领。

这些是老龄人需要“老有所学”的直接原因之一。这方面的“老有所学”是为实现老龄人“以学养乐”、“以学促为”和“学为结合”的目的。现在社会上创办的很多老年教育机构,比如很多老年大学和其他各种类型的老年学校,主要是以帮助老龄人实现这一目标为基础的。这些学校利用它们的教学设施,帮助老龄人实现多种形式的“老有所乐”,还为老龄人举办书法、绘画、园艺、花卉等讲座,丰富老龄人的生活。在农村,不少老年大学为老龄人提供种植、养殖和加工等科技知识的培训,为他们发展庭院经济创造条件。这已成为老龄人“老有所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了创办老年教育的首要依据。

(2)老龄人有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现代的老龄人寿命长了,他们对晚年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向往。他们不仅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同时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迫切希望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他们期望用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来不断完善提升自己:迫切需要用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来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正如1999年联合国“国际老年人年”提出的从“提高生活质量”到“提高生命质量”的转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向联合国第二届老龄人大会提出的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的跨越。这些转变和跨越正是当代老龄人需要“老有所学”的直接原因之二。针对这一原因,老年教育应起到倡导精神养老、文化养老、知识养老的作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正是发展老年教育的第二个直接依据。

(3)退休后,老龄人有重新融入社会的需要。

老龄人退休之后,失去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以个人为基础的“封闭式”氛围。如果这个“封闭”不尽快打破,老龄人会陷入孤独、郁闷、精神萎靡不振的境地,不利于老龄人的健康养老。

因此,老龄人退休后需要有一个新的活动环境,需要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这些新的活动环境和人际关系,能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了解社会对他们的需要,明确在新的形势下他们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为此他们需要学习。

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使人融入社会,这被称为人的社会化。老年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同样也有使老年人融入社会的任务。换句话说,教育和学校通过恰当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提高受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使之与社会合拍,与时代同步,成为社会改革、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动力[3]

重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继续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是老龄人自身的直接需要,是老龄人需要“老有所学”直接原因之三。帮助老龄人重新融入社会正是老年教育的最基本的责任之一。

2.老龄人为满足外界的期望和要求而形成的对“老有所学”的需要

这里的外界是指老龄人自身以外的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社会和家庭对老龄人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期望和要求,对政府、社会和家庭来说,是发展老年教育的直接需要;对老龄人来说,起着推动他们“老有所学”的作用,可以看成老龄人对“老有所学”的间接需要,同样影响着老年教育的发展。

(1)政府、社会和家庭应该对老龄人有所期望和要求。

老龄人退休之后,政府、社会和家庭应该对老龄人保持适当的期望和要求,这表示政府、社会和家庭仍然需要老龄人,仍然将老龄人看成社会成员的重要体现。

老龄人退休后,政府、社会和家庭绝不会抛弃老龄人,还在时刻关心着老龄人的身体和生活。在社会“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今天,政府、社会和家庭需要更加关注老龄人的精神需求。老龄人最大的精神需求是继续为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适应和满足政府、社会和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体现自身的价值。

老龄人退休后虽无明确固定的工作任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脱离社会,无所顾忌。实际上他们仍然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同时要认识到政府、社会和家庭对他们仍有特定的期望和要求。如果老龄人只要求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关心,而不明白他们仍然具有应该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需要适应和满足政府、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和要求,他们便真的会脱离社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也就很难有一个真正幸福的晚年。

实际上,任何时代的政府、社会和家庭对老龄人都有不同时代的期望和要求,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老龄人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期望和要求,要努力通过“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来实现“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以适应和满足这些期望和要求。

(2)老龄人为适应和满足外界的期望和要求需要的“老有所学”。

老龄人为了适应和满足政府、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客观期望和要求形成的对“老有所学”的需要,与前面提到的老龄人自身的直接需要有所不同,是受外界的推动形成的。在当今时代,政府、社会和家庭对老龄人有着如下的期望和要求,正是这些期望和要求形成了老龄人对“老有所学”多方面的间接需要。

①党和国家对老龄人的期望和要求。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国家建设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保障全体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是政府和所有社会成员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老龄人也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充分地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这也是他们的需要和追求。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老龄人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所当然地要为之发挥积极的作用。

越来越庞大的老龄人队伍已经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成为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同志一旦退休,脱离了单位、岗位、职位,会失去很多利益,会陡生失落感、孤独感,因而滋生苦闷、烦躁,常常会发无名火,会发出不协调、不和谐的声音来,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对老龄人自身、对社会和国家都不利。要把这个不协调、不和谐的音符修正好,这是政府和社会对老龄人的基本期望和要求。

要明确,退休老人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自生自灭的环境里,他们仍然是社会人,他们需要了解社会,企盼融入社会;他们会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被动地与各种人接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弥补他们退休后各方面的缺失。特别是刚退休的老龄人,他们实践经验丰富,能力水平达到自身的顶峰时期,精力充沛,时间充裕,后顾之忧少,他们身上潜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如果组织、引导、运用得法,就会成为一股推动、促进社会改革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动力;如果引导不当,误入旁门斜道,甚至会演变成一股阻碍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的逆流,这是有深刻教训的。

党和国家对老龄人的这一期望和要求,是老龄人需要“老有所学”的间接原因之一,这也是发展老年教育的第一个间接依据。党和国家需要对老龄人进行有组织的“教育”,把他们引导、吸引到健康有益的各种教和学的活动中来。

②社会对老龄人的期望和要求。

通常说“老年人是宝贵财富”,这是因为离退休老同志有丰富的社会阅历、长期的工作经验、成熟的业务能力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的作用,这正是社会对老龄人的期望和要求之一。老龄工作方针中也有帮助老同志“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和“服务社会”的条款。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经常组织开展“银龄行动”、“大手牵小手”、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等活动。这些“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基本上都有老同志在积极参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还有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学龄前教育、学龄后辅导。国家老龄委还倡导号召老同志写一本书,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精神食粮等,这是社会对老龄人的希望和要求之二。

社会对老龄人的这些期望和要求是老龄人需要“老有所学”的间接原因之二。老龄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发挥好自己“长者风范”的社会作用,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同时有必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例如:“如何当好小朋友的辅导员?”“如何撰写回忆录?”“怎样向青少年演讲?”等。这些正是发展老年教育的第二个间接依据。

③老龄人的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现在421的家庭结构,使年轻夫妻或中年夫妇不堪重负。他们无暇顾及四位老人,希望老人能生活自理,不要给他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增添麻烦;而且,他们总想让老人能从生活上,或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分担他们的一些家庭事务,甚至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放心的“免费保姆”。事实上,现代中国,由于其特殊的人口、生育政策和特殊的家庭结构,特别是传统习俗和家庭经济条件,致使现在很多家庭的退休老人自愿不自愿地还要担负着带领、教育孙辈的重任。因此,老龄人如何做好孙辈的启蒙老师、如何教育好孙辈,已经不是个人家庭小事,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培养下一代、国家“接班人”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的大问题。现在的老人带领孙辈,实际上要起到“四大员”的作用,即生活上的“保育员”、思想上的“指导员”、学习上的“辅导员”和娱乐上的“教练员”,这正是家属亲人对老龄人的期望和要求。

这些期望和要求是老龄人需要“老有所学”的间接原因之三。老人要能担负起孙辈的“四大员”职责,就应该具备“四大员”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逼迫”老人去学习,去参加一些诸如“家长学校”、“祖孙课堂”、“老少同学”之类的特色学校、特色班级,学习一些相关知识技能(包括学一点“儿童心理学”),因此这些期望和要求也是发展老年教育,使老龄人实现“老有所教”的第三个间接依据。

通过这方面的“老有所教”,使老龄人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给孩子起到示范、榜样、带头作用,成为孩子的知心、知己、知交。祖孙有了更多共同语言,建立相互平等信任关系,才能在孙辈教育中胜任这一特殊的使命和职责。老年人也能从中得到乐趣,晚年生活也会更温馨和谐。这对老人本身,对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很有意义的。

上面提到的发展老年教育的三个直接依据和三个间接依据,不仅说明了老龄人因对“老有所学”有这些需要,因而需要“老有所教”;同时说明了国家、社会和家庭也需要“老有所教”,需要发展老年教育。围绕这些需要发展老年教育,设置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具有不同特点和需要的老龄人的“老有所学”,这样的老年教育的社会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大,必能收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发展前景的广阔性是可以想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