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性质词组回顾

汉语性质词组回顾

时间:2023-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5章 汉语性质词组的句法功能研究[1]5.1 引 言对于汉语形容词词组/短语的句法功能这个问题,很少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探究。何伟、段耀华在“汉语性质词组的功能结构研究”一文中为汉语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本文探讨汉语性质词组的句法功能。本文认为,汉语性质词组所作的主语应属于谓词性主语。

第5章 汉语性质词组的句法功能研究[1]

5.1 引 言

对于汉语形容词词组/短语的句法功能这个问题,很少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李谱英(1989)曾指出,形容词词组/短语通常用作谓语(天气很好)、定语(最美的月色)、状语(很谨慎地张望着)、补语(说得清清楚楚),特殊情况下可用作主语(谦虚谨慎好)、宾语(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作句子(好得很!)。但此后鲜有学者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何伟、段耀华在“汉语性质词组的功能结构研究”一文中为汉语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本文探讨汉语性质词组的句法功能。

5.2 汉语性质词组回顾

加的夫语法认为大部分英语形容词词组与副词词组都描述了某种性质(Quality),形容词词组以形容词(Adjective)为中心词,描述的是“物”(Thing)的性质;副词词组以副词(Manner Adverb)为中心词,描述的是“情形”(Situation)的性质。加的夫语法认为英语性质词组主要包括中心词(Apex—A)、调节词(Temperer—T)、范围(Scope—S)以及完成语(Finisher—F),中心词为性质词组中的核心成分,由形容词或者副词说明调节词体现了中心词的程度、强调以及类型,分为程度性调节词(Degree Temperer—DT)、强调性调节词(Emphasizing Temperer—ET)以及状语性调节词(Adjunctival Temperer—AT)。范围进一步补充中心词的意义,表示性质所涉及的范围。完成语通常与调节词配合,表达完整的语义,多用来表示比较的参照对象。

何伟、段耀华(2013)认为,汉语中同样具有性质词组,汉语性质词组包括中心词、调节词、引出语、完成语以及中心词触发语。其中中心词可以由单纯形容词、非单纯形容词以及情状副词来充当;调节词分为程度性调节词、强调性调节词以及状语性调节词,程度性调节词由程度副词充当,而强调性调节词和状语性调节词相对比较少见;引出语“得”可以引出结构中的句法成分;完成语可分为比较完成语、强调完成语以及范围完成语;中心词触发语“地”在性质词组中引发中心词的语义潜势。

5.3 汉语性质词组的句法功能

在句法功能这一问题上,汉语学界普遍认为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定语、状语、谓语、宾语(相当于加的夫语法内的补语)、补语(相当于加的夫语法内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等,其中,作定语及谓语是最主要的功能而在加的夫语法框架内,性质词组可以填充主语(Subject—S)、补语(Complement—C)、状语(Adjunct—A)、主要动词(Main Verb—M)、主要动词延长成分(Main Verb Extension—Mex)以及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Modifier—m)。

5.3.1 性质词组填充主语成分

黄伯荣(2007:5)认为汉语中的主语可以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两类,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如:明天是星期一;而谓词性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等,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如:苦变甜,拆台比搭台容易得多等。

本文认为,汉语性质词组所作的主语应属于谓词性主语。正如何善芬(2002)所指出的那样,汉语中形容词充当主语的情况通常只有一种,即用来描述事物或行为,其所指意义的实质是以事物或行为的性质指事物或行为。但同时,有另外一种看法:动词或形容词作主语是一种名词化现象。史振晔(1960)认为,作主语的动词、形容词不表示一种实际的行动或性状,而是某种抽象的事物。同时他(1960)把名词化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单个的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时候,不管它是否带有已经实现的动词、形容词的特点,都是名词化的用法,如分析是必要的,诚实才好二是作主宾语的动词、形容词若带有定语,不论其定语性质如何,都是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用法,如狐狸的狡猾是出名的;三是作主语的动词、形容词带了状语、补语或宾语,也是名词化的用法,如作品分析是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史振晔这种名词化的说法,朱德熙等人提出了坚决的批评和反对,他们(1961)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首先,他们认为名词化这种观点混淆了事物范畴的三个不同层次,即概念语法意义上的事物,用“什么”、“怎么样”两者区分开来的事物以及逻辑上的事物;其次,大多数形容词、动词都可以作主语、宾语,作主语、宾语的动词、形容词又常可带名词性定语,因此能带定语就不是名词所独有的性质,而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所共有的性质;最后,他们认为不管何类的词,出现在某一特定结构中时不可能表现出其所有的语法特征,出现在不同结构中的同一类词其所实现的语法特点也不相同,因此处于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在带有名词(名词性结构)修饰的时候,失去了原有的某些特点并不能证明词类性质发生了改变。此外,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大词典》也没有认可名词化这一说法,在对动词、形容词的词类进行辨析时,并没有给出名词化的解释。所以本文支持朱德熙等人的观点,认为用作主语的形容词并没有名词化。

性质词组在汉语中作主语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唯一一组性质词组作主语,如图5.1所示:

图5.1 单个性质词组填充主语

在图5.1中,用来填充小句主语的性质词组只有一个中心词,即“诚实”,用来表示一种性质、品质。

二是两组或两组以上性质词组联合做主语,如:在“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中,“公正廉洁”是两组性质词组联合构成的主语,见图5.2:

图5.2 多个性质词组填充主语

5.3.2 性质词组填充补语成分

Fawcett(2008)认为补语是除了主语以外的其他参与者角色,它“补充”了过程,即将过程中所表达的意义补充完整。他(2008)认为,补语可能是事物(包括人)、性质、地方或情形。当补语是某种性质的时候,间接地指称“事物”,如:Ivy is wealthy, 此时“wealthy”意味着“being a member of the class of those people who are wealthy”, Ivy是属于那一类富裕的人。

在汉语中,性质词组填充补语有两种方式:一是动词+性质词组;二是动词+得+性质词组。

在图5.3中,“长”是主要动词,“高”是补语,表达一种性质。

在图5.4中,“生”是主要动词,“得”作为引出语(Deriver—DR)引出由性质词组填充的补语。

图5.3 性质词组填充补语

图5.4 “得”字后的性质词组填充补语

5.3.3 性质词组填充状语

性质词组填充状语时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地”字的,如图5.5所表示

图5.5 性质词组填充状语

在图5.5中,性质词组“快乐地”有两个成分:中心词“快乐”以及中心词触发语“地”。该性质词组用来填充小句的状语,描述主要动词“奔跑”的状态——这种情况在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在解释此例时有必要作一说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汉语学界在按功能对词组进行分类时,一般依据能否充当谓语,将词组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大概有以下几类:偏正短语(状中短语)(不来)、动宾短语(请他)、中补短语(学得好)、主谓短语(粮食丰收)、连谓短语(来帮助他)、兼语短语(叫他去)等(黄伯荣、廖旭东 2007)。那么,在汉语界“快乐地奔跑”应该属于状中短语,即由状语和中心语组成,其间的修饰关系有时用“地”来做标记(黄伯荣、廖旭东 2007)。但是在加的夫语法框架内,“动词词组”这一单位被摈弃,小句的中心成分是主要动词,它由形式项直接说明,详见何伟(2006)。在此处采用加的夫语法的观点,认为“快乐地”和“奔跑”是小句的组成成分,而非是一个词组。

二是不加“地”字的,仅仅由一些单音节形容词作中心词,单独构成性质词组填充状语成分,如:苦干、慢走、大干等,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见图5.6:

图5.6 不带中心词触发语的性质词组填充状语

5.3.4 性质词组填充主要动词

加的夫语法认为,英语中并没有“动词词组”这一单位,小句的中心成分是主要动词,由形式项直接说明,表达小句的过程意义。不同于英语,汉语可以由动词性词语(你瞅!)、形容词性词语(我累了)、主谓短语(他头脑冷静)以及某些名词性词语(明天清明节)(黄伯荣、廖旭东 2007)来实现过程意义。与英语的不同决定了汉语中主要动词这一成分并非只能由形式项来直接说明。为了与加的夫语法保持一致,依旧称此成分为主要动词,但要注意的是,它的直接说明或填充成分并不一定是动词或与动词相关的词组,比如性质词组就是其中一例。性质词组填充小句的主要动词成分时,表示小句的主语具有某种性质、品质、特点等属性。性质词组填充主要动词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如图5.7和5.8所表示:

图5.7 性质词组填充主要动词(I)

图5.8 性质词组填充主要动词(II)

对于小句“她很漂亮”的分析同传统语法有着类似之处。传统语法认为该句是主谓结构,“她”是主语,“很漂亮”是谓语,然后又对谓语部分进行分析,认为谓语是一个状中结构,“很”是状语,“漂亮”是中心语。不过要注意一个问题,在“他快乐地奔跑”一例中,“快乐地奔跑”与“很漂亮”有着相同的句法结构,即状中结构,但是在上文却把“快乐地”分析成了小句的状语,而没有将其置入主要动词中。这是因为,像“很”、“非常”等类的程度副词有着极强的语义依赖性,必须附着于后面的中心词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调节功能,而像“快乐地”这样的修饰结构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可以用来表示整个情形的状态,脱离中心词后仍然表示某种意义,故将其分析成状语,而非主要动词的一部分。

至于“她工作很热心”这个例子,如果按照Fawcett的理论,其中的“工作”应分析成性质词组中的范围成分,限定了中心词“热心”的描述范围,即在工作上很热心,但是我们认为何伟、高生文(2012)的分析更为合理,在分析中应将“工作”提升到小句层次,分析成补语成分,即语义层次中的“现象”,这种分析为解决汉语中“大主语+小主语+动词”,特别是对于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的情况,例如:这件事大家都很热情或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的情况,例如:他工作很认真;或大主语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的情况,例如:她眼睛通红,等句式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像在“暖身子”、“苍白着脸”、“大我一岁”等例中的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可以用来直接说明或填充主要动词吗?黄伯荣、廖旭东(2007:11)在总结形容词语法特征时明确指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有些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可以带宾语如纯洁队伍等;还有像“花了眼、直着身子”中的“花”、“直”等表示事物发生了变化或事物呈现为某种状态时,“花”、“直”等是动词,而非形容词。所以,作者认为性质词组填充小句的主要动词时只有(S)+M一种形式,后面不能带补语。

5.3.5 性质词组填充主要动词延长成分

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是主要动词的“延长成分”,和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主要动词及其延长成分结合在一起经常被称为“短语动词”,如:They [S] threw [M] troublemakers [C] out [MEx],其中主要动词延长成分out 和主要动词一起表达整个过程(Fawcett 2008:263)。英语中的绝大多数主要动词延长成分由以下形式项来直接说明:up、down、in、out、on、off、about、around、away、along、over、through等;也有少数由名词词组来填充,如 Fred [S] give [M] her [C] a kiss [MEx](Fawcett 2008:263)。但是在汉语中,性质词组也可以充当主要动词延长成分,下面以“她觉得永远没法说清楚了”为例进行说明。

图5.9 性质词组填充主要动词延长成分

在此例中,“说”是主要动词,性质词组“清楚”充当主要动词延长成分,一起来表达整个过程,如图5.9所示:

5.3.6 性质词组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

Fawcett(forthcoming)认为修饰语在名词词组中起着对中心词(Head—H)的意义进行限定、描述的功能,它回答了中心词是何种物这样一个问题。修饰语有两种主要功能:区分(Classifying)和描写(Depicting)它可以由性质词组、名词词组、小句等单位填充。

汉语性质词组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性质词组填充修饰语,直接修饰名词词组中心词,如图5.10:

二是性质词组加“的”字,修饰名词词组中心词,如图5.11:

图5.10 性质词组直接修饰名词词组中心词

图5.11 性质词组加“的”,修饰名词词组中心词

有关类似“畅通的道路”这类语言现象的句法分析,参见何伟、洪南竹(即出)。

5.4 结 语

通过上文的讨论,结论如下:汉语性质词组在小句层次上可填充主语补语、状语、主要动词、主要动词延长成分,在词组层次上可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性质词组填充主语时有两种形式:一是单一性质词组填充主语,二是两组或两组以上性质词组联合填充主语;填充主要动词时,表达事物的某种性质;填充补语时,分为“动词+性质词组”和“动词+得+性质词组”两种形式;填充状语时,分为有“地”和无“地”字两种主要形式;填充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时,用以完善整个过程的意义;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时,对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定。本讨论可为汉语学界的某些争议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注释】

[1]本章由张敬源、段耀华撰写,系发表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同名文章的基础上完善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