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言与文献回顾

引言与文献回顾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省级地区内部的财力不均等较为严重,有悖于十七大确立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大方向。尽管许多文献发现财政分权是促进中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有关财政分权与财力不均等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利用1994-2007年中国县级数据,本文实证分析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级地区内部财力不均等的影响。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控制了可能存在的“滞后效应”,而已有文献未考虑此类效应。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该项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了支出责任和税收收入,提高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划分支出责任和税收收入之后,财力分布的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尤其是省级地区内部的财力不均等较为严重,有悖于十七大确立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大方向。与此同时,分税制改革并不彻底:省以下财政体制尚不规范,也未统一。因此,基于省以下财政分权这一新的视角,研究影响中国地区内部财力不均等的机理,对于有效缓解财力不均等、科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政府间转移支付对财力不均等的影响。发现中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未能起到缓解地区间财力不均等的作用,或作用十分有限;而且,某些转移支付(例如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甚至拉大了财力差距。此外,他们还发现中国大部分财力不均等来自省级地区内部(例如县级地区),而省际差距对财力不均等的贡献较小。更为严峻的是,数据显示,近年来省级地区内部的财力不均等程度在不断加重。用省以下县级地区人均本级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来反映省级地区内部的财力不均等,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该指标走势总体而言是向上的,2002年之后逐年上升。

很少有研究关注财政分权对财力分布状况的影响。尽管许多文献发现财政分权是促进中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有关财政分权与财力不均等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MartinezVazquez等(2007)分析了省以下财政分权对中国市县级财力不均等的影响,但仍着眼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即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不同,省级政府对中央下拨转移支付的使用情况也不同,进而影响转移支付前后市县级财力不均等程度的变化。Qiao等发现财政分权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中国省际财力不均等。不过,由于存在分母同一性问题——不同省份财政分权变量的分母均为中央财政支出,其使用的财政分权变量的经济含义较为模糊。

利用1994-2007年中国县级数据,本文实证分析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级地区内部财力不均等的影响。本文的特点(或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借鉴已有文献做出的改进(刘小勇,2008;龚锋和雷欣,2010),采用了经济含义更为明确的省以下财政分权变量来反映财政分权状况,包括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程度、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以及省级地区内部的财政自治率。(2)不仅考察了地区内部财力的静态分布状况(财力的年度不均等),还通过引入财力流动性这一新概念,分析了地区内部财力的动态分布状况(财力的持久不均等)。财力流动性源自经济变量流动性,最早由Friedman(1962)提出。其中,收入流动性近年来被频繁用于分析居民收入的动态不平衡或持久收入差距。但在财力不均等的相关研究里,这一概念尚未得到重视。(3)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控制了可能存在的“滞后效应”(财力不均等的自我影响),而已有文献未考虑此类效应。

本文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考虑静态的财力年度不均等还是动态的财力持久不均等,或是否控制“滞后效应”以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关联,省以下财政分权都是影响省级地区内部财力不均等的重要因素。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介绍分析方法和数据;第三部分对省以下财政分权影响地区内部财力不均等进行逐层深入的、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