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论依据及文献回顾

理论依据及文献回顾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3.1 理论依据及文献回顾1.社会网络关系与结构在对社会网络演化的相关原则进行总结的过程中,Stokman和Doreian 假定社会网络变化的基本过程位于网络的结构中,且变化进程唯一。该观点认为,当社会网络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时,社会网络中个体数目逐渐减少,社会网络的结构会变得稀松,直至解散。

5.3.1 理论依据及文献回顾

1.社会网络关系与结构

在对社会网络演化的相关原则进行总结的过程中,Stokman和Doreian (1997)假定社会网络变化的基本过程位于网络的结构中,且变化进程唯一。实际上,社会网络演化是一个连贯的社会运作过程(Doreian P.,2002),且随时间推移而不断调整,其不仅是一个短期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平衡过程(John Haggerty,Sheryllynne Haggerty,2011)。有学者提出,研究社会网络演化的关键在于结构平衡理论(Stokman,Doreian),这一理论归根结底是阐述关于社会网络与其衍生的各类社会关系随时间变化而不断演进(Doreian P.)的规律,即社会网络结构的实质是一种网络配置,关键在于关系的连接,而这种紧密的联系是组织及其成员共同拥有的关系资源(Nahapiet J.,Ghoshal S.,1998)。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可以划分为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不同类型的组织均嵌入自己特有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只有在这样的结构中社会网络的关系效应才能发展与深化(Christiana Weber,Barbara Weber,2011)。换言之,网络结构是形成关系价值的基础(Mika,Senja),新关系的产生依赖于网络结构(Riitta,Lauri,2009),网络结构的变化会对关系的强弱产生决定性影响(Matthew)。例如,Moshe Levy(2010)认为,网络的联系与距离成反比,稀疏网络结构下的联系反而更强;社会网络的结构又受到个性(Tiziana Casciaro,1998)和个体心理差异的影响,弱关系的个体往往位于弱连接的封闭网络中,而那些寻求强关系的个体往往是个人主义者,只有那些在强大的封闭网络和“弱结构洞”中的个体才更加外向和具有轻微的个人主义倾向(Yuval Kalish,Garry Robins,2006)。同时,社会网络结构随时间的推移,成为强调合作关系的动力(Jenny,Juan,Damon,2008)。

2.社会网络结构与规模

许多社会网络拥有独特的网络结构(Patrick Doreian,2006),网络空间结构是形成社会网络的基础(Patrick,Norman,2012)。平衡理论和交换理论等经典理论均支持“社会网络结构的边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弱”这一观点(Troy,Omar,David等,2011)。该观点认为,当社会网络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时,社会网络中个体数目逐渐减少(John,Sheryllynne),社会网络的结构会变得稀松,直至解散。心理学家Milgram(1967)在对社会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小世界”现象,即世界上随机选取的两个人之间均可因为少数(规模一定)的熟人产生联系(Elgazzar A.S.,2002)。同时,诸多实证研究均表明,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和自由规模(Scale-free)的属性(Feng Fu,Xiaojie Chen等,2007),每个个体都拥有一定规模的合作者,而每个合作者本身又是其他个体的合作者,这样的属性称为集群效应,可以用集聚系数来量化。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结构和网络规模对网络功能的影响(Yusoon,Thomas,Kevin等,2011),通过特定的密度和各种变量能够较好地反映现实社会网络演化的特征。社会网络具有集群的特点,建立在一定网络规模基础的个体集群产生的网络效应比个体之间的网络效应更加突出,这也被某些学者称为社会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Newman等,2003)。此外,网络结构随时间演化的过程,反映出网络规模及组成动态变化的过程,且后者有利于较为准确地描述社会网络结构演化所处的状态(Claire Bidart,Daniel Lavenu,2005)。

3.社会网络关系与规模

社会网络是由企业和个人操控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包含了规模化的个体、复杂的关系、有组织的结构和资源的转化路径等(Stephan,Peter,Stefanos,2010)。其中,人际关系是社会网络形成及规模变化的重要变量(Uwe Cantner,Holger Graf,2006),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者往往依赖于现有的社会关系去拓展社会网络,以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Wayne,Robert,2004)。在社会网络中,关系效应的演化不仅仅取决于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Viveca Sasi,Pia Arenius,2008),还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亲密的关系能促使个体不断进入网络,寻求温暖,交流经验(Pei-Luen Patrick Rau,Qin Gao,Yinan Ding,2008),共享资源,协同工作(Josep Domingo-Ferrer等,2008),汇集技术、资金,加深联系(John,Sheryllynne),这些均导致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关于网络规模的变化究竟会对社会网络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Barabasi,2002)认为,网络是自由规模的,规模的变化影响着网络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同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捕捉网络的时间变化,发现网络节点之间的距离随时间变化而不断缩小。Stefan Nanna(2010)等结合15000名企业家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大规模的校友网络能产生多连接的关系社会网络,促使创业成功。另一方面,与上述观点持相反态度的学者认为,人类的社会网络存在着特有的规模和结构,即与个人保持经常接触的人的总数,平均约150人(Sam,Ruth等,2008)。诸多学者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大,社会网络中的典型关系强度会随之下降(Dunbar,Spoors,1995;Hill,Dunbar,2003;Zhou等,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