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献回顾与探讨

文献回顾与探讨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同样离不开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宏观背景。因此,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和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成功经验。[16]傅砚农等探讨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走向成功的原因。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了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其研究认为,中国竞技游泳进步较快,部分女子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
文献回顾与探讨_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探讨

本研究检索、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研究通过网络检索清华学术期刊网收录的1978年以来关于竞技体育成功经验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报纸摘要,同时还查阅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检索收集了相关研究资料。这里仅就笔者所收集到的国内有关这一专题的研究状况以及学者们基本观点概述如下:

一、中国竞技体育成功经验研究现状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与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同样离不开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宏观背景。因此,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和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成功经验。主要观点如下:

袁伟民总结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27届奥运会的基本经验。他认为:全面、系统、充分的备战,为代表团参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反兴奋剂的斗争保证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党和人民的关怀、改革开放的时代,为备战和竞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14]杨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一文认为,中国的竞技体育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因而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政治优势和领导优势。他还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确立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保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制定符合国情的、正确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依据,改革竞技体育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科学训练与技术创新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保障。[15]王芬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马家军”的惊人成绩进行了哲学探讨。她认为,“马家军”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训练、竞赛中表现出显著的自由,在于他们发现和把握了女子中长跑训练的必然、规律性,并把对客观必然、规律性的认识又运用到实践中去,创造和发展那些有利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现了他们向世界体育高峰挑战的志向、理想,取得震惊世界的成绩。[16]傅砚农等探讨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走向成功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是在中国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整个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为众多的女子竞技运动员形成一个群体提供了前提和根本条件。而她们自身能把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崇高的理想统一起来,发扬优良品质,不畏艰辛去奋斗,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17]学者梁晓龙认为,举国体制是中国发展竞技体育不同于其他一批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做法,是中国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国际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奥运战略目标的成功之路。[18]肖林鹏等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可以脱离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实现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了中国竞技体育水平。[19]学者谢亚龙认为,1990年亚运会的成功首先是决策上的成功。同时,亚运会的成功,是因为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和英明决策。[20]徐本力认为,全运会是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提高、发挥和展现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主战场,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中国奥运会冠军获得者们的成功之道,是中国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借鉴与研究。彭杰认为,中国奥运会冠军获得者的先天条件优越,是从事各自运动项目的人才,而中国科学训练体系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为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冠军提供了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22]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进步是显著的。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竞技体育项目竞技制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一些体育学者从训练学的角度,就单个运动项目的成绩显著提高进行了经验总结。主要有以下一些研究观点: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乒乓球队自1959年以来,在世界乒乓球三大赛事(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以及世界锦标赛中获得了辉煌的成绩,几乎处于世界乒坛垄断地位,以至形成今天“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的两极之势。《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从训练学的角度,从竞技训练原理、竞技训练理念、竞技训练实践三个层面,对乒乓球竞技长盛不衰的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星光为何这般灿烂》[23]一文道出了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真谛:进行技术创新;在训练、竞赛系统工程中匠心独运,众志成城、崇高而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气度、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求真务实的作风、中央领导的关怀与鼓励;与时俱进,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郭承恒认为,中国技巧运动,成功的经验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断创造难新动作,开辟各项技术的新领域。[24]李莎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游泳运动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中国游泳训练的成功主要有4个条件:聘请外国优秀教练员,让中国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出国训练;发展良好的科学教练员队伍;获得了掌握恢复训练和高原训练的经验;建立了中国人的训练体系,推翻了旧的理论束缚。[25]2004年8月27日,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一枚宝贵的田径金牌。刘绮红认为,刘翔的成功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结出的硕果。[26]郑婕则认为,刘翔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幸运遇到名师,讲求科学训练,“以赛带练”促身心,全面发展增自信。[27]谭政典、刘苹通过对中国游泳队在五届奥运会上成绩的纵向发展及横向比较,总结了中国竞技游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成绩经验。其研究认为,中国竞技游泳进步较快,部分女子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8]从宏观上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对科学训练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实践运用的结果。黄向东等认为: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设立国家田径队,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主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选准突破口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田径运动的成功经验。[29]顾伟农等通过对第25、26、27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之间身体条件、技战术情况、心理和思想素质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中国女排的成功经验,认为中国女排除了弹跳方面无法与古巴队相比外,其余方面均与古巴队和其他世界强队相差无几。[30]王雁、王海滨从整体训练思路、训练计划、训练安排对击剑运动员王海滨在法国留学期间的优异表现进行了总结。[31]

二、中国学者对国外竞技体育成功经验研究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众所周知,现代竞技体育起源于西方。在科学训练、运动选材、科学参赛等方面,它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一些体育学者对西方国家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研究。这些国家主要涉及一些传统竞技体育强国,例如苏联、美国和巴西。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苏联运动员在第24届奥运会上以明显优势战胜了美国、民主德国两大体育强国,实现了1976年以来在金牌、总分和奖牌总数上再次称雄世界体坛的愿望,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关注。张人民认为苏联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对奥运参赛选手严格选拔,宁缺毋滥;对获奖牌选手实行高奖金制度;科研与训练相结合;创造条件,保证选手赛前进行适应性训练。[32]美国《游泳世界及青少年游泳》1993年第3期文摘指出,斯坦福游泳俱乐部可谓是美国游泳明星的摇篮,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斯坦福的勇士们一举夺得了7个单项的金牌。教练肯尼和奎克认为营养计划是他们成功的关键。[33]马更娣、刁在箴对前苏联艺术体操成功的训练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苏联根据世界艺术体操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运动员的条件设计出具体的训练模式,包括技术训练、舞蹈训练、专项身体训练、动作稳定性、运动负荷、形态特征等。[34]在第25届巴赛罗那奥运会上,巴西男排异军起,在强手如林的男排决赛中力挫群雄,摘取了奥运金牌,令世人震惊。在1993年的世界男排联赛中巴西男排又连获世界冠军。郭荣归纳了巴西男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成功经验,包括:注重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打法;丰富和完善自我技战术体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继承发扬本国优势、传统的同时,又不忘紧跟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吸取世界先进打法。[35]张少云、徐振兵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男排迅速成为世界男排霸主的成功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独特的竞赛及选拔运动员体制,多层次、多渠道的训练和竞赛体制,配合美国的经济发展、民族精神科技投入与转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国男排的迅速崛起。[36]沉寂多年的日本奥运军团,在雅典奥运会上突然复活,一举夺取了37枚奖牌。张信春认为日本奥运军团重新崛起的原因包括政府加大投入,重塑竞技体育大国形象;严格选拔,激发运动员求胜欲望;科学训练;多方收集情报,知己知彼;各方重奖,激励运动员夺牌;加强奥委会与单项协会沟通,强化管理;高科技装备武装运动员。[37]日本竞技游泳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一蹶不振的痛苦,它近年来重新崛起并非偶然。丛宁丽等认为,日本竞技游泳重新崛起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和政府的重视,科研力量的增强,选拔制度的改革,教练员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重视情报收集和分析,高学历的科技体育志愿者的支持,重视选手的精神锤炼和与教练员之间的交流。[38]

三、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已不仅仅是全人类的一种共识,而且开始从观念认识进入战略实施阶段。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自此开始,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及科学界的重大课题,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学科领域背景出发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然而,直到1996年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体育的全方位发展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才引起政府和体育研究者的重视,学术界才开始了体育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在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竞技体育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竞技体育发展效率与效益之间的矛盾、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政府管理者的关注,成为中国竞技体育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步伐进一步加快,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基础研究

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特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举国体制之间的关系等。此类研究对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给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1.1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

关于体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和研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明确竞技体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明确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与否的问题。目前,中国体育理论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谢琼桓认为,“可持续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对那些任意占用、毁坏体育场地,只顾建设高楼大厦不留体育活动空间,只重视智育不重视体育的行为和观念等发出了警告,同时为确立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39]学者李力研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在体育中并不凸出,干不干体育与能源、环境的耗尽并无直接关系,体育不可能主宰人类的‘持续’与否。所谓‘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几乎是一种神话般的未来指向,人活着它就存在,人死了它也就偃旗息鼓,这种问题问与不问、做与不做大体没有差别。”[40]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学者倾向于体育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观点。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阐释。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虞重干等认为,所谓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竞技体育在筹划如何能夺取更多金牌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体育发展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因素。[41]肖林鹏等认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且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42]熊文等提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伦理因素在内的多维目标和操作体系。[43]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从不同的侧重点表述了对竞技体育可持续概念的理解,基本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目前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相关论述,即: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三者互为鼎足、缺一不可[44]。发展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数量维度上的要求,它表征发展行为在原来基础上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响应;协调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质量维度上的要求,它检验发展行为偏离健康程度的状况;持续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维度上的要求,它表征发展行为的长期合理性。在此宏观认识基础上,学者们从竞技体育领域出发,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如肖林鹏等认为,“以人为本”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45]

1.2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即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与地方竞技体育两个层面展开。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全局来看,肖林鹏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具有立体结构的目标体系,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序包括远期、中期、近期的行动计划和目标体系。[46]他还认为,实现竞技体育社会化、国际化与科学化是构成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体系。[47]学者们还针对各地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湖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在详细分析现状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详细的发展策略,对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的指标进行辨别、判断。刘志民等等初步构建了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体育经济发展指标类共含11项二级指标,体育社会发展指标包括13项二级指标,体育环境发展指标包括3项二级指标,体育资源发展指标共有14项二级指标。所有4类41项指标构成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48]该研究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开始,研究十分薄弱。

1.4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举国体制之间的关系

研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无法规避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必须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例如,学者虞重干认为,举国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竞技体育队伍的“金字塔”塔基过宽,塔身过大,“金字塔”塔形比例失衡,高投入、低产出造成后备人才缺乏和教练员群体的“近亲繁殖”遗传。[49]龚德贵等认为,“举国训练体制”存在后备队伍匮乏、竞技体育事业经费短缺、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难。这些问题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50]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废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然而,更多数学者则认为,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举国体制进行改革。多数学者认为应做到: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单一专业训练组织体系的转型,建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形成竞技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应该说,这种改革思路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方案,符合中国目前“渐进式”改革的宏观指导思想。

2.应用研究

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竞技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研究等。此类研究多通过现状分析,为中国制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策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1 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主要观点有:虞重干等认为,体育的社会地位、教练员的培养问题、传统思想问题、竞技体育体制问题限制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51]翁家银等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决策起到制约作用,影响中国各省市、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52]司虎克等认为,体育科技创新程度较低是制约与影响中国体育科技进步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基本因素。[53]魏冰等认为,运动员选拔制度、运动员竞赛制度、教练员的评价和奖励政策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54]学者谢琼桓从多角度阐述了兴奋剂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危害。[55]张春华认为社会自然环境、经济、政治、人口、教育、社会文化、科技等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56]

2.2 竞技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此类研究多结合运动项目现状进行调查,阐述运动项目的发展战略框架。而且,此类研究基本上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竞技运动项目发展中的应用。由于运动项目特性不同,其研究成果难以具有普适性。李春雷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根据对影响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制定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57]陈钧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做了限定,确定了制定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基本原则,预测了2010年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给出了实现战略总目标的措施与对策。[58]

2.3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

没有人,竞技体育根本不可能存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以及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基于此,学者们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学者杨文轩认为,中国竞技运动立足于人的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避免拔苗助长;二是防止只顾单纯挖掘运动员身体潜力而忽视心理、社会潜力;三是必须把竞技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考虑。[59]肖林鹏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是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目标是根据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大价值。[60]

四、简要述评

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竞技体育取得的历史成绩与发展现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本研究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和指示作用,也为本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初步认识与思想基础,但同时也还有一些欠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竞技体育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吸引着广大体育研究者的目光,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是体育学术活动的大舞台。一些体育学者纷纷从社会学、运动训练学视角,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与借鉴。然而,从目前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中国竞技体育成功经验的研究,还没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缺乏对中国竞技体育崛起动因的探析,缺乏对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分析,缺乏在中国竞技体育崛起历程阐述中,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地归纳与总结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成功经验。

第二,众所周知,中国竞技体育产生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对它的研究都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经济所处的实际情况。一些学者将国外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做了介绍,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中外在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硬性地将国外的经验生搬硬套,不分地点、时间、经济社会条件加以应用,就会犯错误。因此,在对待国外先进经验的问题上,应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当前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着重突出中国特点,解决中国竞技体育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充分认识和掌握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成功经验,继而凝练经验,达成共识,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第三,已有研究以及在官方的文献中,对中国竞技体育60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很少有用“崛起”这一词进行描述。但是,本研究认为,现阶段,明确提出“竞技体育崛起”的概念很重要。研究中国竞技体育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成功经验,而不能仅限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因为,“崛起”比“发展”更高一个层次,有更多的内涵(见4.1竞技体育崛起内涵阐释)。

第四,已有研究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面临的是完成基本崛起以后的继续发展问题,忽视对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崛起这一客观事实的承认与分析,缺少对历史与现状的描述,缺乏在总结竞技体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这些成功经验恰恰应该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立足点。因此,探讨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要立足于竞技体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更应该立足于竞技体育崛起的历史事实,立足于竞技体育成功经验的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之上。

第五,探讨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前提就是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整体的高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竞技体育功能、价值进行再认识,必须深入分析竞技体育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已有研究还存在欠缺。

第六,关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阐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竞技体育在现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点学者们已达成共识。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什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却被许多研究者忽略,或者说,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学者们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表述,基本上是在套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审视,进而阐述个人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明显带有移植的痕迹。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竞技体育简单地套上“可持续发展”的标签,而应该有深刻的内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内涵阐释必须基于中国竞技已经崛起的客观事实以及竞技体育在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价值的再认识的基础之上。

第七,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一点学者们已达成共识。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竞技体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了初步探讨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然而,还必须深入分析为何中国竞技体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深入分析中国竞技体育在崛起的高度上存在与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中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