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殊儿童通报与安置

特殊儿童通报与安置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筛查、鉴定后,即应将特殊儿童通报给相关部门与机构,依每个儿童的需求为其提供个别化教育、康复服务。因此,逐步建立通报通道、形成通报机制,是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应开展的工作。此种安置形式的优点是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密切联系,生活在儿童群体当中有利身心发展。随班就读的儿童多为轻度障碍儿童。

经筛查、鉴定后,即应将特殊儿童通报给相关部门与机构,依每个儿童的需求为其提供个别化教育、康复服务。便于各机构相互沟通、协作,同时进行特殊儿童的适合有效安置。

一、通报

通报指将特殊儿童的情况通过一个机构通达至相关部门,并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内容,目的是为该儿童提供整合的个别化服务。

(一)谁做通报,通报给谁

特殊儿童被发现、被诊断的第一站是医疗卫生机构,而目前我国并未形成明确完全的通报机制。通报只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医务人员、教师个人职责行为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告诉患儿家属,如就学、就医等;二是医疗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等为完成上级要求或相应部门的工作汇总而向相关部门做的年度汇报(多为人数、障碍、年龄、性别、居住地等简况)。我国通报机制的缺失,造成特殊儿童发现不及时,家庭则无助与茫然,常有病急乱投医之感,造成特殊儿童及家庭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的大量消耗。提供服务的各部门单兵作战,互不交流,使得医疗、教育停留于零碎的干预而效果欠佳。因此,逐步建立通报通道、形成通报机制,是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应开展的工作。

(二)怎样建立通报机制

1.由行政部门牵头、领衔,建立通报中心(指定医院或由市、县残疾人联合会承担)

比如2007年深圳民政局、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残疾人联合会、社保基金管理局联合下达了深圳市残疾人通报暂行办法的通知,确定通报的对象为视障、听障、言语障碍、肢体障碍、智障、精神障碍、多重障碍的本市的居民。分12个残疾人通报来源如:新生儿残疾通报、孤残儿童通报、在校残疾儿童通报等。该市各类通报涉及部门由市政府、各区政府、街道社区配合,各部门各有承担。如:卫生系统负责发现并报告0~14周岁残疾儿童;市民政局负责孤残儿童报告;教育部门负责在校残疾学生通报;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负责0~6岁残疾儿童报告。报告给市残疾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一年一次。劳动社保负责工伤残疾鉴定,公安部门、民政部门负责残疾人户籍异动通报,司法部门做伤残鉴定,街道、社区负责社会行动异常疑似残疾人通报,市残疾人联合会各通报口收集各部门相关报表,并对通报信息进行质量跟踪、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该市就通报工作拟订了暂行办法,且有报告的奖励办法。

2.拟订通报中心工作计划(目的、工作项目、内容、方法、人员安排)

3.选用通报中心人员(常由信息人员、医疗人员、教育人员、康复人员、管理人员、社工、义工等构成),并做工作安排

4.形成通报网(确立通报接受机构、单位确立、通报人员)

5.建立通报与回馈机制、增加通报渠道

(三)通报中心建构要素

1.获得信息

获得信息的途径:通报中心的信息常通过现场(医院、学校、机构、社区)和网络及调访获得。

对信息的要求:及时快速、准确、全面、丰富、畅通。

信息范围:信息含个人信息与群体性信息,含与特殊儿童需求相关的各类信息,应建立数据库,成立信息中心。

2.多元通报

通报中心通过多元通报方式,如电话、手机、网络、信函、面晤等进行通报。通报可有定时、定向、定内容等方式,也可随机通报、发布。

3.通达与协调

通报中心除有将信息告知、传达的功能外,同时还有协调各相关机构,形成合作格局的功能。通报中心还有接受咨询,提出建议,提供咨询服务,了解工作,反映工作现况,督促、检查工作开展的功能。

二、安置

安置是让特殊儿童在最适合他的场所里获得相关服务。

1.我国开展特殊儿童早期安置服务工作的相关机构(谁在做)

①一般医院(妇产科、儿科、儿保科、儿童心理科、康复科);妇幼保健院(站);康复医院;儿童医院。②由民政系统及下属儿童福利院开展早期干预工作。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各地方残疾人联合会;各省、市、县所属残疾人康复中心(站)。④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及机构。⑤普通幼儿园中,设特殊班或随班融合教育。⑥民间私立学前特殊教育学校(机构),多由民间社会人士或特殊儿童家长举办。

2.特殊儿童早期安置服务模式(怎样做)

(1)中心安置

康复站接案以后,将儿童全天候地安置在康复中心接受教育训练,康复站应该努力开设此种安置形式。

这种安置形式的优点在于儿童能接受系统且全面的教育,拥有朋友、伙伴。中心安置以3~7岁儿童为宜,可以采用通宿制,也可采用住宿制,或住宿通宿兼有也行。住宿儿童家长一周需接园一次,以便儿童与家庭有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康复站还可有半天安置形式,比如:刚刚建站,或康复任务重,康复人员需抽出半天时间做巡回家庭训练,或有的儿童需要半天接受治疗、半天接受训练等。

(2)中心—家庭安置

儿童定期来康复站接受训练(康复站人员也可到家庭)。

这种安置形式使中心与家庭结合较密切,指导也较及时,适于0~3岁年龄小的儿童。3岁以上儿童采取这种安置形式的多有较大障碍,或受家庭、学校教育不足等客观因素限制。

(3)家庭安置

康复站人员定期做家庭训练,又称巡回家庭训练方式。

这种安置形式的特点是儿童在家里能接受有关照的训练,不足之处是特殊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接触较少,较为封闭,训练更多地依仗家长的投入。采用此种安置形式多为边远地区的儿童,或年龄小,或障碍严重,或家庭困难。目前这种安置形式的儿童为数不少,康复站需加强相关人员配备及技术培训,强调与家长合作。

(4)随班就读

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级与全班小朋友一起接受教育。

此种安置形式的优点是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密切联系,生活在儿童群体当中有利身心发展。需注意的是,特殊儿童所在班级的同学及教师应接纳他,理解他,教师应有教育特殊儿童的技能;康复站要做好幼儿园的协调工作,需康复站与该儿童的教师一起拟订针对该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且定期在该儿童校班进行巡回指导。此种安置形式切忌成为随班自流。随班就读的儿童多为轻度障碍儿童。

(5)普通幼儿园附设辅读班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有交流,教师便于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康复站对教师应定期培训。

以上五种形式是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康复站完全接案常采用的安置形式,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条件做到五种安置形式并举。康复站首先做好家庭安置、中心—家庭安置、随班就读,然后开展中心安置建辅读班。中心安置之所以必要,目的是将其作为基地,积累儿童训练的知识技能,进行教育科研、培训师资及训练相关人员、培训家长以便推动其余各种重要安置形式的发展,提升各类安置形式的品质。

医疗保健系统的早期干预,多从医疗、卫生、保健、康复角度做预防、发现、诊断、治疗、咨询、康复、训练,多通过门诊和疗程治疗进行,提供服务者多为医生、护士、康复师和保健人员。

残疾人联合会的早期干预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模式进行。残疾人联合会较早开展聋童语训,具较成熟的聋童语训经验。部分残疾人联合会康复机构,有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和盲童、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训练。从服务时间上分,有半年期或一年期服务,也有半日服务或疗程式服务。提供服务者多为康复师、语言治疗人员、物理治疗人员,现有部分教师进入。

教育系统的早期干预,侧重于教育支持。提供促进发展的课程,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活动方法与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通常有全日制、半日制,持续于学前阶段的2~3年不间断教育服务。早期教育涉及盲童、聋童、智障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及发展性障碍儿童等多类别特殊儿童。早期干预针对特殊学校(机构)、特教辅读班、随班融合教育、在家等多种安置形式下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提供服务者多为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现有少量康复人员进入。由于特殊儿童早期既有康复需求又有教育需求,所以对教康整合的呼声强烈,现在条件和意识较好的康复机构和医院正纳入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正纳入康复。如何做好多学科专业整合,目前医教双方均在探索、实践中。

资料4.1:重庆市新生儿疾病筛查12年结果回顾性分析(1996—2008年)——摘自重庆市优生优育协会《妇幼之声》(樊欣、周晓军、吕惠敏、熊若嵋、黄仕芬,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研究目的:总结重庆市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12年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的筛查结果和体会。

方法:CH筛查先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促甲状腺素(TSH)的浓度。PKU筛查先后采用细菌抑制法和荧光法测定苯丙氨酸(PHE)浓度。

结果:1996年10月—2008年12月共筛查本市25个区县的新生儿427566例,共检出CH患儿295例,发病率为1/1449;检出PKU16例,发病率为1/26723。

对CH和PKU筛查干预的预后:对CH和PKU的新生儿的筛查尽早发现,通过治疗早期诊断的遗传代谢性疾病,CH和PKU患儿的体格和智能发育均可达到正常同龄儿童水平。

结论:我市CH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应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健全网络,规范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才能有效提高筛查率和召回复查率,使患儿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减少残疾儿童。

资料4.2学前幼儿综合评估表(全表) (王天苗编制)资料4.3:聋儿的家庭或学校观察鉴别

幼儿教育部分(包括教育安置、教学重点、教学策略、资源或相关服务等各项建议)

家庭支援服务部分(包括提供书刊、个别咨询辅导、家长成长团体、家长座谈、亲子课程等服务建议)

一、基本资料

三、评量结果

(一)感官知觉能力(二)动作能力

(三)沟通能力

(四)认知能力

续表

(五)社会情绪能力

(六)自理能力(七)家庭状况与需要

四、个案综合描述

五、建议

——摘自何华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1.生理方面

①常感耳部疼痛;②耳朵有分泌物流出;③外耳道感染;④耳朵散发出难闻的异味;⑤常以口呼吸;⑥常感耳朵“嗡嗡”作响;⑦经常感冒,喉咙发痛或扁桃腺发炎。

2.行为方面

①上课时常容易分心;②对于指令常无法遵从或出现错误;③经常要求别人再说一遍;④常侧头倾听别人说话;⑤对看的比听的容易理解;⑥常不当地打断别人的谈话;⑦无法确定教室中发出声响的出处;⑧在构音上发生困难;⑨说话的音调缺乏变化;⑩语音不清,说话也不自如;说话的声音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不符合说话环境的需要;ËJT说话的鼻音过重;ËJU在听收音机等音响时,常将音量开得很大;ËJV拒绝参加需要说话的活动;ËJW上课时依赖同学的协助,才能了解教师对作业的指示。

资料4.4: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摘自《幼儿园融合班教学实用手册》(原著Patti Gould and Jorce Sulidren,傅秀媚、庄琼惠译)

请检视儿童行为是否符合下列描述:

□佩戴矫正视力的镜片

□把东西拿到靠近脸的地方看

□总是把头转向侧边,用眼角的余光看东西

□把头低到靠近桌面的地方

□常常揉眼睛

□常常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像手臂晃动、摇摆、在眼睛前方弹手指,常常揉眼睛或眼睛注视着光

□会避免亮光

□不喜欢碰触像黏土、沙子、黏黏的东西、手指画等等

□诊断有脑性麻痹

□诊断有听觉障碍

□诊断有智能不足

□对于参与活动会感到犹豫

□喜欢待在某一个地方玩

□不知如何走到房间

□在穿衣、如厕或吃饭时需要协助

□在和别人谈话时会把头低下

□容易受惊吓

□常常跌倒

资料4.5实践案例:智障儿童鉴定项目与鉴定程序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智障儿童鉴定研究课题组

【研究缘起】

第一,我国特殊教育中智障教育从数量到质量均有较大需求,智障儿童教育首先要解决鉴定问题;

第二,我国智障儿童鉴定存在鉴定指标单一、鉴定局面混乱等问题。

【研究目的】

第一,完善智障儿童鉴定指标,建立科学鉴定体系,纳入国际智力障碍新定义;

第二,促进智障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安置与教学;

第三,从智障儿童鉴定项目与程序着手进行研究。

壹:鉴定项目设计与鉴定实作

【第一部分】儿童基本情况(目的在于从家长和测查人员处了解儿童)

一、收集儿童的社会学资料(由测查人员问填或家长填写)

二、家长情况部分(由家长或其他人员协助完成)

三、筛查部分(由测查人员依测查情况填写)

【第二部分】个案调查结果记录(目的在于从家长、教师处了解儿童的成长)

一、调查结构(运用自编家长问卷、教师问卷)

1.项目反映维度:A.儿童发展方面项目;B.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发展水平的项目;C.儿童发育过程中的病史资料项目。

2.个案呈现背景含:A.儿童家庭背景;B.儿童社区背景;C.儿童学校背景。

3.个案问卷项目类别:A.适应项;B.特征项;C.不适应项。

二、问卷领域及设置要点

(一)儿童发育史调查

问卷项目是调查关于儿童早期发育主要阶段的重要情况。

(二)日常社会生活状况调查

本栏问卷项目以正常儿童(7岁)一般水平为中点,向年龄两端延伸,按难易程度排列。本栏目下设同质的栏目:生活自理、购物用钱、主要娱乐形式、课余学习、辅助成人劳动、与家庭成员相处、与街坊邻里相处、语言交往能力、一般公共生活等。

(三)学校与学校集体生活状况调查

设置本栏目的目的是收集儿童在学校的适应状况、教师反应态度、儿童执行学校班级常规、儿童是非判断、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集体生活状况、儿童情绪和日常行为异常表现和儿童学习能力等信息。各领域下均有同质栏目,各栏目下再细分内容。如个体发育领域,其细目有:

1.1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对母亲微笑

1.2什么时候可以独立坐立

1.3什么时候可以爬行

1.4什么时候可以独自行走

1.5什么时候会有意识地叫爸、妈

1.6什么时候会说简短句子

1.7什么时候会控制自己大小便

1.8什么时候可以独立吃饭

1.9什么时候可以独立穿衣服

三、个案调查技术特点分析

(一)非自呈性问卷

本问卷采取非自呈性问卷形式,因为对智障儿童来说,本问卷需了解的许多问题,智障儿童本人无法回答,而通过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家长、教师的回答,可获得一定信息。当然非自呈性项目会使整个问卷出现偏斜。

(二)回忆性资料

本问卷部分回忆性资料,如儿童发育状况,这部分资料的获得只能依靠回忆。我们从如下方面保证其可靠性:首先询问的发育事实是儿童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和标志,在项目反应上对回忆不准确的项目不做回答。

(三)具筛查功能与教育诊断功能

【第三部分】学历和学业成绩记录(目的在于从家长、教师处了解儿童的就学状况)

本部分包含:

一、该儿童是否进过托儿所

二、该儿童是否上过学前班

三、该儿童是否进过其他课余学校

四、该儿童何时上小学,有无降级、重读、未入学(如有,填出原因)

五、各种成绩记录

【第四部分】儿童病史调查

由医务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员会同家长完成,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的生理情况及病史。本部分含:

一、家系病史调查(儿童直系家属中有无智力低下者,与儿童是什么关系,用家系图谱或文字准确记载)

二、产前因素(遗传代谢病因、孕期因素)

三、产时因素(低血糖、产伤、产时窒息、颅内出血、其他因素)

四、产后因素(核黄疸、脑炎、脑膜炎、脑瘤、颅外伤、其他因素)

五、重要病史(高热惊厥、癫痫、神经皮肤综合征、脊柱裂、脑积水、脑膜膨出、其他因素)

【第五部分】智力—社会生活能力测量记载

本部分由测量人员完成,测出儿童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

一、标准化智力测验与社会适应能力测验

实施标准化智力测验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时均是与儿童面对面、一对一施测(社会适应能力施测时父母可以在场),是智障儿童鉴定诊断、教育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将标准化智力测验与适应能力测验结合起来,主要依据是智障儿童的新定义。靠单一智力测查分数定义智力低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智障儿童鉴定应严格遵照科学概念运作。现有中国常模的智力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作为鉴定工具,体现了适应能力水平在鉴定中的重要地位。

二、选定鉴定工具

(一)中国比内测验

该测验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操作时间花费较短,使用方便,对IQ52~110分值之间的儿童有较好分辨力,对正常与智障儿童的界面划分,基本可靠。但该测验对IQ52分以下的智障儿童分辨力较低,不能分辨出IQ40分以下的智障儿童。

(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本量表是评量多种认知能力的测验组合,并能给出语言、操作及全量表分值,能依照各分测验不同人的特征,做能力诊断分析,以了解其各种认知功能的优劣强弱,诊断功能明显。

(三)婴幼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本量表是根据中国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修订的,目前国内社会适应评量表很少,这个量表相对而言是可靠的,它经过修订有全国常模。

本量表为适应我国医学及教育心理学发展需要,组建了全国协作组。左启华、张致祥教授选择了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木安正监修,日本心理适应能力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S—M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作为基本版本,进行中国标准化工作,使它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应行为量表。

本量表适合于婴幼儿至初中生的适应行为评量,共130项,分布在整个年龄段,共六个领域,包括:独立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作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

这些儿童社会生活方面的项目按年龄组通过率排列在6个月至15岁范围内,本量表共七个起始年龄。可以根据年龄大小选择起始年龄项目进行检查。

三、实施测查

韦氏测验、比内测验、社会生活能力测验均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严格按施测要求(指导语、时间、环境、测题呈现、通过标准、施测人员基本道德等)进行。施测现场备有施测现场记录,除有对测题本身的记录外还有对学生现场观察的记录。

四、实测中出现的问题、对策

1.在智障儿童实测过程中,轻度儿童一般在比内测验、韦氏测验中均有得分,结合其社会适应能力测查结果可做综合分析、鉴定。部分中度、重度智障儿童比内测验、韦氏测验均无法施测,但我们不能说这个儿童就没有智力,应详细记录下该儿童在智力量表施测中的行为表现,做好社会适应能力测验。

2.适应能力测验应注意,不能简单用会与不会回答问题,而要通过在场的家长和儿童共同完成,记录“怎样做的”或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施测时应准备相关物品,如剪刀、纸、图书等;有的测题应现场操作,如分清左右鞋、系鞋带等。施测时要正确把握题目所要求的实质和难度,在同一类项目反复出现时,后面阶段中出现的同类问题一定要比前面难度高,只有确切理解项目意图,才可以把握相应难度。

3.在对某测题表述和评量把握不准时,各位测评人员要一起讨论。当然,在主测施测前,所有施测人员对每一道题共同讨论。有较一致的分寸,是施测前很必要的工作。

【第六部分】鉴定结论与鉴定结果去向

一、鉴定结论

1.鉴定结论需由鉴定小组共同讨论,目的在于做好鉴定诊断结论,进行教育安置。

2.标记线索综合分析。鉴定时要将智力测评和社会适应能力测评反复对照,并参照家长问卷、教师问卷等个案资料(学历、学业、病因分析、其他信息)及测查现场观察等重要标记线索进行综合判定。

二、鉴定结果去向

1.智障儿童鉴定给出轻、中、重等级,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安置,不做教育安置的鉴定可以说毫无价值和意义。

2.目前,我国的智障儿童教育安置形式有:特殊教育学校、辅读班、随班就读、到宅服务、弹性安置(半日到特殊教育机构、半日在普通学校)等。

贰:鉴定流程

1.组建由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被试者本人、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医疗康复人员、社区人员共同参与的智障儿童鉴定小组。

2.在区域性或到某校做鉴定前将部分筛查工具或评估表下发给教师、学校、家长,对疑似个案进行筛查,推荐出鉴定名单。

3.依鉴定名单确定到现场测评的日期,并于进现场前两周将学生基本情况、教师和家长问卷、学业情况调查、病史调查下发至学校及鉴定组教师、家长、医疗人员手中进行调访、填写后返交鉴定小组负责人。

4.由鉴定小组长对上交的相关资料按以上鉴定项目进行录入和部分项目分析处理。

5.鉴定小组准备好智力、社会适应能力测评现场空间安排、测评工具和鉴定书及相关人员安排,并通知相关人员按指定时间到测评现场。

6.鉴定测评小组按标准化测评要求开展智力、社会适应能力测评,一般两个测评组同时开展工作。当被试者的一个测验为正常时即停测,不必进行另一个测验。

7.当比内测验表达不明确时可对被试者加做韦氏测验。

8.鉴定结论一定由鉴定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按鉴定书项目一一报告,并依标记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后给出鉴定结论,同时征求家长意见做出安置建议。

9.鉴定小组人员一一签字,鉴定材料交教育行政部门或由该被试者学校统一管理。该鉴定书具保密性,不得外传或随意泄露。

资料4.6:学前特殊教育学生安置申请表(台湾花莲县身心障碍学生鉴定安置工作手册,2008年修订版)资料4.7:视觉障碍学生评估记录表

(台湾花莲县身心障碍学生鉴定安置工作手册,2008年修订版)

续表

资料4.8:听觉障碍/语言障碍学生评估表(台湾花莲县身心障碍学生鉴定安置工作手册,2008年修订版)

续表

资料4.9:肢体障碍、身体病弱学生评估表(台湾花莲县身心障碍学生鉴定安置工作手册,2008年修订版)

续表

思考与实践

1.运用评量表对婴幼儿做发展评量,完成评量报告。

2.依智障儿童鉴定流程及项目,组建鉴定小组,实施测评鉴定,完成一份个案的鉴定书。

3.了解你所在地区的特殊儿童的筛查、鉴定、通报、安置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