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言的写作要求

引言的写作要求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引言的写作要求好的引言,短小精悍,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研究的背景有一个大致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读者花最少的时间了解文章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并吸引读者进一步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第三节 引言的写作要求

好的引言,短小精悍,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研究的背景有一个大致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读者花最少的时间了解文章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并吸引读者进一步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在掌握写作内容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其写作规范。

一、简明扼要直奔主题

引言的写作要求开门见山,不绕圈子,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在写作时起笔就要切题,切忌交代历史学界所共知的背景知识和大幅讲述历史渊源。学术论文的写作不同于科普文章:科普文章面对的大多数是初次涉及该领域的人员,因此在写作时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尤其是要将题名所指内容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有必要交代相关的背景知识;而学术论文的读者对象则不一样,大多是已经进入研究领域的同行,其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前沿,故没有必要过多陈述背景知识。引言写作要求语言简洁精炼,用语准确,省略不必要的介词、副词等,删除反复使用或模棱两可的饰语。下面介绍几篇文章引言。

如题为《清末立宪时期马相伯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16)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马相伯是清末立宪派中一位极其活跃且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作为晚清东南社会一位与绅商界均有联系的学界名流,马相伯不仅是立宪运动的热心推动者,而且在收回苏杭甬路权运动中扮演了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学术界对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及活动重视不够,至今尚没有专文探讨他在清末立宪时期的政治活动。本文主要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报刊资料,就其在清末立宪时期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活动作一评述。

在引言中,作者直入主题,介绍了马相伯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他做一简要的评价,突显其地位的重要性。而对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学术界对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及活动重视不够,至今尚没有专文探讨他在清末立宪时期的政治活动”。因此,文章的写作起点就是“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报刊资料,就其在清末立宪时期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活动作一评述”。

如题为《咸同年间曾国藩的几次涉外活动浅议》(17)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到目前为止,研究曾国藩的论著中,大多涉及其政治、军事活动,对其外交活动研究则相对较少。其实曾氏外交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应予重视和研究。本文以咸同年间曾国藩参与的几次涉外活动为题,就其政治谋略和外交思想作一浅述和评议。

文章写的主人公是曾国藩,由于曾是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为历史学界所共知,因而就再无必要去介绍其生平与事迹了。直接述及目前学术界对曾国藩研究中的不足,从不足中发现问题,进而论述“以咸同年间曾国藩参与的几次涉外活动为题,就其政治谋略和外交思想作一浅述和评议”。弥补前人在这方面研究中的不足,即是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

如题为《金界壕与长城》(18)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金朝修建的“界壕”与长城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没有一致的说法,但多数学者将它视作长城。近年来有学者对长城的概念进行辨证,认为金界壕不应属于长城的范畴。[1]这个观点招致不少异议,其中冯永谦先生撰写了数篇文章与之争论,表示金界壕就是长城,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是一回事。[2]本人倾向于将“金界壕”视作长城,略陈己见,望方家赐教。

[1]参见景爱:《走出长城的误区》、《再说金边壕不是长城》,分别载于2004年1月30日、4月2日《中国文物报》。

[2]参见冯永谦:《界壕与长城论辩三题》,初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总第34期(2004年),又载《东北史地》2005年第2、3期。

引言中,作者就界壕与长城的关系问题中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给予说明,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人倾向于将‘金界壕’视作长城,略陈己见,望方家赐教。”简明扼要地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如题为《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活动论析》(19)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在古代两河流域,私有制一直比较发达,在古苏美尔的舒如帕克时期(公元前2700—2600),两河流域便开始了房屋买卖活动,留下了少许房屋买卖契约。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在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大量的房屋买卖契约,这为我们研究古巴比伦时期的房产买卖活动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由于原始文献的缺乏及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的障碍,国内学界对古巴比伦时期房屋买卖活动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根据6卷大型文献集《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文献》所提供的大量房产买卖契约及《汉穆拉比法典》等相关资料,对古巴比伦时期的房产买卖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管窥古巴比伦时期的房产经济。

在引言中,作者首先说明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活动活跃,但“由于原始文献的缺乏及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的障碍,国内学界对古巴比伦时期房屋买卖活动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作者采用的方法是“根据6卷大型文献集《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文献》所提供的大量房产买卖契约及《汉穆拉比法典》等相关资料,对古巴比伦时期的房产买卖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目的是说明古巴比伦时期的房产经济。末句使用了“管窥”这一自谦用语。

二、篇幅长短适宜

引言在论文中起“引导”作用,在于引出文章的主题,并不需在引言中进行长篇论述。对引言篇幅虽然没有硬性的规定,但一般控制在300—500字左右为宜,如果论文不是长篇论述,最好不要超过1000字,因为引言过长,就会显得头重脚轻,突出不了文章正文所论述的重点内容。

如题为《民国新疆地方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20)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民国时期的新疆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政权更迭频繁,实际上处于地方军阀的独裁统治中。新疆社会在复杂的地方势力控制下,呈现出与内地的多方不同,处于无休止的动荡中。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及国民党势力先后统治新疆,却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本文仅就新疆地方政府对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进行探讨。

如题为《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21)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近年学术界研究民国政府的边疆政策,取得不少成果,但以一般性叙述居多,如在对历代民族政策与近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提到民国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1]少见概括性的研究[2]。直接以民国政府边疆民族政策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不多,所见者如阐述民国政府治理蒙藏和西南边疆政策的一些成果,亦有待进一步概括与深入。[3]本文收集相关资料,对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观念与政策,进行分析并试为总结。

[1]如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田继周等:《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张有隽等:《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2]著作如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有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周竞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等。

[3]如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如题为《肯尼迪政府在中国粮食短缺问题上的政策》(22)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1961年1月肯尼迪上台时,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不得不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当时正试图在对华政策上“寻找某种突破口”的肯尼迪政府意识到,这是一个对华进行外交试探的契机,因而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传递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销售粮食的信息。本文以美国解密的有关外交档案的背景及其内部争论,剖析美国对华粮食援助和销售的背景及其内部争论,剖析美国的政治意图,探讨肯尼迪政府在对华粮食问题上的政策与美国对华政策和冷战战略之间的关系。

如题为《论日本明治时代的私拟宪法(23)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明治初年,在启蒙思想家与文明开化政策指引下,日本思想界出现了各有侧重的国家论。多样化的国家论反映了国权与民权的纠葛状态,其争论的实质是国家优先还是国民优先的问题,它涉及的是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民意识。在社会思潮方面,伴随着政府考察欧洲宪法与制定国家根本大法,自由民权论者代表的民间力量掀起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私拟宪法风潮。本文拟以民权论者的几部有影响的宪法草案为依据,探讨宪政思想在明治日本的实态。三、人称语气表达规范

引言的写作不同于摘要,在介绍论文时,为了论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第一人称,如“本文”、“笔者”、“我们”、“本研究”、“本所”等词语,但一般不用“我”这种主观意念太强的词。在介绍之前的成果时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直接写自己的名字。

如题为《中国内战时期美国在华情报工作研究(1945—1949)》(24)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凡关注中美关系的学者,无不十分留意美国情报机关在中国情报工作的情况及其准确性如何。随着美国相关档案越来越多地被解密,我们今天已经可以很容易地读到美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一段时期由其情报人员提供给美国高层的有关中国问题的各种情报资料了。通过这些情报资料,我们不难对美国当年在华情报工作的情况及其情报取向、内容及其价值,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笔者2005年曾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评估问题做过概要的分析,[1]本文则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美国对华情报工作及其价值,略作一综合性评估。

[1]《1948-1956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如题为《英国近代早期的物价问题与国家管制》(25)的论文,在介绍已有的成果时写道:

物价问题是英国自中世纪晚期至近代以来的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诸领域中的一个殊为重要的问题,故而备受英美等国经济史家、社会史家和法律史家的重视。[1]对此问题予以探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国家职能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征等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所以,笔者拟依据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1]罗杰斯:《英国农业及物价史》(James E.Thorold Rogers,A 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Prices in England),牛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乌斯怀特:《都铎和斯图亚特早期的英国通货膨胀》(R.B.Outhwaite,Inflation in Tudor and Early Stuart England),伦敦1969年版;彼德·拉姆齐:《16世纪的英国价格革命》(P.Ramsey,The Price Revolution in Sixteenth Century England),伦敦1971年版;维贝:《16与17世纪价格革命史》(G.Wiebe,A History of the Price Revolution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莱比锡1895年版;拉姆齐:《都铎经济问题》(Peter Ramsey,Tudor Economic Problems),伦敦1963年版等,这些著作从经济史角度研究了近代早期英国物价问题,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而詹姆斯·W.汤普逊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等著作则从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分析了物价问题,研究方法较为新颖。此外,英国法律史家霍尔德沃斯的《英国法律史》(W.S.Holdsworth,A History of English Law)(伦敦1924年版)等论著从法律史的角度探察了物价问题,极有新意。在相关立法方面,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物价方面王室敕令的原始文献则有休斯和拉金的《都铎王室敕令》(P.L.Hughes&J.F.Larkin,Tudor Royal Proclamations)(耶鲁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其是目前最为完整的都铎王室敕令汇编,为研究英国近代早期物价国家管制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样的安排,可以详细地说明已有的成果,解决了在正文中因引用别人著述过多而使引言部分主题不突出以及篇幅冗长的问题。

在陈述研究背景时,如介绍相关结论时,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来写作,一般用相应参考文献作者人名作句子的主语,有时可以用泛指意义词如“前人”等做主语。如题为《民初国会选举的若干缺陷及其后果》(26)一文的引言部分为:

关于民初国会选举,有几篇论文应该提到:张朋园《从民初国会选举看政治参与——兼论蜕变中的政治优异分子》(1979年)[1]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探讨了议员定额、选民资格、选举方式、党派竞争等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议员成分进行了分析,用大量统计表格表现了议员年龄、教育、职业、党派等,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张亦工《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结构》(1984年)[2]是一篇分析精辟的论文,作者通过统计分析否定了资产阶级与国会有密切联系的传统说法,揭示了议员群体的真实组成,并且提出了民初议会制是各派暂时妥协方案等深刻观点。徐辉琪《论第一届国会选举》(1988年)[3]是一篇综述性论文,对选举法的内容、选举的过程、选举的结果做出了比较全面概括的阐述。张永《民初第一次国会选举竞选活动研究》(2007年)[4]是较新的研究,主要对竞选活动中不同的竞选方式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比较。

[1]张朋园:《从民初国会选举看政治参与——兼论蜕变中的政治优异分子》,《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79年第7期。

[2]张亦工:《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结构》,《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

[3]徐辉琪:《论第一届国会选举》,《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

[4]张永:《民初第一次国会选举竞选活动研究》,《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如题为《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政策》(27)的论文,在介绍他人的成果时写道:

关于晚清政府对蒙古族实施的国语教育问题,由于现存资料较少,鲜有人关注。囿于眼界所限,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哈斯巴根主要从语言学的视角,收集与整理了晚清的蒙古族教育资料,取得了不错的成果[1];于逢春、蔡凤林从教育学的视角,分别对晚清蒙古族的国语教育与一般教育进行较深入地考察[2]。但上述研究没有将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问题纳入到国民国家构建的框架中予以探讨,这为本文继续深入研究留有余地。

[1]参见哈斯巴根:《清朝时代的蒙古族教育与言语教育》,《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纪要》第40卷,2000年。

[2]参见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6—98页;蔡凤林:《清末蒙古族教育》,《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总之,引言的写作要兼顾短小精悍与内容丰富的统一,既要肯定前人研究的成就,又要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一方面要突出研究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不要夸大地评论。一篇论文写的成功与否,是从引言开始的,引言的质量影响文章的质量,万事开头难,写好引言就为正文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思考题】

1.引言的内容应包括哪些?

2.找出几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分析其引言是否规范。

3.引言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注释】

(1)王柯:《日本侵华战争与“回教工作”》,《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引言中原文的引文出处标为①、②、③……为了与全书引文有所区别,特改为[1]、[2]、[3]……下同。

(2)张齐明:《〈改葬崇宪太后诏〉与六朝皇室风水信仰》,《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高寿仙:《明代京官之朝参与注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5期。

(4)崔明德:《南诏民族关系思想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5)杜文:《澄城窑明清青瓷产品及初步探讨》,《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1期。

(6)邢铁:《从家产继承方式说我国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以唐宋为中心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7)顾江龙:《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官僚特权之比较——从赃罪、除免官当的视角》,《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8)肖自力:《国民政府钨砂统制的尝试与确立》,《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9)史继刚:《论宋代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0)苗威:《“长白山”考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11)桂万先:《近代中国审检关系探析》,《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12)曾振宇、崔明德:《李淳风“军气占”考论》,《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

(13)李宗俊:《唐代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再考》,《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

(14)查晓英:《“金石学”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重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陈其泰:《建构中国历史编纂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南开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6)薛玉琴:《清末立宪时期马相伯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史学月刊》2009年第2期。

(17)谢俊美:《咸同年间曾国藩的几次涉外活动浅议》,《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2期。

(18)李鸿宾:《金界壕与长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19)李海峰:《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活动论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0)娜拉:《民国新疆地方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21)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22)张屹峰:《肯尼迪政府在中国粮食短缺问题上的政策》,《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

(23)陈秀武:《论日本明治时代的私拟宪法》,《日本学刊》2008年第6期。

(24)杨奎松:《中国内战时期美国在华情报工作研究(1945—1949)》,《史学月刊》2009年第3期。

(25)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物价问题与国家管制》,《世界历史》2009年第1期。

(26)张永:《民初国会选举的若干缺陷及其后果》,《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27)于逢春,刘民:《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