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业绩效文献回顾

创业绩效文献回顾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创业绩效文献回顾组织绩效是目前组织研究领域运用的最广泛的因变量,同时它的结构维度的定义也是最模糊的。第一方面是财务绩效,是组织效能领域的核心。同时,研究指出,为了使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具有可比性,应采用适当的控制变量,企业规模、行业、企业年限和风险程度是以往研究最常用的四个控制变量。

三、创业绩效文献回顾

组织绩效是目前组织研究领域运用的最广泛的因变量,同时它的结构维度的定义也是最模糊的。绩效研究的探索已经持续了许多年,Katz和Kahn在1966年就指出了开发组织绩效的效标问题。然而,准确的绩效测量对创业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来测量绩效,理论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从而也很难为创业者提供有用的指导。

许多有关绩效测量的研究都来自于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在组织理论中,有三种测量组织效能的基本方法(Murphy等,1996)。一是基于目标的方法,认为组织效能的评估应依据组织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然而,企业会有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使得跨企业的比较变得困难。二是系统的方法,该测量方法同时考虑了绩效的不同方面,弥补了单绩效测量的不足。但是,无论是基于目标的方法,还是系统的方法都不足以反映利益相关者对绩效的不同观点。三是多重组合的方法,可以反映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观点以及他们的利益满足程度。

战略研究整合了这三种组织理论的观点,以多重的概念结构探讨了组织绩效的测量(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6)。第一方面是财务绩效,是组织效能领域的核心。这一方面的绩效测量虽然不足以定义整个组织效能的概念,但是非常必要的(Chakravarthy,1986)。第二方面是运营绩效,如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可以通过表征最终财务绩效的因素来定义组织绩效更宽泛的概念(Kaplan,1983;Hofer和Sanderg,1987)。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6)提供了划分绩效测量的框架,有助于对当前该研究领域进行结构性的讨论。该框架是一个综合的、两维的绩效测量划分体系。第一维是财务绩效与运营绩效的划分,第二维是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的划分。

Murphy等(1996)考察了1987—1993年的创业研究文献,分析了绩效的维度和测量,发现绩效测量的研究很少具有一致性,其指标体系非常广,并归纳出效率、成长、利润、规模、成功/失败、市场份额、现金流以及财务杠杆是最常用的八大指标。同时,研究指出,为了使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具有可比性,应采用适当的控制变量,企业规模、行业、企业年限和风险程度是以往研究最常用的四个控制变量。Chrisman等(1998)则强调新创企业的两个绩效维度:生存和成功。生存是相对于失败而言的,当企业不能实现一定利润或不能满足企业主的目标时,就无法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生存是测量企业绩效的一个绝对指标,表征企业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继续运作;而成功则是测量企业绩效的一个相对指标,表征企业为顾客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Barney,1991)。尽管一个新创企业也许需要好几年才能获取利润(Weiss,1981),但是创造持续的、独特价值的能力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成长。由于绩效测量的复杂性,学者们都建议用多维的指标来测量企业绩效(Westhead、Wright和Ucbasaran,2001;Kalleberg和Leicht,1991;Birley和Westhead,1990)。事实上,大家已经广泛认识到单指标的测量,如利润率,是不能反映组织实际情况的,或者只能反映短期的情况。因此,应该考虑企业发展的一些长期因素。

Haber和Reichel(2005)根据主观—客观和长期—短期两个维度对绩效测量进行了划分,提出了短期客观绩效、短期主观绩效、长期客观绩效和长期主观绩效四种测量方法。用客观的财务指标来测量绩效似乎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保密的,因此很难获得(Sapienza和Grimm,1997;Brush和Wanderwerf,1992;Sapienza、Smith和Gannon,1988)。而且,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并非是对外公开的,就很难验证所报告的财务数据的正确性。此外,财务绩效指标的绝对数值也会受到行业特征的影响。因此,对不同行业的客观财务数据进行比较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相反,主观数据则被认为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多行业的比较中(Covin和Slevin,1989)。

为了克服数据可获性的问题和财务指标测量的精确性问题,学者们开发了大量企业绩效测量的主观指标(Kunkel和Hofer,1993),并提出了支持主观绩效测量的效度和信度(Brush和Wanderwerf,1992;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7)。然而,考虑到绩效测量的需要以及收集有效数据的困难,同时采用客观绩效和主观绩效的测量是比较合适的,特别当单一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的时候。因此,研究者开始同时使用主观绩效(如感知的市场份额的增长,感知的现金流变化以及销售增长)和客观指标测量(如销售额和利润)(Naman和Slevin,1993;Chandler和Hanks,1993)。

Chandler和Hanks(1993)进一步证实了主观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并探讨了进行主观创业绩效测量的三种最常用的方法:(1)用多种不同的指标来测量企业绩效;(2)用高管或企业主对企业绩效的主观满意感测量;(3)用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观绩效测量。Wall(2004)指出主观绩效的测量在研究中广泛使用,其与客观绩效的测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辨别效度。而且,主观绩效的数据一般采自企业的高管,他们对企业的客观绩效有全面的了解,因此,虽然是主观测量的项目,但能反映客观的财务状况。

此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业特征,应在绩效测量时考虑(Chrisman、Bauerschmidt和Hofer,1998;Stearns等,1995;Bracker、Keats和Pearson,1988;Sandberg和Hofer,1987)。Haber和Reichel(2005)就指出顾客满意在服务业绩效测量中的重要性。服务有区别于产品的独特特征。服务具有无形性、异质性,往往存在于劳动密集的行业(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1985)。在服务行业,顾客往往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因此会影响服务产品的产出。同时,顾客也在服务传递的过程中体验服务的绩效和质量。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服务对创造满意的服务传递是非常重要的(Grove、Fisk和John,2000)。顾客满意是企业财务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顾客满意往往与重购意愿相关联,而且满意的顾客会倾向于向其他潜在的顾客推荐产品与服务(Anderson和Sullivan,1993)。而顾客忠诚则会带来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Haber和Lerner,1999),确保企业未来绩效(Rust和Zahorik,1993)以及积极的声誉(Anderson、Fornell和Rust,1997)。通过对大量服务企业的研究,Anderson等(1994)发现顾客满意是具有累积效应的,是当前的服务质量和过去的满意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表明顾客满意有一个持续的作用结果,因此,具有高顾客满意的企业,其经济回报也比较好。顾客满意可以促进企业绩效和企业成长,是未来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