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种负面效应、集群成员利益冲突需要协调并采取联合行动,促使集群治理研究成为热点。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采用网络组织治理和价值链治理分析工具对产业集群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根据网络组织结点之间契约类型,Baker等人将网络组织治理结构划分为市场型外包与关系型外包。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种负面效应、集群成员利益冲突需要协调并采取联合行动,促使集群治理研究成为热点。集群治理就是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与规则,不断协调集群成员的行动,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使集群参与者采取联合行动,实现共同目标。集群治理涉及治理结构、机制、模式与绩效等方面。集群治理模式是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逻辑统一,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实施治理的组织方式,治理机制是利益相关者实施治理的规则和制度安排。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采用网络组织治理和价值链治理分析工具对产业集群治理模式进行研究。

网络组织是对包括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团、产业集群等在内的复杂组织网络的一般抽象,网络组织的一般理论适用于产业集群。根据网络组织结点之间契约类型,Bak‐er等人(2002)将网络组织治理结构划分为市场型外包与关系型外包。吴德胜(2005)认为Baker只分析了纵向契约关系,若加入横向契约关系这个维度,网络组织治理结构可拓展为市场型外包、关系型外包、市场型合作和关系型合作。Jones等人(1997)提出了网络治理的社会机制(限制性进入、宏观文化、联合制裁、声誉)。郝臣(2005)认为信任机制是网络组织基本治理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信任机制与限制性进入、宏观文化、联合制裁、声誉等机制的关系。李维安、孙国强等(2003)认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是保证网络组织有序运作、对合作伙伴的行为起到制约与调节作用的非正式的宏观行为规范与微观行动规则的综合,反映网络组织运行过程的内部机理。宏观层面的机制包括信任、声誉、联合制裁、宏观文化,微观层面的机制包括学习创新、决策协调、激励约束、利益分配。

价值链治理分析主要强调价值链上权力的行使,由某些核心成员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对各环节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Stoper和Harrison(1991)在考察了集群生产结构的劳动力分工、企业规模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的四种治理结构:几乎全部外围型、关联企业的中心外围型、以领导企业为主的中心外围型以及无外围的全部中心型,他们由此界定了等级式、领导式以及指令式等政策行动空间的结构特征。Schmitz和Humphrey(1999)将集群价值链结构分为短距离市场价值链、准等级、等级和网络价值链4种类型。曹琼(2006)根据Schmitz和Humphrey的集群价值链理论,对台湾劳动密集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等代表性行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案例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集群价值链中企业间的合作关系。Gereffi等(2005)根据领导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程度或者不同环节的紧密程度,提出价值链治理存在着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准科层型和等级型等不同模式。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研究,网络组织治理分析从交易和契约角度重点分析网络结点间的关系及其处理,价值链分析重点分析价值链上基于权力及权力分配属性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两种分析殊途同归,本质都是对集群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协调。本项研究从集群治理本质——集群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协调出发,采用“关系—机制—模式”的分析路径,探讨产业集群治理的若干模式,并基于浙江产业集群合作营销实践,寻求产业集群有效治理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